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0
2019学年贵州省黔南州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A .小农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手工工场C.商品经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精耕细作2. 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
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______________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____________________ 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3.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曰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A.商品经济的繁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 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4. 19世纪后期,烟台、青岛等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下表是今济南地区的章丘、济阳在20世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章有义的叶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曳)对该表的正确解读是()①农产品已商品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___________ 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①②③5. 张謇曾说院“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耶天地之大德曰生爷。
2016-2017-2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I、Ⅱ。
试卷有三大题,29小题,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
试卷I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 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B. 使用水排鼓风冶铁C.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D.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答案】B【解析】题中四幅图涉及内容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包括铁制用具、牛耕的出现,这反映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因此ACD项三排除。
从图中看不出冶铁技术的水平,而且水排是汉代发明的,故B项符合题意。
2.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C.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C【解析】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体现,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
故A项错误。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剥削方式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故B项错误。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生产关系的领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故C项正确。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是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导致了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方面去探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 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A. 唐代B. 西汉C. 东汉D. 宋代【答案】A【解析】在我国的瓷器制造史上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经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温馨提示: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 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了B. 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C. 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D. 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的数量比重较大,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出现并应用于生产部门,故C正确。
依据表格中出的地点,可以看出铁农具辽宁、山西、湖南和广西使用,但是还不能说明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了,故A错误。
水力鼓风治铁技术出现在东汉时期,与表格的时间“战国时期”不符合,故B错误。
材料看出广西、湖南都不是中原地区,无法证明在中原地区最为广泛。
D错误。
2.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A. 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B. 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C. 重视水利灌溉事业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姓名、班级、准考证号与本人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答客观题时,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客观题满分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
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
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
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
【点睛】在农业社会里,人口即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
2.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
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
这一措施A. 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B. 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 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可知,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因此A选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2分,共40题48分)1.某皇帝多次对大臣讲,农民在风调雨顺之年,数口之家犹可足食。
如果遇到水早等灾害,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
这反映出小农经济A. 自足性B. 封闭性C. 脆弱性D. 分散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数口之家犹可足食”“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等信息,可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项正确;ABD也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抓住材料的主旨。
2.《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②市镇经济繁荣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②D. 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中“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主要表现包括: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出现了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①,②,④正确,应选C项。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属于第三次近代商业革命的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征·古代商业·明清3.《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 均田制B. 井田制C. 土地私有制D. 公有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
”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
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贫者无立锥之地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下午2:30-4:0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谙语。
这些诸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2.下表是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A.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右图为新中国1952-1957年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变化柱状图。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一五计划”的实施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4.1956年,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5.196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情况,并在会上介绍“包产到户”的做法。
毛泽东表示可以试验。
据估计,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20%农村地区,安徽80%的农村,贵州4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A.农村中“左倾”思想得到纠正B.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6.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铁犁牛耕的产生B.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 单位产量的提高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答案】D【解析】左图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右图是曲辕犁,说明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D正确;A 是春秋战国时期;B属于小农经济,并没有改变;C中粮食产量无从体现。
2.下列引文中,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即土地归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土地归周王所有,故A项正确;“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CD项错误。
3.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A.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B.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 均有无而通万物D.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C.均有无而通万物,反应的是商业的发展。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反应的是纺织业的发展;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反映的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小农经济点评:小农经济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3)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说明: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
”下述史实与该观点一致的是A. 发动光荣革命B. 颁布《权利法案》C. 形成责任内阁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从材料“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以得出民主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对英国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A、B选项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C选项是英国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没有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
D选项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本题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民主进程的影响,所以满足条件的选项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因此排除A、B、C选项,因为这三个选项都在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直接选出D选项。
2.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曾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时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时基本上满脸都是口水。
”这反映了英国首相A. 统而不治的政治地位B. 与内阁成员共进退C. 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D. 经济待遇极其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责任内阁制的特点,以及材料中的“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可知英国首相作为内阁首脑必须接受议会监督。
故答案为C项。
首相代表内阁行使行政权,具有实权,排除A项;材料中未反映出英国首相和内阁成员的关系,排除B;材料并未提到首相经济待遇低,而是侧重强调首相没有特权,排除D项。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提干的理解,即英国首相并没有特权,体现了其权力受到议会监督。
3.“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
贵州省黔南州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2。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末元初,黄道婆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并汲取黎族人织“崖州被”的经验,织成的被、褥、带、毛巾等上面有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等花纹,栩栩如生,一时“乌泥泾被”蜚声全国。
有元诗写道:“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泾夺天造。
”这体现了当时A. 棉纺织业的发展B. 陶瓷业的兴起C. 丝织业的繁荣D. 冶炼业的进步2.下面邮票中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形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商周时期奴隶集体农耕B. 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C. 秦汉时期的耕耙耱技术D. 隋唐时期筒车用于灌溉3.魏孝文帝下均田诏:“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这反映了均田制A. 利于抑制土地兼以缓和阶级矛盾B. 把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C. 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D.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4.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的“短暂春天”,涌现出了大生纱厂、福新面粉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在A. 重工业B. 交通业C. 轻工业D. 医疗教育5.下表是美籍华裔学者章长基估计的1928~1942年中国15种主要工业品的增长速度统计表(单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国共内战的影响B. 抗日战争的影响C. 经济危机的冲击D. 解放战争的影响6.鸦片战争后,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出现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对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造成了强烈冲击,但是近代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A. 商品经济B. 家庭手工业C. 自然经济D. 外资经济7.在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间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19世纪70年代,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属于A. 近代民族企业B. 近代外资企业C. 近代军用企业D. 传统手工工场8.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是1969年5月《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