城市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80.23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原则及要点分析摘要:在道路工程建设中防范过渡段路基、路面沉降风险,还应进一步优化该区域的搭板设计、结构设计,加强路基沉降处理,借此完善道路工程过渡段的安全性能,降低行车风险。
相关人员可结合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特点,做好路基压实、搭板铺设作业,增强路基路面承载能力,延长过渡段路基路面的使用年限,提升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引言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于城市交通容量的要求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出行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了市民出行和物资运输的安全性与顺畅性。
路面结构设计作为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施工的质量、安全、成本和效益。
由于城市道路的规模大、复杂程度高、重要性强,在路面结构的设计环节必须要考虑到后期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水平,积累设计经验,减少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缺陷,确保城市道路工程路面施工的有序开展和道路工程建设效果。
本文就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的原则及要点进行分析,以供相关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参考。
1重要作用与影响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道路结构的结构强度。
所谓结构耐久性,是指结构有效承受各种可能受到外力、环境变化、材料寿命和尺寸有限等因素影响的力的能力。
影响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提高桥梁安全运营效率、经济收入效率、促进公共交通法规的制定和日常客运的便利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个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取得的项目成果,而是国家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其重要性是巨大的。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各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
正因如此,加强道道路梁建设,保障旅客正常通行势在必行。
但是,在道路建设的实践中,总会存在设计缺陷,保证道道路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使整个结构的安全和寿命成为道路困难。
城市地下道路结构设计浅析发布时间:2022-01-14T05:55:16.313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19期作者:刘敏[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正在迅速变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刘敏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江苏南京 210031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正在迅速变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地下道路正以其可提高线路标准、缩短运营里程、保护环境、减少拆迁、噪音污染少等优点而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以某新城核心区地下连通工程为背景,对地下道路设计中标准断面、分叉节点段、三通节点段的不同结构选型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道路工程;结构设计选型;三通节点引言近年来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资源都在城市高度集中,人口密集、资源集中、运输量大成为城市的关键特征。
为了保证城市资源的有效运转,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和质量,就需要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地下空间是近5年来被快速开发的资源,通过在地下环境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和建筑结构,将城市交通和社会经济活动转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改善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
城市地下道路是广泛建设的地下空间,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各类城市地下道路如隧道、地铁、地下街、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等在一、二线城市建成,大规模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时代即将到来。
一、工程概况项目位于某新城核心区,主要沿滨海东大道、会展一路、东界西路、东界路、滨海公园大道等道路构建地下道路(见图1),全长约2.93km,其中主通道长度约2.76km,地下车库联络道长度约0.17km,项目还建设人行地下通道49m。
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功能定位为城市地下道路兼地下车库联络道,设计时速20km/h。
其中东界西段为汇流主通道,通行净空≥3.2m,设置单向三车道,通道净宽度11.95m;滨海东大道、滨海公园大道、东界路、会展一路为分支主通道,通行净空≥3.2m,设置单向两车道,通道净宽度8.7m。
道路工程技术要求及施工要点一、机动车道1、现状道路的路面结构、状况及处治方式现状道路路面结构为复合路面,原有水泥砼路面上罩面沥青砼形成,现状道路路面宽约6m、双向横坡,现状路面状况一般;为了减少对道路北侧山体的破坏,尽量不开挖北侧山体,同时为了满足规范要求的车道拓宽、超高要求,本次道路中心线无法与原有道路中心线重合,故拓宽宽度渐变不等、超高坡率与现状不同、加宽宽度不同等原因,在施工阶段根据现状实际情况,利用现状路面结构的基层作为本次路面结构的底基层。
2、结构组合及弯沉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面结构计算采用中等交通等级。
路面设计轴载为 BZZ-100 标准轴载,车道累计轴载数为 1.55×107 次,结构组合为:5cm 细粒式改性沥青砼(SBSAC-13C)+8cm 中粒式改性沥青砼(SBSAC-20C)+32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4%水泥稳定碎石,上、下面层改性沥青改性剂采用 SBS。
路面计算材料参数取值及各层顶面设计弯沉值见下表:3、材料1)32cm5%、20cm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基层、底基层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 4h,终凝时间应在 6h 以上。
基层、底基层集料集料的最大粒径分别应不超过 31.5mm 和 37.5mm,集料压碎值≤25%。
集料应洁净、无杂质。
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底基层采用悬浮密实型。
集料级配要求见下表:基层压实度≥98%,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3.0~4.0MPa,设计水泥用量 5%,实际施工时水泥用量以达到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准。
底基层压实度≥97%,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2.0~3.0MPa,设计水泥用量 4%,实际施工时水泥用量以达到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准。
2)8cmAC-20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下面层为 8cmAC-20C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组成可参考下表。
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b.粗集料粗集料可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
复合式路面结构在重载交通道路中的应用复合式路面结构是现代路面技术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结合了多种材料的优势,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承载力,能够适应重载交通道路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复合式路面结构在重载交通道路中的应用。
一、复合式路面结构的构成复合式路面结构是由多层材料组合而成的。
其中,基础层是由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铺设而成,承担着支撑和传递荷载的责任。
面层则是由更为柔韧的材料,如不锈钢板、优质沥青、合成材料等覆盖,起到承载车流,抗剪切、疲劳、龟裂和滑移的效果。
中间层则是由复合材料构成,可以起到缓冲、加强、隔潮等作用,如玻璃纤维增强有机复合材料、仿木材料、泡沫塑料等。
1. 增强路面的承载能力:复合式路面结构中的不同材料相互协作,能够共同承载更大的荷载。
2. 增强路面的耐久性:面层材料抗剪切、疲劳,中间层材料抗龟裂、滑移,基础层材料抗压、变形,这些作用共同承载,可以使路面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3. 提高路面的防水性能:复合式路面结构的中间层可以起到隔潮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地下水位带来的影响,保证路面的稳定性。
