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

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

目录

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基础 (1)

(一)地区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

(二)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4)

(三)生态文明建设基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6)

(四)建设示范区的意义 (1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7)

(三)建设目标 (18)

三、主要任务 (20)

(一)如何确定企业资源环境准入标准 (20)

(二)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21)

(三)生活垃圾运营模式,与县级如何统一 (24)

四、重点支撑项目和投资 (26)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26)

(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 (27)

(三)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工程 (28)

(四)低碳城市及循环型社会建设工程 (28)

(五)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30)

(六)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32)

五、保障措施 (32)

(一)组织保障 (33)

(二)资金政策保障 (33)

(三)宣传教育保障 (34)

(四)科技人才保障 (35)

(五)社会监督保障 (36)

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基础

(一)地区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区域概况

辽宁省市街道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29′,东经121°47′,坐落在湾畔,位于普湾新区西北端,东邻铁西街道,西邻复州湾街道,南靠渤海湾,北与瓦房店市九龙街道和泡崖乡接壤,南距市区48公里,北距沈阳28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瓦五铁路、长皮高速、滨海公路、瓦湾公路横穿东西,沈海高速公路、哈大客运专线、202国道纵贯南北。辖区内,沈海高速设有站和海湾北站两个出入口,长皮高速公路在区内设有松木岛站出入口。

辖区面积226平方公里,有8个涉农社区、19个村、1个国营农场(托管)。总人口7.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万人,外来人口2.6万人。

街道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3℃,年降水量580-750毫米,年无霜期185天。街道耕地面积广阔,林地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会迷路的森林城镇”。

2、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街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社会总产值从2000年的40.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93.46亿元,13年间增长了6.3倍。

其中,农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3.6亿元增加到2013年13.3亿元,增长了2.7倍;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28.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5.15亿元,增长了6.5倍;服务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5.01亿元,增长了7.2倍。

街道现有工业企业392家,其中外资企业21家,上市企业4家。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建筑材料、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鸡宝宝”牌食品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真心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的“真心”牌产品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街道围绕水果、花卉、蔬菜、水产和畜牧五大农业产业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渔业园区、畜牧园区和名贵花卉繁育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省级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壹桥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0年7月成功上市;雪龙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雪龙牛肉享有“肉中极品”的美誉,为北京奥运会“指定食品”。

街道旅游资源丰富。铭湖旅游景区以温泉、滑雪、牧场、花海为主题,集休闲、度假、会议、商务、旅游于一体,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街道海上垂钓、农家游、水果自采园、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也初具规模。

经辽宁省政府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市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园”、“台商投资区”和普湾新区批准的“产业园

区”,按功能区划布局有序。园区完备的配套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了国内外客商云集创业,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街道长期实施“抓二、带三、促一”的发展战略,2013年实现社会总产值为293.4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3.3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15.15亿元,服务业总产值为65.01亿元,规模企业64家,出口供货额达10885万美元。一二三产业同步协调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辽宁省百强乡镇综合评比位列第四位。

3、产业结构情况

街道一二三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9:71:20,自然调整为2013年的4.5:73.2:22.3,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上升了2.2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较大。据测算,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约是第二产业的五分之一,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0.92个百分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瓶颈”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产业布局情况

街道依靠自然优势,依托430.3公顷的省级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内有各类工业企业126家,服务业业户近2000家。周边延伸5个工业区:产业园区、长岭工业区、申炉工业区、干河工业区、桥东工业区。街道外围13个村(社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有各类水果、蔬菜、食用菌和鸡猪牛畜牧养殖大棚18000栋。

5、社会发展情况

街道社会总产值从2000年的40.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93.46亿元,13年间增长了6.3倍。多年来一直注重对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通过本级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持续投入,建成高标准敬老院、中心卫生院和2所公立幼儿园;为街道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对街道农民办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为困难群体发放生活补助;为街道60周岁以上男性、55周岁以上女性及16周岁以下儿童发放生活补助;为街道14700户居民办理家庭平安保险。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街道全体居民。

(二)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1、资源情况

辖区耕地面积10.79万亩,林地9.39万亩,建设用地5.25万亩;水资源总蓄量742万立方米,水库16座(400万立方米),塘坝10座(80万立方米),方塘150个(260立方米),

大口井25个(1.22万立方米),河流6条;石灰石储量4038.10万吨,年开采量60.44万吨;森林覆盖率达55%;海岸线长35.8公里,海域面积5.37万亩。

