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1_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20130325修订)
- 格式:pdf
- 大小:688.32 KB
- 文档页数:12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一、测量误差1、测量误差和相对误差(1)、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这个定义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以公式可表示为: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测量结果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是客观存在的量的实验表现,仅是对测量所得被测量之值的近似或估计,显然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等有关。
真值是量的定义的完整体现,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完全一致的值,它是通过完善的或完美无缺的测量,才能获得的值。
所以,真值反映了人们力求接近的理想目标或客观真理,本质上是不能确定的,量子效应排除了唯一真值的存在,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须以测量不确定度来表征其所处的范围。
因而,作为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的测量误差,也是无法准确得到或确切获知的。
过去人们有时会误用误差一词,即通过误差分析给出的往往是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范围,而不是真正的误差值。
误差与测量结果有关,即不同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误差,合理赋予的被测量之值各有其误差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差。
一个测量结果的误差,若不是正值(正误差)就是负值(负误差),它取决于这个结果是大于还是小于真值。
实际上,误差可表示为: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2)、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商,称为相对误差。
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1)、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总体均值)重复性条件是指在尽量相同的条件下,包括测量程序、人员、仪器、环境等,以及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重复测量任务。
此前,随机误差曾被定义为: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1对称性: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对称分布的。
,、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
测量操作是一种比较过程,就是把被测量和体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量的值。
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制定的。
在国际单位制(SI)中有7个独立定义的基本单位。
(1)长度单位:米(m)o l m是1/299,792,458s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2)质量单位:千克(kg)°1kg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3)时间单位:秒(s)o1s是133Cs (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的辐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持续时间。
(4)电流强度单位:安培(A)。
在真空中相距lm的两根无限长而截面积可忽略的平2X 10-7行直导线内通过一恒定电流,若这恒定电流使两条导线之间每米长度上产生的力为•,这个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为1A。
/(5)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1K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6)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o1mo 1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 kgC - 12的原子数目相等。
(7)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1cd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X1012H 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辐射强度为1 / 6 8 3 W每球面度。
这7个基本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称做基本量,由基本量导出的单位称做导出单位,其对应物理量是导出量。
有些导出单位还有专门名称和特有符号,如赫兹(Hz)、牛顿(N)、帕斯卡(Pa)、伏特(V)、焦耳(J)、瓦特(W)、库仑(C)、法拉(F)、欧姆(Q)、亨利(H)、韦伯(Wb)、特斯拉(T)等。
除了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还有两个辅助单位:平面角以弧度为单位(rad),立体角以球面度为单位(sr)。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仪器精度、实验条件局限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总是与实际待测量有一定差异,即存在测量误差。
预习操作记录实验报告总评成绩《大学物理实验(I)》课程实验报告学院: 专业: 年级:实验人姓名(学号): 参加人姓名(学号):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上午[ ] 下午[ ] 晚上[ ]室温: 相对湿度:实验1.1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实验前思考题]1.列举测量的几种类型?2.误差的分类方法有几种?3.简述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的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以本实验中实验桌面积的测量为例加以说明。
4.测量仪器导致的不确定度如何确定?在假设自由度为无穷大的情况下,直接测量量的扩展不确定度如何计算?请写出计算步骤。
(若不够写,请自行加页)[ 实验目的 ]1.学习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读数显微镜、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2.学习长度、重量、密度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3.学习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仪器用具 ] 编号 仪器名称 数量 主要参数(型号,测量范围,测量精度)1 游标卡尺 12 螺旋测微计 13 读数显微镜 14 钢尺 15 钢卷尺 16 电子密度天平 17 量杯 18 待测薄板 19 待测金属丝 1 10 待测金属杯 1[ 原理概述 ]1.机械式游标卡尺图1.1. 1 游标卡尺结构查阅教材和说明书,写出游标卡尺各部分的名称: A. C .E . G .B. D . F . H .图1.1. 2 游标卡尺读数假设游标卡尺的单位为cm ,箭头所指的刻线对齐,则读数为:cm .2. 机械式螺旋测微计图1.1. 3 螺旋测微计结构查阅教材和说明书,写出螺旋测微计各部分的名称: A. C . E .G . I .B. D . F . H .图1.1. 4 螺旋测微计读数假设螺旋测微计的单位为mm ,按左图,读数为:mm .注意:(1)转动微分筒之前需逆时针扳动锁把,使微分筒可自由转动。
(2)为保证测量时测杆与被测物表面的接触力恒定,测杆上安装有棘轮装置,使用时应通过旋转棘轮使测杆与工件接触,直至棘轮发出“咔咔”的声音。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的基础知识讲解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分析的基础知识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
