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的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312.50 KB
- 文档页数:68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摘要】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因失误;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对比分析;事故模式0引言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其中,发生重特大事故86起,死亡1525人,由于人因失误或人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伤亡发生率就占70%以上。
目前,对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理论模型和构建控制系统等方面。
即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从原先的确定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原因中占多大比例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类分析上,发展到通过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构建出切实有效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系统。
与之对应,有关人因失误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则是探究人的失误机理并建立理论模型,用人的认知可靠性分析与动作执行可靠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应用到第二代的人因可靠性分析(HRA,humanreliabilityanalysis)法,开发动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员工,并包括企业外来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员工不安全行为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制度,导致事故和事故隐患的行为。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的是实施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的原则,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管理的执行,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员工的安全责任第五条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必须承担起安全生产的责任。
第六条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本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和保管个人防护设备,做到主动发现和及时报告安全隐患。
第七条员工应当参加由企业组织的安全培训、演练和应急疏散演练,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八条员工在工作中发现他人存在安全隐患时,有责任及时制止并报告。
第九条员工需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人身防护,不能随意拆除、损坏安全设备设施。
第三章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分类和处罚第十条员工不安全行为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个等级。
第十一条轻微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未按照规章制度佩戴个人防护设备;未经授权私自进入危险作业区域;未经授权或未经培训搬动危险物品;操作设备不规范等。
第十二条一般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私自抽烟或使用明火;在工作区域玩乐或嬉戏;对安全设备设施进行破坏或损坏等。
第十三条严重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重大事故;故意破坏、拆除安全设备设施,导致事故发生;酒后上岗作业等。
第十四条对于轻微不安全行为,可采取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一般不安全行为,可采取罚款、扣除奖金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严重不安全行为,可采取停工整改、停工并进行追责等方式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对于多次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员工,可按照情节轻重采取警告、停工整改或辞退等措施。
第四章违反安全行为处理程序第十六条任何人发现员工有违反安全行为的情况,有权向所在部门或直接向安全管理部门进行举报。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树立“违章就是事故”的理念,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中对于不安全行为和“三违”管理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第三条为了方便管理,将不安全行为分为一般不安全行为和“三违”行为。
(一)一般不安全行为是指在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作业或是其它存在较低风险的人员行为。
(二)“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1.违章指挥:是指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条例、规程、制度和有关规定指挥生产的行为。
2.违章作业:主要指职工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等)的作业行为。
3.违反劳动纪律:指职工违反上级公司和XX煤矿的劳动纪律的行为。
第四条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一)XX煤矿按引发事故类型,整理出典型不安全行为663条,其中一般不安全行为68条、“三违”现象595条。
(二)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包括但不限定于《不安全行为界定标准》的663条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查处的不在界定标准内的“三违”行为。
第五条成立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组长:矿长、书记副组长:总工程师、各分管副矿长、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成员:各副总工程师、各科室科长、各队队长(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监察科,办公室主任由主管安全的副矿长兼任,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协调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
第六条不安全行为管理责任体系(一)矿长是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人、财、物和作业环境等问题。
(二)主管安全的副矿长负责不安全行为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他矿领导负责对主管区队、科室和主管专业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安全监察科负责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的落实,协调解决各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检查各单位整治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经验不断提出改进措施。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办法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人员的安全行为管理,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单位的正常运营秩序,促进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职工,包括临时工、外包工、派遣工等。
第三条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1. 违反本单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规定;2. 未经许可,私自进入本单位的危险区域;3. 借用、挪用他人的安全防护用具或设备;4. 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报告或者故意隐瞒安全隐患;5. 故意损坏或者丢失本单位的安全设备和设施;6. 干扰安全检查和事故调查工作;7. 故意泄露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要求。
第四条本单位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采取预防、控制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育培训、监督检查、奖惩激励等手段,推动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改善。
第二章安全教育和培训第五条本单位应当制定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培训、在岗培训和定期复习培训等。
第六条新员工入职前,应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了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在岗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做到安全规程和工作程序熟练掌握,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复习安全教育和培训内容,及时纠正和改进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保持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技能水平。
第三章安全监督和检查第九条本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监督和检查机构,负责对人员安全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十条安全监督和检查机构应定期对本单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规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操作规程的正常执行。
第十一条安全监督和检查机构可以随时对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检查,包括现场检查和验收检查等。
