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案例分析—结构体系-交通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35.04 MB
- 文档页数:93
建筑设计•理论2019年3月第16卷总第314期超高层建筑交通空间设计解析牛饪坤(上海华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002)摘要:超髙层建筑通常体型巨大、功能复杂、承载人数众多,包含着城市生活的工作、居住、消费等各个方面。
超高层交通系统中,核心筒的设置占有重要地位,其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10%,对整个平面的布置、结构的设计更是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一旦施工完成,其在运营后可调节性很小。
因此,交通系统平面布局、分区及数量计算对超高层建筑设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设计;核心筒;交通空间;电梯系统[中图分类号1TU984.113[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Traffic Space Design for Super Ifigh—Rise BuildingsNiu Yukun(Shanghai Huashe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Shanghai200002,China)Abstract:Super high-rises are usually large in size,complex in function,an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It covers all aspects of work, residence,and consumption in urban life.The setting of the super high-ris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tting of the whole core tube,and its construction cost accounts for10%of the entire project cost.I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layout of the entire plane and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And once the construction is completed,the adjustability after operation is almost small. Therefore,the layout,zoning and quantity calcula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ve a key role in the design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Key words:super high-rise design;core tube;traffic space;elevator system1超高层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根据《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定义,超过100m的建筑需要设置避难层。
浅谈某城市交通大楼结构设计摘要:交通大楼工程,采用框架-筒体结构,连廊采用钢结构,结构平面布置复杂。
采用防震缝将结构各部分分开,通过设置后浇带解决地下室超长问题。
结构计算分析表明,变形和承载力均满足要求。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框架-筒体结构;连廊;地下室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工程概况交通大楼,位于新城中心商务区b区,总建筑面积91 147 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6 690m2 ,地下建筑面积24 457m2。
地面以上由裙楼及交通大楼和商务大楼两栋塔楼组成,其中裙房3层,顶标高15. 85 m,交通大楼29层,檐口高度124. 70 m,商务大楼22层,檐口高度93. 5 m,在2层和3层分别有两个连廊将交通局办公楼和商务办公楼连接为整体。
地下部分为平战结合的人防车库,人防抗力等级为常五级核六级。
本工程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0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建筑场地类型为ⅳ类。
2地基与基础根据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勘察报告,工程的地层分布及地基土层的力学性能见表1,设计抗浮水位2. 3 m。
本工程主楼为高层、超高层建筑,荷载大,单桩承载力需求高。
根据荷载实际情况,以8a中细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两个主塔楼下,采用900钻孔灌注桩,桩长为52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4 200 kn,工程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裙房部分采用700钻孔灌注桩,桩长为52 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3 200 kn,工程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抗浮水位个别桩在恒载作用下出现了拉应力,为此局部700钻孔灌注桩作为抗拔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1 000 kn,采用通长配筋。
两个主楼采用桩筏基础,为获得均匀的单桩反力及群桩最大的惯性矩,使群桩形心和上部结构竖向荷载作用力中心尽可能重合,偏心矩e < b /100, b 为建筑宽度。
超高层建筑中的垂直交通设计摘要:大型综合性超高层建筑的电梯配置分析及电梯选定是非常复杂的,作为建筑师应当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分析计算的原理和基本方法,根据项目的使用性质及规模等组织研究、分析计算,恰当地选用电梯的台数、载重、运行速度及控制方式。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流量分析配置设计1 超高层建筑在我国建筑高度超过100 m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本文以我院规划、设计的长沙高新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1#栋研发楼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本案例总建筑面积104426.68 m 2,由A、B两座塔楼组成,其中A座为超高层,地上33层,标准层层高4.1m,标准层建筑面积1989 m2,总建筑面积65637 m2。