2、环境情况

街道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促进生态建设,改善了村屯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通过雨污水分流治理、流域河套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安全饮水工程等,有效的保护了“水生态”,提高“水质量”并丰富“水景观”。

街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无秸杆焚烧现象,空气质量较好,冬季有部分煤烟污染物,空气质量达到二类环境空气质量。

街道现有垃圾清运车46台,垃圾池600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规模化养殖场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废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98%。

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街道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2010至2013年完成了袁屯河、干河河、关理河等8条河道、9个方塘治理工程。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村屯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源涵养及绿化美化工程。积极推进新农村“六化”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城区改造工程,建设休闲广场建设及配备休闲健身器材。截至2013年,

建设文化广场40个,农民蓝球场50个,健身广场70个,安装健身器材1000余套。修建柏油路300公里,240万平方米,浆砌边沟1200公里,各类路灯、景观灯15000盏,主城区亮化率达45%以上。

(三)生态文明建设基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街道起源于辖区内的一个古遗迹,据考证,在唐朝年间辽东地区外患猖獗,唐二主派名将薛礼征东,在现在的街道村建筑了狼烟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和报警。清朝光绪年间地区隶属于复州丰社1945年后由复县天台区所辖,1949-1956年分别由天台区、南极区、岚崮区所辖。

于1985年3月撤乡换镇,1992年被列入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按照“规划抓框架、建设抓亮点”的方针,真抓实干,在短时间内镇有了脱胎换骨的变体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乡镇。1992年6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经济开发区”。1995年批准成立“台商投资区”,1999年镇与邓屯乡合并,2010年镇由瓦房店市划归普湾新区。

1995年之后,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获辽宁省“省级文明镇”称号。2000年被授予“辽宁省文明建设标兵镇”。2001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镇。2002年批准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被批准为1887个“全国重点镇”之

一。2005年被授予“森林镇”、“国家级文明镇”光荣称号。2009年荣获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生猪生产先进单位、设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粮食生产进行单位、农业科技推行先进单位。2010年4月9日,镇划归普湾新区,是普湾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团,已经成为拉动普湾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1)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多年来,街道始终坚持生态立镇,在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生态技术指标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其中,农村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率等均在市前列;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等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

多年来,街道坚持开展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活动,有效改善城镇和村庄生产、生活、人居环境。同时结合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项目等,建设一批生态村庄,增强城镇、农村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努力建设“绿色银行”为一二三产业的可持续、互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街道森林覆盖率持续递增,由2000年的38%增长到2013年的55%。2000年-2013年间,年均植树造林285万株。目前

辖区绿化用地总面积91.1公顷,其中建成区内主要街道长5公里,道路两侧均栽种银杏、侧柏、云杉及草坪等,主要道路的绿化普及率100%,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

近年来,街道以“两退一围”为重点,实施林地、园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林地、果园的生态效益,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等生态公益林,集中发展林果产业、种苗产业、高效林业产业。2013年,完成超坡地138亩,树种有银杏、侧柏、云杉3万株;小开荒200亩,树种有火炬、侧柏、云杉3.5万株;荒山造林175亩,树种有火炬3万株;退耕还林补植1000多亩,树种有柳树、香花槐等28.2万株;青山保护围网工程20公里,面积达2000亩。

2008年以来,街道以村屯为单位,以“围村、围屯、围户”为重点,加大绿化、美化的建设力度。其中,“围村”即东以宫房村为界,西以老染房村为界,南以马炉村与山脊线为界,北以磙桥村、申炉村为界,32.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开展绿化工程。“围屯”即以居民点或聚集小区为单位,进行主要道路绿化、河流绿化、建设小刘村公园等多处园林公园等。“围户”即以户为单位,栽种树木、草坪及各种花卉。2013年,对3公里长的邓屯商业街、11公里长的至大冯村屯路,关里河、车甸河及高铁两侧等实施绿化美化,栽植各粗枝类树木300万株,建设干河村等园林化村庄7个。

(2)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街道以遏制水污染、保护水

资源、重建水生态为重点,通过大河雨污分流治理、流域河套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安全饮水工程等,走出一条保护“水生态”、提高“水质量”、丰富“水景观”的水环境治理之路,使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大河雨污分流治理。坚持水环境治理与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实施大河雨污水分流治理,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实施“一根管工程”沿大河修建一根污水干管,将区内的污水收集,排至污水处理厂。通过雨污分流建设独立的雨水及污水收集、排放系统,保护水生态。

