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概念定义与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3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摘要】“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性,理论发展,本质及现状,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让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越显突出。
90年代中期,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渐入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由此可见,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
而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
“环境问题”的提出,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是列入国际社会议程。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一次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
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内容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美、日等国家也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
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
同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伤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对人类社会的长期影响。
以下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1. 早期环境保护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早期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森林砍伐等。
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1972年,联合国举办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随后,1987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的未来》报告,这份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伤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此后,各国纷纷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并在国际层面上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和发展挑战。
4.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经济发展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福祉和公平分配;社会发展应当包容和公正,关注社会公正和各个群体的权益;环境保护应当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三个支柱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5.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挑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实践中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问题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总结: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从早期的环境保护运动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再到国际合作和三大支柱的确立,这一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践。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概念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起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资源的有限性。
196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点。
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1972年,联合国再次召开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斯德哥尔摩会议。
这次会议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和《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这些文件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石。
二、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1987年,联合国成立了一个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该委员会被称为“布鲁特兰特委员会”。
该委员会发布了《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和环境。
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里约地球峰会,这次峰会进一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
峰会发布了《里约宣言》和《里约议程21》,这些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三、影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
在经济领域,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采取更加环保和社会责任的经营方式,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领域,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社会公正和包容,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动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本文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明确定义,然后从四个理论方面介绍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创新,希望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中第一次出现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该报告首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到90年代初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中国学者也在这一时期引进和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再引进吸收、再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
志文、史文山(2002)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之辩”就是一场关于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争。
孙文学(2001)提出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
高中华、李颖(2003)提出中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与可持续发展所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不谋而合。
王圣云、张瑞芳(2005)分析了《周易》中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周易》的环境观、以“生生不息变易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核、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思想精华。
冯华(2002)论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和畜牧转化的先秦时期,人类第一次遇到了人口、资源和生产、消费的矛盾冲突,因此,产生了保护生物资源以便持续利用的思想,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相协调、与生产相适应的思想,以及生财和节用并重的生产和消费思想,虽然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但它可以说是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1、历史回顾1.1两个阶1.2三个里程碑1.3四大驱动力量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
我国有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长久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还有从“三维机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人类发展的需要,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在能力,以满足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只顾发展不顾环境,而是尽力使发展与环境协调,防止、减少并治理人类活动对环境不断地,它既能满足当今的需要,又不至危机人类未来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在于代际间的平衡和代内平等。
即在不损害后代的利益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当代的各种需求。
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58~60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维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地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答案一: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1、中国与西方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持续发展理念就已初显,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指只用一个钩的而不用多个钩的鱼杆来钓鱼,只射空中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宿鸟。
见《论语·述而》)。
孟子也曾批评过“竭泽而渔”的做法,提出了“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观点,《孟子见梁惠王五章句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周逸书·文传解》中写道,“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等等。
都清晰地体现了古代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古人从社会实践中已经悟出了关于自然资源需要休养生息方能永续利用的道理。
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李嘉图(Micardo,1817年)、马尔萨斯(Malthus,1820年)、穆勒(Mill,1900年)等在其著作中以已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
1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理论核心为“资源相对稀缺论”,认为自然资源不存在均质性,即资源的品质有优劣之分,优质的资源不存在绝对稀缺,只存在相对稀缺,只要合理的利用这种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
马尔萨斯也是英国早期著名的经济学家,与李嘉图同时代,但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分析和结论上与其有较大的差别,认为“资源绝对稀缺”。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的增长在数量上可以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受到生活资料(自然资源、环境)的限制。
人口论表面上论述的是人口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已经在论述人口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及其相互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竭力主张人口生产应服从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生产,只有两者和谐,社会才会发展和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所出版的《找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先明确提出来的.其概念是:.人类应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生存利益’.实际上这只是哲理性的概念,类似于中国的成语“功在当代.利在千伙’.也可以说是一种主张,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由于这一概念涉及的倾域、空间和时问十分广阔,所以对其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角度和涵义.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荃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书中,对可待续发展的定义为:“人类生活在永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容量中,同时又要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二强调既要注意环境容量,又要改善生活质量,让人类世世代代过好H 子.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的目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在"1992-1993年世界资源’一书中则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x基础的经济发展’.这是强调不要以牺性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在不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基础条件下,完成经济发展这一最根本的任务.该书还从科学技术方法的角度.提出一些学者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强调节约有效和清沽化的技术,认为这是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联合会(IUBS)则共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提倡保持最佳的生态系统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下去.”哲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
”这一定义比较完整,但也还有待完善。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三个原则tl.公平性原则,如当代人与人、代际之间以及在分配有限资源方面的公平性;2.持续性原则甲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保持发展的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因此地球的整体观和人类互相百依存则表现为共同性.这二个原则很重要,但还汉有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与以往的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要同时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要限制人口增长,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争取地区、国家和代际的公平。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以确保人类的福祉和地球的健康。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已经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机制和政策文件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公平和包容的发展等。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应该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同时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消除贫困、保障教育、促进健康、实现性别平等、建设可持续城市、保护生态系统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强环境治理、促进科技创新等。
在个人层面,每个人也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始,如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推广低碳出行、支持环保组织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健康,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的可持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