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海洋遥感和浮标观测
- 格式:pptx
- 大小:7.56 MB
- 文档页数:50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一、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1.准确性:观测数据应具有高准确性,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实时性:观测数据应能够及时获取和传输,以满足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需要。
3.连续性:观测数据应能够连续地获取,以获取水文过程的完整性和变化规律。
4.综合性:观测项目应能够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包括海洋温度、盐度、流场、海洋酸化度等。
5.空间性:观测项目应能够在空间上进行覆盖,包括区域性观测和点源观测。
二、海洋水文观测方法:1.航行观测法:通过在航行途中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温度、盐度、酸碱度等。
该方法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但其观测数据受到船舶运动、测量仪器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2.浮标观测法:通过在海洋中放置浮标,通过遥测等方式获取海洋水文参数。
该方法能够长时间连续观测目标区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浮标的耐波能力和遥测设备的通信能力。
3.定点观测法:通过埋设固定观测设备在特定海域进行水文观测。
该方法能够准确观测特定海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观测设备的稳定性和维护需求。
4.卫星遥感法: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水文参数。
该方法具有广覆盖、连续性好以及观测范围大等优势,但受制于卫星分辨率和云层干扰等因素。
5.声学观测法:通过声学设备在水下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水深、水温、盐度等。
该方法适用于水下环境观测,具有高精度和较长距离的优势,但受制于水下能见度和声学传播的物理特性。
综上所述,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包括准确性、实时性、连续性、综合性和空间性;观测方法包括航行观测法、浮标观测法、定点观测法、卫星遥感法和声学观测法。
这些观测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需求下,在海洋水文观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观测的守护者:10米、6米和3米观测监测浮标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为了深入了解海洋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科学家们布置了各式各样的观测浮标。
其中,10米观测浮标、6米观监测浮标和3米观测监测浮标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重要性,成为了海洋观测领域的重要工具。
一、10米观测浮标:高空视野的守望者10米观测浮标因其架设高度较高,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捕捉更多的海洋环境信息。
这类浮标通常搭载有多种传感器,如风速仪、风向标、温度计和湿度计等,用于实时监测海洋上空的气象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预测海洋气象灾害、评估海洋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10米观测浮标还能够监测海面波浪、海流等海洋动力现象,为海洋工程、航运安全等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长期、连续的观测,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洋环境的动态变化,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6米观监测浮标:综合信息的集大成者6米观监测浮标位于海面与水下之间的关键位置,能够同时观测海面以上和以下的环境信息。
这类浮标通常搭载有水质监测仪、溶解氧传感器、pH计等设备,用于实时监测海水的水质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预测赤潮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6米观监测浮标还能够观测海洋动力现象,如海面波浪、海流等,以及海洋生物分布和种群动态。
通过综合观测和分析,科学家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洋环境的动态变化,为海洋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三、3米观测监测浮标:近距离接触的守护者3米观测监测浮标位于海面附近,能够近距离接触和观测海洋环境。
这类浮标通常搭载有高清摄像头、水下摄像机等设备,用于实时拍摄和记录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地形等。
这些图像资料对于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3米观测监测浮标还能够观测海底地形、沉积物分布等信息,为海洋地质研究和海洋工程提供支持。
通过长期、连续的观测,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洋环境的微观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改善。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对于预测海洋气象状况、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是指通过各种观测方法和设备获取海洋气象相关的数据。
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1. 卫星观测技术:利用卫星在轨运行,通过遥感仪器获取海洋气象数据。
颗粒物浓度、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数据通过卫星可以实时观测和记录。
这种观测方法可以覆盖广阔的海域,实现对大范围海域的监测。
2. 浮标观测技术:通过在海上布设浮标,利用浮标上的各种传感器获取海洋气象数据。
这些传感器可以测量海洋表面温度、盐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数据。
浮标观测技术相对较便宜且易于维护,适用于海上长期观测。
3. 岸基观测技术:在海岸线上布设气象站,通过气象站上的各种气象仪器获取海洋气象数据。
岸基观测技术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数据,适用于对特定区域进行深入观测。
除了上述常用的观测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新兴的观测方法,例如无人机观测技术和水下观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范围和准确性。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技术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洋气象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1. 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控制是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校验和筛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对异常数据的排除、数据的插补以及数据的校正等步骤。
2. 数据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气象观测数据,需要运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来发掘数据中的信息。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聚类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海洋气象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内在关系。
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处理后的数据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出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直观地理解数据中的信息。
海洋表面温度异常的观测与分析方法研究海洋表面温度异常是指海洋表面温度与长期平均水温之间的差异。
它是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了解海洋环境变化和预测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洋表面温度异常观测和分析的方法。
一、海洋表面温度异常的观测方法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目前海洋表面温度异常观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搭载的红外传感器,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海洋表面温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海洋环流系统的变化,检测异常现象并进行预测。
