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奇书《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30.22 KB
- 文档页数:11
處世懸鏡目录处世悬镜[南北朝]傅昭 (1)度心术唐李义府 (5)守弱学西晋杜预 (8)解厄学北宋晏殊 (11)势胜学[北宋] 薛居正 (12)仕赢学[五代] 冯道 (14)予学东汉许劭 (23)权谋残卷明张居正 (26)韬晦术明杨慎 (29)挺经曾国藩著 (31)处世悬镜处世悬镜[南北朝]傅昭识之卷一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
何以货利而少舛chuǎn?上之需也。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行之卷二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时者,机遇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
蓄不久则着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患。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名,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
故,言浮者亲行之,其形可见矣。
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上之人,亦有圣人。
----止之卷三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处世悬镜《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
作者为南北朝傅昭。
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
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南北朝傅昭撰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咸七世孙也。
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
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
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
十岁,于朱雀航卖历日,雍州刺史袁顗见而奇之。
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
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
”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固欲致昭。
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
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
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时名流。
通之贻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
”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
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
粲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齐永明中,累迁尚书仪曹郎。
先是御史中丞刘休荐昭于齐武帝,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
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而已,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祸。
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
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
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
”累迁尚书左丞。
梁武帝素重昭,梁台建,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着作,兼御史中丞。
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
四年即真。
历位左户尚书,安成内史。
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
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
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
”乃腾虚而去。
有顷风雨总至,飘郡听事入隍中,自是郡遂无患,咸以昭贞正所致。
郡溪无鱼,或有暑月荐昭鱼者,昭既不纳,又不欲拒,遂餧于门侧。
郡多猛兽为害,常设槛阱,昭曰:“人不害猛兽,猛兽亦不害人。
”乃命去槛阱,猛兽竟不为害。
《处世悬镜》修身养性金句鉴赏:三必、三曲、三自、三处、三有、三宁、三可、四无、四自《处世悬镜》是南北朝时傅昭著的一部以鲜血和生命代价换来的处世箴言!值得永远铭记的处世“九字要诀”将使人终身受益!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
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
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三必----【原文】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译文】不要认为完美的事物是天地的宠儿,其实,那些看似完整无缺的完美事物必定会遭到缺损际遇,物极必反,月满则亏。
三曲----【原文】水曲流长,路曲通天,人曲顺达。
【译文】流水曲曲弯弯,源远流长;道路曲曲弯弯,通向天边;为人能屈能伸,能获得顺利通达。
三自----【原文】自高者处危,自大者势孤,自满者必溢。
【译文】自视甚高的人处境危险,自我膨胀、自以为是的人势单力孤,自满骄傲的人肯定会显露出来自招败绩。
三处----【原文】处君子宜淡,处小人当隙,处贼徒当方圆并用。
【译文】跟君子相处讲求平淡,与小人相交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混到贼窝里面就需要方圆并用了。
三有----【原文】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
【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三宁----【原文】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亏己,勿使我亏人。
此君子之为也。
《处世悬镜》开启人生智慧作者:李艳霞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7年第10期“识”的心智《处世悬镜》,是古代人的心智宝典,高度概括了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常常被后人当作用来检验自己明镜。
它犹如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点点滴滴地讲述人生的苦、辣、酸、甜,传授为人处世的丰富经验。
“识”作为经典的首卷,是发现真理的慧眼,刺穿荒谬的亮剑。
“识”能助人辨凶吉,知进退,使人增长见识。
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保证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且能“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懂得“纲举目张,执本末从”,解决问题,需要抓住事物的核心与关键。
不仅如此,还能帮助人在平凡甚至低下的地位上,洞悉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从生死存亡中,感知情义,领悟恩重如山。
“识时务者为俊杰”,绝不是戏言。
审时度势,遵循“道法自然”,清醒认识“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道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刚柔并济。
“识”之卷,告诉人们,放纵欲望,是万恶之源;寡欲少求,才是世间弘扬的善念。
“行”的信念“行”之卷,重在倡导树立人生的信念。
信念是战无不胜的铁拳。
“行”之卷,讲究功成弗居,以大局为重,公信力重于泰山。
君子由于懂得接纳他人的劝谏,才更加富于智慧,然后明辨是非。
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人,难免遭遇祸端。
只有求同存异的君子,才能大获全胜。
卑鄙小人,挑拨离间,被蝇头小利迷惑双眼,终将落入身败名裂的惨境。
大丈夫必然是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是,明白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去实践。
“行”可以延伸至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遭其乱。
“行”之卷,还告诉人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只有不断地修身、正心,才能达到道德的巅峰。
