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眼睛》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5
<<图像与眼睛>>说课稿株洲一中李维1、课标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2、设计思路:A、以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导入,然后直接分析、讨论图象通过那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B、不懂“美术语言”,就难看懂图象(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
所以先以弄懂美术语言为先导,再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
3、说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形象及其包括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这三大类B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对三种美术作品更加了解。
C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区别和联系,领悟其中的内涵、提高能力。
4、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突破只能欣赏具像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
2、难点: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5说教学过程:A导入:幻灯片播放3张关于视觉的图片,问:学生图一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图二中的柱子是方的还是圆的,图三的画面中有几张人脸?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总结:视觉图像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美术作品也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来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
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图像与眼睛》B新授:1、对比赏析齐白石老人的《十里蛙声出山泉》2、几张图片《毛泽东去梁安》、《白色中心》、《泼墨仙人图》,让学生讨论分析,辨别美术作品的三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3、幻灯片播放《重屏会棋图》了解具象美术,幻灯片播放一幅油画和照片,区别具象美术与摄影,“很像”不等于“照搬”。
4、幻灯片播放图像梵高的《星空》,了解意象美术,总结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不是“很像”但还是可以找到现实中的“原形”,即物象本质特征没有变。
5、幻灯片播放毕加索的《公牛变体图》组图和动画,感受抽象美术的变化。
理解它对物像的形式特征进行分割,特别强调其中的一部分,或是线,或是色彩,也可以是明暗,甚至是肌理效果。
图像与眼睛教案教案:图像与眼睛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科学教材,具体章节为《图像与眼睛》。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以及图像的形成过程。
一、教材章节:《图像与眼睛》二、详细内容:1. 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了解眼球的各个部分,如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它们的作用。
2. 图像的形成过程:学习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形成清晰的图像,并了解视觉神经如何将图像传递到大脑。
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知道图像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睛的构造和功能,图像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形成清晰的图像,以及视觉神经如何将图像传递到大脑。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图像形成动画演示、幻灯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如放大镜、色卡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眼睛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与眼睛有关的问题。
2. 展示一些模糊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模糊现象。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使用眼球模型,详细讲解眼睛的各个部分,如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它们的作用。
2. 讲解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形成清晰的图像,并介绍视觉神经如何将图像传递到大脑。
三、例题讲解(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与图像形成有关的例题,如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
2. 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图像形成的原理。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与图像形成有关的练习题。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实验操作(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色卡等器材,观察和分析图像的形成过程。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以及图像的形成过程。
图像与眼睛-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名称:图像与眼睛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4、教学方法5、教学过程导入新授练习总结作业布置6、教学资源7、教学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像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
掌握眼睛的结构和视觉成像的过程。
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图像,如平面图像、立体图像等。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理解图像与眼睛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共同解决问题。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让学生认识到眼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爱护眼睛。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图像形成的原理和眼睛的结构及视觉成像过程。
不同类型图像的特点和区别。
122 难点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对图像形成的影响。
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视觉成像原理与实际的图像观察联系起来。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图像与眼睛的相关知识。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光学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像形成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演示,增强教学效果。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图像或有趣的视觉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像与眼睛。
142 新授讲解图像形成的原理,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
介绍眼睛的结构,如眼球的组成部分、视网膜的功能等。
详细阐述视觉成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物体是如何通过眼睛在大脑中形成图像的。
对比不同类型的图像,如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143 练习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判断图像的类型、解释视觉现象等。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些与图像和眼睛相关的实验或任务。
类图画,画中所有动物都栩栩如生;尽管至今人们尚未搞懂这些壁画的真正涵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传达信息是其主要目的。
二、探求新知(一)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是视觉图象欣赏《丢勒的自画像》、《生日》、(书法)感受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
(二)美术作品的的分类教师解释,设疑:各种美术作品,形象特征多样性。
那么,能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教师解释:根据作品中的形象特征,我们把它划分为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
1、展示安格尔油画《贵夫人像》提问:(1)、对于具象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言。
