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4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是物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两种变化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而质变是指物质的性质或结构发生变化。
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物质在经历一系列的量变后,才有可能引起质变。
量变是个体性的,是在某一时刻内所发生的物质数量的变化,例如温度的升高、物体的扩张等。
质变是集体性的,是通过一系列量变所形成的物质性质或结构的转变。
量变是对物质的集合体进行分析,而质变是对物质的个体进行转化。
其次,量变与质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量变的积累最终可能引起质变,而质变则会进一步影响量变。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的量发生变化时,反应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质的质变;而物质的质变又会进一步影响反应物的量变,使反应过程发生改变。
再次,量变与质变的发生是逐渐进行的。
量变和质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进行的。
量变是质变的积累过程,通过数量的积累和变化来引起质变。
例如,水的加热是一个量变过程,当温度逐渐升高时,水分子的运动能量逐渐增强,从而引起水的质变,变成水蒸气。
质变也是量变的结果,随着物质性质的改变而逐步完成。
最后,量变与质变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
在物质变化过程中,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量变和质变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发展过程的各种复杂变化。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反应速度的加快,但当反应物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反应物浓度的饱和,质变的程度将会受到限制。
总之,量变与质变是物质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过程,物质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演化。
深入理解和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对于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mutual chang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law of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
又称量变质变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
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
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度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时直接同一的。
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其二,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了一定事物的质也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质的规律性是多样的。
质和属性不可分.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则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登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是事物固有的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相同事物可以有量的不同。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度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
编辑本段理论发展在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经注意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
《老子》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量变与质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量变指的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而质变则是指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一种本质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本质状态。
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理来解释:
1. 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事物的质变往往是经过一系列的量变之后才能实现的。
在量变的过程中,物质的内部结构、形态或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形成质变。
例如,水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分子的热运动加剧,水开始沸腾,这就是由于温度的量变引起了水的质变。
2. 量变是质变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量变可以引发质变。
当一个系统达到一定的量变程度时,物质内部的各种力量、结构和属性会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发质的变化。
例如,金属在受到一定量的热膨胀后,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液态,这就是金属由固态向液态质变的过程。
3. 质变推动量变:质变不仅是量变的结果,而且也是推动量变的力量。
质变改变了事物的性质和本质,使得量变得以继续进行和发展。
例如,生物体内发生的质变,如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为生物体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推动了量的变化。
4. 质变与量变互为转化:事物的质变和量变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转化的关系。
质变可以通过一系列量变的积累实现,而量变的积累则可能导致质变的发生。
这种转化关系表明质量是相互渗
透、互相转化的。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和相互转化,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分析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正确性——质变与量变原理根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量变规律,把事物的变化分为质变和量变,其中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是事物的质变,只是引起事物的数量或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是事物的量变。
质变和量变之间是辩证、统一的:1.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2.质变和量变也可以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包含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上个世纪我国制定了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全国人民提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明确了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
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关系的生动体现,每一个战略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980——1989年这十年间,经过经济发展的量变积累,达到一个质变(“达到温饱水平”);1989——1999这十年间,新的阶段再经过经济发展的新的量变积累,这又是一个质变(从“温饱型”走向“小康型”);而到21世纪的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的质变(从“小康型”走向“比较富裕型”)。
三步走战略中,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阶段里都包含着质变和量变的过程,在每一个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又有量的扩张,“三步”中的前两步也可以看做是阶段性质变,而第三步可以看做是根本性质变,因为由发展中国家进入到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从国家的无限发展来说,任何质变都是阶段性质变,只有国家的发展是无限的。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旨在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规律。
这个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系统,它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量变和质变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非常重要,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论原则。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而质变是指事物在质量上的变化,如性质、形态、结构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而质变则是量变的结果。