4. 提升路面的安全性能:复合式路面结构中面层材料应用铁路领域多种高强度钢铁,可以减少路面的滑动和打滑发生,并且减少起伏变化,加强反光作用,大大提高路面的安全性能。
复合式路面结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在重载交通道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例如大型港口、机场的跑道和车辆道路、铁路枢纽周边的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等。
这些区域由于重载运输和频繁行车,对路面的要求十分严格。
而复合式路面结构恰能满足这些需求,大大提高了这些区域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复合式路面结构还逐渐应用于各种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地下车库等交通场所。
目前,复合式路面结构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更多地关注绿色、可持续和节能低碳等方面,例如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储存太阳能、应用再生材料、进行浅色路面设计等。
这些改进都将进一步提高复合式路面结构的性能和经济效益。
目次1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4)4 材料 (4)5 设计 (5)6 施工 (8)7 工程验收 (11)附录A(资料性)装配式箱涵施工流程 (12)公路全断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箱涵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全断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箱涵材料、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阶段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全断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箱涵(以下简称“装配式箱涵”)的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274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T 522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10798 热塑性塑料管材通用壁厚表GB/T 1437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7395 无缝钢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18173.3 高分子防水材料第3部分:遇水膨胀橡胶GB/T 20065 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 50018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50214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T 50448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838-2015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JC/T 881 混凝土接缝用建筑密封胶JC/T 942 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JGJ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3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107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T 3310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 33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T 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LD 48 起重机械吊具与索具安全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城市地下道路视距验算及优化设计探讨陈劼【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下道路在我国城市核心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地下道路作为一个封闭的结构体,视距条件对其通行的安全、顺畅有较大影响.本文结合郑州107辅道快速化改造工程隧道段工程设计,采用横净距解析法和视距图解法进行地下道路视距验算,论述了优化道路线形设计、设置视距平台、合理交通管控等视距优化设计措施,验证了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为其它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4页(P1-3,66)【关键词】地下道路;解析法视距验算;图解法视距验算;视距优化设计;视距平台设计【作者】陈劼【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2.373.1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飞速建设,城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稀缺、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大众关注。
许多城市核心区道路承担交通功能复合,交通已趋于饱和,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亟需扩容改造。
但受地形地貌、历史沿革、景观保护等限制,采用地面道路拓宽和高架立体扩容改造难度较大且效果一般。
而地下道路具有景观环境友好,地方出行顺畅,可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工程造价合理等优点,应用在越来越多的城市。
地下道路是一个封闭的结构体,通行环境与地面道路存在较大差异,其视距条件受侧墙、顶板等影响较大,如图1。
我国地下道路的交通事故类型中,追尾、侧翻、撞击侧墙类事故比例可占到90%左右。
因此,在地下道路设计过程中对全线进行视距验算,并在视距不良处采取合理改善措施,对地下道路运营安全至关重要。
[1] 图1 城市地下道路1 视距验算方法1.1 视距定义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驾驶员应能够随时看到前方一定路段,一旦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或者对向行驶车辆,能采取措施,避免车辆与障碍物或者对象车辆相撞,这一必须的距离即为行车视距。
公路工程路面方案一、路面材料选择路面材料是公路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常见的路面材料包括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碎石路面等。
不同的路段和交通量需要选择不同的路面材料。
一般情况下,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而乡村道路和次干道采用碎石路面。
此外,在一些特殊地区,还可以考虑采用新型环保路面材料,如再生沥青混凝土、再生水泥混凝土等。
二、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是公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个合理的路面结构设计可以大大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
一般而言,路面结构包括基层、中间层和面层。
基层一般采用水泥土或砂砾土,中间层一般采用碎石或沥青混凝土,面层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
此外,还要根据地质条件、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路面结构的具体参数,如厚度、型号、配合比等。
三、路面养护管理路面养护管理是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养护成本。
常见的路面养护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及时修补、定期清扫、定期维护等。
在养护管理中,应根据路面材料、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养护方案,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抗压强度。
同时,还要加强路面养护设施建设,如排水系统、路缘石、交通标志等,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四、路面施工质量管理路面施工质量管理是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一般而言,路面施工质量管理包括材料检验、工艺检查、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把关,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
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质量问题,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五、路面设计的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路工程路面设计也在不断创新。
新型路面材料、新型路面结构和新型养护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养护效果。
