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汉字的演变与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探讨汉字的演变与意义,来展示汉字的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通过刻画实物的形状,以及图像的替代符号,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形态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简化的表意文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转变为象形兼会意、形声兼会意等形式。
汉字的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刻画了丰富的信息。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和构造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它们常常通过组合的方式来表现不同的概念。
这些概念可以是物体、动物、人类活动,甚至包括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汉字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文字和语言之间的桥梁。
其二,汉字的发展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汉字在记录历史事件、宗教故事以及文化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演变和使用,时刻展示着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汉字的意义与文化内涵汉字的演变使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汉字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人”字代表着人类,而“天”字则代表着大自然与宇宙。
每一个汉字都象征着一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渗透在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中。
汉字还具有象征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具有独特的美感,每一个字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品。
通过汉字的构造和组合,人们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字体和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化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另外,在汉字中,很多字和词汇通过形声、会意的方式来表示意义。
这种构词方式更加丰富了汉字的内涵。
例如,“爱”字由“爪”和“心”组成,形象地表达了对他人关爱的心意。
这种形声、会意的特点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高度独特和富有表达力的文字系统。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深远而广泛。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起源演变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甲骨文时代,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具有高度的象形和指事特征。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由简单的象形文字转变为复杂的象形、形声和会意文字。
随着秦朝的统一,大篆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并由此演变为小篆,为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形态在秦汉之后经历了草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阶段。
二、汉字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记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字形、结构和意义传达古代先民的思想和智慧。
2. 弘扬民族精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推动文化创新: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意象。
汉字的造字法则和结构灵活性给予了创作者广阔的创作空间,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4.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具有跨国界的交流意义。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汉字,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符号,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国际交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瑰宝,为汉字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对汉字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汉字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中华民族与世界的纽带,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汉字,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字的演变与美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经历了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形态。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其美丽之处进行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当时,人们用甲骨文来记录重要的信息,如祭祀、占卜等。
这些殷商时期的文字遗存,为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了更加简化和规范的形态。
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形式,形成了小篆。
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种规范字体,其规范性和美观性开创了汉字演变的新篇章。
以后各朝代的书法家们在小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和发展。
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相继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书写风格和观赏体验。
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都流露着汉字的美丽之处。
二、汉字的美丽之处1. 独特的线条与结构美汉字的线条简练而优美,不同字体的书法家们通过笔画的有机组合展现了汉字独特的结构美。
比如,楷书的笔画丰满而稳定,行书的笔画流畅而洒脱,草书的笔画简洁而有力。
每一种字体都在表达意思的同时,兼顾了线条的和谐和结构的稳定。
2. 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汉字作为一个文字系统,每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这些意义和内涵往往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
比如,“山”字代表着高耸的大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水”字象征着宽广的河流和无边的海洋。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画卷,展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与深邃。
3. 彰显的书法艺术之美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一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书写规范。
通过书法,人们可以欣赏到汉字表达之美和书法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
书法家们通过笔触的运用和字形的变化,将汉字书写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每一幅字帖都是一件艺术作品,让人们对汉字的美丽赞叹不已。
结语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奇的文字系统。
象形文字的演变及其意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的文字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原始图画,到今天的独立字符,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智慧的创造与传承。
其中最具有历史特点的便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形式充满了生动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更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文化的丰富性。
今天的文章,我们将一起探讨象形文字的演变和意义。
一. 象形文字早期的形成象形文字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代中东地区,具体时间和地点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当时的人们利用简单的线条和点画,表达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内容。
在古埃及文明中,人们使用了大量的象形文字,用来纪录事物的名称、物品的用途、动物的习性等信息。
如图1所示,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写成的“王冠”的样子,而这也成为了古埃及皇家权力的象征。
而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采用了与古埃及略有不同的象形文字,其表现方式更为简练,如图2所示,就是一种古巴比伦的记录器文物,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记录着贸易、农业、宗教和战争等方面的内容。
二. 象形文字的演变随着人类国家和文化的不断扩大,象形文字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开始,到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汉字等多个时期,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中国的汉字演变。
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不断变形,时至今日的文字则与当初的象形文字已经大不相同。
如图3所示,便是古文中最为简单的7种基本构形,其中就有岸、木、山、力等常见象形字。
但在此基础上,汉字逐渐发展出了许多结构复杂、意义丰富的字形,像“生”字,就在“牛”和“一”代表土地的基础上,加上“子”字,就表示亩地的范围,同时也含有生产和生命的意义。
三. 象形文字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都对象形文字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象形文字也在每一个文化中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不仅用于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记录,更是用来表现神秘的宗教信仰。
