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 格式:ppt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9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500字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了解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研究和应用。
社会动机指的是个体参与社交行为的心理动力和动机。
社会动机驱使着个体与他人建立联系、参与社会交往和追求社会认可。
社交行为包括与他人合作、竞争、帮助、争斗等。
社会动机是人际交往中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状况。
社会动机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会动机是个体的内心状态,因此是主观的。
不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社会动机,这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态度和个人目标。
其次,社会动机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过程。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来选择适合的社交行为。
再次,社会动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动机。
社交情绪是个体在社交交往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表达。
社交情绪可以包括正面的情绪,如喜悦、幸福、满足,也可以包括负面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羞愧。
社交情绪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和感受,会影响个体在社交交往中的行为和决策。
社交情绪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交情绪是与他人的交互行为相关的。
个体在社交交往中会因为他人的行为、反应和评价而产生情绪。
其次,社交情绪是个体对社交情境的解读和评估的结果。
个体会根据社交情境的特征、目标和期望来产生不同的情绪。
再次,社交情绪是个体内外在刺激的综合反应。
个体在社交交往中会受到他人的言语、行为、面部表情等刺激而产生情绪。
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价值观、目标、认知偏差、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
社会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群体行为等都会对个体的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成果。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考点解析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众多关键考点,理解和掌握这些考点对于成功通过考试以及在实际咨询工作中应用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考点。
一、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需要理解印象形成的效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而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更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测。
常见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等。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维纳则提出了归因的三个维度:控制点(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和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
了解这些归因理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
二、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动力。
成就动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等。
社交情绪包括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和内疚等。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这些社交情绪的表现和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帮助来访者应对和调节这些情绪。
三、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经验、需要、价值观等。
态度转变则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态度的过程。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要掌握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如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等。
同时,也要了解态度转变的理论,如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四、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2020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
绪概述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八月末,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概述”,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概述
1、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
3、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
4、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大致呈“倒U型曲线”。
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由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源于社会需要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一)亲合起源于依恋(二)亲和的作用1.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交往、尊重、爱2.获得信息孤单信息少,不适、不安,经常聚会,社交3.减轻心理压力分享快乐,排解烦恼4. 避免窘境相亲作伴(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 情境因素◆群体压力越大,成员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2. 情绪因素恐惧:现实危险引起,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非现实危险引起,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3.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二、成就动机(了解)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 有利于个体的发展;2.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抱负水平个体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期望值。
◆与成就动机密切相关◆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与过去的成败经验有关(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 目标的吸引力目标对个体的重要程度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是否有把握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水平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注意事项:1.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2. 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二、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络的一种心理倾向。
2.亲合起于依恋。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3.亲合的作用:⑴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⑵获得信息⑶减轻心理压力⑷防止窘境。
4.影响亲合的因素:⑴情境⑵情绪〔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和情绪较低〕⑶出生顺序。
三、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到达完善状态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⑴目的的吸引力⑵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⑶个体施展才干的时机。
四、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别人的心理倾向。
五、1.进犯的构成:由伤害行为、进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2.挫折-进犯学说要点:⑴进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⑵进犯的力量与该进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⑶假如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进犯发生的可能性那么越小;假如预期惩罚一定,那么挫折越大,进犯越可能发生。
3.挫折:既指阻碍个体到达目的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4.进犯的影响因素:⑴情绪唤起程度⑵道德开展程度⑶自我控制才能⑷社会角色与群体〔假如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进犯性就会明显增加。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进犯性也倾向于增加〕⑸群众传媒的影响。
5.去个性化和进犯行为:呈正相关。
⑴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才能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⑵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⑶大量研究说明,进犯与去个性化有亲密的联络。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的,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顿。
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⑴自然环境〔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⑵社会情境〔别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⑶时间压力〔自己很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于利他〕;⑷利他的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为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容易被帮助〕。
心理学的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 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懂事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3.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3)出生顺序4.影响成就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5.挫折-侵犯学说认为侵犯往往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6.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能力与个体的侵犯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4)社会角色与群体: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5)大众传媒的影响7.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情境(噪音等恶劣的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旁观者效应;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时间压力;对象的特征(长得漂亮的女人往往对男人有吸引力,一般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8.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产生源自对评价的恐惧,社交焦虑的个体伴随的生理表现:出汗、脸红、心慌等。
个体常用的回避方式: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9.羞耻感的消极作用为让个体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和怀疑;积极作用——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
10.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备考题库—社会心理学(含重点题目、典型题目、答案解析)0693. 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多选,2.0分)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B: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没有生理上的症状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D: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个体通常是减少社交,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正确答案:ACD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交情绪中的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伴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P149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P119页94.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多选,2.0分)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C:情感一致性原则D:协变原则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在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不变性原则。
2.折扣原则。
3.协变原则。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37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09页95. 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多选,2.0分)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海德指出: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处于平衡状态。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转变-P156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转变-P126页96.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