在今后的公路工程中,应积极推广创新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公路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结合实例论“白改黑”路面改造设计需注意的问题摘要:混凝土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是旧路改造常用的方式,俗称“白改黑”,本文以工程实例详细介绍“白改黑”旧路改造设计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施工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案。
关键词:白改黑旧路改造,设计与施工Abstract: the concrete pavement transform for the asphalt pavement is old road reconstruction commonly used methods, commonly k nown as the “white to black”,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detailed introduction “white to black” old road reconstruc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the details and the common questions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al.Keywords: white to black old road reconstruc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方式具有快速、经济、环保的特点,且改造后的路面行车舒适性、美观性增强,被较多地应用于城市道路改造。
把白色混凝土路面改为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该工艺克服了水泥路面的弊端,又大大节约了成本。
但很多路面做完后,很快路面面层出现反射裂缝,或面层出现网裂现象,如何避免该现象出现?笔者结合了具体工程实例,论述了在设计和施工中需注意的细节,并加强施工管理,经过运营期的跟踪观察,路面上没有出现裂缝和破损,现就该路面设计及施工向大家做一简单介绍,供同行借鉴。
一、需对旧路做调查评价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是在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性能做出正确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国内外地下道路规划建设案例与实践——以深圳前海、宝安片区地下道路建设为例摘要:对于高密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路面交通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建设地下道路是提高交通系统供给的有效手段。
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城市地下道路的功能定位,分析国内外已建或在建地下道路实际案例,并以深圳前海-宝安中心区规划建设的地下道路方案为例,说明其对完善城市中心区路网系统、分离快慢交通、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国内其他城市地下道路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道路、地下空间、城市中心区、地下道路规划1、引言地下空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受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约束条件的限制,城市路面交通系统面临严峻挑战。
但是单一发展轨道交通难以解决所有的交通问题,道路系统适度的地下化,已被实践证明是改善城市交通并使之进一步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
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加上人们对效率、环境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地下道路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大城市关注的焦点。
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地下道路的功能定位和特征,介绍了波士顿、东京、上海一些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地下道路案例,并通过正在开展的项目——深圳前海、宝安地区地下道路规划为例,从中得到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以期为今后其他城市地下道路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地下道路功能定位按照地下道路承担功能的不同,可将地下道路分为快速通过地下道路、完善区域性路网的地下道路、改善交通瓶颈的地下道路三类[2]。
2.1 快速通过地下道路此类地下道路的特点是设计车速较高,一般在60km/h以上,其主要功能是为较长出行距离的车辆服务,并在一定距离内设置出入口。
快速通过地下道路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和补充地面、高架道路系统的不足,连接重要集散点,分离过境交通;二是出于对风景区、文物古迹、山体等的保护,穿越地面道路难以联通的区域;三是保护城市景观,节约城市核心区的土地资源;四是解决潮汐交通和进出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问题[2]。
成绩论文题目:地下通道施工技术要点课程名称:地下工程任课教师:专业:土木工程班级: 2012级土木01班学号:2220123222500姓名:2015年5 月8 日目录摘要 ------------------------------------------------------------------------------------------------------------------- 30 前言 ---------------------------------------------------------------------------------------------------------------- 31 地下过街通道施工技术 --------------------------------------------------------------------------------------- 31. 1明挖法施工技术---------------------------------------------------------------------------------------- 31. 2盖挖法施工技术---------------------------------------------------------------------------------------- 31. 3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41. 4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法---------------------------------------------------------------------------------- 41. 5盾构法施工技术---------------------------------------------------------------------------------------- 41. 6管棚法施工技术---------------------------------------------------------------------------------------- 41. 7顶进法施工技术---------------------------------------------------------------------------------------- 52 过街通道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3 支护结构设计---------------------------------------------------------------------------------------------------- 53.1板桩式 ----------------------------------------------------------------------------------------------------- 53.2柱列式 ----------------------------------------------------------------------------------------------------- 53.3地下连续墙----------------------------------------------------------------------------------------------- 53.4其他方式 -------------------------------------------------------------------------------------------------- 5参考文献:---------------------------------------------------------------------------------------------------------- 6地下通道施工技术要点xx(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重庆市北碚区 400700)摘要:本文结合重庆市北碚区的一些工程实践,对市政地下通道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对现行的明挖法、管棚法、顶进法、盾构法等诸多的施工技术方法作出总结与介绍,提出了市政工程隧道施工中的一些主要环节和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并对这些技术方法的运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相信会对今后从事隧道设计、施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