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是中国重要的文字符号系统,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汉字演变不仅对中国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在中国文化的塑造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汉字演变对中国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的出现和演变,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
汉字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意和表音的符号系统。
这使得汉字构成了中国语言的基础,成为了中国人交流和记录信息的主要工具。
其次,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成就。
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字形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通过汉字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另外,汉字演变还对中国文字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区的书写形式有所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字体。
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汉字的演变不仅促进了文字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也成为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汉字演变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一脉相承。
汉字的传统使用范围广泛,不仅包括中国本土的文字交流,也被广泛运用于东亚地区的文字表达。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文字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使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不仅对中国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文化的塑造、文字艺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和交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将继续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传承并发扬光大。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较长,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包括独具特色的甲骨文、金文、隶书等,其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记录,它的形态较为原始,笔画简单,便于记忆。
甲骨文的填写对象是龟甲和兽骨,主要是记录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卜辞等。
它的结构多是长方形的,上面刻有线形符号,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诞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
二、金文的演变金文是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所出现的一种汉字书法,与甲骨文不同,它的书写对象是青铜器。
金文笔画整齐,经过漫长的时期之后形成了一种规整的书法体系。
它的书法特点是笔画直短,有力度,气势雄浑,主要用于刻制贵族墓葬上的铭文。
金文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秦汉隶书的演变隶书是秦汉时期所出现的一种书法形式,它充分吸收和融合了金文、篆书等前人的成果,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
隶书的笔画要求精细,其穿透力强,有着豁然开朗的感觉。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法风格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古代汉字的文化意义古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代表性和意义。
第一,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都是通过汉字的文字表达体现出来的。
第二,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造福于后世。
汉字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历程。
第三,汉字的形态美和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总之,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遗产,也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复杂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起源于古代的中国黄河流域,据考古学家推断,距今约有5000年的“甲骨文”就是汉字的初代。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贵族用于占卜的文字,以刻写在龟骨和兽骨上为特征,形状类似象形图案,虽已是最早的汉字,但读音和现代文字已大不相同。
到了周代,古代汉字逐渐形成了基础,并出现了一些象形、表意图案,例如:日、月、山、水等。
同时,由于文字在广泛使用中难以快速、准确地表述许多复杂的思想和事物,于是又产生了很多造字方法,例如: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即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演变,使汉字的表现力得到不断提高。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汉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由简入繁的汉字演变历程中,经历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和形态,最终形成了现代的中文汉字体系。
二、汉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力强等优秀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
1. 呈现古老中国文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和灿烂文化,它不仅是一种通讯和记事工具,更是寓意和智慧的载体,通过汉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彰显中华文化精髓汉字的书写方式、文化内涵都透露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例如:一个“降”字,可以玩味出“官位降低”、“天气降温”、“人降格”等含义,丰富多彩地表现出汉字的多重内涵和刻画人性的智慧。
3.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通用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符号,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汉字也逐渐成为了外国人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进而促进了国际交流和沟通。
从甲骨文到汉字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意义从甲骨文到汉字: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意义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中,文字的出现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字的演变更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庞大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甲骨文的诞生与特点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晚期。
它以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刻录形式存在,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符号结构简单,部分字形与现代汉字有较明显的联系。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信息。
二、金文的出现与演化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
它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结构较复杂,书写笔画更加流畅。
金文的广泛应用使得文字更具表现力,同时也为后来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小篆的诞生与推广小篆是汉字的一种标准字体,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仓颉所创的小篆成为了统一的书写规范。
小篆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结构简洁,书写风格刚健。
随着秦朝的灭亡,小篆逐渐被篆书、隶书等书体所取代,但其字形仍然对后来汉字的书写产生着重要影响。
四、楷书的兴起与发展楷书是汉字书写中最规范、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在晋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成为了楷书的典范,为后世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楷书的特点是书写规范,字形端庄,笔画匀称。
在文化传承中,楷书起到了统一字形、规范书写的重要作用。
五、汉字的意义与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汉字的字形与意义的对应关系,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汉字也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通过汉字可以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文献、思想等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内涵、最系统的文字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积淀。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回顾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人们通过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象形图案记录事物,这就是最早的汉字形态。
通过这些古老的文字,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形态逐渐简化,演变成为了后来的篆字和隶书。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篆字、隶书、楷书和行书。
1. 篆字篆字是指在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形态,其特点是形状刚硬、笔画繁复。
篆字的使用给后来的汉字书写奠定了基础,并对印章的雕刻有着重要影响。
2. 隶书隶书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是在汉代出现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特点是简练、规范、书写迅速。
隶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文字的传播和交流,也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3. 楷书楷书是汉字书法发展的演化阶段,其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
楷书通体工整、笔画平稳,是各类书法中最常见、最为人熟知的一种。
4. 行书行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风格,它是楷书与草书的中间形态,既有楷书的规范性,又有草书的流畅性。
行书是为了在速写中兼顾速度和美感而产生的。