脚比山高,动为功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止”的方寸“止”之卷,是调节情绪的指南,规定了行动的方圆。
“止”之卷,建议“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处世悬镜--舍之卷给予:将欲扬之,必先抑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处世悬镜--识之卷一识:辨别吉凶,知其进退天道: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明达: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灭期近矣自知: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明德:不矜细行,终毁大德伐疑: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卓见: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辨证: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察微: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择才: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辨友: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旷达: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识人: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趋势: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不可为智勇:胆劲心方,虽弱亦强情势: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逢迎: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
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执本: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给予: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贵己: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戒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辨奸:一贵一贱,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节欲: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处世悬镜--行之卷二行:脚比山高,动为功始大我: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兼听: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待时: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时者,机遇也操守: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坚贞: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知行: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绳度:今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大畜:畜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持恒:学贵有恒,勤能补拙猛志: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决断: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乱。
务实: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
处世悬镜南北朝傅昭识之卷一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天。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天期近矣。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制胜。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谄(chan)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
何以货利而少舛(chuan)?上之需也。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
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一贵一贱,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行之卷二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时者,机遇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
蓄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患。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
故,言浮者亲行之,其形可见矣。
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人之上,亦有圣人。
止之卷三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逆道者,患之将至。
自高者处危,自大者势孤,自满者必溢。
【译文】自视甚高的人处境危险,自我膨胀的人势单力孤,自满骄傲的人肯定会显露出来,自招败绩。
【感悟】《弟子箴言》说:“有一分谦退,便有一分受益处;有一分矜张,便有一分挫折来。
”
一个人倘若乖张自满,便会处处受挫,给自己招来祸端。
三国时期有位名士祢衡,一向自恃才高,看不起任何人。
有一次,江夏太守黄祖大宴宾客,问他:“天下有哪些人,算得上人物?”祢衡轻蔑一笑,说:“除了我、孔融和杨修,其他人平平庸庸,不值一提。
”
黄祖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又问他:“你看我怎样?”
本以为祢衡会恭维几句,没想到他一扔筷子,不屑地说:
“你就像庙里泥塑的菩萨,中看不中用。
”
此话一出,黄祖大怒,一气之下下令将祢衡杀了。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了自己。
”
眼高于顶,就会看不到脚下的路;妄自尊大,不知天外有天,迟早会被现实狠狠教训。
所以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
戒掉傲气,藏锋守拙,才能不断拔高自己的人生。
处世奇书《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
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声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
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自强者成。
】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
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
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处世悬镜》 [南北朝]傅昭撰傅昭[公元四五四年至五二八年]字茂远,北地灵州人。
生于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卒于梁武帝大通二年,年七十五岁。
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
幼时,为袁颛所称。
丹阳尹袁粲辟为郡主簿。
仕齐至尚书左丞。
入梁,累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莅官以清静为政,居朝无所请谒。
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
博极古今,尤善人物,世称为“学府”。
卒,谥贞。
昭著有文集四卷,(《两唐书志》)行于世。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咸七世孙也。
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
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
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
十岁,于朱雀航卖历日,雍州刺史袁顗见而奇之。
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
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
”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固欲致昭。
