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49 KB
- 文档页数:2
杜甫不见原文及翻译杜甫的《不见》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
”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⑴,佯狂真可哀⑵。
世人皆欲杀⑶,吾意独怜才⑷。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⑸,头白好归来⑹。
【注释】⑴“李生”句:李生,指李白。
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⑵佯(yáng)狂:故作颠狂。
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⑶“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
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⑷怜才:爱才。
⑸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⑹“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
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译文】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
”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
次年即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诗也应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
一说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诗人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不见二年级下《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写作者与友人李白许久未见,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亦流露对其哀怜和同情。
颔联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作者深切哀怜李白的原因所在。
颈联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情思。
尾联写作者对李白的祝福与和友人再次相聚的憧憬。
赏析:首联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颔联第二句,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
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
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
“怜才”也是怜己。
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尾联“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不见》赏析【原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赏析】本诗写于杜甫初居成都之时,时值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而获释,诗人得此消息,悲喜交加,便做此诗。
首联中“不见李生久”无一奇字,平白浅显得如村巷俚语,却饱蕴深情,奠定了下文明白晓畅却蕴情至深的笔调。
“不见”亦是诗歌题目,与“久”搭配,如飞白直呼,充分表现了诗人与李白分别日久后的情不能已。
“佯狂”是古代不得志儒生的行为特征之一。
儒生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入世的人生观(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
而世事纷扰,仕途险恶,许多人的人生目标难以实现,却又不想丧失儒家“修身、齐家”的处事标准,不想与尔虞我诈的现实媾和,便常抱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观念,高蹈而去,洒脱不羁,甚至说佯狂似癫。
如此,出世的行为与入世的愿望在他们的内心纠结不清,人生又如何能轻松快活。
作为同样不得志的杜甫双怎能不理解好友李白深深的抑郁与浓浓的哀伤呢?所以说,“真可哀”三字写的又何止是李白一人的生活和心态呀?分明是写出了诗人与所有失意文人的生存状态。
颔联中的“皆”与“独”字要仔细体会,李白才高学富,为人狂放,本就招人嫉恨,又因永王李璘一案招致祸端,“世人”便对他一片喊杀之声,而诗人虽与他分手多年(15年之久),却仍坚信好友的气节与人品,道出“我意独怜才”,这在人人明哲保身的世俗社会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只此一言,便可让诗人担负不小的风险,如此,一可见李杜二人友情之醇深,二可见杜甫的耿介、真爽的气节。
此二句足以让我们为他们真挚、纯朴的友情喝彩!颈联上句写李白的奇才。
李白少有才名,“八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也曾赞其“李白斗酒诗百篇”。
其才思之敏捷使多数人只能望其项背。
“千首”并非确指,即言其多,下句的“一杯”也非确指,即言其少。
李白的酒量与才气一样大,“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杜甫《不见》古诗赏析杜甫《不见》古诗赏析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鉴赏这首诗作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仿佛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突出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年(745)在兖州分别,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就表达了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往往佯狂避世,如同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就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悲哀。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但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
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形成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许多人主张将李白处以极刑。
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
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
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也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勤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零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是抒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
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赏析】这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
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表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情厚谊。
一、思念挚友,心存叹惋。
诗歌开篇写“不见李生久”,表现怀念之烈。
杜甫和李白十五年未曾见面,渴望相见的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却又令人哀怜和同情。
“真可哀”,便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
诗人在颔联中,用了一个“反对”,指出了“世人”与“我”对李白的不同态度。
“世人”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
我之“怜才”不仅“怜”其文学才能,还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给予了同情。
二、概述人生,抒发情思。
李白一生“诗十千”“酒一斛”诗酒飘零,浪漫人生。
好友杜甫盛赞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诗人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举杯消愁,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诗歌写李白的人生不幸,抒发了诗人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三、直抒胸臆,倾诉情谊。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诗,诗人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
首先语言质朴自然。
如开头一句语言极为通俗,“不见李生久”,就象在叙家常,道亲情,娓娓叙来。
其次是高度概括的写法。
李白终其一生,诗书万卷,浪漫洒脱,笑傲人生,淡漠功名。
而作者却用简洁的十个字来概括,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
[思考题]1.自古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怎样的感情?答案:表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情厚意。
对其文才的盛赞,对其蒙冤的同情。
