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马建华《三个儿子》
- 格式:docx
- 大小:11.66 KB
- 文档页数:10
三个儿子送妈妈的礼物的故事作文《三个儿子送妈妈的礼物》作文一
从前呀,有一个妈妈,她有三个可爱的儿子。
大儿子小明特别聪明,有一天,他看到妈妈每天做家务很辛苦,就决定送妈妈一个礼物。
他自己动手做了一张漂亮的卡片,上面画着妈妈和他们一起开心玩耍的画面,还写着“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妈妈收到卡片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儿子小刚呢,他知道妈妈最喜欢花。
于是,他跑到花园里,摘了一大束五颜六色的鲜花送给妈妈。
妈妈接过花,闻着花香,开心得像朵花一样。
小儿子小亮也不甘示弱。
他用自己攒了好久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双温暖的手套。
因为冬天快来了,他想让妈妈的手不再受冻。
妈妈戴上手套,感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三个儿子送的礼物虽然都不一样,但都充满了对妈妈的爱,妈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三个儿子送妈妈的礼物》作文二
有个妈妈,她有三个宝贝儿子。
有一天是妈妈的生日,三个儿子都想给妈妈送一份特别的礼物。
老大想啊想,想到妈妈每天都要做饭,就跑到厨房给妈妈做了一顿美味的饭菜。
虽然菜有点咸,饭有点硬,但是妈妈吃得特别香,还一个劲儿地夸老大懂事。
老二呢,他用自己的彩纸折了好多漂亮的纸鹤,装在一个大大的瓶子里送给妈妈。
他对妈妈说:“这些纸鹤代表着我对您的祝福,愿您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妈妈抱着瓶子,亲了老二一口。
老三年龄最小,但是他也很用心。
他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他们一家人手牵手在公园里散步。
妈妈看到这幅画,眼睛都湿润了,把老三紧紧地搂在怀里。
这三个儿子的礼物,让妈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三个儿子教案3篇三个儿子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三个儿子教案3篇,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三个儿子教案篇1一、授课时间:二、教学目标: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培育听读观赏的力量,写正确、美观的字。
四、教学难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五、教学类型:新授课六、教学预备:1、同学预习课文,自同学字。
2、同学询问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小时候是如何为你的爷爷奶奶分忧的。
3、同学采访班里的同学,了解父母平常对他们的`评价。
4、老师预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七、课时支配: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1、沟通课前询问和采访中的收获。
2、沟通在家里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自主读通课文1、出示“我会读”图标,同学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做个记号。
2、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同桌是怎么读的。
3、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同学选择读。
a、我的儿子既聪慧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b、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c、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d、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e、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眼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自主识字1、同学保持诞生字卡,在学习小组内读给伙伴听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2、同学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识字方法。
3、嬉戏检查同学把握生字的状况。
朗读课文1、创设情境,小组且分角色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在小组内质疑、争论,老师巡察点拨。
3、全班汇报沟通4、如同学对老爷爷的话提出疑问,老师可组织争论,重点理解;如同学没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可随机提问,让同学争论:这“一个儿子”是指谁?老爷的话是什么意思?指导写字出示“我会写”图标,指导写字,并组织展现。
《三个儿子》教案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三个儿子》教案》,希望能够帮到你!《三个儿子》教案1生活化,同时又是富有乐趣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灵活,拥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让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阅读也不例外,如果能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4、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5、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一个农夫三个儿子的故事作文从前呐,有一个农夫,他有三个儿子。
这三个儿子呀,那性格可是截然不同,常常把这农夫搞得是又好气又好笑。
大儿子呢,老实憨厚,一天到晚就知道埋头苦干,话也不多说一句。
让他种地,他能从早到晚都在田里头,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二儿子呢,聪明机灵,眼珠子一转就是一个主意。
可就是有点太机灵了,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净想些偷懒的法子。
三儿子呀,那是调皮捣蛋出了名的。
整天没个正形,不是上树掏鸟窝,就是下河摸鱼,让农夫操碎了心。
有一天,农夫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就想着要把自己的田地分给三个儿子。
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孩子们呐,我老了,干不动了,这田地就分给你们。
但是怎么分,得看你们自己的本事。
”大儿子一听,心里想:“这还不简单,谁干活多就多分点呗。
”于是他二话不说,扛起锄头就去田里干活了。
二儿子眼珠子一转,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我得想个办法让爹觉得我最能干,不能光靠力气。
”他跑到农夫面前,说了一堆甜言蜜语,把农夫哄得是心花怒放。
三儿子呢,根本没把这当回事,还是自顾自地到处玩耍。
过了几天,农夫来检查他们的成果。
大儿子的田地里,庄稼长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
二儿子虽然没怎么干活,但是把农夫哄得开心,农夫心里也有点偏向他。
这时候,三儿子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把野花,笑嘻嘻地递给农夫说:“爹,你看这花漂亮不?”农夫气得吹胡子瞪眼:“你个小兔崽子,就知道玩,田地都不管!”三儿子却不紧不慢地说:“爹,你别急呀。
我这几天到处玩,可不是瞎玩。
我去隔壁村看了,他们有种新的种植方法,能让庄稼长得更好。
我正打算试试呢!”农夫听了,半信半疑。
结果呀,按照三儿子的新方法,那年的收成比往年都好。
农夫这才明白,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农夫把田地公平地分给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也都各自努力,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你看,这就是那个农夫和他三个儿子的故事,是不是挺有意思?。
三个儿子语文阅读欣赏
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
读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