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论原则。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是必然存在的,这种变化过程的规律和方法论原则是可以总结和归纳的。
其中,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是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还包括了其他重要的原则和规律,如渐进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革命性原则、定性定量相统一原则等。
这些原则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规律和内在机制,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规律和方法论原则,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量变质变规律例子
量变质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表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数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和飞跃。
下面是一些量变质变规律的例子。
1. 水的沸腾:当水温度逐渐升高时,水的分子运动加速,水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当水温度达到100℃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得非常快,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水就开始沸腾了,这是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 绿植的生长:绿植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吸收足够的阳光能量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当绿植吸收到一定数量的阳光能量时,它的生长速度会逐渐加速。
当绿植吸收到足够的阳光能量时,它的体积和质量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进入一个新的生长阶段,这是绿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 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符合量变质变规律。
当一个国家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就是一个经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 生物进化:生物的进化也是量变质变规律的一个典型例子。
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变异和适应,逐渐演化成各种不同的生物类型。
当生物的数量和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总之,量变质变规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规律。
在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时把握量变的趋势,促进质变的发生,推动事物向更高层次和更好状态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txt 第一节量变质变规律事物总是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构成事物的上升性发展的基本内容,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
一、质、量、度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另一方面,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物质的质只是主观的抽象。
质与事物自身的直接同一,使人们可以通过对质的把握而把丰富多样的世界区别开来,寻找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事物质的两种不同把握方式——实体-属性,系统-稳定。
实体-属性,是从内在与外在的角度来把握质的。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一事物的质总要通过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同人或主体的关系表现出来。
事物的质在与他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就是这一事物的属性。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它的质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
人们是为了实践的需要去认识事物与区别事物的不同的质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事物多方面的属性中抓住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本质属性,确定符合实践需要的事物的质。
系统-稳定态是从事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状态来把握质的,现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自组织理论、突变论等等揭示了这一方面的极其丰富的内容。
稳定态指一个系统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干扰面前能够通过一定的信息、反馈保持自身系统的不变性。
从稳定态角度看质的规定性,与从属性看质的规定性,二者是不同的:第一,稳定态实际上是动态的,是在动态过程中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多种多样变化中的稳定。
属性尽管是相关性的表现,但本质上是静态的,即事物的质在这一关系中便是这种属性。
第二,从稳定态角度看质,体现出质的历史演化,从而把历史过程和演化的方向引进质的研究中来。
而对属性的研究则主要是从事物多属性中把握它的本质属性,从而把握事物的质,是一种横向的综合把握。
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成因素爱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或形状表示的规定性。
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指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彻底改变。
质量互变规律的核心在于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即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而质变又会带来新的量变。
具体而言,质量互变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
和场所的变更,它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彻底改变,它是事物发展的归宿。
2.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
起质变,而质变又会带来新的量变。
这种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3. 质量互变规律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
展的基本规律,它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质量互变规律还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即它适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质量互变规律是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它指出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且强调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mutual chang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law of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
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
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度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时直接同一的。
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其二,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了一定事物的质也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质的规律性是多样的。
质和属性不可分.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则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登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是事物固有的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相同事物可以有量的不同。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度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编辑本段理论发展在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经注意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