2.如何理解“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两句话的含意?答案:统治集团中的人,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惟独象我这样的人欣赏他的才能。
关于杜甫《不见》原文欣赏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
值得欣赏一番。
不见唐代: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李生”句:李生,指李白。
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yáng)狂:故作颠狂。
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
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怜才:爱才。
赏析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
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
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
杜甫《不见》赏析《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名《不见》,这首诗又像无题诗了,不过,“不见”作为诗名也很有意义,因为很久不见,所以很想见。
事实,老杜也是想表达这样的心情。
从诗中的内容,我们猜测,杜甫是来到“大匡山”游览了。
“大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大康镇西北,其山势如筐。
大匡山是李白少年读书的地方。
老杜可能是慕名,特地而来的,来看看老朋友李白年轻时读书的地方。
睹物思人,见物不见人,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赏析杜甫说,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见到李白先生了。
你这样的天才却要佯装癫狂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啊!为什么杜甫说李白“佯狂”呢?事实,这里是有典故的。
首先李白在《古风》之“大雅久不作”里,曾抒发自己的志向:“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相传“孔子”序《书》删《诗》,又自称“述而不作”见《论语述而》。
后以“删述”谓“著述”。
)李白说,我的志向是像孔子那样著述,让我的光辉永远流传,映照在千万个春天里。
我效法孔圣人,如果有所建树的话,但愿我也将在麒麟被捕获的时候辍笔(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
)。
而在《荀子卷二十尧问第三十二》写道:【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
”是不然。
孙卿迫于乱世。
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
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
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
】这里提到的“孙卿”就是“荀子”,人家说他不如孔子,事实上是因为他身处乱世,所以被迫抱着伟大的圣人的志向,却给自己的脸上加了一层装疯的神色,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愚昧。
如今的李白不也是这样吗?所以老杜说他“佯狂”。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赏析杜甫说,这世间的人都想要杀了他,而我的心中独独怜惜他的才华。
为什么世人都想杀李白呢?我们这里简单地把李白的这段历史讲一下:757年,李白因为“永王李麟”三番五次派人来劝说他出山,于是加入了永王的军队,结果无意中成了反叛朝廷队伍里的人了。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本诗写于作者客居成都的初期。
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此时李杜二人已有十五年未见面了。
①李生,指李白。
②匡山,指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四川绵竹。
(1)诗中描写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作出分析。
(4分) (2)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3)本诗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分)
(4)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分)。
《不见》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不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直抒胸臆,不假藻饰,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抒发了自己和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
【原文】不见不见李生久⑴,佯狂真可哀⑵。
世人皆欲杀⑶,吾意独怜才⑷。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⑸,头白好归来⑹。
【注释】⑴“李生”句:李生,指李白。
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⑵佯(yáng)狂:故作颠狂。
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⑶“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
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⑷怜才:爱才。
⑸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⑹“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
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白话译文】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
”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
次年即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诗也应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
一说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赏析】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杜甫《不见》的原文及注释翻译【原诗】: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李生指李白。
匡山指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四川绵竹。
此时李杜二人已有十五年未见面了。
①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翻译】:我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他怀才不遇而佯装疯狂真是让人哀怜啊!世俗的人都想找个借口杀掉他,只有我心里是真的喜爱他的才华。
他才思敏捷,数千首诗传唱世间,自身却漂泊在外,只有借酒浇愁。
现在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还是回四川匡山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归隐吧【赏析】: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初中文言文阅读】杜甫《不见》“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阅读答案
2021年江苏省泰州市
(一)阅读杜甫的诗《失踪》,完成问题7。
(6分)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一千首快速的诗和一杯飘浮的酒。
矿山② 读书的地方,头白了,回报不错。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
遂有感而作。
① 世界: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 矿山:李白小时候学习的大矿山位于今天的四川北部。
7.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1分)
(2)具体分析李白诗歌中的形象。
(3分)
答:
(3)阅读整首诗,谈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2分)
答:
7.(1)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杀人。
我只对天赋有同情心。
(或“一千首敏捷的诗,
一杯飘浮的酒”)(1分)
(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3分,答到“怀才不遇”或“疏狂自放”得1分;答到“才华
横溢”得1分;结合具体词句解答得1分)
(3) ① 关心朋友;② 对李白缺乏才华和自我释放的怜悯和同情;③ 他表达了自己
未能发挥才华的情绪。
(回答2分得2分)
杜甫《不见》“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阅读答案。
不见杜甫赏析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不见杜甫赏析阅读答案不见杜甫赏析阅读答案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杜甫《不见》阅读答案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杜甫《不见》阅读答案2篇杜甫《不见》阅读答案2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2019-2020-不见杜甫赏析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不见杜甫赏析阅读答案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