2 电梯的布置方式一般而言,超高层电梯应集中设置于标准层边缘或核心,电梯群宜采用分层或分区设置。
结合本案基本情况,我们采取了高、低区分区的设计,其中1—17F为低层区,18—33F为高区。
共计12部垂直交通电梯(不含消防电梯及货梯)。
该设计不仅对乘客进行了分流,而且还可以将低区机房的上部及高区候梯厅的下部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使用,有效的利用了公共空间,详见图1。
图 13电梯的配置原则及流量分析3.1配置原则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2009)相关要求做为设计参考,本案超高层电梯配置原则为:(1)电梯数量(常用级)配备需要保证每台电梯服务的办公楼面积不超过5000m2(或300人/台)。
(2)电梯的5分钟输送能力在11%~15%之间。
(3)平均候梯时间不超过40s。
3.2电梯的数量、载重、速度的选择与确定根据本案实际情况,初步估算电梯数量为(1989*31)/5000=12台。
方案阶段初步在低区设置了6台电梯,载重量为1600kg,满载人数21人,速度3.0m/s,高区设置了6电梯,载重量为1600kg,满载人数21人,速度4.0m/s。
在预选了电梯数量及规格后,对电梯的数量、载重、速度等进行复核计算,以确定是否满足超高层电梯配置原则的要求。
超高层垂直交通及其空间效率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
超高层建筑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垂直交通的挑战。
垂直交通是指人们在建筑物内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如电梯和楼梯。
本文将探讨超高层垂直交通及其对空间效率的影响。
超高层垂直交通系统超高层建筑需要高效的垂直交通系统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常见的超高层垂直交通系统有电梯和楼梯。
电梯电梯是超高层建筑中常用的垂直交通工具。
电梯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垂直出行需求。
电梯系统通常由多台电梯组成,每台电梯负责一部分楼层。
电梯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停靠模式,如直达模式、集中模式等,以提高效率。
然而,电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电梯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
其次,电梯在高峰时段可能面临较大的运力压力,导致乘客等待时间增加。
此外,电梯在运行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楼梯楼梯是另一种常见的垂直交通工具。
楼梯具有简单、便捷、无需能耗等优点,适合低层建筑或者需要短程垂直移动的场合。
然而,楼梯的容量较小,无法满足大量人员的垂直交通需求。
此外,楼梯的使用还受到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不适合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士。
超高层垂直交通对空间效率的影响超高层垂直交通对空间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利用效率。
空间占用超高层建筑中的垂直交通系统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
电梯系统需要设置电梯井和机房等设施,楼梯需要设置楼梯井和安全通道等设施。
这些设施需要占用建筑物的一定面积,从而减少可使用的空间。
因此,在设计超高层建筑时,需要合理安排垂直交通系统的位置和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空间占用。
空间连接超高层建筑中的垂直交通系统还需要与建筑物其他部分进行连接。
电梯系统需要设置电梯大堂和走廊,楼梯需要设置楼梯间和走廊。
这些连接空间需要合理设计,以保证乘客在垂直出行过程中的便利性和顺畅性。
151高层综合体内部垂直交通组织形式及其空间效率Vertic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Its Space Efficiency of Urban Mixed-use High-rise Building0 高层综合体的垂直交通高层综合体的垂直交通是指联系城市与综合体不同功能部分以及联系综合体自身不同功能部分的以垂直方向交通联系为主要用途的空间,其具有一定的组织方式、逻辑结构和空间形态。
垂直交通具有交通联系与空间整合两大职能。
首先,垂直交通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其组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综合体乃至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其次,高层综合体的各个功能空间,尤其是竖向分布的不同空间往往各自成阵,因此,需要有过渡性质的空间将其进行整合,合理组织的垂直交通能够在不破坏原有空间各自的属性情况下,将各个空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提高空间的环境品质。
本文将着重探讨都市高层综合体内部的垂直交通组织与空间效率之间的关系。
1 高层综合体功能组成与竖向叠加高层综合体建筑几乎涵盖了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的所有功能空间,其中办公功能、酒店功能以及住宅功能是主要的功能空间,其建筑面积之和通常占到总建筑面积的80%以上。
我撰文张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 要关键词深入都市高层综合体的内部,以微观的角度剖析高层综合体内部的垂直交通系统。
重点研究了高层综合体功能竖向叠加后其内部的垂直交通组织形式及空间效率。
从高层综合体的基本功能组成、功能的竖向叠加、垂直交通的基本要素入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解读,对高层综合体内部垂直交通系统的组织形式及其空间效率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都市高层综合体 垂直交通 功能的竖向叠加 空间效率们将高层综合体竖向叠加的功能空间分成以下三种情况来讨论(图1)。
类型1:办公功能+住宅功能+其它功能,合理的安排是住宅叠加于办公之上;类型2:办公功能+酒店功能+其它功能,合理的安排是酒店叠加于办公之上;类型3:办公功能+酒店功能+住宅功能+其它功能,合理的安排是住宅位于最上面,酒店位于中间,办公位于最下面。
