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1
《俗语》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俗语,了解其含义和用法;(2)培养学生运用俗语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俗语的来源和特点;(2)运用俗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俗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俗语的定义与特点(1)介绍俗语的定义:俗语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短语或句子。
(2)阐述俗语的特点: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富有韵律。
2. 俗语的来源与分类(1)讲解俗语的来源:民间口头传承、历史典故、文学作品中提取等。
(2)介绍俗语的分类: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俗语,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俗语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1. 讲授法:讲解俗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
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俗语的含义和用法。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俗语的理解和运用。
4. 实践法:设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运用俗语进行表达。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含有俗语的教材或相关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俗语的图片、例句和活动内容。
3. 音响设备:播放俗语相关的歌曲、故事等音频资料。
4.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俗语的掌握程度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含有俗语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俗语,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讲解俗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举例说明俗语的含义和用法。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俗语的更多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俗语的理解和运用,互相交流学习。
5.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运用俗语进行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俗语、谚语、名言、歇后语归类复习教案俗语、谚语、名言、歇后语归类复习教学目标:1、复习常见的俗语、谚语、名言、歇后语,帮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2、对常用的俗语、谚语、名言、歇后语进行归类、整理。
3、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俗语、谚语、名言、歇后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老师来到勤业二小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可是,在这么多的客人老师面前上课,此时,我的心里还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不过,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在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协作下,我们一定可以上好这堂课。
二、辨别语句、明确概念(1)歇后语有什么特点?(出示歇后语的概念)(2)其实老师在这段话中,还运用到了一句语。
你听到了吗?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学生有说俗语、有谚语的就出示谚语、俗语的概念)告之学生这两个概念有重复的地方。
课件出示: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俗语:是民间长时间流传下来的有一定道理的语言。
谚语:是经过专人整理流传下来的有一定道理的语言。
2、总结:这样的语言形式,能使我们的语言风趣、活泼,还能增强说服力,令人回味穷,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
其实,平时我们除了运用歇后语、俗语和谚语,还会运用到名人名言。
三、梳理归纳,分门别类过渡:平常同学们也肯定积累了许多这样的语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表述的内容进行梳理、大致地归类,以便更好地加以运用。
1、小组合作、探究分类师:同学们请你拿出1号练习纸,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些俗语、谚语、名言、歇后语,进行归类吗?2、交流出示常用的类别课件出示:1、描摩自然风光、农业气象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俗语)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谚语)八月的天气——一会儿冷,一会儿雨半天云里的雨——成不了气候(歇后语)2、读书学习,珍惜时间的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正确理解和运用谚语谚语是民间传统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经验。
在三年级语文下册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谚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谚语的定义、正确理解与引申意义以及谚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掌握谚语的应用。
一、谚语的定义谚语,是指用简练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深刻道理的句子,形成的集中表达思想、鞭策人们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格言。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用词通俗易懂,寓意深远。
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应当认识到谚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的重要性,并逐渐培养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的能力。
二、正确理解与引申意义正确理解谚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生活经验,并能够理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可以引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谚语来告诉自己,一个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还有谚语“欲速则不达”,可以提醒学生们,做事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只有踏踏实实去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通过正确理解和引申理解,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谚语,使其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谚语的运用在学习谚语的同时,学生需要了解谚语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技巧,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运用谚语,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
在写作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引用谚语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魅力,例如在写一篇关于勤奋的作文中,可以引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谚语来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谚语的运用,学生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作文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四、提高运用谚语的技巧正确运用谚语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和提高:1. 理解语境:在运用谚语时,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情景加以运用,避免机械地引用,以免失去谚语的实际意义和效果。
2. 善于变通:有些谚语应用场景相对固定,但也可以通过适当变通进行创新使用,以增加文章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语文知识谚语及其解释1)“不见鱼出水,不下钓鱼竿”:比喻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2)“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指不要与不讲情义的人结交,如同不要栽种不结子的花卉。
3)“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过一番实践,就增长不了才智。
指实践才能出真知。
4)“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和尚的面子,也要看佛的面子。
指不看当事人的情面,也要看他的长辈或其他亲友的情面。
多用来恳请别人关照。
5)“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气候如果没有冷热变化,粮食作物便不能结子成熟。
6)“不能正己,焉能化人”:自己的言行不端正,怎么能去教化别人?指要想教育别人,必先严格要求自己。
7)“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货物质量好坏,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来。
泛指事物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差别。
8)“不怕低,单怕比”:指人的个子或水平高低,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来。
9)“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讨债的英雄”:指如果讨债的人厉害,在穷的人也得被迫还债。
10)“不怕官,只怕管”:不怕官大,怕的是直接管着。
指顶头上司对当事人最有约束力。
11)“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指像关羽那样性格刚直的人好对付,伪装慈善貌似抿嘴菩萨的人难对付。
12)“不怕虎生三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指不论敌人多厉害或困难有多大都不可怕,怕的是人心不齐。
13)“不怕慢,就怕站”:⑴指走路慢一些不要紧,不要停下来不走。
⑵指做事情行动可以慢一些,但不要停顿。
14)“不怕明处枪和棍,只怕阴阳两面刀”:明处的侵害容易提防;阴一面阳一面,耍两面三刀,防不胜防。
告戒人们要注意提防搞阴谋诡计的人。
15)“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指人有私心杂念是难免的,但要及时醒悟,抛弃杂念。
16)“不怕屋漏,就怕锅漏”:屋漏好防,锅漏难补。
比喻内部出问题危害最大。
17)“不怕凶,只怕穷”:指讨债的人再凶,欠债的人穷得实在还不起,也没有办法。
18)“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世界上的事,只要用心钻研,都能学会。
19)“不怕万一,只怕一万”:指事情往往有偶然性,要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俗语幼儿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几个常见的俗语及其含义。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俗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俗语,拓展幼儿的文化知识,促进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
序号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俗语
2 常见的中文俗语
3 俗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教师将板书上“什么是俗语”四个字,询问幼儿们是否听说过“俗语”,并引导幼儿们谈论其认知和了解。
第二步:讲解
教师向幼儿讲解“什么是俗语”和其特点,例如:语言简单、形象生动、语言表述精练等等。
第三步:呈现
教师通过举例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几个常见的俗语,例如:一视同仁、人无完人、十年树木、一边倒、一箭双雕等等。
第四步:分析
教师让幼儿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每个俗语的意义、来源以及例子,并在小组内掌握该俗语。
第五步:运用
教师让幼儿列举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些俗语的情境,例如:在班级中发现同学有偏见时,可以用“一视同仁”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六步: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幼儿们能够清楚了解“什么是俗语”及其特点;了解和掌握几个常见的俗语及其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俗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延伸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新俗语,并在读书、讨论、游戏中应用所学的俗语。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下一步教学中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文化知识,培养幼儿品德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
俗语小学教案之学习和理解常见的俗语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俗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习并掌握一些常见的俗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俗语的定义和特点
2.常见的俗语及其解释和用法
3.俗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俗语的认识和了解情况。
2.学习俗语的定义和特点: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俗语的基本概念和特
点,包括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等。
3.学习常见的俗语:通过课文和例子,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常见的俗语,
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例如,“八字没一撇”、“背黑锅”、“打酱油”等等。
4.分析俗语的应用场景:通过例子和情境模拟,让学生了解俗语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场景,包括口语交流、书面表达等。
5.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俗语进行口语
交流和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并强调俗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一些常见的俗语及其含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俗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等。
2.作业:布置一些与俗语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包含所学俗语的短文等。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
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
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
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
人家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
怕费鞋。
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
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
精品文档
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