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
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导语】所谓的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法、教学⽬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课⽂《三个⼉⼦》原⽂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位⽼爷爷坐在旁边的⽯头上休息。
⼀个妈妈说:“我的⼉⼦既聪明⼜有⼒⽓,谁也⽐不过他。
” ⼜⼀个妈妈说:“我的⼉⼦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
” 另⼀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呀?”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
” 三个妈妈打了⽔,拎着⽔桶回家去,⽼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着。
⼀桶⽔可重啦!⽔直晃荡,三个妈妈⾛⾛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时,迎⾯跑来三个孩⼦。
⼀个孩⼦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个孩⼦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个孩⼦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沉甸甸的⽔桶,提着⾛了。
⼀个妈妈问⽼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
怎么样啊?” “三个⼉⼦?”⽼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个⼉⼦。
”【教案】 教学⽬标: 1、会认4个⽣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准⼈物说话时的语⽓。
3、欣赏课⽂,懂得要孝敬⽗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联系歌曲,导⼊课⽂ 1、提要求:边听边想⼀想歌曲⾥讲了什么? 2、播放录⾳《好妈妈》,说说听了这⾸歌,你知道了什么? 3、⼩结:歌曲中的⼩朋友多疼爱⾃⼰的⽗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朋友,他们⼜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4、揭题:三个⼉⼦ ⼆、初读课⽂,了解⼤意 1、⽣提学习要求:读课⽂时该注意什么? 2、师⼩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以⾃⼰喜欢的⽅式读课⽂. 4、解决学⽣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
《三个儿子》教案优秀6篇《三个儿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⒈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⒈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预习要求:勾出生字,生词。
标出自然段。
读熟课文。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三个儿子的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⒈检查预习情况。
① 分小组读课文,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通顺。
一小组读1—2自然段。
② 抽生说说你勾出了哪些生字,生词?⒈认记生字。
①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借拼音齐读。
② 自由读生字记住读音,自己觉得难记的多读几遍。
③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④ 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抽生说,师将词板书。
生再齐读。
⑤ 记一记。
同桌互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⑥ 用考一考,读一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⒈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① 生字朋友能帮你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咱们一起试试吧!齐读课文。
②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③ 自由读课文二,三,六自然段,用横线勾出三个妈妈说的话。
④ 抽生读,其他人评价,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前两位妈妈自豪的语气,第三位妈妈平稳的语气)⑤ 师引读,自由读。
⑥ 听课文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在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⑦ 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读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
⑧ 自由读,齐读。
⑨ 假如你就是那位老爷爷,你会怎样说?(练习读好老爷爷幽默,风趣而有意味深长的话)⑩ 四人小组里两人一组,互相评价,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⒈齐读课文。
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⒈提出要求;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二课时一复习生字。
1 抽生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 快速抢读生字。
3 齐读。
二学写生字。
1 齐读生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三个儿子》课文原文及赏析《三个儿子》课文原文: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三个母亲各自有一个儿子。
第一个母亲说:“我的儿子真聪明,他会做算术题。
”第二个母亲说:“我的儿子更强壮,他能挑起两大桶水。
”第三个母亲只是微笑着说:“我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
”有一天,村里的老井突然干涸了,三个儿子都去帮忙打水。
第一个儿子用他的智慧计算出最佳的打水路线,但力气不够大,只能打上来一点点水。
第二个儿子力气很大,但是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打水方法,也只打上来一些水。
而第三个儿子,他既不聪明也不强壮,但他观察到井边的石头和泥土,想到了挖一条小沟引水的方法,最后成功地让水流了出来。
三个母亲看到这一幕,都对自己的儿子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个母亲说:“原来智慧还需要力量来实现。
”第二个母亲说:“力量也需要智慧来指导。
”第三个母亲微笑着说:“我的儿子虽然不聪明也不强壮,但他善于观察和思考,这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才能。
”赏析:《三个儿子》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三个不同特点的儿子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引导孩子们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应过分强调单一的能力,如智力或体力,而应重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全面的能力。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代表了智慧、力量和观察思考三种特质。