城市超高层综合体建筑外部交通体系研究摘要:随着交通方式、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传统的市中心经历了经济和空间环境的双重变化。
同时,对建筑功能也提出了适应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成为当代市中心城市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趋势,并出现了一种占地规模达整个乃至几个街区的城市市中心超大构筑,这种多功能、复合性的建筑综合体,可以说是适应现代城市中心区多样性、均衡的土地使用方式,强调城市中心空间安排的紧密性以及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的必然产物,它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更新的面貌,并成为城市全新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心。
文章主要阐述了超高层综合体建筑外部交通组织的分类和特征,分析了其设计的目的和原则,并在此提出了外部交通组织设计的主要形式,以构建良好的超高层综合体外部交通体系。
关键词:超高层综合体,外部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高效率快节奏生活的适应与追求,单功能建筑向多功能建筑群体转变已成响应时代号召的趋势。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正是高密度城市对高效率、集约化追求的产物,它处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状态,有机结合了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几乎与人类的全部生活相关联。
但是高密度的发展和多功能的复合,必然为超高层综合体建筑带来大量复杂交叉的交通流线,它的设计对保证建筑各功能的便捷使用,维护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是基于以上背景,探讨了如何为超高层综合体建筑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外部交通体系。
1外部交通组织的分类1.1基地与城市接口的交通组织综合体建筑基地与城市的接口按交通方式分为人行系统接口和车行系统接口;按照空间组合方式可分为平面交通系统接口和立体交通系统接口。
1.2基地内的交通组织基地内的交通组织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和连接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各个子功能系统,以满足不同的交通需求。
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进行交通分类和交通来源分析,以设计出方便快捷的交通线路来疏导不同的人流,以及其相应产生的车流和货流,以使得各种人流有序、快速的进入建筑内部,同时尽量避免不同使用人群以及人、车、货流之间的交叉干扰。
高层建筑中的建筑与交通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高层建筑的设计与交通的融合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高层建筑在建筑和交通方面的融合,并探索如何在设计中兼顾两者的需求。
一、高层建筑的交通需求高层建筑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商业区域,其交通需求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
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公共交通便利性:高层建筑应该与周边公共交通网络紧密相连,以便居民、工作人员和访客能够方便地进入和离开建筑。
2. 路网规划:在高层建筑周围的路网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流量需求。
道路宽度、车道数目以及红绿灯配时等因素都需要针对高层建筑的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3. 停车设施:高层建筑需要提供充足的停车位,以满足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停车需求。
这包括地下停车场和停车楼等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二、建筑与交通的融合策略为了实现高层建筑与交通的良好融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多元化交通方式:高层建筑应该鼓励居民和工作人员使用多种交通方式,例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这些交通方式的需求,比如设置自行车停车区、步行道和公共交通站点等。
2. 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高层建筑应当在设计中考虑到便捷的交通设施,比如直达电梯、坡道和无障碍通道。
这些设施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尤其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
3. 社区规划与交通优化:高层建筑的融合还需要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者应考虑到高层建筑对周边交通网络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例如,合理规划道路、交叉口和人行道,使其适应高层建筑的需求。
三、案例研究: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层建筑与交通融合的案例,我们来看看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
1. 交通便利性: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周边有多条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方便居民和访客前往。
此外,大厦还提供了充足的停车位,以满足私人车辆的停车需求。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摘要】办公建筑是人群较为集中的一个地方,合理的防火疏散口的设置以及电梯设计很关键。
本文就超高层建筑电梯设计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电梯分区;疏散楼梯一、超高层电梯的配置超高层一般根据建筑的高度以及功能来选用电梯。
如高度超过200m且有多种功能的超高层一般通过空中候梯厅来进行转换。
在超高层建筑中,快速、高效、平稳的垂直服务是不可缺少的。
