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电解质
- 格式:pdf
- 大小:55.65 KB
- 文档页数:7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高中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中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电解质。
学生已经在前几个课时学习过水的离子化性质,本次课程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电解质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确定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掌握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电解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互动讨论法;4.全体讨论法;5.团队合作法。
讲授法是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并逐步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实验探究法也是本次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电解质的性质和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讨论法和全体讨论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自主探究知识。
团队合作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将本堂课中的实验内容分配给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本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良好的电解质是什么样的?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理论知识部分在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讨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通过向学生简单明了地介绍电离程度和电解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第五讲电解质知识点一.电解质、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必须是自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SO2、CO2不属于电解质,而H2SO3、H2CO3是电解质。
③条件:水溶液或融化状态对于电解质来说,只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而对非电解质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④难溶性化合物不一定就是弱电解质。
例如:BaSO4、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是电解质溶液);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知识点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2.弱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弱碱)①强电解质强酸:H2SO4、HNO3、HCl、HBr、HI等强碱: NaOH、KOH、Ba(OH)2、Ca(OH)2等大多数盐:BaSO4、AgCl等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②弱电解质:弱酸:H2CO3、CH3COOH、H3PO4、HClO等弱碱:NH3·H2O等极少数盐: HgCl2、Pb(CH3COO)2等水知识点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电离: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里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的过程。
强电解质用 = ,弱电解质用例:CaCl2 = Ca2+ + 2Cl_, HCl = H+ + Cl- , Na2SO4 = Na+ + SO4 2_NaHCO3 = Na+ + HCO3―,NaHSO4 = Na+ + H+ +SO42―HF H+ + F-(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到位。
H2CO3 H++HCO3-,HCO3- H++CO32-,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2.1-电解质的电离(共32页)(共32张PPT)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节01电解质的电离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实验1-2]实验装置药品干燥的NaCl固体干燥的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KNO3溶液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灯泡不发光灯泡不发光灯泡不发光灯泡发光灯泡发光干燥的NaCl固体不能导电干燥的KNO3固体不能导电蒸馏水不能导电NaCl溶液能够导电KNO3溶液能够导电NaCl、KNO3固体溶于水后,发生了某种变化。
形成了能只有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1)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2CO3、CH3COOH等碱:NaOH、NH3 H2O等盐:NaCl、CaCO3、AgNO3等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MgO、CaO等水两种情况任取一种即可。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2)非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所含物质类型:非金属化合物:SO2、CO2、CO、P2O5等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大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乙醇等两种情况必须同时满足。
(3)从微观角度比较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溶液NaCl溶液蔗糖溶液(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纯净物单质物质化合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重点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的关键(1)判断物质是不是化合物;(2)判断物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自身能否发生电离。
不能仅由导电性来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不能仅由导电性来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重点(1)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盐酸等能导电,但它们不是化合物,因而不是电解质;(2)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不导电;(3)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该物质不一定导电,如SO2、SO3、NH3、CO3等。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1)通过实验、假设、推理等过程,以探究的方式建构电离模型,并以此认识电解质;(2)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过程。
【内容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应之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
首先,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以实验1-2为基础介绍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1-2的设计目的有3个: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教材基于实验证据提出问题:为什么NaCl、KNO3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随后,教材结合构成NaCl固体的粒子、NaCl固体在水中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以及NaCl 固体受热熔化时粒子运动的变化等,从微观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辅以相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图1-10、图1-11、图1-12)。