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
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
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时名流。
通之贻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
”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
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
粲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齐永明中,累迁尚书仪曹郎。
先是御史中丞刘休荐昭于齐武帝,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
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而已,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祸。
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
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
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
”累迁尚书左丞。
梁武帝素重昭,梁台建,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着作,兼御史中丞。
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
四年即真。
历位左户尚书,安成内史。
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
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
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
”乃腾虚而去。
有顷风雨总至,飘郡听事入隍中,自是郡遂无患,咸以昭贞正所致。
处世悬镜之卷一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
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行之卷二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孟子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时者,机遇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
蓄不久则着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患。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名,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
故,言浮者亲行之,其形可见矣。
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上之人,亦有圣人。
止之卷三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逆道者,患之将至。
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疏薄之嫌。
不贪权,敞户无险;不贪杯,心静身安。
直木先伐,全壁受疑;知止能退,平静其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廉莫善于止贪。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亡于芳饵。
外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
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处世悬镜的背景和作者
2.处世悬镜的主要内容
3.处世悬镜的现代启示
正文
《处世悬镜》是一部流传于世的古代经典,作者是南朝刘勰。
这部书通过一系列的格言、警句和故事,向人们传授了如何处世待人接物的智慧。
全文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修身”篇中,刘勰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认为人应该修养自己的品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他还提倡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这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齐家”篇则主要讲述了家庭关系的处理。
刘勰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的和谐对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倡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家长要关爱子女,教育子女,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治国”篇主要讨论了治国理政的问题。
刘勰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有仁爱之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努力解决民众的疾苦。
他还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社会有序运行。
“平天下”篇则主要讨论了国际关系。
刘勰认为,国家之间应该和平相处,互不侵犯,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
他还提倡国家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
《处世悬镜》虽然写于一千多年前,但其中的智慧对于现代人依然具
有深刻的启示。
《处世悬镜》:熟记这四句箴言,积福积德,方为人上人人生在世,修身养性,学习为人处世,对于我们收获成功人生至关重要。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古人智慧,我们不妨来借鉴一下老祖宗的大智慧。
而《处世悬镜》就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其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傅昭。
傅昭在乱世能明哲保身,又位居高官,实为难得!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其主要思想精华体现在《处世悬镜》中!《处世悬镜》里有这么四句箴言,可以教我们“养心、修身、和众、蓄德”,积福积德,做人上人。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1、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
——《处世悬镜》释义:逢着让人大怒之事也能心平气和,逢着让人大喜之事也不得意忘形,可以培养自己一种良好的心态。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若总是大怒,岂不是伤害了自己身体;人生有苦有甜,若遇顺境则大喜,情绪容易激动,也是对身体有害。
心喜欢宁静,宁静致远,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好心态更适合养心。
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所以我们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才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直至笑到最后!★2、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
——《处世悬镜》释义:对于那些骄奢淫逸、低俗不堪的人,不可与之深交;对于那些阴险奸恶的朋党,不可结交;这样可以让自己修身养性、明哲保身。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身边的圈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所以我要坚决远离那些低俗、奸恶的人。
正能量的人身边都是积极向上的朋友,吃喝玩乐的人身边都是一群狐朋狗友,这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立身修德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所以我们不能受到身边不好环境的影响。
“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让孟子远离坏环境,在好环境里面安心学习。
由此可见,修身养性的环境很重要,不可不察!★3、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处世悬镜》释义:与人相处时,小的利益,不要争抢;小的忿恨,不要随便发泄;这样才可以让我们和大家打成一片,获取好人缘。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
