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高三语文冲刺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567.00 KB
- 文档页数:14
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2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2017·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
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
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
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
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
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
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
2025届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文言文中“孔明所谓诸有作奸犯科者……非不甚严也”一句,其意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原句是“___,___,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②翻译家楚图南,他的名字化用了庄周《逍遥游》中的“背负青天,__,___”。
③某位同学对自己高一高二虚度了光阴感到后悔,决心在高三努力学习。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此可谓“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由于没有实现自己的报负,变法改革失败,遭贵族排挤诽谤.(bàn g),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于是在被流放的过程中,心中极度苦闷绝望,最后选择了投汨.(mì)罗江自尽。
B.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到了国外,她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无论是桃花酒、琵琶酥.(sū)等美食,还是缫.(sāo)丝、刺绣等工艺,都按古法流程,步步精心制作。
C.在落日余辉里,城市里的人们在深秋中显得有点匆忙,各自走向属于自己的那个熟悉的地方,慢慢笼.(lǒn g)罩的暮色中,夕阳努力地染红着天地,却也阻挡不了夜色降临.(lín g)的步伐。
D.2019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前三季度规模.(mó)已近4万亿元,今后,通过相关部门鳞选诸多示范项目、开展信息消费馆建设等举措,信息消费的潜.(qián)力将持续释放。
3、下列楹联与所吟咏的名胜古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②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③杰阁重开,依然万里群峰小斯楼更上,犹觉千秋此地高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A.①醉翁亭②岳阳楼③鹳雀楼④蓬莱阁B.①兰亭②黄鹤楼③鹳雀楼④滕王阁C.①醉翁亭②黄鹤楼③天一阁④滕王阁D.①兰亭②岳阳楼③天一阁④蓬莱阁4、下面是高三(1)班新年联欢晚会的一段开场白,请根据要求作答。
临汾市2023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电影《窃贼的手》中,一个有钱的过路人,给一个没有胳膊的乞丐买了一个假肢,乞丐很快发现这是一只带有原主人(窃贼)记忆的手。
如今它虽然长到了乞丐身上,但依然习性不改,继续偷盗,这意味着不但这个乞丐的记忆因安装假肢而发生了变化,而且其身份也不再与以前相同:他变成了窃贼。
乞丐这种作为窃贼的身份或主体性是基于他未曾亲历的记忆之上的。
一个世纪之后,这种非亲历记忆被艾莉森·兰兹伯格称之为“假肢记忆”。
谈到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不能不提到现代性与大众文化。
兰兹伯格所重点强调的两大“现代性事件”分别是移民潮(出现在20世纪初)与大众文化。
正是这两大现代性事件,为假肢记忆这种“新的公共记忆形式”铺平了道路:如上所述,一种重要的现代性现象就是大量人口的移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亲缘关系与传统共同体的瓦解、重组,出现了所谓“移民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地点(place)就像代际一样,不再能保证提供连续性的经验。
这一过程破坏了代际间的传统关联方式,挑战了传统的记忆形式(比如自然记忆、有机记忆)与记忆传承方式。
一种是电影这种大众文化形式,特别是其与身体的关系。
“电影的诞生使人们越来越有可能以一种身体化方式去体验一种实际上我们没有过的事情”从诞生之初,电影观赏行为就吸引了观众的身体,并将他们的身体“运送”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或远古时代。
那么,大众文化时代“假肢记忆”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假肢记忆”并非源于人们的亲历经验,而是亲历者嫁接到自己身上的别人的记忆。
在嫁接和非亲历的意义上,“假肢记忆”不是“自然的”或“本真的”假肢记忆发生于一个人的亲历经验之外,但通过大众文化的记忆技术,它可以像假肢一样被那个人所“穿戴”。
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核心模拟卷语文(四)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将杜甫置于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谱系之中,那么,他作为一位古代诗人,何以能影响那么多后来者?这是古典与现代的交融问题,更是在于杜甫如何获得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更具永恒性的境界。
他激励并挑战了不同风格、代际和意识形态的诗人。
这是杜甫书写真正具有共性的一面,不管这种共性是基于认同还是反对,它至少在“为人生”的话语实践上保持了某种朝向底层与民生的探索热情。
新世纪以来的诗人们曾从各自不同角度“致敬”杜甫,并在思想源头、现实情怀、批判实践、日常美学等方面给予其现代性的转化,这是杜甫的“潜能”于新的文化背景下召唤出的新的时代之声。
在20世纪以来的诗歌现场,不管是将杜甫变得陌异化,还是表述为似曾相识的现实主义趣味,都会涉及对时代的追问。
尤其是针对更为具体的杜甫形象的再造,书写本身会显得更加微妙,这种移植不仅关联到时空的转换,还在于主客体的相互凝视——当诗人们凝视杜甫时,他又何尝不是在反向凝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诗人们从这位跨越时空的诗人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影子,这才是移植和化用的意义。
新世纪诗人需要在何种境界上才能靠近杜甫?历史的杜甫分化成了多个现实和当下的杜甫,这种分化是要打破我们心目中固有的杜甫认知,从而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代言者”形象。
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______ ,______ 。
强调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离骚》中强调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
《扬州慢》中______ ,______ 。
说明曾经繁华扬州,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的句子。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