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指无需对被测的量与其它实测的量进行函数关系的辅助计算而可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间接测量指利用直接测量的量与被测量之间的已知函数关系经过计算从而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
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环境、人员的观察力等种种因素的局限,测量是不能无限精确的,测量结果与客观存在的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存在测量误差。
因此分析测量中产生的各种误差,尽量消除或减小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作出估计,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物理实验和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的概念、特性、产生的原因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概念与估算方法等的有关知识。
误差的定义、分类及其处理方法一.误差的定义: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之差叫做误差,记为:被测值的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真值是不知道的。
在实际测量中常用准确度高的实际值来作为约定真值,才能计算误差。
二.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误差主要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1)定义: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2)产生原因:① 仪器本身的缺陷或没按规定条件使用仪器而引起的误差(又称作仪器误差)例:电表的刻度不均匀---示值误差等臂天平的两臂实际不等---机构误差指针式电表使用前没调零---零位误差大气压强计未在标定条件下使用引起的系统误差等②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本身的近似性、或实验条件不能达到理论公式的要求、或测量方法所带来的系统误差(又称作理论误差或方法误差)。
例:单摆运动方程小角度近似解引起的误差、伏安法测电阻时电表内阻引起的测量误差。
(3)分类及处理方法:根据误差的符号、绝对值确定与否分类如下:① 已定系统误差---绝对值和符号已经确定的系统误差分量,如零位误差、大气压强计室温下使用引起的误差、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内接或外接引起的误差等;这类误差分量一般都要修正。
测量的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刘玉金1.1测量、测量误差与误差处理 1.测量与测量误差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用能直接读出被测值的仪器进行测量的方法。
间接测量:是先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测出几个物理量,然后代入公式计算得到所需物理量。
2)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如果测量条件保持不变(同一的测量者、仪器、方法及相同的外部环境),这样进行的重复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不等精度测量:如果测量条件中,一个或几个发生了变化,这时所进行的测量称为不等精度测量。
3)测量误差真值: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待测物理量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定值。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它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用相对误差表示:绝对误差=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00100⨯=被测量真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E2.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总是使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是一定的或以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
它来源于仪器本身的缺陷,或来源于理论公式和测量方法的近似性。
消除和纠正系统误差的方法是对仪器进行校正,修正实验方法,或在计算公式中引入修正项。
2)随机误差由于随机的或不确定的因素所引起的每一次测量值无规律的涨落而造成的误差。
它服从一定的统计分布规律,常见的一般性测量中,基本上属于正态分布,因此可用统计的方法处理随机误差。
3.随机误差的处理方法 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残差、偏差和误差残差为单次测量值x i 与有限次测量平均值x 之差。
即x x x i -=∆ (i=1,2, …,n)偏差为单次测量值x i 与总体平均值μ之差。
注意,偏差即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为0时,偏差才是误差。
误差为单次测量值x i 与被测量真值x 0之差。
3)σ,S ,x S (1)总体标准偏差σ()nx i ni n 21limμμ-∑==∞→(2)有限次测量时的单次测量值标准差S()121--∑==n x x S i ni(3)x 的标准偏差x S()()121--∑===n n xx nS S i ni x1.2 测量的不确定度 1. 不确定度1)不确定度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是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范围的评定。
实验1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实验目的】1.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2.了解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概念和简单计算; 3.了解游标原理和螺旋测微原理。
【仪器用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读数显微镜,电子天平,量杯,支架等【原理概述】1. 游标测量原理用米尺测量长度,对小于最小分度的部分,我们只能估计得出。
我们在米尺上安装一个可移动的,带有按一定规则来刻线的副尺,原来的米尺就可以成为精度较高的游标尺。
与副尺相对应,我们把原有的米尺称为主尺。
下面我们以精密度为0.02mm 的游标尺为例来说明一般的游标原理。
精密度为0.02mm 的游标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 ,副尺在长49mm 的长度上均匀地刻有50个刻度。
测量长度时,先从副尺的0刻度去读出以mm 为单位的整数部分,然后从主尺和图1 游标原理示意图副尺的零刻度在主尺的28mm 和29mm 之间,副尺上的第13条刻线与主尺对齐,副尺50个刻度共长49mm ,主尺最小刻度为1mm 。
副尺中找出对齐的刻度。
为叙述方便起见,我们假设副尺的0刻度在主尺的28mm 和29mm 之间,副尺上的第13条刻线与主尺对齐。
副尺的0刻度与第13条刻线之间的长度为()4913mm 50⨯,而主尺上28mm 刻度到对齐线之间的长度为13mm 。
所以主尺上28mm 刻度到副尺的0刻度的长度为加上整数部分,被测长度为28.26mm 。
一般地,若游标尺副尺上的m 个刻度间的长度与主尺上的(m-1)个刻度间的长度相等,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长度为y ,读数规律为mynL L +=0,其中L 0为从副尺的0刻度对应主尺读数的整数部分,n 为副尺上对齐线的顺序数。
游标原理可以应用于测量角度,这时主尺和副尺均制成圆弧形状。
一般情况下游标尺的仪器误差为其精密度的一半,精密度可由my=∆计算。
在正式进行测量前,要对校准游标卡尺。
当两量爪接触时如果游标卡尺不指零,则在测量结果中要扣除零读数。
2. 螺旋测微原理图2 螺旋测微计A :螺杆(测杆),B :测砧(对杆),C :螺旋柄(微分筒),D :螺母套E :锁把,F :棘轮,H :分度盘,L :标尺套筒,Q :尺架当螺母固定时,螺杆旋转一周同时前进一个螺距。
预习操作记录实验报告总评成绩
《大学物理实验(I)》课程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实验人姓名(学号): 参加人姓名(学号):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上午[ ] 下午[ ] 晚上[ ]
室温: 相对湿度:
实验1.1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
[实验前思考题]
1.列举测量的几种类型?