第十二条安全监督和检查机构可以对人员的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警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考核,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第四章安全意识和行为激励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安全意识和行为激励机制,对安全工作出色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存在不安全行为的人员进行教育和惩戒。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事故致因理论一、解释名词、概念1,事故致因理论:阐述什么是事故、事故为什么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2,事故频发倾向: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的倾向。
3,不安全行为:曾经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
4,比例1:29:300:根据事故统计,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说明事故发生后严重伤害只是极少数,大量的情况不会造成伤害;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
5,3E原则:工程技术、教育、强制。
6,能量以外释放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如果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发生时人体能否受到伤害,以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取决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能量的集中程度,人体接触能量的部位,能量作用的时间和频率等。
7,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程度。
8,“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9,本质安全: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称作本质安全。
10,两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11,变化的观点: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12,P理论:本尼尔认为生产活动中扰动,即外界影响的变化,将作用于行为者。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
如果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事故过程。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1、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工作或作业过程中影响工作或作业安全或导致事故发生而产生的人的行为,它是危险因素的又一表现形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诱因和根源。
对于从事生产活动的职工来说,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和接触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的发生。
就其事故原因来讲,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活动中,所有的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失误。
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事故发生。
可以这样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
一般出现失误以后,其结果是很难预测的。
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等。
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如超体能、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对设备的操作不熟练、过度疲劳、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压力过负荷等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
也有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有由于对正确的方法掌握不透,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从而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因素。
总结出作业过程中的人不安全行为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一、侥幸心理。
其特征是:碰运气,认为操作违章不一定会发生事故;往往认为“动机是好的”,不会受到责备;自信心很强,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发生。
职工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经验上的错误。
例如某种违章作业从未发生过事故,或多年未发生过,职工们心理的危险意识就会减弱,从而就会导致错误的认识,认为违章也未必出事故。
二是认识上的错误。
认为事故不是经常性发生的,发生了也不一定会造成伤害,即便伤害了也不一定很重。
因此容易容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存在。
但久而久之,随着不安全行为的形成便成了职工的作业习惯,这样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必须从第一次违章抓起,坚决予以纠正,决不允许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存在。
第二章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1,人失误人的行为明显偏离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或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其结果可能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2,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3,威格里沃思模型认为人失误是错误地或不适当地回答一个外界刺激。
4,莎莉模型把伤亡事故发展过程划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失误都使情况恶化,造成危险出现或危险释放。
5,生物节律生命活动呈现的节奏性和周期性,制约人的各种生命活动。
6,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的总和。
7,性格人对事物的态度或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的核心。
8,气质主要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点,包括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速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
9,非理智行为“明知有危险却仍然去做”的行为。
10,成拱现象群集自宽敞的空间拥向较狭窄的出入口、楼梯时,除了正面的人流外,往往有许多人从两侧挤入,阻碍正面的流动,使群集密度增加,形成拱形的人群。
11,群集事故在群众性活动中或疏散过程中,由于拥挤等造成的践踏等伤害事故。
12,群集流动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空间宽度通过的人数。
单选题1,成拱现象出现在(D,避难群众在出口等待3分钟以上)的情况。
2,在(A,下楼梯)的情况下出现成拱现象最危险。
多选题1,按产生原因把人失误分为(A,随机失误B,系统失误D,偶发失误)。
2,按表现形式把人失误分为(A,遗漏或遗忘B,做错E,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
3,工作任务对心理紧张的影响取决于工作任务的(A,困难程度B,作业的不明确性C,工作负荷E,危险性)。
4,桥本根据脑电波的变化情况把大脑的意识水平划分为(A,无意识B,迟钝C,被动D,能动E,恐慌)状态。
5,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A,感觉能力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E,行为能力)能力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是常见的现象。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行为和失误可能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导致人身财产的损失,甚至造成生命威胁。
因此,了解人类行为和失误的特点和原因,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的相关概念、原因和解决方法。
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个体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无意或故意地违背相关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标准等规定,而带来潜在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故或伤害。
不安全行为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架设违规电线、擅自拆卸机器、未经许可使用设备、对谨慎操作程序视而不见等。
引起人不安全行为的多种原因,包括: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安全培训、工作疲劳、以及工作压力大等。
例如,在某一工作岗位上从事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可能会降低员工的警惕性,增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
同时,因为缺乏安全培训,员工缺乏对安全生产的认知和正确处理危险环境的技能,也会容易引起不安全行为。
如何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呢?为了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需要有以下做法: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在整个组织架构内,规定相应安全标准和安全流程,确保员工的操作行为符合安全生产规定。
2.提供持续的安全培训。
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让员工对安全规范和操作程序有深入的了解。
3.管理员工的工作压力。
他们不应该在长时间的压力和疲劳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以降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
人的失误人的失误是指当个体在一项任务或者工作过程中,由于一些认知、感知、决策或执行上的缺陷,而导致任务无法正确完成或者带来不良后果。
失误通常分为四种类型:规则违反、知识不足、技能不足和疏忽大意。
其中,规则违反是指个体故意不遵循规定、禁令或程序;而知识不足是指个体对某项任务的知识不足以正确执行任务,技能不足则是指个体对所需的技能不足以正确执行任务;疏忽大意即平时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效率低下,精神不集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