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对其数量的配置、控制方式及有关参数的选定,将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一次投资,一般电梯投资约占建筑物总投资的10 %左右,而且还将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经营服务质量。
在建筑物内,合理地选用电梯的台数、容量、运行速度、控制方式非常重要。
建筑物内的电梯一经选定和安装使用就几乎成了永久的事实,以后若想增加或改型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在设计开始时对电梯的配置应予以充分重视。
二、电梯交通设计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主要的竖向垂直交通工具,其性能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入驻客户的办公效率和对写字楼物业的满意程度,因此电梯的设置做为办公建筑物业等级的硬性指标之一,在高层公共建筑的竖向交通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切不可忽视。
(一)办公建筑的电梯配置标准目前,国内还没有高层公共建筑电梯设置的规范要求,因此,只能结合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和国内办公建筑的现状做为参考,主要指标为:(1)依据国内办公建筑的电梯使用经验,常用电梯数量配置需保证每部电梯服务的办公楼建筑面积不超过5000m2,办公有效使用面积不超过2500m2,使用人数不超过300人,服务层数不超过3层。
(2)平均侯梯时间不超过40s。
平均侯梯时间,是指乘客在任意层站等候电梯的平均时间,又称电梯平均运行间隔。
平均运行间隔越短,电梯的服务质量就越好。
(3)乘客电梯在高峰期5min运载总人数13%~15%。
5分钟运载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电梯可运送的乘客数量占建筑物内常驻人数的百分比,一般以5分钟为单位计算,电梯的5分钟运载能力越强,电梯的服务质量就越高。
高层建筑案例分析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高层建筑如璀璨的繁星般点缀其中,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人类智慧与科技的结晶。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设计理念、结构特点、功能布局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位于_____的_____大厦。
这座大厦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其外观采用了流线型的造型,不仅美观大方,还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阻,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在结构方面,大厦采用了核心筒加外框架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能够提供强大的竖向承载能力,同时也为内部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在功能布局上,低楼层通常设置为商业区域,包括商场、餐厅和银行等;中间楼层为办公区域,为各类企业提供了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而高楼层则被设计为豪华酒店和观景台,让人们能够在高处俯瞰城市的壮丽景色。
然而,这座大厦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建筑高度较高,垂直交通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采用了高速电梯和分区运行的方式,有效地减少了人们等待电梯的时间。
此外,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也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消防安全,大厦配备了先进的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疏散通道和避难层,以保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
接下来,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位于_____的_____中心。
这座高层建筑以其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而闻名。
在建筑的外立面,大量采用了太阳能板,不仅能够为建筑提供部分能源,还起到了遮阳和隔热的作用,降低了建筑的能耗。
同时,建筑内部还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的环境条件自动调节,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通过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系统,大大减少了对市政供水的依赖。
不过,绿色建筑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在太阳能板的安装和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和技术支持。
而且,智能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优化。
但尽管面临这些困难,_____中心的绿色实践为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设计1. 垂直交通系统的重要性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建筑高度也不断向上延伸。
在这些建筑中,垂直交通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2. 不同类型垂直交通系统的比较2.1 电梯系统电梯系统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垂直交通方式,通过提供快速、便捷的上下运输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物的可达性和使用效率。
电梯系统分为普通电梯和观光电梯两种类型,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运行速度、负载能力、舒适性等因素。