《老子》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概述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涵义①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
②量――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④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⑤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⑥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④割裂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它们割裂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的发展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在巩固量变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
这说明质变对于量变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质变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和世界的发展。
因此,承认不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之一。
辩证的发展观既与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不同,又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相区别。
(2)相互渗透。
量变和质变都不是纯粹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它包括阶段性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变化)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事物全局性质未变,个别部分性质发生变化);质变中有量变,主要是指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它主要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形式和过程,指出事物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辨证发展过程。
在深入探讨质量互变规律之前,首先需要理解这一规律的三个基本范畴——质、量、度。
一般的概念叫概念,基本的概念叫范畴。
1、质、量、度(1)质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并且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严格地说,从逻辑学角度,质、量都是人们思维的起点,是不能下定义的。
比如“内在规定性”是一个更难让人理解的词。
这里“内在”理解为“事物固有的”;“规定性”理解为“属性,一种客观的规定,而不是人为的规定”。
质,就是这样一个哲学范畴:它决定着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它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所以也可以说,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一种界限,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性或差别性。
但是,要对质有一个全面而辨证的理解,还应掌握这样几点: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这种同一,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第一,“凡物必有质”。
第二,“凡质必属物”。
B、质与属性的关系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又表现于事物之外。
一个事物的质,是在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比较中存在的,因此,也只有在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一个事物的质才会显示出来。
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或特性。
要通过属性正确把握事物的质,就要注意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才决定事物的质,非根本属性不决定事物的质。
C、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任何事物的质都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D、把握事物的质的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的质,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事物的质是我们区别各种事物的根据,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二,不同质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典型的表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量变和质变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变化,质变则是指事物在性质上的转化或变革。
量变和质变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它们是辩证发展的两种形式,共同构成了整个发展过程。
首先,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量变渐进地向质变演化。
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一些事物在经历一定量变的过程后,会出现质变的突变。
例如,水在受热之后,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100℃时便会发生质变,从液体转化为气体。
再例如,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量变不断累积,终究引起了革命性的质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为质变对量变的反作用。
在质变发生后,原有的量变状态将被打破,出现新的量变形态。
例如,电磁波在通过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导致波长、频率和振幅等多个参数发生量变。
同样的,在社会变革中,一旦发生质变,就会对原有的稳定状态产生冲击,引起各种量变状态的出现。
最后,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为量变促成质变的必要条件。
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一些事物在经历一定量变的积累后,才能达到质变的阈值。
例如,水在受热之前需要先获得足够的热量,才能够达到沸点并发生状态转化。
同样的,在社会变革中,一些量变状态的积累也是推动质变的重要条件。
总结来说,量变和质变是一种辩证关系,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并且共同构成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种辩证关系的原理,加强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掌握,以更好地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的例子
量变质变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可以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和系统中观察到。
下面是一些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例子:
1. 水的加热:当水受热时,其温度会逐渐上升。
在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并转化为水蒸气。
这是一个量变质变的例子,其中液体水的温度随着加热而逐渐增加,最终发生质变形成气体。
2. 植物生长: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例子。
从种子开始,植物会经历一系列的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成株和开花结实。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增加,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这是量变。
当植物开始开花结实时,它们的功能也发生了质变。
3.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也是一个量变质变规律的例子。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数量会逐渐增加。
然而,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资源的供给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这时人口数量可能会开始减少,形成质变。
4. 相变:物质在达到一定条件下,例如温度或压力的改变,可能会发生相变。
例如,水在0摄氏度以下会冻结成冰,形成固态的质变。
另一个例子是水蒸气在降温时会凝结成液体水,形成液态的质变。
总之,量变质变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在许多不同的系统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质、生物和人口等的逐渐变化,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质变。
这些例子展示了量变质变规律在自然界中的广泛适用性。
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认识的发展所固有的一个普遍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