2.误差的分类方法有几种?
3.简述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的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以本实验中实验桌面积的测量为例加以说明。
4.测量仪器导致的不确定度如何确定?在假设自由度为无穷大的情况下,直接测量量的扩展不确定度如何计算?请写出计算步骤。
(若不够写,请自行加页)
[ 实验目的 ]
1.学习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读数显微镜、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2.学习长度、重量、密度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3.学习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仪器用具 ] 编号 仪器名称 数量 主要参数(型号,测量范围,测量精度)
1 游标卡尺 1
2 螺旋测微计 1
3 读数显微镜 1
4 钢尺 1
5 钢卷尺 1
6 电子密度天平 1
7 量杯 1
8 待测薄板 1
9 待测金属丝 1 10 待测金属杯 1
[ 原理概述 ]
1.机械式游标卡尺
图1.1. 1 游标卡尺结构
查阅教材和说明书,写出游标卡尺各部分的名称: A. C .
E . G .
B. D . F . H .
图1.1. 2 游标卡尺读数
假设游标卡尺的单位为cm ,箭头所指的刻线对齐,则读数为:
cm .
2. 机械式螺旋测微计
图1.1. 3 螺旋测微计结构
查阅教材和说明书,写出螺旋测微计各部分的名称: A. C . E .
G . I .
B. D . F . H .
图1.1. 4 螺旋测微计读数
假设螺旋测微计的单位为mm ,按左图,读数为:
mm .
注意:(1)转动微分筒之前需逆时针扳动锁把,使微分筒可自由转动。
(2)为保证测量时测杆与被测物表面的接触力恒定,测杆上安装有棘轮装置,使用时应通过旋转棘轮使测杆与工件接触,直至棘轮发出“咔咔”的声音。
这点对测量橡胶等较软的物体特别重要,同时还可起到保护螺纹的作用。
(3)使用螺旋测微计之前需校准零刻度。
(4)使用完毕,需使对杆和测杆离开一段距离,避免存放过程中因热胀冷缩损坏螺纹。
3.读数显微镜测量原理
图1.1. 5 读数显微镜结构
查阅教材和说明书,写出读数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A. C . E . G . I .
K .
B. D . F . H . J . L .
注意:为了消除螺纹间隙引起的测量误差(俗称空转),测量时要使螺杆始终沿同一方向转动。
5. 密度天平安装方法
图1.1. 6 电子天平
A. 测试架(A1用于密度小于水的物体,A2用于密度大于水的物体)
B. C 型支架
C. 量杯
D. 搁台
E.电子天平主体
F. 水平调节螺钉
(1)调节天平的两只水平调节螺钉,将水平尺的气泡调节至中央。
(2)将C 型支架装在天平的秤盘芯上,用手轻轻旋转能灵活转动。
(3)将搁台放在工作面板上,搁台的限位柱卡在固定圈边上,水平转动使搁台不碰到C
型支架。
(4)将量杯放在搁台上, 根据需要选择A1或A2测试架并安装在C 型支架上,特别注
意测试架的限位柱需完全放置在C 型支架顶部的圆孔中。
(5)天平开机后需先进行“校准”、“清零”,然后再进行测量。
[ 实验内容及步骤]
1.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金属或有机玻璃薄板的厚度。
要求测量误差小于0.5%。
2.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要求测量误差小于0.5%
3.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实验桌桌面面积。
4.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钢制毫米刻度尺的不均匀度。
要求测量至少10个刻度。
5.测量金属杯的密度并评估其不确定度。
1)方法一。
用游标卡尺和天平直接测量铜杯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密度及不确定度。
2)方法二—排水法。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用排水法测金属杯的密度。
3)方法三—直读法。
用密度天平直接测量金属杯的密度。
4)比较三种方法的测量结果。
问题:请写出实验内容5的实验步骤:
*数字式读数显微镜可清零,故可直接测出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l i;如果采用机械式读数显微镜,则需测出连续11个刻度线的位置a i,再计算出l i。
计算不均匀度:
5.测量金属杯的密度和不确定度(设自由度为无穷大)
(1) 方法一
铜杯质量m = 。
次数i 1 2 3 4 5 平均值实验标准差外径D/cm
内径d /cm
高度H/cm
深度h /cm
计算金属杯的密度及其不确定度:
(2)方法二(排水法)
在空气中测得金属杯的质量:m1=在水中测得金属杯的质量:m2=计算金属杯的密度和不确定度:
(3)方法三
被测金属杯的密度为:
被测金属杯的不确定度为:
(4)比较三种密度测量方法
[ 实验后思考题 ]
1.若机械式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为0.01mm,请问游标的刻度如何划分?
2.如何测量石蜡块的密度?石蜡块的形状不规则,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