2. 浮标观测法浮标观测法是通过在海洋中放置浮标,实时监测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
浮标可以悬浮在水面上,利用内部传感器记录温度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回陆地。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温度观测数据,对于及时监测海洋异常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3. 船载观测法船载观测法是一种传统的海洋表面温度异常观测方法。
通过在船只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可以在航行过程中对海洋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高精度的温度数据,但受船只航行路线的限制,覆盖范围相对较窄。
二、海洋表面温度异常的分析方法1.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分析方法。
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可以得出海洋表面温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这些统计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表面温度异常的变化规律。
2.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是一种基于物理方程和数值计算的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对,可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值模拟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温度分布信息,对于研究海洋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时空插值法时空插值法是一种通过已有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推算的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插值模型,将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关联起来,可以填补观测数据中的空白区域,得到更全面的海洋表面温度数据。
国家标准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编制说明《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九年六月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编制说明一、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15号令,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已经于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第十四条:“从事海洋观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海洋观测数据获取、传输和加工处理等工作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规程,才能实现信息有效共享,提高海洋观测资料的使用效益。
因此,拟修订《海滨观测规范》国家标准为《海洋观测规范》。
修订后的标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海洋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海洋观测规范第2部分:海滨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5部分:卫星遥感观测》、《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海洋观测规范第六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目的是为海洋观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标准,使其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以适应海洋发展的战略需要,促进海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
《海洋观测规范第六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标准实施后,观测所获得海洋数据的处理有了统一的执行标准,可对海洋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规范,从而为社会发展、海洋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国防安全等服务。
二、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计划项目编号,标准负责起草和参加起草的单位2012年9月,按照《海滨观测规范》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会要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承担了《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的起草编制任务。
标准负责起草的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2、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1)主要工作过程2012年9月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数据处理是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1. 海洋水质监测技术:海洋水质监测是评估海洋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海洋水质监测技术包括水样采集和分析、原位传感器监测、遥感技术等。
水样采集和分析是一种直接获取水样进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原位传感器监测则是通过安装传感器设备在海洋中进行实时监测,可以连续获取数据。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水质进行监测,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
2. 海洋气候监测技术:海洋气候对于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海洋气候监测技术包括浮标观测、水下传感器观测、遥感技术等。
浮标观测是通过在海洋中设置浮标,在表面及深度不同的层次上获取气温、盐度和气压等数据。
水下传感器观测则是通过安放传感器设备在水下,实时监测海洋温度、盐度等参数。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飞机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气候进行遥感监测,提供全球范围的数据。
3. 海洋生物资源监测技术:海洋中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物资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声纳技术、水下摄像技术和水下机器人技术等。
声纳技术通过发送和接收声波来测量海洋中的生物密度和分布情况。
水下摄像技术借助摄像设备对海洋中的生物进行拍摄和记录。
水下机器人技术可以在无人员驾驶的情况下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的监测和勘测。
二、海洋环境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质量控制:在进行海洋环境数据处理时,首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常见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检测和数据校正等。
数据清洗是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排除异常值,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异常值检测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值,并对异常值进行处理;数据校正是指对数据进行校准,消除仪器偏差和误差。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
正文:
----------------------------------------------------------------------------------------------------------------------------------------------------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信息中心,预报中心,技术中心,标准计量中心,减灾中心:
为推进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标准化,规范进入业务化运行的海洋观测浮标的检验、测试和评估方法,提高观测仪器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环境适应性,我局制订了《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海洋局
2014年12月1日
——结束——。