处世悬镜[南北朝]傅昭字茂远,年仅6岁时,父亲因受牵连被杀,使其深受震动,对他养成内敛谦谨的性格和预知祸福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使其身处纷繁乱世而保有地位与名声。
他乱世善终的传奇经历与留下的处世“九字箴言’,常使后来者由衷叹服。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
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
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由此可见,《处世悬镜》并非无用之闲书。
方先生还说,他曾仔细研究过《处世悬镜》,觉得这实在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修身、做人处世方面的奇书。
老先生说,其作者傅昭,生于我国封建割据、南北分裂的南北朝动荡时期,其父曾在朝为官,但因一大案而受株连被杀,此时傅昭年方六岁,此事对傅昭影响巨大。
长大后,傅昭潜心研究为人处世的方法,使之虽身处繁乱之世,却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很响的名声,并在晚年把其人生阅历及处世经验提炼为“九字箴言”,即“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
这“九字箴言”,可谓每一字均意蕴深远,博大精深。
世人如能做到其中十之六七,可保心想事成、富贵荣华。
如能修炼成其中十之二三,可保逢凶化吉、平安康泰。
他还说,在中国古代,关于做人处世方面的论著,可谓是林林总总,最早见于诸子百家,到了明清时期,此类书的专著才相继出现,其中《菜根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
但欲寻求此类著述的源流,傅昭的《处世悬镜》当为开先河之作。
在方老先生的极力荐举之下,我便把《处世悬镜》借回家中展卷细读。
谁知,这一读,便再也放不下手。
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慈祥而又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讲授着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其声音之悦耳,有如小桥流水;其人生体验之独到,令人心悦诚服、茅塞顿开。
掩卷沉思,觉得这部书对世人仍有巨大的警醒作用。
《处世悬镜》经典对偶名言集精《处世悬镜》是一本做人之学问、处世之真经的经典古书,又称为九字箴言。
作者为南北朝傅昭。
该书不仅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而又讲究文体,采用了很多对偶佳句,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旷神怡。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容人者容,治人者治。
◆渊深鱼聚,林茂鸟栖。
◆溺财伤身,散财聚人。
◆退以求进,舍以求得。
◆厚德可载物,拙诚可信人。
◆屈己者和众,宽人者得人。
◆自重者生威,自畏者免祸。
◆无欲则生仁,欲盛则怀毒。
◆怀德者德彰,趋利者利显。
◆伐欲以炼情,绝俗以达志。
◆富贵生淫逸,沉溺致愚疾。
◆柔之戒,弱也;刚之戒,强也。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不显。
◆豪夺不如智取,己争不如借力。
◆逐利而行多怨,割爱适众身安。
◆不期而遇,时也;无利而助,诚也。
◆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蓄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廉莫善于止贪。
◆有功而能谦者豫;有才而恃显者辱。
◆聪明过露者德薄,才华太盛者福浅。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奇思方有奇行,有奇举必有奇事。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不贪权,敞户无险;不贪杯,心静身安。
◆不制怒,无以纳谏;不从善,无以改过。
◆在上者,患下之骄;在下者,患上之疑。
◆穷思变,思变则通;贵处尊,处尊则怠。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一贵一贱,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上之人,亦有圣人。
◆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静其心。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亡于芳饵。
◆外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
◆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恭则物服,骄则必挫。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作者南北朝傅昭,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是晋司隶校尉咸七世孙,傅淡之子。
仕齐官至尚书左丞。
仕梁,历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左民尚书、秘书监,累迁散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傅昭,字茂远,年仅6岁时,父亲因受牵连被杀,使其深受震动,对他养成内敛谦谨的性格和预知祸福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使其身处纷繁乱世而保有地位与名声。
他乱世善终的传奇经历与留下的处世“九字箴言’,常使后来者由衷叹服。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
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
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识之卷一【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
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声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
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自强者成。
】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
(原创版)
目录
1.处世悬镜的概述
2.处世悬镜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3.处世悬镜的主要内容
4.处世悬镜的现代意义
5.结语
正文
【处世悬镜的概述】
《处世悬镜》是一篇古代中国的散文,全文以“明镜高悬,临事有智”为主题,旨在教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处世。
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处世悬镜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处世悬镜》的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其内容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相符。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社会风气浮躁的时期,官场腐化、民生凋敝。
这种社会现实为《处世悬镜》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处世悬镜的主要内容】
《处世悬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人如何处世:
1.要善于观察和分析,明辨是非,避免走弯路。
2.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3.要谦虚低调,不骄不躁,以平和的心态应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4.要谨慎行事,三思而后行,以免留下遗憾。
【处世悬镜的现代意义】
虽然《处世悬镜》诞生于一千多年前,但其所传达的智慧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世界,人们依然需要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坚定信念,谦虚谨慎地走好人生之路。
【结语】
《处世悬镜》是一篇具有启示意义的古文,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智慧的处世方法。
处世奇书《处世悬镜》全文解释《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
作者为南北朝傅昭。
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
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傅昭,字茂远,年仅6岁时,父亲因受牵连被杀,使其深受震动,对他养成内敛谦谨的性格和预知祸福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使其身处纷繁乱世而保有地位与名声。
他乱世善终的传奇经历与留下的处世“九字箴言’,常使后来者由衷叹服。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
