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史观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0
六⼤史观六⼤史观(唯物史观,⽂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态史观)。
1、⽂明史观。
⽂明史观认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类⽂明发展的历史,⼈类⽂明的发展及其⼈类⾃⾝的⽂明化是⼈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类创造、积累⽂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明是指⼈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是在⼀定社会⽣产⽅式的基础上产⽣,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类⽂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明史、政治⽂明史、精神⽂明史、社会⽂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民创造的优秀⽂明成果是⼈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明需要交流。
现代⽂明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在1500年前,世界传统的四⼤⽂明以及介乎其间、散布于亚、⾮、美等⼤洲的⼀些边缘⽂明,基本上处于⼀种相互隔绝状态,⽽且呈现着某种平等对峙的格局,然⽽从积极奉⾏重商主义的欧洲发现了美洲并打通了全世界的商道之后,这⼀平等格局就开始突破,欧洲⽂明逐渐获得压倒其它诸⽂明的优势。
欧洲⽂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命、⼯业⾰命和政治⾰命的种种努⼒,初步创⽴了以科学化、⼯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了西⽅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创造的极⼤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从属于西⽅”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现代⽂明的这种扩散,东⽅民族独⽴⾃强意识开始苏醒,⽃争最终导致殖民体系的崩溃、中⼼国家势⼒的分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这种变化从国际政治格局看,表现为由英欧独霸到美苏争霸再到多极世界的演进,这种演变⽆⾮是在世界范围内全⾯贯彻现代⽂明的“民主化”原则的⼀个逻辑结局。
就政治⽂明⽽⾔,政治⽂明是⼀个由政治意识⽂明、政治制度⽂明和政治⾏为⽂明构成的完整体系,现代政治⽂明有两个不同的⽂明范式,⼀个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明,⼀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明,前者成为近代政治⽂明发展的主流,后者也是近代政治⽂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近代政治⽂明的形式和内容,是对近代政治⽂明的另⼀种探索。
六大史观型题目答题要点汇总(一)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大历史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其中五大历史史观是最为重要和广泛接受的。
本文将介绍五大历史史观: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人文史观、传统史观和后殖民史观。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在经历各种变革和发展后逐渐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一观点最早由达尔文提出,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发展。
进化史观强调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将历史看作一种逐步演化的现象。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并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研究,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三、人文史观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构成的。
人文史观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多元性,将历史看作是人类自主创造的结果。
四、传统史观传统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将历史看作是一系列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宏观结构和制度变迁,认为传统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后殖民史观后殖民史观是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观点,强调历史中的殖民地和被殖民地关系。
后殖民史观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强调被殖民地主体性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五大历史史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解读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影响因素。
进化史观关注历史的演化过程,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传承性和宏观结构,后殖民史观关注殖民地和被殖民地的关系。
这五大历史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思考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历史史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使用方法: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具体案例: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例2: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具体案例: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具体案例: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属于唯物史观具体案例: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在推动。
历史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历史中的“八大史观”史观是学生的一个盲点,也是历史研究、学习、教学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的决定因素。
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当代史学在史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文明史观;2.现代化史观;3.全球史观;4.整体史观;5、生态史观;6、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史观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逐步改变了以往流行的机械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单一范式,为重新审视评价历史、为历史教学与历史命题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2004年以来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诸如传承、交流、融合、转型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概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思想多样化等全球史观概念,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整体史观概念,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生态史观概念,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科学发展观概念,正日益在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命题中大面积体现。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