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相关国家法规及标准共3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38
附件6易燃易爆场所相关消防技术标准二、防火间距的相关要求:(1)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乙、丙类液体桶装堆场与周边建筑的防火间距:(2)可燃气体储罐与周边建筑间距:度比空气大时,应按该表的规定增加25%;当可燃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时,可按该表的规定确定;(3)厂区内及周边地块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常用数据(详细数据见列表):1、甲、乙类厂房(仓库)与单、多层民用建筑不应小于25米;与高层民用建筑不应小于50米;2、甲、乙类厂房(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2米;3、甲类厂房(仓库)与单多层丙类厂房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2米;乙类厂房(仓库)与单多层丙类厂房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米;(4)甲、乙类仓库与周边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三、占地面积及防火分区相关要求(1)、甲、乙类厂房防火分区要求:倍。
(2)甲、乙类仓库占地面积及防火分区要求:四、设置部位限制:甲、乙类生产场所(仓库)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五、附属建筑设置要求:(1)员工宿舍严禁设置在甲、乙类厂房仓库内;(2)办公室、休息室等不应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确需贴邻本厂房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爆墙与厂房分隔和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办公室、休息室等严禁设置在甲、乙类仓库内,也不应贴邻。
六、泄压及事故处置措施:甲、乙类厂房有爆炸危险的部位应设置泄压设施;甲、乙、丙类液体仓库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遇湿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仓库应采取防止浸渍的措施。
七、电气防爆要求: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的规定。
甲乙类爆炸危险区应选用防爆电气。
八、报警装置:建筑内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九、通风空调要求:甲、乙类厂房内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
为甲、乙类厂房服务的送风设备与排风设备应分别布置在不同通风机房内,且排风设备不应和其他房间的送、排风设备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
防爆标准与防护标准一、防爆概念1、引起爆炸的三个必要条件,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爆炸点火所需能量空气或氧气易燃气体或管道2、防止爆炸的产生必从三个必要条件来考虑,限制了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限制了爆炸的产生。
在工业过程中,通常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对易燃易爆场合进行处理。
1)预防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易燃物质泄漏的可能性;2)不用或尽量少用易产生电火花的电所元件;3)采取充氮气之类的方法维持惰性状态。
二、危险区域的等级分类及电气元件防爆分类和允许温度区域1、危险区域的等级分类0区(Zone 0):易爆气体始终或长时间存在1区(Zone 1):易燃气体在仪表的政党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或存在2区(Zone 2):一般情形下,不存在易燃气体且即使偶尔发生,基存在时间亦很短易爆区域等级划分,国际标准与美国标准的对照比较I.E.C. N.E.C.气体Zone 0 Class I, Division I Zone 1 Class I, Division I Zone 2 Class I, Division II粉尘Zone 10 Class II, Division I Zone 11 Class II, Division III.E.C.: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nterna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N.E.C.:美国电气规程(National Electrical Code, U.S.A.)2、电气元件防爆分类1、一般保护EN50.0142、浸油保护0 EN50.0153、充压保护设施p EN50.0164、加充粉末q EN50.0175、阻燃壳体d EN50.0186、提高安全系数e EN50.0197、本安保护i EN50.0120 1/1 Trust-Control8、气密保护h 未统一9、压力花保护n 未统一10、特殊措施s 未统一3、电气设备允许温度区域电气元件温区等级号元件表面温度最大允许值(℃)气体燃点(℃)T1 200<T<450 >450T2 200<T<300 >300T3 135<T<200 >200T4 100<T<135 >135T5 85<T<100 >100T6 T<85 >85三、几种常见物质的爆炸特性名称燃点(℃)温度等级爆炸等级组号名称燃点(℃)温度等级爆炸等级组号丙酮540 T1 IIA 乙炔305 T2 IIC醋酸酐330 T2 IIA 苯555 T1 IIA丁烷365 T2 IIA n-丁醇340 T2 IIA苯氯酸590 T1 IIA 乙醇425 T2 IIA乙醋酸460 T1 IIA 甲醇455 T1 IIA硝基苯430 T1 IIA n-戊烷285 T3 IIA丙烷470 T1 IIA 甲苯535 T1 IIA氢气560 T1 IIC 硫化氢270 T3 IIB 二硫化碳102 T5 IIC四、本安型传感电路的供电限制供电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将动力电与电子元件隔离。
防爆、防雷装置管理制度模版一、目的本管理制度旨在规范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确保员工和设备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保护企业的资产。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防爆、防雷装置的购买、安装、维护和管理。
三、定义1. 防爆装置:指能够有效防止爆炸发生、减轻爆炸的危害程度的装置。
2. 防雷装置:指能够防止雷电对设备、人员造成损害的装置。
四、管理要求1. 防爆、防雷装置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和验证。
2. 防爆、防雷装置的购买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并保留相关购买凭证和质保文件。
3. 防爆、防雷装置应按照生产设备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和安装,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
4. 防爆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并及时修复和更换损坏的部件。
5. 防雷装置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定期维护,保证其性能和稳定性。
6. 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人员应进行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好装置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7. 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台账制度,记录装置的购买、安装、维护和检修情况。
8. 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五、责任与追责1. 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人员应对装置的正常工作负责,并确保装置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
2. 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人员应及时处理装置故障,并采取措施防止装置故障造成事故。
3. 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人员发现设备故障或者存在安全隐患时,应立即报告上级,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4. 对于防爆、防雷装置的管理人员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事故的,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附则1.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及修订权属于本企业的管理部门。
2. 本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建议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以上为防爆、防雷装置管理制度模版,供公司参考。
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5年5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5]13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89]3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的《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