(4)流域河套治理。坚持水环境治与河套治理相结合,通过建设生态河岸、生态景观带等方式,恢复重建水生态环境。2013年对袁屯河、干河、关里河等8个流域河套进行治理,建设站前、河南公园、双宝山公园和水库等沿河景区,打造生态滨河景观带。坚持河套治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休闲、娱乐、蓄水等多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岚崮河上游干河段修建2处景观湖,围绕景观湖两侧安装路灯、健身器材、铺设方砖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5)工业废水处理。街道积极开展水源保护行动,加快控源截污纳管,规范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口管理制度,对废水性质相似的企业,实行联片经营、规模经营,废水集中处理;废水有专用排污管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实施统筹保洁行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重污染企业,严格禁

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鼓励培育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绿色产业。

(6)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街道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村屯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等多功能生态农业,建设具有自我循环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化、生态型村庄。

(7)保护和发展村庄原有形态。街道注重保护山体自然景观,严禁开发劈山毁林,控制好城镇山际线和天际线,结合公路、铁路建设防护绿地,利用农业园区和防护绿地隔离各功能组团,形成人在村庄、村庄在山中的山水乡村特色。坚持将村庄传统风貌和生活生产现代化结合起来,自然景观与历史传承结合起来,科学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走出家门进花园,村屯建在森林中”是生态环境、村庄建设的真实写照。2013年袁屯社区完成硬化面积15000平方米,墙体美化20000平方米,浆砌边沟8000延长米,院墙改造90户。修建凉庭一处,广场两处,长廊一处。大力宣传太阳能、清洁能源使用率,逐步把村庄打造成集商贸、旅游、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农家游景点。

(8)环境保护与封山禁牧。伴随着功能区建设日益明确,街道逐步形成桥东、申炉、长岭、干河工业园区;以大冯村、车甸村、干河村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以马炉村、长岭村、

老庙社区等为主的农业养殖基地。其中,现代工业园区主要的工业污染(见表1所示),涉及水泥、砖厂、肉鸡加工等行业。为此,加强对现有主要污染源,如大成食品、大成美食和大成宫产食品等,排放污染物的监管力度,实施“一根管工程”集中排至污水处理厂,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如水泥、砖厂等,已关闭3个小砖厂、1个造纸厂、拆除水泥厂机立窑4个,建回转窑1个等。

现代农业园区涉及的污染(见表1所示),包括农用化肥使用及污染、农药使用及污染、塑料农膜使用及污染农作物秸秆污染等。现代养殖基地(表2所示),涉及如猪、牛、羊、鸡等畜禽养殖污染。尤其,较多集中在猪、肉鸡养殖上,从存栏量看,猪养殖规模达到2.45万头,肉鸡为180万只;从粪尿产生量看,猪达到10万吨,肉鸡则为90万吨,如任意堆弃、排放,导致空气恶化、水源污染、水田过肥化等问题严重。在保持现有规模、封山禁牧的基础上,只有建立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本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农业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街道通过“公司+专家+农户+基地”的产业化模式,逐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制;注重节能减耗,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做到“生产无害化、产品绿色化、资源系统化、生物多样化”,

既治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例如,2013年王世林养殖场投资300万元,建成2 500立方米的大型活汽池并废物利用发电,解决污水排放问题。目前,雪龙牛肉、大成食品等龙头企业已建立有机肥烘干车间、有机肥加工车间、颗粒有机肥加工设备等。典型生态农业示范项目正逐步在街道内其它企业推广应用。

表1 街道工业农业主要污染源基本情况

表2 街道畜禽养殖污染现状情况

(9)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街道着力打造生态型城镇,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对居民区的生态环境及配套设施重点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主要包括:

一是交通设施完善,居民出行方便。目前,街道现有农村公路网62条,总里程为282.6公里。其中,乡级公路13条,里程为127.6公里;村级公路48条,里程为130公里。基本实现道路村村通、屯屯通;实现建成区主要交通干线路灯安装率100%;实现建成区整洁整齐,边沟无垃圾、杂草和污水残留。交通便捷,让居民出行更加通畅。

二是主河道改造工程,居民休闲娱乐有场所。完成袁屯河、玉皇庙河、岚崮河、姜屯河等治理,铺设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及配套设施,排水管网基本形成,构建集人工湖、景观凉亭、观光走廊、休闲广场等人文景观带。方便了居民休闲娱乐,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