展示《重屏会棋图》中国画周文矩《静物》油画塞尚艺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图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而交流的内容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世界观、艺术观等等。
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 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把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
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它涉及的只是具象美术这种类型。
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
让学生并初步认识三大类的美术作品。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上关于具象美术的内容。
对于具象美术作品,它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欣赏训练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懂。
书本中列举了东西方的三件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作品。
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
在这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真实”。
教师请同学发言,进行归纳:。
图像与眼睛教案主题:图像与眼睛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像是人类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光在眼睛中的传播和成像原理;4.理解眼睛对不同颜色的敏感度;5.理解眼睛的调节能力和视觉疲劳。
二、教学内容:1.图像的构成和产生:了解图像的形成原理,包括光线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2.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介绍眼睛的主要部分,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虹膜等,以及它们的功能;3.眼睛对光的敏感度:介绍不同颜色的光对眼睛的刺激和识别;4.眼睛的调节能力:介绍眼睛的调焦能力和调节机制;5.视觉疲劳:了解长时间用眼过度造成的视觉疲劳和预防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理论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图像和眼睛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进行一些视觉实验,加深学生对眼睛辨识能力和视觉调节的理解;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图像和眼睛的观察和感悟,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启发。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图像,引起学生对图像和眼睛的兴趣,并让他们发表对图像的感受和想法;2.讲解图像的构成和产生:介绍光线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图像的形成原理;3.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图像和模型,展示眼睛的主要部分,解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4.进行视觉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视觉实验,如观察彩色光和黑白光对眼睛的影响,体验眼睛的调节能力;5.讲解眼睛对光的敏感度:讲解眼睛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敏感度,并引导学生思考彩色电视和电脑屏幕的工作原理;6.讲解视觉疲劳:通过讲解长时间用眼过度造成的视觉疲劳和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五、教学评价:1.课堂小测:出几道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图像和眼睛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2.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入程度;3.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发表自己对图像和眼睛的观察和思考。
六、教学资源:1.图像展示:准备一些美丽的图像,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2.模型展示:准备一个眼睛的模型,用于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3.实验器材: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彩色光和黑白光等,用于进行视觉实验;4.多媒体工具:准备幻灯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工具,用于辅助讲解和示范。
《图像与眼睛》说课稿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图像与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评价分析六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图像与眼睛》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
是继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之后的介绍美术作品的图像特征。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包括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这三大类。
2.理解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如下。
重点: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难点:如何根据图像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从而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二、教法策略教具采用:课件、多媒体;教法: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1.图片激趣法:用网络图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2.启发谈话法:在与学生平等对话过程中,力图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问教学法:采用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宗旨,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法进行学习:(1)观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活跃思维,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题观看图片(考考你的眼力):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 狮子在哪里? 有几个人脸?以此提高眼睛的观察力,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图象的兴趣。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画面元素的基本概念;•掌握画面元素的运用;•通过学习画面元素的运用,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画面元素的概念;•画面元素的运用。
教学难点•画面元素的细致理解;•画面元素的应用技巧。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询问学生有关图像设计和美术方面的基本理解,例如当他们听到“画面元素”这个词时,他们可能会联想到什么?或者他们可能会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有趣的图像,并从中发现其中一些元素。
教师可以在白板或黑板上列出学生提到的词语和例子。
二、核心理论1.前景和背景:在艺术作品中,前景是指物体或形象离画面的中心比较远,而背景是指比较靠近的物体或形象。
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让一些元素在画面上更具吸引力。
2.色调:在色彩理论中,色调是指一幅画或图像中使用的一组颜色。
从色调到色彩的使用,这个概念在图像设计和美术中非常重要。
3.反差:反差可以被定义为在两个或更多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它在图像的设计中的运用非常流行,例如黑和白色的对比。
4.构图:构图是指一个设计或图像实际上是被组成和设计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安排各种元素以最好地传达我们试图传达的表达。
三、实践运用1.画面元素分析:请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图像,并将其分解成前景和背景。
然后,询问他们他们会怎样在不同的色调间创建反差,并将这些元素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教师可视情况给予指导和提示。
2.画面元素应用:请学生自由设计一张简单的图像,并尝试运用前面所讲的元素与原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样例和感性教学,展示如何将若干元素融合或分离,并如何运用画面构图来突出本质。
课后作业请学生根据本次课的内容尝试画一张自己设计的图像,并在社交软件上分享。
同时问自己以下问题:1.你是否运用了任意一个画面元素?2.你如何处理前景和背景的关系?3.你在图像中添加了哪些色调来突出图像的一些元素?4.你用了什么样的构图技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画面元素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设计和美术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課題:圖象與眼睛教案本課為湖美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第二課《圖象與眼睛》的教學內容。