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D.诗歌综合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双关、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
山西省临汾市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1)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的语言同是社会交接的工具,所以说文艺有社会性。
但是我们虽着重文艺的社会性,却与一般从社会学观点谈文艺者所主张的不同。
在他们看,政治经济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的力量;在我们看,这些势力虽可为文艺风气转变的助因,而它的主因仍在作者对于读者的顾虑。
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不同,因为读者的程度和趣味不同。
汉人的典丽的词赋,六朝人的清新的骈俪文,唐宋人的平正通达的古文,多少都由于当时读者特别爱好那种味道,才特别发达。
中国过去文艺欣赏者首先是作者的朋友和同行的文人,所以唱酬的风气特盛,而作品一向是“斗方名士”气味很重。
在西方,有爱听英雄故事的群众才有荷马史诗和中世纪传奇,有欢喜看戏的群众才有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后朝的戏剧。
近代人欢喜看小说消遣,所以小说最盛行,这些都是很粗浅的事例,如果细加分析,文学史上体裁与风格的演变,都可以证明作者时时在迁就读者。
一个作者需要读者,就不能不看重读者;但是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他对于艺术也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就一般情形说,读者比作者程度较低,趣味较劣,也较富于守旧性。
因此,作者常不免处在两难境遇:如果一味迎合读者,揣摩风气,他的艺术就难超过当时已达到的水准;如果一味立异为高,孤高自赏,他的艺术至少在当时找不着读者。
在历史上,作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因袭者,守成者;一是反抗者,创业者。
不过这只是就粗浅的迹象说,如果看得精细一点,文学史上因袭和反抗两种势力向来并非绝不相谋的。
纯粹的因袭者决不能成为艺术家,真正艺术家也绝不能以为反抗而不因袭。
所以聪明的艺术家在应因袭时因袭,在应反抗时反抗。
他接受群众,群众才接受他;但是他也要高出群众,群众才受到他的启迪。
这话看来像圆滑骑墙,但是你想一想曹植、陶潜、阮籍、杜甫、韩愈、苏轼、莎士比亚、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哪一个大家不是如此?一般人都以为文艺风气全是少数革命作家所创成的。
临汾市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
,。
,。
,。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①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②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③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④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⑤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⑥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A . ④①③⑤②⑥B . ④③⑤①②⑥C . ③⑤④①②⑥D . ③①④⑤②⑥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2. (6分) (2020高三上·汕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很多,而君子必须有担当意识。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等。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
宋代建立后,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才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
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一词的,是程颢、程颐两人的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
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为理学大师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
元明时“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等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敢于担当,奔走列国,虽饱受磨难亦不肯放弃。
孟子救世心切,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东晋祖逖为北伐中原,“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唐代韩愈雄心勃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核心模拟卷语文(二)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古典悲剧理论向来强调悲的纯粹性,注重维护悲剧“庄严的风格”。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代,悲剧一直被认为是“模仿伟大领袖”的高贵形式,而喜剧则被当作“模仿中等或下等人物”的低级体裁。
两者不仅在人物和题材上绝对不同,而且文辞风格相去甚远,悲剧崇高优美,喜剧幽默轻松。
但悲剧理论家发现:悲喜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很难将它们孤立开来。
这不仅因为“喜剧经常贯穿悲剧动作的轨道而不失其自主权”,而且因为“喜剧或许根本并不引人发笑,而某些悲剧却使我们发出歇斯底里的笑”。
尤其在现代,“可笑性与可悲性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流动而互相融合”,笑声与眼泪混在一块。
斯泰恩说:“无论生活或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喜剧的特征,都迫使我们认清悲剧感与戏剧感的血缘关系,认清泪和笑可以杂交繁殖。
”尤奈斯库说得更直白:“我觉得喜剧是悲剧性的,人的悲剧是荒唐的、可笑的。
”上述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当今戏剧舞台一大惊人变化,即:现代悲剧的意蕴常常以喜悲形式出现,人们得要从滑稽而风趣的喜悲性情境中寻求人类存在的悲剧境遇。
凡此证实悲剧范畴发生了一场革命,一场观念上的彻底革命。
它来自伴随工业革命和技术发展而带来的工作、家庭生活、价值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具体说就是,20世纪以来,人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混乱和非理性主义的世纪,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将人置于变化无常和寂寞孤独之中,与文明结伴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证明“在人类生活的深处存在天生的荒谬怪诞”,而19世纪以来考古学的发现和人类学的研究,使“近百年关于上帝、人性、社会组织及物质宇宙的观念,虽未完全推翻却已受到严重挑衅”,正像柯列根说的:“信念和价值既已崩溃而且变化,戏剧固定形式的明确界限也就随着模糊。