2.2 扶梯系统扶梯系统通常应用于商业综合体等场所,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垂直交通服务,特别适合繁忙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扶梯系统设计需考虑安全性、耐久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
2.3 自动扶梯系统自动扶梯系统结合了电梯和扶梯系统的优势,既可以实现快速运输,又能应对高人流量情况,是当前商业中心和大型购物中心常见的垂直交通设施。
设计时需要注重运行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3. 垂直交通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3.1 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对垂直交通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需要充分考虑承重能力、空间布局以及与垂直交通设施的整合性。
3.2 安全与可靠性垂直交通系统作为建筑物最为核心的设施之一,其安全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规标准,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3.3 节能环保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逐渐普及,节能环保成为垂直交通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选用设备和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尽量减少能源浪费。
4.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垂直交通设计案例分析4.1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第一高楼,其垂直交通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多功能电梯系统,实现了快速且高效率的运输服务,并通过空中连廊等设计元素提升了使用体验。
4.2 迪拜哈利法塔迪拜哈利法塔作为世界第一高楼,其垂直交通系统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速电梯技术,实现了惊人的运行速度,并配备了紧急救援设施,保障了乘客安全。
浅析超高层建筑垂直交通设计作者:苏见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16期摘要:作者结合实例对超高层建筑垂直交通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归纳设计中常用的优化设计措施,从而达到减少电梯数量、提高平面使用率和垂直交通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垂直交通超高层建筑,建筑技术的杰作,始于美国,衰于欧洲,盛于亚洲。
钢结构、电梯技术的发展(最早引入电梯的办公楼是1856年在纽约建成的5层豪奥特大楼)以及冷暖设备的技术发展,使得建造更高层、更大规模的建筑成为可能[1]。
一、垂直交通的分析的意义电梯井道和电梯厅在超高层建筑标准层核心筒占有很大的面积比例。
为超高层建筑配置布局合理、数量适中、规格适用的电梯组,确保建筑的垂直交通顺畅、便利以及高效。
二、电梯服务水平衡量指标的确定1.电梯服务水平的指标交通计算的定义:在假定的交通运行前提下(办公楼上行高峰期间的交通模式为100%上行;酒店和住宅,为50%上行和50%下行),通过数学公式和概率论来计算电梯交通的一些指标——以下是较为常用的电梯服务水平的指标:1)5分钟载客率(HC5):衡量建筑内电梯输送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5分钟内某群组电梯输送的乘客数与建筑内使用该组电梯的总人数之比。
2)间隔发车时间(INT):一部电梯离开基站后、另一部电梯到达基站的时间间隔。
3)周期运行时间(RTT):从乘客在大堂开始进入电梯开始至该电梯返回大堂重新开始装载乘客的这一周期的时间。
周期运行时间=在大堂电梯装载乘客的时间+楼层间运行的时间+卸载乘客的时间+空载返回大堂的时间。
(1)4)平均等候时间(AWT):公式如下AWT=[0.4+(1.8P/CC-0.77)2]INT(2)其中:P——运载乘客CC——满载乘客INT——间隔发车时间公式(1)、公式(2)均引用自CIBSEGuideD2010,且仅适用于满载率不大于80%的情况。
如果按照满载率80%计算时,平均等候时间约等于平均间隔时间的85%。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52 建筑与装饰2022年3月下 超高层办公建筑垂直交通系统设计分析胡敏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101摘 要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应用逐渐普及,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一些弊端和问题也凸显出来,尤其是内部垂直交通拥堵问题,大部分公司单位的上班时间一致,位于高层的公司难免出现长时间等待的问题。
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全面合理的垂直交通系统设计,通过对垂直交通规则、电梯系统设计等进行完善和创新,在保留原有超高层建筑优势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垂直交通拥挤的问题。
关键词 超高层办公建筑;垂直交通系统;设计思路Design Analysis of Vertical Traffic System in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sHu MinTong Yuan Design Group Co., Ltd., Jinan 250101, Shandong Province,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s has gradually become popular, but with the prolonged use time, some drawbacks and problems have also become prominent, 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internal vertical traffic congestion, most companies have the same working hours, and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company at the top floor will have the problem of waiting for a long time. The key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is to design a comprehensive and reasonable vertical traffic system.