是繼第一課《什麼是美術作品》之後的介紹美術作品的圖象特徵。
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側重於對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理解。
教學目標1、拓展學生的審美觀念,使學生理解美術作品包括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著三大類。
2、理解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內涵並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3、突破只能欣賞具像作品的局限,瞭解美術形象的基本種類。
4、理解三類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並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5、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內涵並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教學過程:一、引入課題今天的社會,網路資訊無處不在影響著人們與社會,大量的圖像資訊無時無刻地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你想躲避都可能無濟於事。
下麵來考考同學們的眼力。
學生邊聆聽邊觀看圖片(考考你的眼力):柱子是圓的還是方的? 獅子在哪里? 有幾個黑點? 是靜的還是動的?等圖片,提高眼睛的觀察力,激發學生對圖象的興趣。
學生邊聆聽邊觀看洞穴壁畫,瞭解圖像是人類最早記事的方式,是勞動者傳達資訊的工具。
讓學生瞭解早期圖象。
圖像一直就是人類最簡單、最直接的認知教師解說:剛才的圖片,需要我們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但是,有的人卻有一雙審美的眼睛,他能夠通過這雙審美的眼睛產生思維和發現美感,並能夠在此作用下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啟迪。
下麵進入我們今天的課題:圖象與眼睛教師解說:人類最早的記事方式便是圖畫。
在許多史前的遺跡中,可以發現早期人類留下的壁畫。
在法國南方拉斯科洞穴中,發現了一幅彩繪在石灰岩壁上的獸類圖畫,畫中所有動物都栩栩如生;儘管至今人們尚未搞懂這些壁畫的真正涵方式。
因為,眼睛是人最重要的功能器官。
藝術家總是通過視覺圖象與欣賞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而交流的內容則是藝術家的情感世界和世界觀、藝術觀等等。
很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往往喜歡用“像不像某種事物”這種簡單的方法來評價作品,把作品中的物象與現實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對號入座”,似乎不能對號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学目标:这一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和美术相关的事和物后,本课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的形态特征,并针对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不同的欣赏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媒体播放工具。
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术作品所展现的主要容就是图像,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种形象。
形象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辩别这些形象以帮助我们欣赏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图像与眼睛)二、讲授新课1、出示图片《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一类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具象美术作品出示图片:《重屏会棋图》、《胡兰就义图》提问:这三件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欣赏图片:《熙载夜宴图》、《父亲》、《教皇》请同学们思考:美术除了能够表现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还能表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2、出示图片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和夏加尔的《生日》提问:1、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2、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容?3、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这些形象?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继续分组讨论:我们欣赏意象美术作品能否用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欣赏,为什么?教师总结意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欣赏图片:《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恋人》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3、出示图片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讲授抽象美术作品。
学生讨论并回答:你们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三、课堂小结:美术作品的表现容和表现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象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图像与眼睛-教案【教案】图像与眼睛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图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人眼对图像的感知过程;3. 理解图像对人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图像的定义和分类;2. 人眼对图像的感知过程;3. 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流程和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精美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你对这幅图像有什么感觉?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讲解图像的定义和分类图像是由视觉元素构成的平面表现形式,可以包含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标志等。
根据图像的来源和形式,可以将图像分为自然图像、人工合成图像、数字图像等。
3. 探究人眼对图像的感知过程3.1 光线的传播讲解光线在空间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光对于视觉的重要性。
3.2 光线通过眼镜和角膜进入眼睛介绍眼睛的结构和部位,重点解释角膜的作用和眼睛的聚焦机制。
3.3 光线在晶状体上的折射讲解晶状体的结构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光线在晶状体上的折射过程。
3.4 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解释光线通过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引导学生理解光线的成像原理。
3.5 视觉信息传递至大脑讲解视觉神经传递信息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图像信息是如何从眼睛传递至大脑进行处理的。
4. 探索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4.1 图像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介绍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对图像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图像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4.2 图像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探讨图像在广告、媒体报道等领域中的应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广告图像对人们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4.3 图像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介绍图像在医学影像诊断、地质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图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5. 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图像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图像?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图像和眼睛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讨论和思考的表现。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前言本文档是针对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图像与眼睛》编写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课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实践。