临汾市高三语文高考前模拟(四模)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1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2. (2分) (2016高二上·天水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尼采把梦和醉看作两种基本的艺术状态。
除梦之外,酒与艺术也有不解之缘。
__________。
那么,酒只是工具,只要能达于醉的状态,没有酒也可。
天下酒徒未必都是艺术家,大艺术家往往无酒而常醉。
①曹操“对酒当歌”,李白“斗酒诗百篇”,欧阳修自号“醉翁”。
②醉打破日常生活的藩篱,使人与山水相融合,与宇宙相融合。
③中国文人中多爱酒之人,④不过,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A . ①③④②B . ③①④②C . ①②④③D . ③①②④3. (2分)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 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如“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一首词的内容。
B .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诗作中大多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
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核心模拟卷语文(一)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将人类默认为男性,是一个古老的习惯,像人类演化理论一样深入人心。
从“作为狩猎者的人类”(Man the Hunter)理论开始,编年史家几乎没有为女性在人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什么空间——无论是文化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
相反,男性的生活被用来代表全体人类的生活;而在谈及另一半人类的生活时,通常只剩沉默。
这种沉默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的整个文化:电影、新闻、文学、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等等。
我们向自己讲述的那些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几乎全都被打上了女性“缺席”的标记。
这就是性别数据缺口。
自有记录以来,巨大的性别数据缺口占据了人类历史的大部分。
这种“不加说明就是男性”的研究方法似乎已经蔓延至所有民族志领域。
就连人类的骨头也不能幸免于“不加说明就是男性”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能会认为,从客观的角度而言,人类骸骨要么是男性的,要么是女性的,因此不会受“男性默认思维”的影响。
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百多年来,一具被称为“比尔卡战士”的10世纪维京人骸骨一直被认为属于男性,尽管其骨盆明显具有女性特征。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只在于其墓穴里有全套武器和两匹献祭的马。
这些墓穴陈设表明,这里埋葬的是一名战士——而战士的意思即为男性(考古学家将维京传说中大量提及女性战士归因于“神话中的点缀”)。
临汾市高三语文冲刺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2017·泸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典美学孕育了“京派文学”。
首先,儒家美学影响了“京派文学”的“为人生”文学理念及和谐节制审美风格的生成。
儒家美学是注目于现实人生的美学。
作为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流派,“京派文学”无疑深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热衷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
当然,“京派文学”“为人生”的文学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继承文学研究会而来,但“京派文学”的古典文化情结注定了其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深刻汲取。
只是在对现实人生的表现上,“京派文学”特别关注底层人生的描写,关注边缘生活的悲苦与辛酸,完全疏离酷烈的政治与权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书写是以“乡下人”的眼光为主的,不惨烈,不阴郁,相反充满温暖平淡、质朴与倔强的力量。
主人公亦大多缺乏精神上长久不安的骚动,显得平淡、静穆,充满倔强而坚韧的生命力。
在一定意义上,这显示了当时中国文人关于民族未来的乡村乌托邦式想象,也间接表达了其对当时的现代化即城市主义、进步主义的思想悖反。
在“京派文学”之前,鲁迅着力发现旧中国文化情境下农民的愚昧与人性的残忍,积极发掘民族的“脊梁”;而“京派文学”则严厉批判城市文明及知识阶级,着力发掘农民的质朴、平和、倔强与纯粹,关注静默坚韧行走着的民族魂。
儒家美学在一定意义上亦决定了“京派文学”和谐节制的审美风格的形成。
儒家美学讲究中和之美,讲究以礼节情,认为和谐应是中国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中和审美观影响了中国“温柔敦厚”诗教观的生成,使中国文学含蓄蕴藉,不流荡放衍。
这种中和审美观影响“京派文学”,使“京派文学”深致,含蓄,不流放,有一种“节制的美感”,并由此带来“情绪和表现的尊严”。
沈从文喜欢颂扬人类的“美丽与智慧”,重视文章有“兴味”,厌弃“讽刺与诙谐”,更反对作家种下“争斗的力的种子”。
李健吾认为伟大的作品必产生于“灵魂的平静”,不是产生于“一时的激昂”,因为“后者是一种戟刺,不是一种持久的力量”。
其次,道家“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对“京派文学”自由、自足的文学观念也有所影响。
“京派文学”的创作普遍具有一种悲哀的色调,一种东方的、静观的、寂寞的意味,甚至沾染有死亡和忧郁的淡淡气息。
“京派”作家普遍认为,文学是“自我最高的表现”,是人们精神“余裕”的产物,是一种“不用之用”,甚至是“全人格最纯粹的结晶”,“和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
李长之重视文艺作品笔墨的“从容”、“完整”,以及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沈从文则竭力表现着“美”,“美”、“恰当”、“自由”、“人性”,是沈从文遵从的最高美学法则。
再者,中国古典美学重“意境”的美学观对“京派文学”重“境”文学理念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说,“京派文学”相对于传统章回体小说,不注重故事传奇式情节的敷演,只一味重视自我情味的抒发,因而在很大的意义上被称为“抒情体小说”。
这种抒情体小说连同其他京派文学样式,都普遍追求“境”的营造,注重“清虚寥廓,具有反照反省能够消化现象与意象的境”的营构。
周作人的散文追求一种“平淡”之境,沈从文的小说追求一种“和谐”优美境界。
(摘自程勇真《“京派文学”与中国美学》,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京派文学”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但也汲取了儒家注目于现实人生的美学思想。
B . 完全疏离酷烈的政治与权力,关注底层人生的描写,关注边缘生活的悲苦与辛酸,是“京派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点。
C . “京派文学”主人公平淡、质朴与倔强的性格,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中国文人关于民族未来的乡村乌托邦式想象。
D . 文学是“自我最高的表现”,是人们精神“余裕”的产物,“京派”作家的这些普遍认识的形成也受到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儒家美学的中和审美观,讲究中和之美,讲究以礼节情,追求和谐,中国“温柔敦厚”诗教观的生成也是受到它的影响。
