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58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脉诊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脉诊解读1.脉为血腑,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注】经曰:脉者,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莫不由此贯通,故曰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生死。
寸口者,左右寸,关,尺,手太阴肺经动脉也;为脉之大要会也。
故曰:寸口动脉,大会朝宗也。
2.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注】凡诊人之脉,令仰其手,视掌后有高骨隆起,即是关部脉也。
医者复手取之,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寸,尺之上。
病人长,则下指宜疏;病人短,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间,故命名曰关。
3.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注】从高骨上至鱼际,长一寸,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故为阴也。
4.右寸肺胸,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
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注】右寸浮候胸中,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
右关浮以候胃,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尺浮候小肠,膀胱,右尺浮候大肠。
膻,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惟肾有二,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以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关候膈中,主中焦也?尺候腹中,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小肠配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配于右尺,其手厥阴包络,竟置而不言,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候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也。
浮外候腑,沉内候脏之说。
5.命门属肾,生气之源,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注】两肾之中,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少火,即肾间动气,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则生气绝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寸,关,尺脉三分分之。
日关脉一分,乃关上之一分也。
中医脉诊案例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节律等来判
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是中医师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中医脉诊的经典案例。
案例一,李某,男,45岁,主诉胸闷气短,心悸。
脉象,左尺脉沉细,右尺脉弦数。
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过脉诊和舌诊,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为心气虚,肝阳上亢。
治疗方案为益心气、降肝阳。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案例二,王某,女,30岁,主诉月经不调,腹痛。
脉象,尺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过脉诊和舌诊,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治疗方案为疏肝解郁、健脾祛湿。
经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患者月经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三,张某,男,50岁,主诉头晕耳鸣,失眠。
脉象,尺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过脉诊和舌诊,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为肝肾不足,心神不宁。
治疗方案为滋肾安神、养肝清热。
经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患者头晕耳鸣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以上案例仅为中医脉诊的一部分实例,说明了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准
确性。
通过观察脉象,结合舌诊和病史,中医师可以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脉诊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也是中医疗效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希望广大中医师能够不断加强对脉诊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脉诊歌诀顺口溜中医28脉诊歌诀中医28脉诊歌诀及示意图。
口诀如下:1、浮脉:主表证,虚阳外越证。
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2、沉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正常人。
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3、迟脉:主寒证,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迟脉来,息三至,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4、数脉:主热证,里虚证。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5、 虚脉:主虚证,气血两虚。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基,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6、实脉:主实证,正常人。
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7、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
滑而缓见青壮年和孕妇。
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8、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9、洪脉:主里实热证。
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10、微脉:主阳气衰微。
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11、紧脉:主寒证,通证,食积。
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12、缓脉:主湿证,脾胃虚弱。
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13、濡脉:主虚证,湿证。
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中医脉诊基本内容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摸诊、辨析来判断人体的脉搏变化,以达到辨病、定病、自我调节、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将脉搏视为人体内脏经络的反映,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寒热、浮沉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情况。
下面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内容。
一、观察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一步是观察脉象。
观察脉象可以通过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实施,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次数等变化。
脉象有弦脉、涩脉、滑脉、弱脉、濡脉、虚脉、实脉、长脉、洪脉、结脉等不同的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摸诊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二步是摸诊脉象。
通过手指放在患者手腕上的动脉上,用力轻柔地按压,感受脉搏的力度、沉浮、速度等变化。
摸诊脉象有重多、浮滑、静捣、沉结等不同的类型。
摸诊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摸诊脉象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状况。
三、辨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三步是辨析脉象。
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可以将脉象归纳成不同的类型,进一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辨析脉象可以根据脉象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也可以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如果脉象偏沉、沉长且有力,可能与肾虚有关;如果脉象偏浮、浮滑且有力,可能与气虚有关。
通过辨析脉象,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分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四步是分析脉象。
通过观察、摸诊和辨析脉象,可以对脉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增加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了解。
分析脉象可以结合人体其他症状、舌诊、面诊等来进行,通过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人体的病症和病因。
例如,如果脉象偏快、滑敏,结合面色苍白和乏力的症状,可能与贫血有关;如果脉象偏缓、无力,结合面色萎黄和大便干燥的症状,可能与脾虚有关。
分析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准确判断人体的病症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黄帝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脉经》);许叔微首绘脉象图及施发的《察病指南》为学习脉法提供了直观教学;推广普及脉法的是明·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创新发展于近现代。
【地位】脉诊是中医学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的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内容。
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诊检测方便,信息丰富,通过诊脉可了解人体表里诸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诊脉主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含义】(1)脉:即脉道,是血液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道运行的作用。
(2)脉动(脉搏):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3)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血脉脉动所呈现的部位(深浅)、速率(至数,即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简而言之,脉象是以心脉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窗口,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
中医脉诊,指的是通过观察、摸把持、听觉和记录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的一种医学手段。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式,它是观察、分析和诊断患者脉搏的一种特殊技术。
通过脉搏,中医通过观察、摸把持、听觉和记录患者的脉搏,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脉诊中,中医观察患者的脉搏时会特别关注脉搏的强弱、弦细,宽窄等多种特征,以此来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析,判断患者的脉搏异常,从而进一步诊断疾病的类型及发病的原因。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认为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判断患者的体质,为诊治提供有效的资料和依据,起到起到促进治疗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