本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图像概念和图像的组成要素;•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机理;•掌握图像构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审美能力和美感;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象及其情感价值的感知,并对其进行思考;三、教学内容1. 课程内容本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1 图像•图像的概念;•图像的组成要素;1.2 眼睛与视觉•眼睛的构造和视觉机理;•黄斑带和中央凹的视觉特点;1.3 图像构图•图像构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情境构图、对称构图和比例构图等;2. 教学材料•电子课件;•课程手册;•素材图片;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1 使用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展示形式,让学生了解图像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并引导学生分别从时间、空间、色彩、形状、纹理、光线等角度来感知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2 问题引导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机理。
如:人的视力为什么不可遇不可求?眼睛如何看到世界?什么是黄斑带,中央凹又有什么作用?等等。
2. 教学过程2.1 图像构成要素的发现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网上的图片,寻找其中的构成要素,如时间、空间、色彩、形状、纹理、光线等,并发现其中的美感元素和美学特点。
2.2 对称构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称构图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展示一些有对称构图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称构图的用处和效果,并引导学生自行创作一幅对称构图作品。
2.3 推广情境构图引导学生了解情境构图,了解情境构图和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尝试自行创作一幅以情境为主题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体会。
图像与眼睛-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案的教学重难点3、教案的教学方法4、教案的教学过程5、教案的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图像形成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掌握眼睛的生理结构和视觉感知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图像与眼睛在生活和科学中的重要性。
1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阐述图像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学生能够描述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图像与眼睛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图像和视觉相关的现象。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保护眼睛、正确用眼的意识。
12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像的形成原理和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理解视觉感知的复杂过程以及如何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
121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模型演示等方式,直观呈现图像形成的过程和眼睛的结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122 难点内容的突破方法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视觉感知的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从不同角度思考视觉信息的处理机制。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图像与眼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光学实验,观察图像的形成和变化。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图像与眼睛的理解和应用。
1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2 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在讲授法中,注重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逻辑性,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实验法中,提前准备实验器材,指导学生正确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法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案例分析法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课题目《图像与眼睛》版本高中湘美版讲课人李冬冬单位北票市高级中学课型高中美术鉴赏班级一年二十班教课方法解说、演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教材剖析好多没有受过专业训 l 练的人在赏识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喜爱用“像不像某种事物” 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论作品,把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对号入坐”,仿佛不可以对号入坐的就不是好作品。
这种见解有部分的道理,因为它波及的不过具象美术这种种类。
实质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吼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以外,还能够表现我们的想象、梦幻以致我们的心里感觉。
关于具象美术作品,教材剖析了它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
具象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所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很清楚地认识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赏识训练的观众也能够看得懂。
教材中列举了东西方的三件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作品。
它们在人物神态、氛围衬着、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示意上都显得很真切,忧如我们能够走进画面。
在这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真切”。
意象美术作品固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伏的联系,可是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的形象进行了主观化的、感情动的办理,打破了我们经验世界中的物理定律,创建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图像。
教材中对艺术家创作这种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作了简单的剖析,如夸张、变形、重组,或者突出构造特点、改变客观物象的比率以及打破经验性的时空观点等等。
教材第5页的作品都属于意象美术的种类。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固然我们能够辨识出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质生活中的形象有必定距离,不太切合平时生活的逻辑。
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好不行辨识的图像。
这种艺术作品根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离开了客观形象的约束,而重申艺术家个人感情的表达。
抽象艺术的权衡标准不是形象的正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照、旋律、节奏等因素能否让人感觉舒畅。
在这方面,有人以为抽象艺术与音乐有相通之处,要靠自己的感觉才能意会。
《图像与眼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2课《图像与眼睛》教材内容:本课教学主要是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三种类型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
纠正以前评价美术作品主要以“像与不像”的标准去评价美术作品的片面标准。
二、学生分析刚进校的高一年级学生三、教学教法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2、知识要点的讲解,采用提出问题-----欣赏作品----分析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检验检测的方法四、教学目标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包括:具象美术作品、意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这三类。
2、理解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概念、特点).3、鉴别意象美术与抽象美术。
