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9
社会学、⽂化⼈类学、⼼理学对社会⼼理学的诞⽣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它们是孕育社会⼼理学的学科母体。
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理学作为⼀门独⽴的学科的诞⽣。
美国社会⼼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为怎样受他⼈的影响,他⼈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社会⾏为是⼈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为、亲社会⾏为、群体的决策⾏为等等。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理学起了直接的“催⽣”作⽤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德国的民族⼼理学、法国的群众⼼理学、英国的本能⼼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社会⼼理学中使⽤实证⽅法的两位先驱是特⾥普⼒特(N.Triplett)莫德(W.Moede). 第⼆次世界⼤战后,社会⼼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些新的特征,它们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类⾏为的⽅⽅⾯⾯;开展了应⽤社会⼼理学的研究;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为。
社会⼼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价值吵中⽴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不得和被试者建⽴研究⼯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关于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然观察的主要⽬的是描述⾏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参与观察时,由于⾝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造成的负⾯影响。
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应该注意着⼲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应该肯定和正⾯;以适当⽅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理,有时应主动出⽰⾝份证等⽂件。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关键信息项: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范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理论与观点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方法与技术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社会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知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自我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认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众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人际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际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群体心理与社会凝聚力群体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凝聚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社会偏见与歧视社会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歧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他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范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主要理论流派1500字心理咨询师备考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并进行简要概述。
1. 社会认知理论流派:社会认知理论流派主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
其中著名的理论有:- 配型模型:强调人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是基于认知规则的。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情境和行为,根据一定的规则将他人归类到不同的行为类型当中。
- 期望-协议理论:强调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是基于个体的期望和社会常规的。
当个体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时,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社会常规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社会认同理论流派:社会认同理论流派主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形成和维持自己与群体之间的认同感。
其中著名的理论有:- 自我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倾向于将自己定义为与所属群体相关的。
个体通过参与群体活动和与群体成员互动来维持和加强自我认同。
- 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认同感基于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
个体会根据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特征和目标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3. 社会互动理论流派:社会互动理论流派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进行互动的。
其中著名的理论有:- 交换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是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计算。
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与他人的互动所带来的成本和利益。
- 社会交往模式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会采取一定的模式,如讨价还价、合作博弈等。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对他人行为的预期来选择不同的模式。
这些理论流派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此外,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一、基础心理学知识。
1. 心理学概述。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含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流派如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关注可观察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人格结构等理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信息加工理论)。
2.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细胞体、树突、轴突),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 大脑皮层的机能分区:如额叶(与运动、言语等有关)、顶叶(躯体感觉等)、颞叶(听觉等)、枕叶(视觉等)。
- 脑机能学说:定位说(认为大脑特定区域负责特定功能)、整体说(强调大脑是以整体发挥作用)、机能系统说(鲁利亚提出脑的三个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模块说(认为大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模块组成)。
3. 感觉和知觉。
- 感觉:- 感觉的定义和种类(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
-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如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色给人温暖的感觉)。
- 知觉:- 知觉的定义和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又包括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历,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展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2、印象形成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因效应:最初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
说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近因效应:最新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
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以偏概全,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历的根底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信息整合形式: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详细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那么,形成总体印象。
〔1〕加法形式: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会的总和。
〔2〕平均形式:将各种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上下来形成对别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形式:不仅考虑积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不是根据简单平均分数,而是根据加权平均分数。
〔4〕中心品质形式: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4、印象管理〔1〕定义:①〔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指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展自我形象的控制,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识记)2.社会学的定义(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3.宏观的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结合实际原则要点:伦理原则(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领会)2.调查法(应用)(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目标设计的原则(识记)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岐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社会行为(识记)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符号互动论(识记)、社会认知论及场论:(识记)精神分析论: (识记)紧张与冲突(领会):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识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知识点:社会化概念(识记)、再社会化(识记)、社会化的内容(识记)、社会化的条件(识记)知识点:社会化的载体(识记)知识点:政治社会化知识点:道德社会化(领会)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知识点: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知识点:语言社会化(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分类知识点:角色扮演过程(识记)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知识点:角色失调(领会)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知识点:自我1.自我的概念;2.自我的结构;3.自我概念的功能;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5.自我概念的测量;自我的概念(识记)、镜我(领会)自我的结构(识记)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知识点:身份、身份的特点(识记)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知识点:自尊、自尊的概念(识记)、影响自尊的因素(识记)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知识点:基本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知觉的原因知识点: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要点:图式(识记)、图式的作用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知识点: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知识点:印象形成的效应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光环效应(识记)、刻版印象与定型(识记)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 平均模式3. 加权平均模式知识点:印象整饰(领会)第三单元归因知识点:归因(领会)、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控制点理论(识记,领会)归因原则(识记)、不变性原则(识记)、折扣原则(识记)、协变原则(识记)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动机的概念(识记)(领会)、动机过程(识记)、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识记)第二单元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知识点:亲合动机(领会)、亲合起源于依恋(识记)、影响亲合的因素(识记)、成就动机(领会)抱负水平(领会)、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识记)侵犯的构成(领会)、侵犯的原因(识记)要点:挫折——侵犯学说(识记)知识点:利他、利他(领会)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知识点:态度的概念(领会)、态度的成分(识记,领会)、态度的功能、态度的维度态度的形成(识记)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识记)第二单元态度转变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论(三)社会交换论(识记)第三单元态度测量第六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知识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表达在:①进步人认识自身的才能;②进步人的生活质量。
一、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如今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二〕学习的机制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①联想;②强化;③模拟〔没有“暗示”〕。
〔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四〕社会学习论的缺乏二、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霍曼斯〔1961〕社会交换论的根本观点表达在几个互相联络的普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有:①成功命题;②价值命题;③剥夺一满足命题;④进犯一赞同命题;⑤刺激命题。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那么〔0506-3-65〕,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
关于社会交换论,不正确的说法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根底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正确的说法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根底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一样奖赏的次数越多,那么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一满足命题。
三、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①詹姆斯;②米德。
〔一〕符号互动论的根本假设符号互动论的根本假设包括:①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它的意义为根底的;②事物的意义于个体与别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③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的根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也不包括强化和模拟别人。
〔二〕主要观点四、精神分析^p 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p 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意识与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p 论的主要概念〔是由荣格提出来的〕。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一、协议关键信息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理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社会认知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社会态度构成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际关系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社会影响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1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11 它侧重于研究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维持和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以及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1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影响、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群体心理等多个方面。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2 精神分析理论121 强调潜意识和本能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是由内在的冲突和欲望所驱动。
