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 格式:ppt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45
论述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
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及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影响其健康、学习、生活,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正常的体育活动。
因此,研究和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很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1.主观原因。
(1)首先,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思想上不够重视。
常与体育老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创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
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包括准备活动不当。
即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并且发生运动创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2)其次,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不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身体素质差,休息不佳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显著性下降的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或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就有可能发生损伤。
特别是力量、灵敏、柔韧素质较差,动作僵硬、不协调,教学中遇到一些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或在运动量、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就容易受损。
二是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概念理解不深刻,练习中出现多余的动作后技术掌握不稳定,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受伤。
(3)违反规则,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在篮球、足球运动中是常见的。
因为一时的玩笑或疏忽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
(4)衣着不当造成损伤。
穿着便装运动,既影响准备活动的运动幅度,客观上造成运动不便,也易导致不必要的损伤,穿普通鞋不适合参加运动,除运动的范围幅度较小,普通鞋缺乏减震性,对于地面的反作用力不能充分吸收和缓解,通常会造成踝关节的扭伤。
运动损伤常见的间接原因一、训练方法不当
1. 训练负荷过大过突然增加,超出身体适应能力。
2. 训练时间过长,rest时间不足。
3. 训练方式单一,exercise过度局部肌群。
4. 缺乏充分热身活动。
二、体能状态不佳
1. 体能reserve不足,反作用力降低。
2. 肌力和肌耐力不足,难以承载负荷。
3. 柔韧性差,活动幅度受限。
4. 协调性不佳,动作控制能力差。
三、生理机能低下
1. 平衡机能下降,易失去稳定性。
2. 反应迟缓,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弱。
3. 感觉神经功能下降,无法及时校正姿势。
四、心理因素影响
1. 焦虑紧张过度,不能集中注意力。
2. 过于自信,忽视身体状况。
3. 比赛压力过大,增加心理负担。
4. 沮丧抑郁,减弱面对困难的意志。
五、设备环境不当
1. 场地、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2. 运动表面不平或打滑。
3. 装备不合身不舒适,存在绊倒风险。
4. 衣服과鞋子款式不当,影响活动。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间接风险因素,多方面综合评估和干预可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治疗探讨【摘要】随着当代竞技体育的要求逐步提高,运动员比赛强度的和对抗也随之不断增强,运动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运动损伤发生后,运动员将会产生巨大的生理及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将直接影响以后的训练、比赛和健康恢复。
本文通过分析导致运动损伤心理变化及致因,探讨如何从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入手,加强受伤运动员的心理康复治疗,对运动员进行认知教育,帮助其掌握心理恢复技巧,使其尽快恢复训练与比赛。
【关键词】运动损伤;心理;康复治疗随着竞技体育的大强度、高对抗的日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也日益上升,国家和社会用于治疗恢复运动员损伤的费用也大幅度上升。
损伤发生后不仅给运动员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在注重运动员机体康复的同时,还应还要注重心理的康复治疗。
国内外目前针对运动员损伤后的心理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康复治疗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运动医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着重从运动员的心里角度分析研究损伤发生后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康复治疗恢复运动员的自信心,使其尽快地全面康复,最大程度地恢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争取早日重返运动赛场。
1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变化1.1 心理反应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心理上会受到巨大打击,生活、理想、职业前途等将发生新的变化。
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在情绪反应上都是脆弱的,表现出情绪上的波动起伏和相应的行为变化,包括挫败性的恼怒、恐慌、害怕、焦虑、压抑、心烦意乱、自尊心受挫、失望、孤独、分离、震惊、怀疑和否认。
一系列的不良情绪严重挫伤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使其无法面对当前的困难,消极治疗,康复治疗效果差,恢复缓慢。
1.2 心理调试过程由于不同运动员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他们对待伤病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但受伤初期大多数运动员在心理上会出现以下两种反应:震惊、否认。
多数运动员认识到受伤已成为事实后,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出现对自己不满的情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运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悲愤、期待、抑郁。
常见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扭伤、拉伤、肌肉拉伤和骨折等。
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与个体的心理素质、运动状态、情绪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原因:1. 紧张焦虑:在进行运动时,有些人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
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运动受伤的风险。
紧张焦虑的人更容易在运动时失去集中力,从而导致不恰当的动作或者姿势,进而引发运动损伤。
2. 压力过大:运动竞技中的压力可能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竞争心理较强或过分追求胜利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产生过大的压力,过分关注胜负结果和个人表现,而忽视了身体的疲劳感和体能的消耗,进而增加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
3. 自信心不足:自信心的缺失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心理原因。
自信心不足的人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运动表现和技能展示。
对于没有足够自信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合进行某些运动或者技巧,从而不敢尝试或者过度担心运动损伤的发生。
4. 过分追求完美:有些人在进行运动时,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追求完美的表现。
他们可能会刻意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从而产生过大的负担和紧张,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理性看待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表现,接受自己的一些不足和局限性,更能够避免运动损伤。
5. 忽视休息和恢复:有些人在进行运动时,对休息和恢复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过度运动、连续剧烈的训练以及不给身体足够时间恢复,会导致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总结起来,导致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包括紧张焦虑、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过分追求完美和忽视休息和恢复。
针对这些心理原因,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控制情绪、培养自信心和理性思考等方法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另外,了解自身的体能状况、遵守运动安全规则、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休息等,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
第11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一、填空题1.与运动损伤有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应激;应对方式;动机;人格2.在应激—运动损伤模型中,应激被认为是______,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素是______。
【答案】运动员对潜在的应激环境的认知;应激反应3.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否认;愤怒;许愿;抑郁;承认4.运动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的______,将有利于他们的损伤康复。
【答案】社会支持5.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感知;行为方式6.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患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类似,过程由______开始,经______而达到______。
【答案】否认;忧郁;解决和接受7.Wi11iams和ADersen提出了一个以应激理论为基础,旨在解释______之间相互影响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答案】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8.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______、______ 、______和潜在干预等,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这些心理因素调节。
【答案】应激源;人格;应对策略9.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支持、表象训练等,是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变量。
【答案】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二、单项选择题1.Wi11iams和ADersen于()修改并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旨在解释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应激一运动损伤模型。
A.1980年B.1990年C.1998年D.2000年【答案】C【解析】Williams和Adersen(1998)在总结和归纳已有研究成果和借鉴相关身心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应激反应为核心的“应激一运动损伤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