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发展历程与未来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50
29(21): 201603917.[38] Cheng X, Sun R, Yin L, et al. Light-triggered assembly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photoacousticimaging of tumors in vivo[J]. 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6):201604894.[39] Xia H, Gao Y, Yin L, et al. Light-triggered covalent coupling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photothermal cancer therapy[J].ChemBioChem, 2019, 20(5): 667-671.[40]Cheng X, Sun R, Xia H, et al. Light-triggered crosslinking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remarkably improved radiation therapy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of tumors[J]. Nanomedicine,2019, 14(22): 2941-2955.[41]Ding J, Mao Q, Zhao M, et al. Protein sulfenic acid-mediated anchoring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CT imaging andradiotherapy of tumors in vivo[J]. Nanoscale, 2020, 12(45):22963-22969.肿瘤消融治疗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吴颖1,2,3 范卫君1,2,3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科,广州 510060;2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3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广州 510060通信作者:范卫君,【摘要】 肿瘤消融技术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好、操作相对简单、适应证较广等优势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铂类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是当今恶性肿瘤化疗的基石,实际上也是肿瘤内科发展的基础之一。
据统计,以顺铂为主或含有顺铂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
本文回顾铂类抗癌药物的发展史,以加深对恶性肿瘤化疗现状的理解。
1 顺铂和卡铂196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生物物理学教授Rosenberg和van Camp等在研究电场对大肠杆菌生长过程影响的实验中发现,VIIIb族过渡金属可以抑制细菌的分裂过程,使细菌形成长丝状,大概长达正常长度的300倍。
经过仔细的甄别排除研究,他们发现是实验中使用的铂电极在实验通电状态下与酸性氯化物反应形成的(NH4)2PtCl6等化合物抑制了细菌的分裂。
此外,VIIIb族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的CoCl2、NiCl2和PdCl2等可以导致细菌死亡,(NH4)2PtBr6、(NH4)2PtI6和RhCl3等也可以使细菌变长。
事实上,1844年Peyrone就已经合成了cis-PtCl2(NH3)2。
当时他是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潜心于医药化学的研究,而这种化合物被称为“Peyrone盐”。
1969年Rosenberg报告顺铂具有潜在的抗癌(肉瘤180细胞和白血病L1210细胞)活性,随后顺铂进入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的研究队列。
1972年纽约的Sloan-Kettering纪念医院发现,顺铂对药物难治性肿瘤有良好的疗效。
然而,顺铂剂量为50~75 mg/m2治疗时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达30%,其他毒性如听力下降、低镁血症和神经毒性等在长期用药患者中也很明显。
肾小管毒性成为进一步研究顺铂的主要障碍,以至于在1974年不得不中止了顺铂的临床研究。
1976年纽约Sloan-Kettering纪念医院的研究员Cvitkovic发现,通过氯化物液体水化可以使顺铂保持无活性的二氯化物状态,阻止加合反应所必须的水合反应,避免顺铂的肾毒性,从而使顺铂的临床研究得以继续进行。
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和现状与对未来的展望肿瘤内科是采用一系列手段对肿瘤进行控制和消除的一门专业科室,目前我国肿瘤内科发展较快,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重点对肿瘤内科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的发展,提出了对该学科未来的展望,供相关的人员参考。
标签:肿瘤内科;治疗;发展;现状;展望一、前言肿瘤世界医疗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采用先进的手法对肿瘤进行消除是世界性的难题,那么肿瘤内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专科,因此了解肿瘤内科的发展,对于今后的法杖方向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二、肿瘤内科治疗的进展和现状1、世界肿瘤内科发展的历程目前肿瘤内科的治疗主要是以化学手段为主。
国外对于化学药物治疗的研究较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对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46年Gilman和Philips将氮芥成功的在淋巴癌中进行有效的治疗,这标志着现代肿瘤化学药物治疗逐渐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20世纪50年代环磷酰胺和5-氟尿嘧啶这些药物逐渐开始运用于肿瘤的治疗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顺铂、阿霉素和卡铂等逐渐运用到肿瘤内科的治疗,在滋养叶细胞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和儿童的白血病上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这样标志着肿瘤内科在尝试的基础上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可以发展到根治的层面上。
上世纪90年代,紫衫醇等新的药物也开始逐渐运用到肿瘤的治疗中,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
进入21世纪,靶向治疗已经逐渐运用到肿瘤内科的治疗中去,靶向治疗是指针对肿瘤发生的历程以及采用细胞生物学的知识,运用生物学治疗的手段的,其作用靶点包含的位置校对,其中细胞表面的抗原,生长的因子的受体,以及形成的重要酶和蛋白质,这些都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在人体内的增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形成。
