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7
一、单选题读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5.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 L 图示地区岩层弯曲变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C.地壳运动2 .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位于向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 B.②处位于背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C.①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D.②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3 .若在图中开凿隧道,则应选择的隧道位置与走向是 A. X 处东西方向 B. M 处,南北方向 C. N 处南北方向D.外力作用D. N 处东西方向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 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砂岩■ -ZE? q . ■一 页有:4.地壳抬升前,该地 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 C .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 D ,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6.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 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 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海拔日)8.乙岩层形成之前地质作用过程有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 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 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挪威峡湾B. 乙岩层比J .岩层形成早C. 乙岩层形成之前出现了断层D, 丙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条件发生变质A. 沉积作用一岩浆活动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B. 沉积作用一岩层断裂一岩浆活动一外力侵蚀C. 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岩层断裂一外力侵蚀 D, 沉积作用一岩浆活动一岩层断裂一外力侵蚀B .路南石林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3届高三地理复习题六——岩石圈一、地球结构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速度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可能储有石油的是 A2.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3.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乙。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级。
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二、地壳物质循环1.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C2.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下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 顺序依次是A .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 .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 .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A .火成岩1为喷出岩B .火成岩2为喷出岩C .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 .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微专题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地质构造的类型(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表形态的成因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板块运动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响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A级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褶皱断层造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貌 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C 级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存在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存在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1.练高考(2018·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的方法:(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断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成因。
(2016•某某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专题07 地球表面形态一、单选题(2022·浙江宁波·高一期末)某地理研究小组同学做一实验:在河道模型中均匀铺上一层细沙,在塑料瓶中装满水,然后对准河道中央,迅速地将水倒入河道中。
下图为该小组同学绘制的简易实验装置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流速比乙处快B.甲处积沙比乙处多C.丙处流速比丁处慢D.丙处积沙比丁处多2.对于现实中该类河段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多见于河流上游B.河床多呈V形C.甲适宜布局河港D.丁易出现河漫滩【答案】1.B 2.D【解析】1.此题考查河流凹凸岸位置及特征。
读图可知,乙和丙两地位于凹岸,都是受到河水直接冲刷的地方,由于河水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形成侵蚀岸,而甲、丁两地由于位于凸岸,河水流速较慢,堆积作用明显,形成堆积岸。
因此B正确,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故选B。
2.此类河流属于河曲,蜿蜒曲折,多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势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凹凸岸,凹岸水深适合建河港,凸岸水浅多形成河漫滩。
读图知,甲、丁两地由于位于凸岸,多形成河漫滩,因此C错误,D正确;河流上游多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较强,多形成V形谷,因此A、B错误。
故选D。
【点睛】河流地貌总结: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021·浙江·高一期中)瑶琳仙境如下图,不仅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还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它以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 - 1 - 第二节风成地貌........................................................................................................ - 10 -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 19 - 章末综合测验................................................................................................................ - 28 -第一节流水地貌基础训练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4.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5.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二、选择题(共8题,每小题2分,共16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形谷B.水流湍急C.为“V”形谷D.水深壁陡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解析】1选A,2选C。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一)认识地球1.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地图。
2.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可以划分为海洋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3.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玉环的地形主要是丘陵。
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形是山地。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部分,火山与地壳和地幔有关。
在地球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等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等7.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常常使岩石发生弯曲变形。
(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力量运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猛烈且迅速。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使板块挤压或断裂,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危害,甚至产生堰塞湖。
②火山喷发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气体。
火山喷发有利有害。
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岩和火山灰还能做建筑材料。
2.地球外力作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缓慢且温和。
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和水的作用。
①风主要通过磨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磨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搬运:戈壁堆积:沙漠(2)大风、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的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沙漠。
②水主要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降雨具有侵蚀的作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
微专题阶段性贯通(二)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17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下地2。
等高线地形图在区位选择中的应用(1)选点(2)选线(3)选面例题(2016·浙江嘉兴高一期中)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1)~(2)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A.软流层B.地幔C.地壳D.地核(2)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答案(1)C(2)A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分布在地下几百米内,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中。
第(2)题,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它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一般温度恒定。
中低档不丢分(2017·浙江模拟改编)2015年12月18日,“决心”号钻探人员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处名为“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地方,首次打穿了地壳与地幔的边界。
据此完成1~2题。
1.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主要依靠的技术不包括()A.钻探技术B.地震波C.岩石分析D.北斗定位2.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A.莫霍面B.古登堡面C.上地幔顶部D.横波消失处答案1。
D2。
A解析第1题,北斗定位属于GPS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球表面的定位。
《地球表面形态》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大自然简直确实是一个奇异的魔术师,它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读前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回答,形成“猫咪山”的全然力量来源于()。
A.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C.大气作用D.流水作用2.大自然简直确实是一个奇异的魔术师,它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读前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回答,“猶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状是()。
A.内力单独作用形成的B.外力单独作用形成的C.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3.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4.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原理相关的是()。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5.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6.下图为“某种地势示意图”。
读图回答,判定图中甲地应为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B.背斜C.断层D.海沟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本题“全然力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状是遭受外力腐蚀的结果,其力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2.C【解析】地球上的所有地表形状差不多上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A【解析】图示两板块相向运动、相互挤压、褶皱隆起,其边界可不能再明显扩展,故为消亡边界;图示内容,要判定出两板块是属于大洋板块依旧大陆板块,条件缺失,然而从两板块的剖面特点、碰撞成效来看,应为同一性质的板块,即皆为大洋板块或皆为大陆板块。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
A.风力B.流水 C.冰川D.太阳能
2.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侵蚀作用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3.全球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板块为()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
4.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称为()
A.地质作用 B.地质构造 C.水平运动 D.升降运动
5.良好的储油构造为()
A.背斜B.向斜 C.湖盆D.大陆架6.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严重 B.流水沉积作用严重
C.冰川侵蚀作用严重 D.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7.下列地区处于两板块张裂处的是()
A.喜马拉雅山B.阿尔卑斯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红海
8.属于板块生长边界的是()
A.马里亚纳海沟B.阿尔卑斯山脉 C.台湾岛 D.大西洋中脊
9.南美洲西部的安弟斯山脉的形成是由于()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 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
C.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 D.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
《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回答10—11题。
10.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11.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风蚀洼地12.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右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13~14题。
13.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谷地
14.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15.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16.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
17.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18.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地基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二、综合题
1.读右图,分析回答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丙。
(2)甲、乙两地貌是由地质作用中的
力作用形成的。
(3)甲图为冲积扇地貌,此地形一般分布在。
它是作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
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
(4)乙图为地貌,多分布在地区。
(5)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A处的地质构造是,该地质构造的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是;谷地形成的原因是。
(2)B处的地质构造是,其形态特征是;谷地形成的原因是。
(3)C处地质构造是,谷地地形形成的原因是。
3.读我国亚热带某地区地质图(如右图),
(1)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判断根据是。
(2)甲、乙、丙三个村中村可成为
旅游区,理由是。
(3)在村不可能找到化石,理由是。
4.★根据某地区地质图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地中,在______地有可能找到岩溶风景区,理由是
_____________
(3)在A、B、C三地中,在_______________地可能找到有色金属矿。
(4)A、B、C三地中,在________地与________地之间可能有变质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