五、教学重点: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如何区分意象美术与抽象美术。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材八、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九、课业类型:美术鉴赏十、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考考你们的眼力,看看你们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图片中存在的问题。
播放6张关于视觉的图片:边播放边让学生去发现图片中所存在的问题----错觉对于我们在观察事物时的影响,常常让我们误认物象,分析产生错觉的原因并且通过得出的结论欣赏图片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欣赏美术作品更加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堂课的学习氛围中去。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物象?学生:不是。
教师:不是真实的物象是什么呢?原因是什么呢?学生:错觉,错觉来自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而误认物象,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教师:回答的很好。
欣赏图片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欣赏美术作品更加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
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走进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
图像与眼睛【教材分析】本课承接第一课内容什么是美术作品及美术作品的价值,分析了美术作品的“图像”。
对于图像的理解,应该和其他教材中所提到的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或有关论著中提到的美术的“形”,是一个概念。
本课使用“图像”这个概念,其实更加强调了美术的本质——可视的图像。
“美术教育的价值系统是建立在美术的基础要素之上的,是这种基础要素在教育的实施过程——感知、欣赏、创造中得以发挥的结果……音乐教育围绕乐音进行的,语文教育是围绕文字和语言进行的,同样,美术教育是围绕形进行的。
(《美术及其教育》P.185,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术的分类可以从材料分为国油版雕、电脑美术等等,按照地域分为西方的东方的等等,但是最为本质的分类还是从图像本身,这一分类的结果就使美术分成了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
本课教材要点分析如下表:类别怎样理解怎样鉴赏作品范本(教材资源拓展)基本概念关键词具象对应于客观物象,与客观物象刻画的细微,物象的比例大小、空间表现符合眼睛看到的真实真实,象要关注艺术家要表现的典型人物、描绘的典型事件(情节),叙述什么事情,记录什么内容《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刘胡兰就义》(也可以适当引入学生熟悉的作品如写实的素描作品等,便于对概念的理解)意象艺术家把现实世界进行了情感化主观化处理,突破人们的视觉经验,拓展我们的视觉范围,丰富人们的审美经主观,夸张变形、重组、打破常规的色彩关系比例关系、虚了解艺术家的背景,解读作品表达的情感《狐狸的游戏》《李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圣维克多火山》《生日》(为了增加乐趣,可验幻以让学生画卡通漫画、老师根据时间关系演示水墨花鸟画等)抽象不对应客观物象,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强调美术作品形式要素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形式美感受形式美:如旋律、节奏、均衡、对比、清晰、浑沌、材质等等,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解读作品草书与篆刻康定斯基作品、蒙德里安作品等(可以活用教材,从中找到此类作品如P51,可以多方面补充教学资源)【教学设想】本课作为鉴赏的第二课,是学生接触鉴赏的开始,不宜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应当循序渐进,随着对美术作品更多的了解而在以后的课程中增加相应的难度。
《图像与眼睛》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图像与眼睛》这一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评价和反思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出自湖南美术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此课介绍了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如:点、线、面、明暗、肌理、体积等,但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的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图像反映物象的不同特点而分成的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三种类型。
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打破那种以“像不像某物”来衡量作品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意识到美术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中所见之物,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内心感受。
说教学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并熟悉美术作品分类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并能运用观察,逐步培养和提高美术鉴赏的学习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比较分析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三种美术形态划分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各类型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机制。
重点难点:
1、突破只能欣赏具象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
2、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初步的欣赏方法。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法、学法:
说学情: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具象和意象的美术作品,但是对于“肌理”的认识,对抽象美术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本课的活动安排与课本及教参不大相同,一是通过让学生记忆并默写一张简单的图片来引入课题,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来加深对具象、意象、抽象的理解,三是指导学生画出简单的意象和抽象图像。
说教法:
本课宜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说学法:
学法上,我认为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阅读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等,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对这三类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逐步对每一类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型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机制。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美术作品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
(5分钟)
今天的社会,网络信息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与社会,大量的图像信息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你想躲避都可能无济于事。
解读图像的特点是欣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切入点
尝试练习一:认真观察一下图片,看完之后在一分钟内把它大的形体画出来。
(提高眼睛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对图象的兴趣。
)
教师:要画出刚才的图片,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每个
人都有一双眼睛,但有的人却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他能够通过这
双审美的眼睛产生思维和发现美感,并能够在此作用下使自己的
心灵得到启迪。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课题:《图像与眼睛》。
(教学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恰
当使用美术术语来描述、分析美术作品。
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就是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提高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首先请学生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1、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是视觉图像。
多媒体展示美术构成图片
问题一: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构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要素是什么?