它的威力渗透到一切事物的内核,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怎样从量变到根本的质变,旧质是怎样消灭和新质是怎样诞生的);规划了客观事物从一种较低级的较简单的发展阶段到另一种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发展阶段的转化和一种质态飞跃到另一种质态的途径和形式,描绘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认识经常更新的灿烂的画面。
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发展观一向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真实面貌是量复到质量的,飞跃式的转化,绝对不是像形而上学和一切唯心主义者所臆造的那样。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违背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否认发展是量到质的飞跃式的转化,否认事物有根本的质变。
他们把事物的复杂发展简单而轻率地概括为仅仅是量变的增加或减少。
因而就导致他们对很多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把事物弄得孤立和破碎。
他们结果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就籍助什么“造物力”、“绝对观念”或者臆造什么条条来,屏蔽事物的真象。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是两种针锋相对的发展观,贯串了整个哲学史中。
哲学发展史是记满了发展性质的斗争史。
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生产的高潮逐渐粉碎了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并准备了量到质的互相转化的,辩证性质的科学发展观。
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就彻底完成了哲学中伟大的革命变革,第一次阐明并论证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最普遍的客观规律,即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自此,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用全新的面貌和一切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作更深刻的斗争。
一、事物的量和质、量和质的统一(1)事物的质:质的事物本身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由事物和现象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所产生的,规定了事物本身固有的特征、特性,这种规定性并把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因此质又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区别性。
因而质也决定了事物存在形式的一定的不同点和稳定性。
质,本质、实质、性质等,就根本意义上理解是同意义的概念。
量变质变规律黑格尔
摘要:
1.量变质变规律的概述
2.黑格尔的观点
3.量变质变规律的应用
4.结论
正文:
【1.量变质变规律的概述】
量变质变规律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提供了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则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2.黑格尔的观点】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量变质变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
黑格尔认为,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黑格尔强调,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而质变又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量变质变规律的应用】
量变质变规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量变质变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使我们能够根据事物所处的阶段采取适当的措施。
最后,量变质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4.结论】
量变质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关系的重要规律,它为我们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认识的发展所固有的一个普遍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
它的威力渗透到一切事物的内核,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怎样从量变到根本的质变,旧质是怎样消灭和新质是怎样诞生的);规划了客观事物从一种较低级的较简单的发展阶段到另一种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发展阶段的转化和一种质态飞跃到另一种质态的途径和形式,描绘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认识经常更新的灿烂的画面。
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发展观一向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真实面貌是量复到质量的,飞跃式的转化,绝对不是像形而上学和一切唯心主义者所臆造的那样。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违背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否认发展是量到质的飞跃式的转化,否认事物有根本的质变。
他们把事物的复杂发展简单而轻率地概括为仅仅是量变的增加或减少。
因而就导致他们对很多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把事物弄得孤立和破碎。
他们结果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就籍助什么“造物力”、“绝对观念”或者臆造什么条条来,屏蔽事物的真象。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是两种针锋相对的发展观,贯串了整个哲学史中。
哲学发展史是记满了发展性质的斗争史。
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生产的高潮逐渐粉碎了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并准备了量到质的互相转化的,辩证性质的科学发展观。
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就彻底完成了哲学中伟大的革命变革,第一次阐明并论证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最普遍的客观规律,即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自此,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用全新的面貌和一切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作更深刻的斗争。
一、事物的量和质、量和质的统一(1)事物的质:质的事物本身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由事物和现象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所产生的,规定了事物本身固有的特征、特性,这种规定性并把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因此质又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区别性。
因而质也决定了事物存在形式的一定的不同点和稳定性。
质,本质、实质、性质等,就根本意义上理解是同意义的概念。
所以如果破坏了事物的质就等于破坏了事物的本身,这是无可臵疑的。
区分和确定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质,就是要找出该事物的主要的带有决定的因素的特征和特性,这些特征和特性一定能归结原事物的质,这种该事物的质能区分世界中一切他事物,它只表示说事物的特征和主要属性。
尽管在该事物中还可找到一些其他属性和方面,但它决不影响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对该事物的质的变化没有决定性的单义和影响。
由此可知,事物的质的变化,就是事物的本质的,主要的特征和特性的变化,而不是事物本身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困素和特点的变化,这些次要的变化和消灭不会引起事物质的根本变化。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它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和特性,这种受事物内部规律性(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物的规定性的特殊性能把世界一切事物这别开来。
所以任凭客观世界怎样错综复杂,人们都可通过事物的质去揭示它,认识它。
客观世界和事物的质的揭示认识,是通过该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进行的,本质属性是质的表现形式。
事物藉肋于本质属性而同外界事物,联系着又区别着,所以说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同它周围世界唯一固有的质的表现。
但是应该注意,质的规定性和区别性不能把它绝对化和概念化,因为客观世界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到另一种物质存在形式的不断转化和过渡的过程中。
因此,质的规定性在客观事物变化的专河中就具有相对的性质,就有它的相对性。