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
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处世悬镜识之卷一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
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声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
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自强者成。
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
处世奇书《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识之卷一【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
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声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
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自强者成。
】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
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
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
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
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最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
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
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
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
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译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总是以谦恭好礼、守法合矩的态度自处;那些骄傲自夸、好独断专行的态度,都是会给行事带来灾祸和不测的啊。
【一贵一贱,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译文: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好比名利声色),是世间罪恶产生的根本;无欲无求或者少欲少求的,才是世间善念的基础。
行之卷二【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译文: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首要的是做到足够的自信,想要战胜他人必定先要战胜自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译文:君子是可以接纳他人的劝谏的人,这让他们更加聪明和富于智慧。
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是,凡事一意孤行、骄傲蛮横的人,祸患就是从这里来的。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时者,机遇也。
】译文:孟子说:"人有智慧,自不待言,但不如借力打力来的好;手里虽然有锄头,也得等农时到来才可开始耕作"。
时的意思,就是机遇二字。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同存异,小人外和而内不和"。
所以,君子收获大道,而小人求得利益。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孟子说:"富贵不能迷他眼,贫*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曲其节,这就是大丈夫"。
【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
】译文:知易行难之理。
大家读一本书,聆听一个人教诲,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并不难,可是真要跟着做,那就显得艰难了,能真正做到的人也没有想像中的多。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
】译文:严格执行法令制度,这样才能产生威信,有了威信才能有公信力,有了公信力,则大家都会跟着服从。
【蓄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译文:厚积薄发之理。
积蓄的时间不够长久,则储存的东西必不够丰盛;积累的力量不够深厚,则将来的发展终究不会太强大和旺盛。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译文:做学问,学知识,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把书从头到尾地读下来。
而且通过勤奋用功也能弥补一些所谓智力、天分上的小小不足。
【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译文:宁可忍受如同当年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也绝对不能失去大丈夫的志向,成为一介庸碌之人。
【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患。
】译文:事到临头,必做明确决断。
此时犹犹豫豫的态度,必定遭致之后无穷的祸患,而你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头。
所以,应该立时决断的事情必须立刻做出决定并予以坚定执行,那么也就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了。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
故,言浮者亲行之,其形可见矣。
】译文:精通个中事理关节的人,他的发言会是平易而简洁明了的,而对事情一知半解的人,他的话会是浮夸、肤浅和狂妄的。
因此,那些言语肤浅浮夸的人,让他们亲自实践一下,就会原形毕露了。
【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上之人,亦有圣人。
】译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五岳虽然尊重,还有比这更高更了不起的高山;一个在道德品行或者社会地位方面已经达到至上地位的人,也还有着比他们更加高古尊贵的圣人生活在这世上。
止之卷三【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译文:遇到让自己感到无比愤怒的事情,切莫急着火冒三丈;遇到天上掉下来馅饼这类好事,也别高兴得立时一蹦三丈高,恬淡的心境可以养护心神。
那些奢靡的风俗不参与,有志为恶的团队不加入,就可以让自己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不与他人为小利益而争夺,也不因为一点小小的不愉快而向周围人爆发你的情绪,如此这般,可以与众人和睦相处。
【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逆道者,患之将至。
】译文:有异性、没人性这种事情,好比看到美色诱惑而禁不住去违背内心道义,身处富贵而有失伦常,这就是逆天而行。
逆天而行的人,灾祸厄运将会落到你的头上。
【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疏薄之嫌。
】译文:施恩不是越多越好,不可过量施予,过分施恩一则来很难长久,而且一旦未能持续恩遇,难免会使对方产生怨谤的情绪;交情也是如此,不可过分亲密,过分亲密也很难保持长久,遇到了中断就显出疏远淡薄的嫌隙来了。
【不贪权,敞户无险;不贪杯,心静身安。
】译文:不贪慕权柄,门户大开可保平安无事;不痴迷杯盏,内心安宁平静,身子也能持盈保泰。
【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静其心。
】译文:笔直挺立的树木最先被砍伐,完整无缺的玉璧容易招人怀疑;知道情势不利于自己、无法前进的时候,能暂时撤退,以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廉莫善于止贪。
】译文:护养心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保持廉洁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贪念的滋生蔓延。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亡于芳饵。
】译文:天空中高高飞翔的鸟儿,会死在贪吃地上的美食上面;深水积潭里的鱼,会死在贪食钓饵上美味的饵食上。
【外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
去骄戒奢,惟恭惟俭。
】译文:身居权贵而且骄横,这是衰败的开端;身处富庶而奢侈,这是家业萧条的起始;要避免骄横、戒除奢侈,只有恭敬节俭才是王道。
【钱字拆开,乃两戈争金,世人应晓其险也。
】译文:把"钱"字拆开来看,是两个"戈"字在争夺一"金",世间人应该清楚知道二桃三士的风险有多么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