122 例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冲突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3 行为主义理论131 主张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的外部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认为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
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⑵性别角色社会化。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500字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
在备考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时,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解释。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想象力、观察和记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比较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是自我知觉理论、归因理论和坡印廷效应等。
-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己的行为来构建自己的自我形象。
- 归因理论研究个体对他人和自己行为的解释方式,探讨人们是如何归因行为的原因,是内在特质还是外部环境。
- 坡印廷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往往过高估计,而对他人的能力和品德则过低估计。
2.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认同并与他人产生联系。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认同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有自我一致性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
- 自我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信念、观点和行为,以保持一致性,避免认知不协调和内心的紧张。
-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如何在不同的群体中寻求社会认同,并在社会与个体之间产生一种互动。
3.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被他人行为和看法所影响。
代表性的社会影响理论有合规性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群体决策理论。
- 合规性理论研究个体如何在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信息传递理论探讨个体在交流中如何获取、解释和传递信息,以及信息传递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 群体决策理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如何进行决策和影响他人的决策。
除了以上的三个主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外,社会心理学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研究领域,如认知失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集体行为理论等。
备考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时,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理论流派和相关重要概念,并了解它们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1、1908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美国心理学家F。
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3、社会学家CA艾尔唔得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时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群体决策行为及人际合作与竞争。
5、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6、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7、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孟子的“性善说" 荀子的“性恶说”8、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
自然观察 2。
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
访谈法 2。
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适度原则)(三)档案法10、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 奥尔波特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1、四个影响比较广泛而长久的理论流派,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社会交换理论(美国霍曼斯)、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论.1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13、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主要的社会动机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络的心理倾向。
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
〔1〕亲合起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
〔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防止窘境。
〔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根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到达完善状态的动机。
〔1〕抱负程度:抱负程度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到达的和期望到达的成就目的的主观估计。
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与成就动机有亲密联络,抱负程度的上下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别人,那么个体的抱负程度就会较高。
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历也有关系,成功的经历可进步个体抱负程度。
〔2〕影响因素:目的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时机。
〔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气氛。
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利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别人的心理倾向。
权利需要是权利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利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
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利”;后者那么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利”,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可能通过酗酒、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利等行为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影响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____的恐惧。
4、进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别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进犯行为简称进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别人的行动。
社会心理学知识1、1908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社会学家CA艾尔唔得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时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群体决策行为及人际合作与竞争。
5、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6、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7、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8、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 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 2.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适度原则)(三)档案法10、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 奥尔波特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1、四个影响比较广泛而长久的理论流派,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社会交换理论(美国霍曼斯)、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论。
1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13、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14、精神分析理论;荣格——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以后总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观点。
15、亚里士多德-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以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
3、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4、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5、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社会化:①性;②性别(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③性别角色。
(三)家庭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角色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四)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级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五)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能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的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7、分类: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老师)(二)规定性角色(公务员,警察)和开放性角色(朋友)(三)功利型角色(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四)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8、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指角色承担着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9、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0、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11、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1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13、自我概念的功能:A\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B解释经验C决定期待1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15、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16、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詹姆斯的自尊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17、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网络,图式对新观察到的信息起到解释和引导的作用)图式的作用:A、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直觉和自我直觉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C、影响记忆(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3、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概括性的认识,成为自我图式,受图式的影响,人们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4、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5、首因效应(最初获得)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最新获得),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6、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7、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8、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9、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及个体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10、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A、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B、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D、投人所好1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12、(一)内因和外因。
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过程等个人特征,属于行为内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为综合归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形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可控性归因表面个体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的极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做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
13、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其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其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14、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因,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的是不变归因(二)折扣原则。
由凯利提出,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三)协变原则-规律性的协变15、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每次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3、亲和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和即合群,是人际的最低层次。
4、亲和起源于依恋5、亲和的作用A、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B、获得信息;C、减轻心理压力;D、避免窘境。
6、影响亲和的动机的因素:A、情绪因素;B、情境因素;C、出生顺序。
7、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8、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培养儿童动机应注意的问题是:家庭的教养方式;强调成就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9、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10,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11、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景及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挫折的心理紧张状态。
12、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主要有:A、社会控制的需求B、对无能的恐惧13、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14、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15.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16、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17、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A、情绪唤起水平;B、道德发展水平;C、自我控制能力;D、社会角色与群体;E、大众传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