在此基础上,介绍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并结合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的本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身边的化学,发现问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气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常识,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初高中知识衔接】1.水导电吗?2.什么化学物质是导电的,什么化学物质又是不导电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任务二】宏观辨识,分析、解决问题【思考】NaC1溶液、KNO3溶液导电吗?NaCl固体、KNO3固体呢?通过【实验1-2】以及【知识拓展】“如果将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引出物质导电的原因,建立新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点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蔗糖等。
2.电解质的电离与导电性的关系(1)强碱和盐等化合物:固态时,虽然存在阴、阳离子,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溶于水或熔融时,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
(2)酸:固态或液态时,只有分子,没有离子,所以不导电;水溶液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
(3)金属氧化物:固态时,虽然存在阴、阳离子,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由于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所以只有在熔融状态下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例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NaCl晶体、BaSO4B.铜、二氧化硫C.液态的醋酸、乙醇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导电性很差,所以水是非电解质B.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一定都是非电解质D.NaCl和HCl都是电解质,所以它们在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例3.在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A.氯化钠溶液B.金属铜C.熔融硝酸钾D.乙醇变式1.有以下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硫酸钡⑩氯气按照表中提示的信息,把符合左栏条件的物质序号填入右栏相应的位置。
序号符合条件物质序号变式2.有下列物质:①NaOH固体、②铜丝、③纯H2SO4、④稀H2SO4、⑤CO2气体、⑥氨水、⑦CaCO3粉末、⑧葡萄糖晶体、⑨MgO固体、⑩CuSO4·5H2O晶体、⑪氨气请用序号填空:(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只在水溶液中导电的是__________,只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的是__________,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
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1.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2.知道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化合物的一种分类方法,理解其分类的依据是化合物能否电离。
3.知道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4.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根据电离出的离子理解酸、碱、盐的通性。
自主梳理试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装置烧杯中物质现象NaCl固体灯泡不亮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灯泡亮KNO3溶液熔融NaCl灯泡亮熔融KNO31.导电原因分析:物质导电必须具有能__________、_______的粒子。
2.NaCl固体、KNO3固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固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这些离子不能__________。
3.NaCl固体加入水中时,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Na+和Cl-脱离固体的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__________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溶液中插入电极,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分别向与电源_____极、_____极相连的电极移动。
4.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因温度升高,离子的运动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__________的Na+与Cl-,所以熔融状态的NaCl可以导电。
5.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_________叫做电解质。
6.化合物_________或___________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______。
1.自由移动带电荷2.自由移动3.水分子自由移动负正4.自由移动5.化合物6.溶于水受热熔化电离预习检测1.(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上学期期中)在下图所示的装置里,若灯泡亮,广口瓶内的物质A可以是A.干燥的氯化钠晶体B.蔗糖晶体C.酒精D.氯化钠溶液【答案】D【解析】图示的装置里,若灯泡亮,则说明物质A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的物质可导电,据此分析解答。
A项,干燥的氯化钠晶体虽由离子构成,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不符合题意;B项,蔗糖晶体属于有机物,由分子构成,不能导电,不符合题意;C项,酒精属于有机物,由分子构成,不能导电,不符合题意;D项,氯化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符合题意。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会正确识别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并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概念及其各自的通性。
一、电解质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用图示装置分别完成下表所列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实验装置烧杯内物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原因分析NaCl固体灯泡不亮不导电离子不能自由移动KNO3固体灯泡不亮NaCl溶液灯泡变亮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KNO3溶液灯泡变亮稀盐酸灯泡变亮蔗糖溶液灯泡不亮不导电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乙醇溶液灯泡不亮思考1(1)NaCl固体受热熔化能导电的原因:离子的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因而NaCl在熔融状态时也能导电。
(2)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本质的区别是导电微粒不同,金属是自由电子导电,而溶液是自由离子导电。
结论:物质导电的本质: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形成的,物质导电的本质是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思考2为什么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提示人的手上常会沾有汗液(含有氯化钠)或其他物质,当遇到水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因此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特别提醒一般来说,熔融态的碱和盐能导电,能溶于水的酸、碱、盐均能导电。