第一个儿子的智慧在解决问题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乏力量的配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个儿子的力量虽强,但在没有正确方法的指导下,也无法解决问题;而第三个儿子虽然看似普通,但他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篇课文教育孩子们要尊重和欣赏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全面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创新等,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同时,也提醒家长们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三个儿子》原文及教案【导语】所谓的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原文】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
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
怎么样啊?”“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联系歌曲,导入课文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2、播放录音《好妈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3、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4、揭题:三个儿子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提学习要求:读课文时该注意什么?2、师小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4、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
(沉甸甸胳膊晃荡)5、简要说说: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6、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一幅壮锦1从前,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妈妈和她的三个儿子。
老妈妈织得一手好壮锦,靠卖壮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有一天,老妈妈在集市上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那画上有田园、房屋、池塘和成群的鸡鸭牛羊。
老妈妈满心喜欢,就买下了这幅画。
她决心把画上那美丽的村庄织成一幅壮锦。
3老妈妈不分画夜地织锦,松油灯把眼睛都熏坏了。
眼泪淌到了锦上,老妈妈就在上面织成小河和池塘。
鲜血滴在了锦上,老妈妈就在上面织成太阳。
一连织了三年,美丽的壮锦终于织成了。
老妈妈真高兴啊!4忽然,一阵大风把壮锦卷上了天空,向东方飞去,一转眼就不见了。
5老妈妈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6大儿子出发了。
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
7老奶奶说:“是东方太阳山的仙女把你妈妈的壮锦借去作样子了。
你要去找,先要打落两颗牙齿,放在石马嘴里,等石马吃到第十颗杨梅果时,你就跨到它的背上,然后要经过烈焰熊熊的发火山和漂浮着冰块的大海,才能到达太阳山。
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命。
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给你一盒金子,回家去吧。
”8大儿子害怕了,拿了金子,跑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9老妈妈病倒在床上,不见大儿子回来,又让二儿子去寻找。
二儿子也是个贪心怕死的人,他拿了老奶奶的金子,也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10老妈妈病得骨瘦如柴,眼睛也哭瞎了。
三儿子决心去把壮锦找回来。
11三儿子来到大山口,见到了老奶奶。
他照老奶奶的话打落了两颗牙齿,然后跨上马。
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翻过了烈焰熊熊的发火山,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大海。
终于到达了大海对面的太阳山。
12三儿子看见仙女们正在织锦,妈妈的那幅壮锦就摆在中央。
三儿子说明了来意,仙女们答应织完后马上还给他。
13三儿子收好壮锦,马上往回赶。
他没有想到,一位红衣仙女因为喜欢壮锦中的美景,把自己的像也织到了壮锦上。
14三儿子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赶紧拿出壮锦,那耀眼的光彩把妈妈的眼睛都照亮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三个儿子》说课稿(精选5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三个儿子》说课稿(精选5篇)二年级下册语文《三个儿子》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中讲述的是三个儿子面对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不同的表现:第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第二个儿子只顾唱歌;第三个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
这三个儿子得到妈妈的评价也不同: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力气大;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嗓子好;第三个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
文章通过一个老人目睹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情景,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的话,告诉我们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多。
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心情也不同。
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教学重点。
把弄清“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可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方法:1、换位揣摩让学生走进文本,当当妈妈、当当老爷爷、当当儿子,与人物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2、以读为本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认识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
三个儿子读后感200字_三年级作文篇一:《三个儿子》读后感小朋友你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三个儿子》,其实今天写的《三个儿子》与我们课文的《三个儿子》无关,听了我讲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财主有三个儿子,他请先生教儿子们念书。
才念了几天,他们便说学会了。
财主觉得儿子们很聪明,就出了个问题,让他们各自回房间作文章。
结果老大在睡觉,他说:“李白梦中成诗。
”老二在撕书,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老三在吃墨水,他说:“肚里有墨水,才能写出好文章。
”财主看到三个儿子的表现十分伤心。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捧腹大笑,财主的三个儿子没有真正理解先生的话,以为自己什么都学会了,其实学得是一知半解,所以闹出了大笑话。
我们一定不要向财主的三个儿子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篇二:《三个儿子》读后感我今天读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
读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古时候的一天,有三位母亲到井边打水。
其中,有两个母亲都在夸自己的儿子聪明能干,另一位母亲则沉默不语。
这时候,她们各自的儿子不约而同地来到她们的面前,一个在地上不停地翻着跟头,一个唱着动听的歌儿,他们在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艺。
而此时的另一个男孩默默地走到他妈妈身旁,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就往家里走去。
一直坐在井旁的老爷爷看到这个情景不住地向众人夸赞那个帮妈妈拎水的孩子。