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vertical traffic rules and elevator system design,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the original advantages of the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the vertical traffic congestion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Key words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s; vertical traffic system; design ideas引言超高层建筑主要是指40层以上、高度100m 以上的建筑物,出现这一建筑特点的原因,是由于城市可用土地的减少,为提高城市土地使用率而形成的。
1570 超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设计超高层办公建筑中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入驻客户的办公效率和对物业的满意程度;并与结构布局、有关设备系统等技术决策密切相关。
因此,在设计前期通盘考虑、合理评估和组织垂直交通,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的电梯销售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但由于专业侧重不同,较少能在前期结合建筑进行整体设计,因此设计人员在电梯组织系统设计方面应具有相关知识储备。
与一般多层或高层建筑(≤100m)相比较,超高层建筑的形态特质决定了其内部交通中垂直交通所占权重远大于水平交通;目前技术下,垂直交通主要依赖电梯系统和楼梯来保持正常运转,又以电梯系统为最重要。
影响超高层建筑的与电梯系统相关的经济性要素有:电梯数量(影响核心筒的面积及占楼层面积撰文 黄怀海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 要关键词以成都金融城南塔办公楼的垂直交通系统设计实践为例,分析归纳其步骤、要点及相关影响要素,并对双子电梯技术做深入说明。
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设计需要从设计开始阶段联合专业电梯公司进行多方向比较研究,在深化过程中更需要全专业、全过程的配合。
超高层 垂直交通 电梯配置 双层轿厢电梯 双子电梯(Twin Elevator)超高层办公建筑垂直交通系统设计相关研究——以成都金融城南塔的双子电梯系统设计为例Analysis on Vertical Traffic System Design of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 Twin Elevator Design of South Tower, Chengdu Financial Center的比例)、服务楼层的面积(标准层面积的大小)、电梯分区分组的平面布局(与结构体系合理性相关);影响电梯运行效率的相关要素则有:设计等候时间、梯速、载重、停站数(服务楼层数)、服务楼层面积、楼层面积使用强度(人均使用面积)、使用功能业态及交通峰值时段、电梯分组分区(与避难层设置有关)、电梯组控制方式(分控或群控),甚至轿厢尺寸与开关门方式等。
超高层建筑中的垂直交通系统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高层建筑的兴建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就是垂直交通系统。
本文将探讨超高层建筑中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I. 垂直交通系统的重要性超高层建筑往往具有大幅度的高度,其内部空间的完美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而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出行便利性、时间效率以及整体建筑的功能性。
因此,在超高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应被充分重视。
II. 设计原则和策略1. 多样化的交通方式超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通常不仅仅依靠传统的电梯,而是整合了多种交通方式。
除了传统电梯,还可以配备高速电梯、自动扶梯、带多层停靠的电梯等。
这样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垂直交通。
2. 分组系统在超高层建筑中,将电梯分成不同的组群,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合理划分,可以将居民和工作人员按照工作地点或居住楼层进行分组,从而减少电梯的等候时间和拥挤状况。
3. 提高效率的技术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超高层建筑中的垂直交通系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的传感器以及速度优化技术等,可以大幅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4. 紧急疏散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紧急疏散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很多超高层建筑都会配备疏散通道或者应急电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快速、安全的逃生通道。
这些设计应该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并经过充分测试验证。
III. 成功案例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座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其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堪称典范。
该建筑采用了多组群、多层停靠的电梯系统,有效减少了出行时间和等候时间,并配备了应对紧急情况的紧急疏散设施。
2. 迪拜塔迪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其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体现了技术创新的精髓。
该建筑采用了超高速电梯,并配备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垂直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