原《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J38-79)于1995年10月1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三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89]3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负责主编,具体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会同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对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J38-79)进行修订而成,经建设部1995年1月13日以建标[1995]13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防空地下室工程设计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先进规范和经验,同时针对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反复修改,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按照现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对有关战时防护要求和平战结合方面的各条款进行了修改;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的规定,结构设计采用了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早期核辐射防护设计方面的规定,修改了早期核辐射防护部分的有关条款;按照《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GBJ83-85)的要求,修改了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
为提高规范的质量,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地下建筑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甲19号,邮政编码100044),并抄送建设部人防工程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35),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防爆工具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单位及员工在使用防爆工具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规范防爆工具的使用和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范围包括本单位所有员工,在使用防爆工具时必须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的编制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各部门、各层级应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防爆工具的安全使用。
第二章防爆工具管理第五条防爆工具的选择应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进行科学评估,并选用合适的防爆工具。
第六条防爆工具的购置应严格按照公司采购管理制度执行,由专人负责购买。
购买的防爆工具应具备相应的安全认证和检测报告。
第七条防爆工具的保管应有专门的库房或库位,由专人负责登记入库和出库,确保防爆工具的使用明细和数量的准确性。
第八条防爆工具的维护与保养应定期进行,由专人负责,并按照防爆工具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第九条防爆工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并进行记录。
第十条防爆工具使用完毕后,应进行清洁、消毒,并进行记录。
第十一条防爆工具在使用中出现异常或损坏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上报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三章防爆工具使用规范第十二条防爆工具的使用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十三条使用防爆工具时应佩戴相应的防护设备,如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第十四条使用防爆工具时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严禁私自改装、拆卸或乱丢乱用。
第十五条使用防爆工具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确保没有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安全隐患。
第十六条使用防爆工具时应注意人身安全,防止产生伤害或事故。
第四章防爆工具事故处理第十七条如果在使用防爆工具过程中发生事故,有紧急情况应首先确保人员的安全,立即向上级汇报,并报警救援。
第十八条在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进行事故调查,完善事故报告,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事故防范和处理。
第十九条对于违反本制度和相关规定的行为,应按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防爆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防爆区内的安全生产和人员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设有防爆区的企业和单位,包括石油化工、化纤、制药、医药、印刷、油漆、油墨、塑料、化工产品仓储、航天、化学防化、军工、地铁等涉及易燃易爆气体、蒸气、液体和粉尘等作用的生产现场或设施。
第三条领导是防爆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到每一名员工。
第四条所有员工应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有权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条企业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配备完善的技术装备、安全设施、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第六条企业应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全面掌握防爆区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防爆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吸烟,严格禁止在防爆区内使用明火或产生火花的活动。
第八条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安全事故。
第九条防爆区管理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防爆区内的设备、工艺和操作符合防爆要求。
第十条相关检测、维修、保养等工作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未经培训或未持证的人员禁止进行相关工作。
第二章防爆区划分和标识第十一条防爆区应根据危险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划分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二条防爆区内应清晰标识禁止吸烟、禁止明火、禁止打火机等警示标志。
同时,在防爆区的入口处设置牢固的警示牌或标识,明确标明该区域为防爆区。
第十三条不同类别的防爆区应设置不同颜色的标识,以便员工和管理人员能够清晰认识到不同防爆区的不同性质和要求。
第十四条防爆区内的通风管道、照明设施、电气设备等应根据防爆区的等级和类别进行相应的防爆处理和标识。
第十五条防爆区的标识标牌应设置牢固,易于识别,网站清晰,确保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均能清晰可见。
第十六条防爆区内应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灭火器材,以便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撤离并进行紧急灭火。
人防工程施工规范人防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质量是一切产品的生命,建筑产品也不例外。
人防工程的质量高于一切。
人防工程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产品,除应具备一般建筑产品质量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人防工程的特殊要求。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防护可靠人防工程在建筑、结构、通风、给排水、电气等各方面都有特殊的防护要求,对工程的整体性要求很高,必须做到防护可靠。
为了达到防护要求,设计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精心设计;施工部门要严格按照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和设计图纸的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使人防工程建设真正做到质量第一。
2、坚固耐用人防工程的坚固耐用包括两个方面:既要平时使用时坚固耐用,又要战时使用时坚固耐用。
战时的坚固耐用既包括结构安全,又包括战时的通风、给排水、电气、通信、隔震以及整体密闭性方面。
人防工程必须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工程防水抗渗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人防工程主体均在地下,多属隐蔽工程,质量检查必须严格,一旦遗留后患,后果严重,地下工程的结构强度和防水、防潮除湿等是工程质量要求的主要指标之一,必须予以重视。
3、平战实用人防工程要平战结合。
作为基本建设投资,为充分发挥投资效果,在满足战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造价,为平时使用提供方便,但决不允许单为平时方便而损坏战时功能。
4、与环境协调人防工程必须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既是城市环境美观的要求,又是人防工程掩蔽性的需要。
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和施工依据1、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地方性法规2、部门规章主要有国家人防办或国家有关部委颁发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规定》、《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国人防<2010>288号)、《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监理管理规定》、《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等有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