目前世界对于肿瘤细胞的药物已经批准了7个单克隆抗体,以及5个小分子的化合物运用于肿瘤的治疗。
目前运用到肿瘤治疗的药物非常多,单细胞毒类药物就达到了70多种,而内分泌和激素药物就达到了20多种,另外靶向药物和支持治疗的药物逐渐问世,多元化的对肿瘤进行治疗已经成为目前在治疗上的主旋律,新的复制治疗对于同步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忆往昔,看今朝,望我国肝癌诊治前途光明孙燕(国家癌症中心/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内科 北京 100021)导语: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成立的日子。
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努力下,卫生事业得到重视和快速的发展,相对更加薄弱的临床肿瘤学也在此大环境中得以有效提升。
一批年轻人投入到临床肿瘤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并成为我国该专业的奠基人。
而作为肝癌大国,对其诊治的探索,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不懈努力。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临床肿瘤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从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历程出发,娓娓讲述了我国肝癌诊治的那些故事。
一、临床肿瘤伊始,肿瘤专科医院的从无到有,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开端无论是梳理、回顾哪一种肿瘤的诊治,都不得不从我国临床肿瘤事业开始之处说起。
正如我们大家所知,新中国建立初期,临床肿瘤学的底子很薄。
在那之前,被尊称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之父”的金显宅教授,曾在当时的北平协和医院做到肿瘤科主任,这是我国仅有的规模较小的肿瘤专科,1941年协和医院关门以后金教授到天津发展“肿瘤科”只有60张床。
随后,被尊称为“中国放射生物学之父”的吴桓兴教授,于1947年从国外回到上海,任以放射治疗为主的中比镭锭医院院长,床位仅40张。
1954年,该院改为我国第一个肿瘤专科医院--上海肿瘤医院,床位和医护人员都有增多,但仍然学科不全。
1957年中央敏锐地认识到肿瘤在卫生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国务院领导明智决定将正在建立的北京国际医院改建成专科肿瘤医院(当时称日坛医院),并在1958年开始接待患者。
吴桓兴教授被任命为院长,金显宅教授为顾问,来自八路军的外科医生李冰教授为副院长兼书记。
建立初期,三位前辈领导开展了一个重要的论证:新医院的模式必须改变以前以单科治疗为主,而要建成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的模式。
这对我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以后各省和地区建立的肿瘤专科医院都是以综合治疗为模式,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在正确道路上快速发展。
放疗科室发展历程总结放疗科室作为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发展阶段:放疗科室最初设立时,由于放疗技术的相对匮乏,设备设施有限,临床应用范围较窄。
主要采用传统的放射治疗方法,如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等。
科室规模小,人员构成简单,主要由放射治疗医师和技术人员组成。
2. 技术创新阶段: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放疗科室逐渐引入了新的设备和技术。
比如线性加速器、模拟计划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治疗等,增加了科室的临床能力和治疗效果。
科室开始开展更多种类的放射治疗,包括3D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疗、碳离子治疗等。
这一阶段,科室人员逐渐增多,技术团队基本形成,临床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3. 专科化阶段:随着放疗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放疗科室开始逐渐实现专科化发展。
其内部组织架构逐渐完善,设立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岗位,建立专业的学科团队,以各种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为主要业务方向。
科室开始与其他临床科室形成多学科协作,如外科、内科等,共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
科室还增设了新技术实验室,进行放射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 转型发展阶段:随着医院整体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放疗科室也需要进行转型和发展。
科室不仅要应对传统肿瘤治疗需求,还需要面对新兴疾病的挑战,如重粒子放疗、肿瘤免疫治疗等。
科室开始更加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临床试验,推动放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同时,科室还将继续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更为完善的医疗联合体,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放疗科室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发展、技术创新、专科化和转型发展等阶段。
未来,放疗科室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放疗技术水平,加强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并积极参与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放射治疗服务。
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欧美国家,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30%。
20世纪末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人诊断为乳腺癌,而有40万人死于该病。
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乳腺癌发病率已经上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死亡率占第四位或第五位,成为妇女健康的最大威胁。
人类的乳腺是一个哺乳器官。
早在公元3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描述了乳腺肿瘤。
其后,从中世纪到现代,希腊和罗马医生先后对乳腺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其中包括Cooper、Le-Wison、Ackerknecht、Power、Mansfield和De-Moulin等,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医生引证他们的资料。