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时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要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做个孝顺的孩子。
篇三:《三个儿子》读后感今天,马老师又带着我们走进了一篇新课文:《三个儿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妈妈在打水时议论自己的儿子:一个儿子聪明又有力气;一个儿子唱歌优美动听;另一个儿子没有特点。
可是,只有那个没有特点的儿子帮妈妈提水,两外两个儿子无动于衷。
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一个儿子是帮妈妈提水的儿子。
因为只有这一个儿子帮妈妈提水,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续写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1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
正在翻跟斗的儿子听了,马上跑到妈妈跟前,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水桶,拎着走了。
那位唱歌的儿子非常惭愧,他红着脸、低着头,冲到妈妈的旁边,抢走了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用力地提走了。
老爷爷见了,哈哈大笑,说“这下,我看见了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续写作文2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
另外两个儿子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您看错了,是三个儿子而不是一个儿子。
"老爷爷和蔼地说:“因为你们只知道展现自己的特长,不懂得关心父母,只有第三个儿子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所以我才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另外两个儿子听了,惭愧极了,脸红的像苹果,不好意思地从妈妈手里抢过沉甸甸的水桶,一摇一摆的走着。
一桶水可重了,两个儿子走走停停,腰都直不起来了。
但第三个儿子却轻轻松松地提着水桶,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才知道父母的辛苦和劳累。
从此以后,三个儿子天天帮妈妈干活,妈妈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22年《三个儿子》教学设计2022年《三个儿子》教学设计1【教材简说】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
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迎面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却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一声不响地走了,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
【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
2、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4、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从小懂得为父母分担重。
【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的话,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教学过程】一、字词过关(略)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曾经为父母亲做过哪些事?有什么感受?(生兴高采烈,列举事例)三、引导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吗?(生面带微笑,自豪而骄傲,个个争先恐后地汇报。
)四、进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们想不想知道她们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孩子的?(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五、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三个儿子》1、你把自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
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四人一小组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
)2、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3、请一个小朋友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了妈妈没有?(读完后采访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问: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您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生:我在想:我的儿子真了不起!4、交流提高:我也为您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得更自豪一点吗?(生练读,把练习结果表现给同桌看。
)5、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⑴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教案设计:从诗意的角度解构《三个儿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个儿子》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心路。
2、掌握《三个儿子》中的核心词汇和诗意表达。
3、能够正确理解并解构《三个儿子》的诗意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过程1、导入1.1、先让学生对诗意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1.2、讲解《三个儿子》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心路。
2、教学重点2.1、核心词汇梳理2.1.1、燕子:借用燕子的行为比喻儿子的成长过程和离别。
2.1.2、兄弟:提醒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和责任。
2.1.3、屋角的草:代表父母的关怀和疼爱。
2.2、诗意表达分析2.2.1、第一句:燕子去了,做儿子的在远方瞅着它,在弹琴。
思考:燕子去了,是儿子离家远行的象征。
他们隔在远方,却相互瞅着。
儿子在远处,弹琴以寄托心中思念和认同。
这句话画面感十足,展现了空灵的诗意。
2.2.2、第二句:而母亲在家里做着食物,想儿子。
思考:母亲静静地在家里做着食物,这个动作代表着她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
母亲陪伴在家中,想儿子在外,是一份无声的关怀和守望。
2.2.3、第三句:问儿子远道是否太苦了,儿子说不苦。
思考:父母心系子侄,是常数不改的情。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担忧,从不曾停歇。
一声问候,蕴含着对儿子的思念,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沉甸甸。
2.2.4、第四句:只是盼着家乡的金秋,父母快些把摇橹弄到。
思考:金秋,寓意着收获和盼望,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
儿子盼着家乡的金秋,是向往家乡,向往家乡的爱情与责任。
父母摇橹把孩子接回来,将是一份亲情的抚慰和温暖。
2.3、诗意内涵解构3、课堂练习通过理解诗意和内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课堂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写诗、画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三个儿子》是老舍的杰出作品之一,其诗意深邃,富有感染力。
从诗意的角度来理解和解构这篇文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这是一堂有启迪性和感染性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