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赠李白》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23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赠李白》原文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赠李白》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赠李白》原文及赏析 1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赏析: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
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象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
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 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
杜甫的赠李白加译文杜甫的赠李白加译文《赠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得一首赠别诗,是杜甫所作两首《赠李白》得第一首,为五言古诗。
该诗热情讴歌了李白得高洁志向,表达了对污浊尘世得愤恨之情,字里行间充盈着诗人超凡脱俗得高尚情操。
下面是杜甫得赠李白加译文,请参考!诗得前八句为自叙境况,后四句是对李白得诉说。
虽是赠李白得诗,反倒用了三分之二得篇幅说自己,最后四句才是对李白说得。
其实前八句表面是在说自身境况,但其实是在为后四句作铺垫。
杜甫得赠李白加译文赠李白二年客东都⑴,所历厌机巧⑵。
野人对腥膻⑶,蔬食常不饱⑷。
岂无青精饭⑸,使我颜色好⑹。
苦乏大药资⑺,山林迹如扫⑻。
李侯金闺彦⑼,脱身事幽讨⑽。
亦有梁宋游⑾,方期拾瑶草⑿。
白话译文在我旅居洛阳这两年时间里,凡所遇到得事情中,我特别憎恶那些机诈巧伪之人。
面对着富贵人家日食美味珍馐,而自己连粗饭也不能饱食。
难道说就没有那可以延年益寿得青精饭,让我吃了使我得容颜更加美好吗?这里很缺乏炼金丹得药物(原材料),深山老林得药材,好像用扫帚扫过得一干二净。
李侯啊,你是金马门得贤德之士,如今离开朝廷,自由了,可以去山林中寻幽探胜。
我也有到梁宋游览得意愿,正好与您同行,希望能采到仙境中得瑶草。
词句注释⑴客:客居,旅居,即旅居他乡。
杜甫本居巩县,为父守墓,暂居东都首阳山,故称为客。
东都:即洛阳。
隋大业五年(609),改称东京洛阳为东都。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九月,改东都为洛州。
唐高宗显庆二年(705)复称东都。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称东京,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停京号,次年复称东都。
⑵所历:指凡所经历。
历:经历,经过。
厌:憎恶。
机巧:指奸刁巧诈,勾心斗角。
⑶野人:指没有官职得平民。
对:指面对,相对。
平民相对得即富人、官僚。
腥膻(shān):《周礼注》:“犬腥羊膻。
”食草类膻,如牛、羊之类,水族类腥,如鱼、鳖之类。
在诗中统指富人所食之美味佳肴。
⑷蔬食(sì):即以粗米、草菜为食。
杜甫《赠李白》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李白》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赏析: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
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
犹云平生飞动意也。
旧注俱大谬。
”(《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
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
跋扈,强梁之意。
杜甫《赠李白》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李白作者: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释:1.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拨,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2.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3.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翻译: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赏析:《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钦"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七绝《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
赠李白二首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杜甫)赠李白二首拼音版注音:其一拼音版注音qiūlái xiāng gùshàng piāo péng ,wèi jiùdān shākuìgěhóng 。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tòng yǐn kuáng gēkōng dùrì,fēi yáng báhùwèi shuíxióng 。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其二拼音版注音èr nián kèdōng dū,suǒlìyàn jīqiǎo 。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yěrén duìshān xīng ,shūshícháng bùbǎo 。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qǐwúqīng jīng fàn ,shǐwǒyán sèhǎo 。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kǔfádàyào zī,shān lín jìrúsǎo 。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lǐhóu jīn guīyàn ,tuōshēn shìyōu tǎo 。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yìyǒu liáng sòng yóu ,fāng qīshíyáo cǎo 。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赠李白二首翻译:其一翻译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是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地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其二翻译在我旅居洛阳这两年时间里,凡所遇到的事情中,我特别憎恶那些机诈巧伪之人。
赠李白原文鉴赏赠李白原文鉴赏《赠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赠别诗,该诗热情讴歌了李白的高洁志向,表达了对污浊尘世的愤恨之情,字里行间充盈着诗人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李白原文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李白原文鉴赏 1赠李白杜甫唐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①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拨,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②未就:没有成功。
③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④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⑤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赏析】: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赠李白原文鉴赏 2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赠李白的诗意与解释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赠李白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原文:《赠李白》唐代: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诗意: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赏析: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
”“相顾”即彼此相见。
“尚”即还,仍然。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
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
“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
“蓬”一种植物。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
杜甫《赠李白》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李白作者: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释:1.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拨,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2.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3.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翻译: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赏析:《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钦"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七绝《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
赠李白杜甫原文及注释翻译赠李白杜甫原文及注释翻译赠李白杜甫〔唐代〕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译文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注释客,旅居他乡。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习俗难居也。
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羶,则臭味弗投。
草食曰羶,牛羊之属。
水族曰腥,鱼鳖之属。
对,对头,敌手。
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
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
久服可延寿益颜。
”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
《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意思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这句话出自《赠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745年)杜甫游齐赵时,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幸会于山东。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赠李白》的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的译文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赠李白》的注释1、相顾:相视,互看。
2、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3、未就:没有成功。
4、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5、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6、狂歌:纵情歌咏。
7、空:白白地。
8、飞扬跋(bá)扈(hù):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赠李白》的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赠李白》的赏析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
《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翻译赏析赠李白二年客东都翻译赏析《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前言】《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注释】⑴客,旅居他乡。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习俗难居也。
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⑵腥羶,则臭味弗投。
草食曰羶,牛羊之属。
水族曰腥,鱼鳖之属。
对,对头,敌手⑶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
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
久服可延寿益颜。
”饣迅(xùn音迅),鸟饭⑷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⑸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
《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谓寻讨幽隐⑹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砭兴怀Γ?讶ナ?奕?海?嗥谑把?荩?倘赵轮?睬釘H耳。
”【翻译】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赠李白》诗词《赠李白》诗词1原文《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注释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四载(1745年)秋。
天宝三载(1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赏析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
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
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赠李白原文及赏析赠李白原文及赏析赠李白杜甫〔唐代〕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赏析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飞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了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了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飞道:“秋来相顾尚飘蓬。
”“相顾”即彼此相见。
“尚”即还,仍然。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的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
这一句感是飞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了杜甫在山东相会。
“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的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
“蓬”一种植物。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的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其中的“飞蓬”感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
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
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接着飞道:“未感丹砂愧葛洪。
”“未感”即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
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李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愧”即低于。
因为李白和杜甫的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
这一句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所以,杜甫在第三句飞道:“痛饮狂歌空度日。
”“狂”即狂放,任性豪放。
“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飞出豪放不羁的诗歌。
意思感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
言外之意感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
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了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
杜甫赞美李白的诗《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译文: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敏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译文: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译文: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原文】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1,未就丹砂愧葛洪2。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9?【注释】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白话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创作背景】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
杜甫《赠李白》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赠李白作者: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
1.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拨,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2.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3.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翻译: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赏析:
《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钦"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七绝《赠李白》,就
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
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
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
犹云平生飞动意也。
旧注俱大谬。
”(《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
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
跋扈,强梁之意。
考《说文》:扈,尾也。
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
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
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