手术虽然是乳腺癌的最早治疗方法,然而,在古埃及,人们发现某些乳腺癌在术后反而发展更快,因而并不赞同手术。
Edwin Smith 手术文稿是一本公元前3000-2500年古埃及时代的文稿,该文稿描述了8例乳腺癌或溃疡,仅提到对1例乳腺癌患者使用火棒烧灼治疗,并认为对乳腺癌没有治疗方法。
公元前1600-1500年的Ebers文稿则未提及乳腺癌的治疗。
公元前2000年,印度学者记录了用手术摘除、烧灼、砷化物治疗乳腺癌。
公元前460-375年,希腊著名内科医生Hippocrates对1例乳腺癌乳头溢液进行了详细描述。
Hippocrates认为,“除非隐匿性癌,否则不应采取任何治疗,因为一旦治疗,患者可能死亡更快,而不予治疗,患者有可能存活时间更长”。
罗马学者Aulus Cornelius Celsus(公元前42-公元前37年)认为“癌是从良性肿瘤、无溃疡的癌到有溃疡的癌发展而成。
除了良性肿瘤以外,均不能采取任何治疗方法,否则会刺激癌的生长”。
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Gallen提出癌是由于体内黑胆汁的过度分泌,而乳腺癌的发生也是源于黑胆汁,他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他特别提到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他的这一理论一直统治了1000年。
孙燕院士:一部中国肿瘤内科发展作者:史费菲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23期“孙燕院士60年的学习、从医经历,就是我国肿瘤内科从创立、发展到壮大的历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这样评价。
孙燕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肿瘤内科治疗专业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
83岁的孙燕院士是一位摄影“发烧友”,他在飞机上拍摄的雪山云海气势磅礴,美轮美奂,曾被收入2012年度院士经典挂历中。
他笑着说,人总得有点爱好,生活才会精彩。
其实,孙燕院士最大的爱好就是致力于肿瘤内科的发展。
1964年,中国肿瘤化学治疗会议召开时,参会的只有14名内科医生。
如今,飞速发展的肿瘤内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支柱之一,主持和参与者均为肿瘤内科医生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的会员已经超过1万人。
而CSCO就是在孙燕院士的倡导下建立起来的。
1997年,在孙燕等老一辈专家的倡导下,CSCO在北京正式成立。
随后的15年里,以“团结、协作、务实”作为发展目标,CSCO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先锋队和最活跃的专业学术组织。
200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与CSCO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同年11月,孙燕作为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当选ACOS主席。
目前,CSCO代表中国,成为我国医学界第一个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学术组织。
为人师表彰显大医风范在海峡两岸临床肿瘤学界,孙燕是公认的内科肿瘤学科带头人。
这不仅是因为他多年来获得的学术成就,更由于他总是殷切关怀和无私帮助同道和后辈医生。
在从事肿瘤内科工作的53年里,孙燕始终致力于团结肿瘤界人士。
他常常说:“活到这个年纪,我已经很快乐,很满足,因为我已经把所有学术思想和科研项目传给学生们,看到我的学术思想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那种满足无法言喻,我更高兴地看到,有的学生比我做得更好。
”针对肿瘤界曾出现的不团结,孙燕也曾提出批评:“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同行,攻克肿瘤的工作已很艰苦,不能把精力再放在内耗上。
叙述科室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医疗科技也在不断提升和创新。
科室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古老的中医传统到现代的专科医院科室,经历了很多变迁和发展。
古代的中医是人们对疾病的一种认识和治疗方式,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那时的医生们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望诊脉象和问诊病史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案,常常使用中草药和针灸等传统疗法来治疗疾病。
虽然中医在很多时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医学水平的限制,很多疾病在当时是无法根治的。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中国,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接受和认可。
医生们开始使用现代仪器和设备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X射线、CT、MRI等。
同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科室,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用来专门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这一时期的科室发展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使得医生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提供更加精细和专业的治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科技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现在的医院不仅拥有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还能提供超新的医疗服务。
除了传统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还有各种先进的手术和治疗技术,如微创手术、激光治疗、基因技术等。
同时,出现了更多的专科医院和科室,如心脏科、肿瘤科、神经科等,用来处理更加复杂和专业的疾病。
科室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和需求的增加。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现在的医生们不仅致力于治疗疾病,还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
医院中出现了各种专门的健康管理科室,如体检中心、营养科、康复科等,用来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总的来说,科室发展历程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从古代的中医传统到现代的专科医院科室,我们见证了医疗科技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科室的发展不仅使医学更加精细和专业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