由此可知,事物之间的质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质的规定性的相对性。
这在同类型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中可找到证明。
这一问题把它提升到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中去理解就清楚不过了,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毛主席《矛盾论》)根据上述,我们还可以把质的性质由它所固有的规定性,区别性和相对性而进一步引申来认识。
应该首先明确的,认识质的一切性质都是要建筑在“质具有客观的性质”这一基础上的,否则就失去方向和准绳。
由于客观世界和事物具有多样性,那么事物的质当然也具有多样性,有了这个质的多样性,我们就很方便的区别事物的类型和属性,就能区别有机物和无机物,动物和植物,男人和女人等。
但是尽管这种多样性是五彩缤纷的,而仍是统一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的规律性所决定的。
上面,我们已经把质和质在事物运动中的性质表现作了一些阐述,现在我们来寻找一下质的规定性的来源,对质的认识会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质的规定性的来源主要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在事物矛盾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在其联结点上,在其总体上,以及在矛盾的各个方面和主要方面的特点和特性)。
毛主席在《矛盾论》里精辟地指出:“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人民出版社单剧本13页),从毛主席这一精辟的分析中,我们对质的认识就获得深刻的启示和理解。
同时也要知道,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对事物的规定性的县体表现也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到此我们就能够认识质的全部意义,并对事物的质获得较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2)事物的里:量也有它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是由数目,速度,程度、尺度、容积、大小、高低规模等等事物表现形式来表示的。
量的规定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相适应的,事物有怎样的质的规定性就一定有怎样的量的规定性,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有存在不仅有质而且有量。
但应该分清质和量不是等量齐观的,同一事物可以具有不同的量,量的在大小、多少等等在一定程度内不会改变同一事物的质,因此量的规定性有时被称为外部的规定性。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可认识到质和量的规定性相适应的,例如诸社会经济形态,相互间不仅有生产关系的性质的质的不同,而且在量的规定性上也具有不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工农业的增长速度,产品的数量以及劳动者文化福利的状况等等。
量的规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事物可以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来衡量,该事物里量的成分,如日常常见的度量衡一类的东西,就是用来专门计量的多少,大小的。
但是有些事物就无法通过什么方式来核算它的量,而是要通过一些比较等方法来认识它,如生产力的水平,人们的觉悟程度等等。
从量的规定性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不能把量视为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外部的东西。
量质都是意味着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方面的东西。
我们坚决要揭露和抛弃形而上学的企图,他们认为“量是一种对存在无关的规定性”(黑格尔语),因此,他们的结论是:量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
他们的企图是很明显的,想割裂质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从而符合他们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的需求。
(3)量和质的统一(度):“量”与“质”是事物互相联系着不可分割地的两个方面,没有质的一面就不会有量的一面,同样没有量的一面,也就不会有质的一面。
事物始终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事物的质与量的这种互相依存的统一性质,就是哲学上所谓“度”。
“度”在这里的特点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是相互适应的,一定的质必然同一定的量相联系。
具体地讲,在一定的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有它一定的约束界限,这就意味着量的活动范围是受质规定着;但是一定质的规定性,又以一定量的活动范围作为必要条件和限度,质的安定性在这限度内才得到保证。
但是量始终在不显露的逐渐的增加和变化着,这样它就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冲开原有的约束和界限,因为和原来的质不相适应而成为矛盾,破坏事物原有的度而引起原有质的规定性的改变。
事物的质和量及质与量统一的度,经常是处在这样反复不断地变化着。
(4)把握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性的实践意义我们把度看作量与质的统一来考察客观事物,是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的,可作为我们解决矛盾、解决问题的指针。
第一,在解决有关监督方面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种量是建筑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否则,就是实调的形式的量,就是破坏事质完整的美。
例如,我们在劳动或学习中要限期完成一定量的指标时,同时要保证一定的质的实现。
如果片面追求量的完成,忽视质的规定性和实现,这样在实际上是没有完成量的指标的,因为这种所谓量是没有一定质为基础的空,同形代的量,其结果还要迎使另起炉灶,造成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
这就是平时所要求的量中求质,质中求量的道理。
第二,在解决有关质的问题时,也不要忘记质总是和一定的量相适应和相联系的。
单纯在事物的质上去精雕细琢,一时强调提高而忽视和脱离量的增加与普及,那就会被实际所否定了,破坏事物的质,从而质的安定性也就是先掉了。
例如在社会变革中,实现形定质的同时相应地完成一定的量是很重要的,否则就不能掌握“适度”,那结果就会犯“左”的或“右”的覆重错误。
这种“适度”的掌握,反映在我们国家政策上极为明显和重大。
总之,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高度的掌握适度,都要注意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必须尊重事物的质与量的矛盾统一。
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必须尊重事物的质与量的矛盾统一,忽视任何那一方面都是不现实的,错误的,这种忽视那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都是属于形而上学的片面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拿这种方法去指导思想,指导工作,那就使工作必遭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说,质与量的统一性的巨大意义在于它的深广的实践性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指针作用。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懂得了什么叫质,什么叫量,以及质与量的统一,再来认识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那就方便多了。
但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是这一专题的主要内容,涉及的东西很多,分析起来也很复杂,因此首先要特别重视到这一节的学习与钻研。
(1)质变质变就是飞跃,就是事物、现象的规定性的变化,即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根本变化。
这里所说的“质变就是飞跃”,是意味着旧质转化为新质的过程是要通过飞跃形式来实现的,任何一个质变过程,即是一个飞跃过程。
飞跃和质变一样,是在事物内部矛盾,运动中合乎规律地发生的,是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和决定的环节,也就是一切新生事物形成确立并战胜归事物的决定性环节和力量,从而展示着新生事物的前途和命运。
质变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量变在发展长河中的渐进线的中断,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化,从旧质态向新质态的飞跃,迎接新的,更高发展阶段的来看,只有在飞跃出现时,才有可能使旧质向新质转化,同时也只有在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发展中,才有飞跃。
列宁曾强调地指出过这点:飞跃是发展观念的特出的特点之一。
自然界、社会中和思维里无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质的飞跃,即量变到根本质的转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的发展中的精髓。
辩证唯物主义者,向对否认事物有质变过程的庸俗进化论和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学进行坚决的批驳和斗争。
(2)大质变(大飞跃)和部分质变(小飞跃)只一般了解质变的含义还是不够的,客观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质变飞跃过程中还有一定程度、范围和深邃的区别,这种客观的必然现象,我们在哲学上把它概括为大质变(大飞跃)和部分质变(小飞跃)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