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HY/T 058-2010 2010年03月01日实施)前 言本标准与HY/T 058-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001年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删除了已废除和不适用的规范性引用文件(2001年版的第2章;本版的第2章);—增加了新的引用文件(见第2章);—修改了2001年版第4章“一般规定”,更名为“总体质量控制”。
对2001年版第4章中有关质量控制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强化和完善、第5章至第12章第1节中归档范围的内容予以合并,在本版第4章中表述(2001年版的4.1、5.1、6.1、7.1、8.1、9.1、10.1、11.1、12.1;本版的第4章);—修改了2001年版第5章、第6章的表述内容,将其分别更名为“收集分类”、“整理组卷”。
对2001年版第4章中档案的收集与积累、第5章至第12章第2节中整理、组卷的内容予以合并,在本版第5章,第6章中表述(2001年版的4.2、4.4、5.2、6.2、7.2、8.2、9.2、10.2、11.2、12.2;本版的第5章、第6章);—修改了2001年版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的表述内容,将其分别更名为“编目”、“立卷归档”、 “保管利用”、“移交”。
对2001版第4章中档案的报送与保管、装订、编目、著录等内容在本版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中表述(2001年版的4.3、4.5、4.6、4.7、4.8、4.9、4.10、4.11;本版的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增加了实物档案清单的归档要求(见6.1.4);—修改并细化了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见附录A);—增加了部分档案用表格式(见附录B);—修改了档案封面格式(见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局机关档案室、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海洋工程中的海洋风速测量技术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需要,对海洋工程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而海洋工程中的风速测量技术则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海洋风速的准确测量对于石油平台、风力发电场、海上运输等海洋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运行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海洋工程中的海洋风速测量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中的海洋风速测量技术是通过一系列仪器和设备对海洋上的风速进行测量和记录,以获取准确的风速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工程设计和决策,还可以为海洋气象研究提供重要的观测资料。
目前常用的海洋风速测量技术主要有浮标观测、遥感观测和数字化模拟等方法。
浮标观测是海洋风速测量技术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海洋上布置浮标,利用气象传感器获取海面上的风速数据。
浮标观测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风速数据,并且相对简单易行。
然而,由于受限于浮标观测位置的选择,该方法的覆盖范围有限,无法对广阔的海洋区域进行连续观测。
此外,浮标观测还受到海洋条件的限制,比如海浪、海流等,对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遥感观测是近年来海洋风速测量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上的遥感仪器来获取海洋表面的风速数据。
这种方法能够覆盖广阔的海洋区域,获取大范围的风速数据。
同时,由于遥感观测技术的高时空分辨率,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海洋风速信息,为海洋工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然而,遥感观测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对仪器的高精度要求、云层和大气扰动的影响等,这些都需要克服和解决。
数字化模拟是近年来海洋风速测量技术研究的新兴领域。
该方法通过对海洋风场的数值模拟来获取风速数据。
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物理方程和计算机算法的方法,能够模拟出不同风场下的风速分布。
虽然数字化模拟方法不需要实际观测和记录,但是它需要海洋流体力学和气象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数据支持,同时对计算机算力和计算模型的要求也较高。
此外,数字化模拟方法也需要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
洋流的判读方法
洋流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浮标观测:使用浮标或船只在海洋中部署观测设备,测量水温、盐度、流速等数据,从而判断洋流的存在和运动方向。
2.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观测海洋表面的温度、色素含量、海面高度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推测洋流的存在和运动情况。
3. 水下测量:使用声学或电磁设备测量水下的流速、方向等参数,可以推算出洋流的特征。
4.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海洋动力学过程,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通过求解动力学方程来模拟洋流的运动状态。
5. 海洋观测船舶和飞机:利用海洋科考船舶和飞机进行实地观测,通过收集大量的海洋数据,例如温度、盐度、流速等,来推断洋流的分布和运动情况。
这些方法通常会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洋流信息。
海洋观测服务对海洋氧含量的监测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加剧,人类对于海洋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而海洋氧含量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状况和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对海洋氧含量的监测与分析,海洋观测服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海洋观测服务的定义和作用海洋观测服务是通过利用遥感技术、浮标观测、潜水器设备等手段,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连续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的系统。
海洋观测服务通过收集各种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数据,为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等提供海洋环境变化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海洋观测服务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气候变化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海洋氧含量监测的重要性海洋氧含量是指海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它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主要依赖于充足的氧气供给。
而氧气的供应主要来自于海洋中的藻类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海洋氧含量的监测主要通过分析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来完成。
准确监测海洋氧含量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判断海洋污染程度,预测和防止海洋缺氧事件的发生。
此外,海洋氧含量还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和海洋生物的分布与迁徙也具有重要影响。
三、海洋观测服务在海洋氧含量监测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是现代海洋观测服务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洋氧含量数据,为海洋氧含量的监测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全面了解海洋氧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浮标观测系统的应用浮标观测系统是一种通过浮标携带传感器对海洋氧含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
浮标观测系统可以将数据直接传回到地面的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浮标观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不同海域和不同时期海洋氧含量的连续监测,为科学家提供及时的海洋氧含量数据,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