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
赏析答案:
7.(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1分)
(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3分,答到怀才不遇或疏狂自放得1分;答到才华横溢得1分;结合具体词句解答得1分)
(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推荐下载】不见诗词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不见诗词阅读答案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
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9.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做题时,先把握诗句的内容,联系主旨,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加以评析。
注意佯狂、飘零、独怜才、诗千首等关键词。
20.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
【优质】不见杜甫阅读答案(201X年黄冈市中考语文)-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不见杜甫阅读答案(201X年黄冈市中考语文)
不见杜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 19-20题。
(4分)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
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9.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分)
20.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19.“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0. 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
杜甫《不见》阅读答案2篇杜甫《不见》阅读答案2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不见》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不见》阅读答案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①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
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
(3分)(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
(3分)答案:6、(1)示例:①对比手法。
(1分)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1分)②对比手法。
(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
(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
(1分)③直抒胸臆。
(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1分)(2)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
④希望好友相聚。
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杜甫《不见》阅读答案2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本诗写于作者客居成都的初期。
李生指李白。
匡山指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四川绵竹。
杜甫《不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诗】: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李生指李白。
匡山指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四川绵竹。
此时李杜二人已有十五年未见面了。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翻译】:我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他怀才不遇而佯装疯狂真是让人哀怜啊!世俗的人都想找个借口杀掉他,只有我心里是真的喜爱他的才华。
他才思敏捷,数千首诗传唱世间,自身却漂泊在外,只有借酒浇愁。
现在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还是回四川匡山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归隐吧【赏析】: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
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
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
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
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阅读训练】: 1.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3.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了一种并作赏析。
(4分) 5.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6.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4分) 7.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二: (1)诗中描写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作出分析。
(4分) (2)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诗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分) (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
(3分)(4)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
(3分) (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 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2.“佯狂”“飘零 ?????й?
杜甫不见诗词欣赏 ??????”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示例①对比手法。
(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3分)(意思对即可)示例②直抒胸臆。
(2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
(2分)(意思对即可) 5.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结合具体词句得2分 6.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2分)。
“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1分)。
“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1分)。
7. 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二:(1)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纵酒销愁、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
(2分)“敏捷诗千首”与“怜才”一句说明了李白的才情。
“佯狂”与“酒一杯”写出了李白内心有无限悲愤,外在的痛饮、狂放不羁不过是他内心痛苦的另样表现。
“世人皆欲杀”、“飘零”写出了李白无人理解的孤寂和生活上的艰难。
(2分)(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深的同情和牵挂,希望李白能在晚年回到四川,过上安稳的日子。
(2分)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直抒胸臆,质朴自然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最能表达深厚真切的情感。
(2分) (3) 示例:①对比手法。
(1分)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1分)②对比手法。
(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
(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
(1分)③直抒胸臆。
(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1分) (4) 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
④希望好友相聚。
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 (5).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2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