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质变的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13.71 KB
- 文档页数:1
量变与质变的哲学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的量变中有局部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割裂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的量变中有局部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割裂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量变质变规律涵义①质――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根底、理论的起点。
②量――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准确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适度原那么是理论活动的正确准那么。
④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⑤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⑥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开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开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转化、互相浸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到达一定程度,打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场一个新的开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浸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局部质变;在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是物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两种变化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而质变是指物质的性质或结构发生变化。
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物质在经历一系列的量变后,才有可能引起质变。
量变是个体性的,是在某一时刻内所发生的物质数量的变化,例如温度的升高、物体的扩张等。
质变是集体性的,是通过一系列量变所形成的物质性质或结构的转变。
量变是对物质的集合体进行分析,而质变是对物质的个体进行转化。
其次,量变与质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量变的积累最终可能引起质变,而质变则会进一步影响量变。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的量发生变化时,反应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质的质变;而物质的质变又会进一步影响反应物的量变,使反应过程发生改变。
再次,量变与质变的发生是逐渐进行的。
量变和质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进行的。
量变是质变的积累过程,通过数量的积累和变化来引起质变。
例如,水的加热是一个量变过程,当温度逐渐升高时,水分子的运动能量逐渐增强,从而引起水的质变,变成水蒸气。
质变也是量变的结果,随着物质性质的改变而逐步完成。
最后,量变与质变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
在物质变化过程中,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量变和质变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发展过程的各种复杂变化。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反应速度的加快,但当反应物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反应物浓度的饱和,质变的程度将会受到限制。
总之,量变与质变是物质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过程,物质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演化。
深入理解和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对于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量变质变规律.txt 第一节量变质变规律事物总是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构成事物的上升性发展的基本内容,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
一、质、量、度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另一方面,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物质的质只是主观的抽象。
质与事物自身的直接同一,使人们可以通过对质的把握而把丰富多样的世界区别开来,寻找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事物质的两种不同把握方式——实体-属性,系统-稳定。
实体-属性,是从内在与外在的角度来把握质的。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一事物的质总要通过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同人或主体的关系表现出来。
事物的质在与他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就是这一事物的属性。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它的质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
人们是为了实践的需要去认识事物与区别事物的不同的质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事物多方面的属性中抓住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本质属性,确定符合实践需要的事物的质。
系统-稳定态是从事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状态来把握质的,现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自组织理论、突变论等等揭示了这一方面的极其丰富的内容。
稳定态指一个系统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干扰面前能够通过一定的信息、反馈保持自身系统的不变性。
从稳定态角度看质的规定性,与从属性看质的规定性,二者是不同的:第一,稳定态实际上是动态的,是在动态过程中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多种多样变化中的稳定。
属性尽管是相关性的表现,但本质上是静态的,即事物的质在这一关系中便是这种属性。
第二,从稳定态角度看质,体现出质的历史演化,从而把历史过程和演化的方向引进质的研究中来。
而对属性的研究则主要是从事物多属性中把握它的本质属性,从而把握事物的质,是一种横向的综合把握。
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成因素爱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或形状表示的规定性。
概述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涵义①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
②量――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④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⑤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⑥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④割裂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它们割裂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的发展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在巩固量变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
这说明质变对于量变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质变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和世界的发展。
因此,承认不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之一。
辩证的发展观既与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不同,又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相区别。
(2)相互渗透。
量变和质变都不是纯粹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它包括阶段性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变化)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事物全局性质未变,个别部分性质发生变化);质变中有量变,主要是指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曾经自发地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如先秦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和量就是放映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的一对范畴。
所谓质,用哲学术语表示,即指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并且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认识它是什么,即首先认识质.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曾有一段指鹿为马的故事,说的是赵高当了宰相以后,为了试探究竟有多少人顺从自己而演的一出丑剧。
这一典故警世后人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鹿和马本是质上不同的东西,是不能混淆的。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草木虫鱼,我们所以能够把它们区别开来,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
那么,一个事物是否只有一种质呢?不是的,由于事物往往包含许多层次方面的矛盾,因此事物的质也是多方面的。
所以,当我们研究一事物的质的时候,应当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和不同的实践需要,去把握它某一方面的质,从而把重要的和非重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质区别开来。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需要通过其显露在外的属性表现出来。
属性就是事物的质同别的事物发生关系时的表现,例如,不同的化学物质在和水、火等发生关系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
属性是从一定方面表现出来的质,而质则是各种属性的内在的有机统一。
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同一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也就是说,一定范围内的量的变化不会影响某一事物的存在,比如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认识,就全国而言,只要保证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两条,至于某些地方、产业和公有制经济的增减与否,都不能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
量变质变规律例子
量变质变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某一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它的质变。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水的沸点
在标准压力下,水的沸点为100℃。
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加热水,它的温度会不断升高,最终达到100℃时,水会发生质变,变成水蒸气。