点、线、面、色彩、明暗、肌理等。
问题二:
那么,美术形式语言要素构成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呢?
问题三:
各种美术作品,形象特征多样性。
谁能告诉我,根据图像反映客观物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那几个类型啊?
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问题四:
欣赏以下三张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然后回答出它们的类型。
(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把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
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它涉及的只是具象美术这种类型。
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
)
(教学意图:新《课标》建议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
上述教学过程,就是教材及教参所没有的,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图像的理解。
)
2、认识各类型的美术作品:
(同学们阅读书本上关于具象美术的内容。
对于具象美术作品,它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欣赏训练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懂。
书本中列举了东西方的三件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作品。
)
(1)列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学生归纳: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
具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图像对应于客观物象,客观物象的细微之处都描绘得非常充分,物象的比例大小,空间的表现都严格符合眼睛看到的情形。
(2)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
即主观情感表现。
尝试练习:
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我们的幻想呢?比如画出一只小鸟,“愤怒的小鸟”、“快乐的小鸟”、“悲伤的小鸟”等。
意象美术作品的特点: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美术家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渗透所占的成分要多些。
作品往往采用了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
那么,美术家们是如何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
先让学生简单谈谈对《生日》的初步认识,老师再简单介绍夏加尔的作品《生日》的背景。
学生分析讨论并发言:
画面内容、给你的感受、画面特点、画家的意图等进行分析。
老师在做总结
(3)美术作品可不可以不表现具体的形象?引出抽象作品。
展示康定斯基的《第一张抽象画》,让学生简单谈谈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康定斯基运用了与音乐相类似的性质,发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课题,这个课题就是: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或决断。
老师演示不同的音乐感受能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示
再回到康定斯基的《第一张抽象画》,让学生具体分析内容,欢迎不同意见。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图像不能对应于客观物象,他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美术家的主观世界。
这类作品或强调线,或强调色彩,或强调光影,并以此来表现作者对旋律、节奏、均衡、对比、清晰、混沌等单视觉元素的审美感悟。
除了线条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音乐呢?色彩等等。
那么,请三位同学上台来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音乐。
请学生对黑板上同学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说。
欣赏几张自然中的抽象艺术,开拓学生眼界和发散思维。
请学生做课堂总结。
(教学意图:新《课标》要求通过鉴赏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较多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具象、意象、抽象美术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美术的基本要素,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上好鉴赏课奠定基础。
)
3、欣赏环节
通过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欣赏自然中的抽象画
(教学意图: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分析和判断,上述过程从总结具象美术、分析意象美术到体验抽象美术,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意识,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法赏析作品,提高鉴赏力。
)
4、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研究性学习是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其宗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回顾总结是本课结束前,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总结学习方法,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5、课堂作业
选择多幅典型美术作品,由学生分析选择,将作品分为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三种类型。
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此环节倡导学生相互间的经验心得的交流,可采用分组讨论学习,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此环节可继续采用教材上美术鉴赏内容,也可由教师或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美术鉴赏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和容量。
倡导学生质疑的学生精神,培养和加深自我感受、理解、思考的独立性,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建设与参考,但不能以简单的、经验性的观点代替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
结束语
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