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里的离子数目(即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判断正误(1)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2)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3)铜丝、氯化钠溶液和盐酸能导电,所以三者都是电解质()(4)CO2、NH3都溶于水,其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CO2、NH3是电解质()(5)硫酸钡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硫酸钡不是电解质()答案(1)×(2)√(3)×(4)×(5)×2.现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二氧化碳气体⑥稀盐酸⑦硫酸钠粉末⑧蔗糖晶体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晶体请用序号填空:(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高一必修一化学电解质溶液知识点电解质溶液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高中一年级必修科目化学中与电解质溶液有关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电解质的基本概念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物质。
根据电离的程度,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种。
强电解质可完全电离生成大量离子,而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生成少量离子。
二、电离和解离过程电解质溶液的离子生成过程可分为电离和解离两个阶段。
电离是指在溶液中,电解质分子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解离是指离子重新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电解质分子的过程。
三、电解质的分类根据电离产生的离子种类,电解质可分为阳离子电解质和阴离子电解质。
阳离子电解质在电离过程中产生带正电荷的离子,而阴离子电解质则产生带负电荷的离子。
四、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电离度是指单位浓度下的电离物质数占总物质数的比例。
电离常数是一个定量描述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代表电解质电离程度越高。
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电解质溶液是良好的导电体。
当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离子时,离子可通过导电作用传递电荷,导致电解质溶液出现导电现象。
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较强,而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较弱。
六、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电解质溶液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可发生电解过程。
电解过程中,阴离子移向阳极,而阳离子移向阴极。
在电解过程中,可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沉积、溶解和反应等现象,实现物质的转化。
七、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高,其中的离子浓度也相应增加,导致电离度的增加,从而电导率增大。
这一关系表明,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浓度成正比。
总结:电解质溶液是指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溶液。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会影响溶液的导电性质,强电解质电离程度高,溶液导电性强。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与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
理解和掌握电解质溶液的相关概念和特性对于深化对化学领域的理解和拓宽科学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三电解质一、电解质的电离1.酸、碱、盐的电离〔1〕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2〕酸、碱、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3〕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
如: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
2.酸、碱、盐是电解质〔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说明: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3〕常见的电解质①强电解质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②弱电解质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等;弱碱:NH3·H2O、Cu(OH)2、Fe(OH)3、Mg(OH)2等;水:H2O二、电离方程式〔1〕强电解质:用“=== ”如:H2SO4=== 2H+ + SO42—BaSO4=== Ba2+ + SO42—〔2〕弱电解质:用“”如:HF H+ + F—CH3COOH CH3COO— + H+NH3•H2O NH4+ + OH—〔3〕多元弱酸和多元弱碱的电离方程式〔以第一步为主〕H2CO3H+ + HCO3—HCO3—H+ + CO32—H2SO3H+ + HSO3—HSO3—H+ + SO32—H3PO4H+ + H2PO4—H2PO42—H+ +HPO42—HPO42—H+ +PO43—Cu(OH)2Cu2+ + 2OH—Al(OH)3:两性按两种方法电离酸式电离:Al(OH)3 + H2O [Al(OH)4]— + H+碱式电离:Al(OH)3Al3+ + 3OH—〔4〕酸式盐的电离①强酸的酸式盐在熔化和溶解条件下的电离方程式不同熔化:NaHSO4=== Na+ + HSO4—溶解:NaHSO4=== Na+ + H+ + SO42—②弱酸的酸式盐受热易分解,一般没有熔化状态,在溶解中电离时强中有弱溶液中:NaHCO3=== Na+ + HCO3—HCO3—H+ + CO32—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电解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电解质电解质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高一化学中关于电解质的知识点,包括定义、分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常见的电解质实例。
一、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是指溶解在水或其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根据它们在溶液中的行为,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分类1.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离解成离子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
它们对电流的导电性很强,能够使电解池中的灯泡发亮、电流计指示出高数值等。
常见的强电解质包括酸、碱和一些盐。
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
2.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部分离解成离子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
它们对电流的导电性相对较弱。
弱电解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醋酸。
醋酸溶液虽然呈酸性,但它在水中只有一小部分分解成离子,所以它的导电性比较弱。
三、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由其中的离子贡献的。
当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存在时,它们会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流。
对于强电解质溶液,由于其能完全离解成离子,所以离子数量多,导电性强。
相反,对于弱电解质溶液,只有一小部分分解成离子,因此离子数量少,导电性弱。
四、常见的电解质实例1. 酸:酸是一种能够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
例如,盐酸(HCl)在水中完全离解成H+离子和Cl-离子,形成酸性的电解质溶液。
2. 碱:碱是一种能够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
例如,氢氧化钠(NaOH)在水中完全离解成Na+离子和OH-离子,形成碱性的电解质溶液。
3. 盐:盐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NaCl)在水中完全离解成Na+离子和Cl-离子,形成盐性的电解质溶液。
总结:电解质是指溶解在水或其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根据离子的离解程度,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能够完全离解成离子,导电性强;而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离解成离子,导电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