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 蝉的蜕皮
蝉是一种以亚幼虫、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生长发育的昆虫。
在成长过程中,蝉会不断蜕皮,每次蜕皮都会带来一些微小的变化。
但是,当蝉到达最后一个阶段时,它会进行最后一次蜕皮,从而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成美丽的成虫。
3.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复制基因,最终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
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为新的细胞拥有完全不同的基因。
4. 语言学习
学习语言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很多单词和语法规则。
但是,当我们掌握了足够的单词和语法规则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可以自如地与他人交流,这时我们就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总之,量变质变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我们可以在很多事物中看到它的存在。
通过认识、了解和掌握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变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它主要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形式和过程,指出事物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辨证发展过程。
在深入探讨质量互变规律之前,首先需要理解这一规律的三个基本范畴——质、量、度。
一般的概念叫概念,基本的概念叫范畴。
1、质、量、度(1)质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并且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严格地说,从逻辑学角度,质、量都是人们思维的起点,是不能下定义的。
比如“内在规定性”是一个更难让人理解的词。
这里“内在”理解为“事物固有的”;“规定性”理解为“属性,一种客观的规定,而不是人为的规定”。
质,就是这样一个哲学范畴:它决定着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它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所以也可以说,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一种界限,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性或差别性。
但是,要对质有一个全面而辨证的理解,还应掌握这样几点: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这种同一,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第一,“凡物必有质”。
第二,“凡质必属物”。
B、质与属性的关系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又表现于事物之外。
一个事物的质,是在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比较中存在的,因此,也只有在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一个事物的质才会显示出来。
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或特性。
要通过属性正确把握事物的质,就要注意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才决定事物的质,非根本属性不决定事物的质。
C、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任何事物的质都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D、把握事物的质的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的质,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事物的质是我们区别各种事物的根据,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二,不同质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典型的表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黑格尔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既能完成量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
3、总的量变中有一些质变,质变中也有量变的特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它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特点是逐渐的、不显著的,是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突变,是事物处于显著变化的状态。
事物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发生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量变和质变的对立表现为:量变不是质变,质变也不是量变;量变是不显著的渐变过程.质变是显著的飞跃过程。
②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表现在:首先,量变与质变互相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转化为新的量变,质变体现和巩固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其次,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渗透着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
质变过程中又包含着量的扩张。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量的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而引起质变.质变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掌握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它告诉我们,既要有彻底革命精神,又要做踏踏实实、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远大目标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
同时,它使我们认识到,任何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会陷人形而上学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在实践中会走向改良主义和冒险主义。
因此,必须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旨在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规律。
这个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系统,它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量变和质变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非常重要,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论原则。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而质变是指事物在质量上的变化,如性质、形态、结构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而质变则是量变的结果。
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论原则。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是必然存在的,这种变化过程的规律和方法论原则是可以总结和归纳的。
其中,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是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还包括了其他重要的原则和规律,如渐进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革命性原则、定性定量相统一原则等。
这些原则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规律和内在机制,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规律和方法论原则,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量变质变规律的相关内容
量变质变规律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涉及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量变质变规律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自然科学领域,量变质变规律是指当某个物体、系统或现象的数量逐渐增加或减少时,最终会发生突变或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变化逐渐积累而来的,也可以是在某种临界点达到时突然发生的。
量变质变规律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社会科学领域,量变质变规律的概念同样适用。
例如,在经济学中,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口数量、技术水平等指标发生持续的增长或减少时,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或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在社会学中,人口数量、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变化也可能引发社会结构的质变。
量变质变规律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研究物体、系统或现象的数量变化情况,我们可以预测和解释可能发生的质的变化,为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提供指导。
总之,量变质变规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都有着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和理解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量变质变原理
量变质变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说,这个原理要求我们:
1.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 控制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总之,量变质变原理是观察和理解事物发展过程的重要工具,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问题、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原则之一。
1、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
量变是指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而质变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量变和质变都有一些规律,如下所述:
1.量变规律:在物质的量变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但是物质的数量会发生变
化。
例如,将一个氢气球填满二氧化碳气体后,氢气球的质量不变,但是氢气球内的气体的数量会增加。
2.质变规律:在物质的质变过程中,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物质的质量也会发生变
化。
例如,将铁矿石熔化成铁后,铁的性质会发生变化,铁的质量也会发生变化。
另外,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还可以从物质的化学反应来看。
量变通常不伴随化学反应的发生,而质变必然伴随化学反应的发生。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它们有着不同的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量变和质变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常常会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