三、汉字的演变与影响汉字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如今的简化字,汉字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它嵌入了中华民族众多方面的智慧与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此外,汉字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汉字的传入和交流,许多国家借鉴了中国的文字系统,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都通过汉字对其文字进行了发展和改造。
总结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从最早的甲骨文、篆字到现代的楷书、行书,汉字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汉字文化的演变与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丰富表现形式之一。
在数千年的演变中,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在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它的独特印记。
本文将从汉字演变及其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汉字演变1、甲骨文时期:原始的汉字甲骨文是出土于中国商周时期的殷墟、商代王陵中的文字,主要记录了祭祀、卜筮、祈福等许多生活重要事件。
甲骨文的特点在于像图像一样生动形象。
2、金文时期:神圣的形式金文是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的一种古老文字。
金文风格与甲骨文相似,但书写形式更加统一,字形不再像甲骨文一样是随性而写的。
3、隶书时期:标准化和规范化汉字隶书出现在战国末期,汉朝以后逐渐取代篆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也被称作秦隶或汉隶。
隶书字形统一规范,书写方式也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4、楷书时期:经典汉字的定型东晋时期,隶书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楷书。
楷书是中国汉字书法中最具传统和经典的艺术形式,是汉字在书写方式和形状上定型的时期。
5、新版汉字的演变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定了新版简化汉字,通过砍除部分复杂的汉字部首和减少横、竖、撇、点等的数量,1600个字实现了简化。
1964年公布的《新华字典》统一规定了新字形。
二、汉字意义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不仅是汉字文化演变的代表,而且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1、象形文字的表达方式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它的字形形成对应的物体或有关传统文化、历史的代表性符号。
例如,“天”字的天空象征着广大神明所在的地方,“山”字是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大自然的象征。
2、文化传承的载体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诸如开天辟地、独树一帜、贞鸣秉性等一些典故与语言,源于汉字文化。
3、话语表达的方式汉字是现代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汉字语言表达,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沟通。
汉字的传达方式越发优美和精致,让言语表达和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和面面俱到。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知识
论文题目: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学号: **********
姓名:***
学院: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
班级: 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班
日期: 2013年5月14日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
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
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形体的演变体现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字资料中,同一个字的形体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然而,汉字形体的演变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个是简易律,另一个是区别律。
简易律是对汉字形体进行简化。
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
即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简单的符号。
它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
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在汉字形体的简化过程中,最重大的变革有两次: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废弃六国异文,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简化运动。
二是在汉字完成了隶变之后。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关键,同时也是汉字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过程。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
1、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降低了写实性,增强了抽象性,便于书写。
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
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鱼、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
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声,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2、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
这种简化方式也常用在古文字里。
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子的形状,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
又如小篆“集”字,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
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后来也简省为雷。
3、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
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
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
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
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
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
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
区别律是对汉字形体进行繁化。
汉字作为符号当然要越来越简单。
但是字这么多,如果都要求简单,就没有办法区别了。
所以为使汉字的形体明确,音义明确,以达到表达功能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要对汉字形体进行繁化。
汉字形体繁化的目的:第一,强化字形间的区别度。
在一个文字系统内部,一个文字只有具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特征,才易于被人识别。
如果某一个字符区别特征不明显,造成相似,就会增加认知难度,不利于使用。
第二,巩固汉字形义统一的关系。
据义统形,形义统一是汉字构形的原则。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字符的形义关系逐渐淡化,甚至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繁化可以让汉字的形义关系得以重建。
第三,增强匀称美。
出于审美的需要,适度的繁化可以使那些缺乏平衡感对称感的汉字拥有匀称美。
繁化的手段有:1、添加笔画。
2、附加字符。
如“箕”字在古文字阶段就写作“其”,但后来它常被假借作虚词用(“他的”的意思)。
为了区别字义,原先代表“簸箕”意义的“其”,反而要加上一个“竹字头”,写成笔画较多的“箕”。
3、改异字形。
当然,汉字形体演变规律中的简化与繁化是对立统一的。
在区别律后,简易律又开始起作用。
汉字就是在这两条规律的作用下达到相对的平衡。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于秦朝。
秦统一六国,不仅吸收了原六国已融合的各民族,而且吸收了许多外
来民族。
汉承秦制,武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至隋唐统治时期中国出现了空前强盛的多民族统一局面。
到宋元明清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大发展,特别是元、清等以少数民族为主所建立的政权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朝统治时期,中国已成为一个拥有五十多个民族,疆域广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历代王朝所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和国成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代王朝之所以能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文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经济文化联系是政治统一的先导,是民族融合的基础。
其中,汉族文化的发达,是一些部族被汉族同化的基本原因。
而文字则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工具,是联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孝文帝元宏颁布了一系列强制鲜卑拓跋部族汉化的政策,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禁止穿胡服,提倡说汉语。
元宏本人“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自太和十年之后,诏册皆帝文也。
”,“诏册皆帝文”用的是汉字。
因此,汉族的形成,汉字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
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对统一以后的国家十分不利。
到秦统一以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以秦文为依据,“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是对秦文进行整理,使“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行于天下。
此外,秦始皇出巡所到之处都要立碑刻字以示天下,如泰山石刻。
后来狱吏程逸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明易行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
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
隶书就是今天通用楷书的前身。
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大一统之下的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