B . 沈从文受到中和审美观的影响,文学创作表现出对“讽刺与诙谐”的厌弃,对作家种下“争斗力种子”的反对。
C . 李长之重视文艺作品笔墨的“从容”“完整”的文学观念,就是“京派文学”自由、自足的文学观念的体现。
D . 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完全只注重故事传奇式情节的敷衍,而“京派文学”中的抒情体小说只重视自我情味的抒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本采用“总﹣分”结构的形式,阐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思想和重“意境”的美学对“京派文学”的影响。
B . “京派文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流派,其文学理念包括“为人生”“自由、自足”、重“境”,形成了和谐节制的审美风格。
C . 文中多次使用了“在一定意义上”这个短语,表示不是在普遍的条件下,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意思,这增强了表达的准确性。
D . 沈从文、李长之、李健吾、鲁迅以及周作人这些“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京派文学”的某些理念。
2. (9分) (2019高二下·泰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感冯骥才①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选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就是——记忆。
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
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②首先说记忆。
人的记忆分两种。
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
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
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
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③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
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
地名也是一种遗产。
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
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④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城市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总是一边创造,一边销毁,还要不断的改造与扩大,再加上灾难性的变故(包括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记忆总是在不断的丧失。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
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⑤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的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
应该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一出来,人们对城市的保护就非常自觉了。
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
当然,这些都是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
于是,文化保护便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前卫的课题之一。
记忆和遗产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上变得愈来愈重要。
其实遗产就为了记忆。
⑥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
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
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⑦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
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
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
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这样,城市的保护就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⑧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
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
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
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⑨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
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
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选自《冯骥才作品选》)(1)下列对“城市记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城市记忆归根结底是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B . 承载城市记忆的有物质遗产,有口头非物质遗产。
C . 群体记忆会使城市记忆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D . 对保留下来的城市记忆须尊重其完整性与真实性。
(2)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3)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认为城市要有记忆的理由。
3. (12分) (2017高二上·于都期末)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吴连广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
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
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
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持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
忽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
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
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菜就走了。
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
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