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 第二课 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了解局域网
- 格式:ppt
- 大小:5.86 MB
- 文档页数:6
第二课共享网络资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用资源管理器浏览计算机中的资源和网络资源;2、了解资源管理器,理解目录结构;3、学会使用记事本;4、掌握复制、移动、保存和重命名文件;5、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区别。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掌握本章节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是7年级的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还不太熟悉,还停留在小学思维上,对新知识有着美好的憧憬,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分散;2、小学时候曾经学过一些基于windows的文件夹操作,对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但并不熟练,并且掌握的程度也差别较大。
三.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资源管理浏览各种给出的信息难点:理解资源管理器的目录结构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本课1、如何了解本机上的资源?2、如何了解教师机上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资源管理器”。
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资源管理器的操作问题1. 怎样启动“资源管理器”?请同学介绍一下“资源管理器”的界面。
学生回答总结(左侧是资源的目录结构,右侧是该资源包含的内容。
)查看资源管理器。
问题2:单击文件夹左侧的图标,目录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认识资源管理器的图标。
(网络、文件夹、硬盘、光盘驱动器、移动存储设备、打印机、各种类型的文件、回收站) 问题3:单击资源管理器菜单栏中的“查看”功能,选择不同的选项后,资源的列表会出现什么变化?问题4:在“资源管理器”中我们还能进行哪些操作?活动3【活动】试一试试着在F盘新建一个命名为“班级学号姓名(例1001张三)”的文件夹和命名为“班级学号姓名(例1001张三)”的DOC文件。
(注意提醒学生分辨“文件夹”和“文件”,提醒学生注意重命名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4【练习】探一探访问网络资源1.“资源管理器”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共享的资源。
第二课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了解局域网学习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类型学会设置局域网的网络基本属性,实现资源共享(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现在老师播放我校在运动会上拍摄的图片,并在大屏幕上显示。
请同学观看,问同学们想不想把照片存到自己的电脑。
提问:这些照片都是在老师的电脑上的,你们怎么可以拿到呢?本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了解局域网(二)新课教学请同学观看“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教学视频,讲:我们都是通过网络来共享资源的,对于共享的网络主要有那些呢?它们如何分类?板书:1、网络的分类按照网络分布范围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局域网:通讯距离在1千米以内的计算机网络,比如一个小区或学校内的电脑连接等。
城域网:通讯距离约10千米,也就是大概一座城市的范围内联网的计算机组成,名称由此而来。
广域网:把分布在若干城市、地区甚至几个国家之间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的网络。
(学生任务一:请同学们观察本间计算机教室的电脑之间由什么连接起来,他们之间有关系吗?能像高速公路一样互通吗?)(小组讨论汇报观察结果:)讲:由用一个交换机通过网线把所有的电脑连起来,从老师的电脑上可以看到所有同学的电脑,是互通的。
问:老师可以看到你们,在那么多的计算机中,你知道哪一台是你的吗?如何对计算机进行这些设置,使自己的计算机有自己的名称?板书2、局域网的计算机设置(1)如何查看和修改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操作步骤如下:下面看教师进行操作演示,①用鼠标右键点击“网上邻居”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属性”,打开“网络连接”设置窗口。
②指向“本地连接”,选择“属性”打开“本地连接属性”。
③双击Internet协议(TCP/IP)。
④根据图示设置IP地址。
(2)区别静态IP和动态IP地址。
IP地址是固定的,即为静态IP地址;而由一台DHCP服务器为网络中分配IP地址的是动态IP地址。
(学生任务二:了解静态IP地址和动态IP地址的知识,并动手设置本机IP 地址。
02 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了解局域网教案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了解局域网教案一、引言:(简介局域网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内部资源共享的需求与重要性)局域网是指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连接多台计算机和设备的网络,它可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信息传输速度。
在今天的教案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了解局域网并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二、了解局域网:(介绍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1. 局域网的定义:局域网是一种连结在一起的计算机网络,通常用于组织、学校、企业等内部网络环境。
2. 局域网的组成:局域网由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和网络线缆等组成,其中交换机和路由器起到关键作用。
三、局域网的工作原理:(解释局域网内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过程)1. 交换机的作用:交换机是局域网内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核心设备,它可以将数据包按照目的地的 MAC 地址转发到对应的计算机。
2. 路由器的作用: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的局域网,并进行数据的传输和转发,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
四、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介绍局域网内部资源共享的方法和优势)1. 文件共享: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的方式实现文件的访问和共享,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打印共享:将打印机连接到局域网中的一台计算机上,其他计算机可以通过该计算机来实现打印任务,提高打印效率。
3. 资源共享的优势:内部资源共享可以避免数据的重复存储和传输,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和协同办公。
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局域网的使用)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一台计算机,通过交换机和网络线缆进行连接,并进行文件和打印机的共享实验。
2. 操作指导:向学生提供操作指南,指导他们如何共享文件夹和打印机,并让他们亲自体验内部资源的共享和访问。
六、总结:(总结局域网的重要性和实现内部资源共享的方法)通过本次教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局域网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了局域网内部资源共享的方法和优势。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共享网络资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共享网络资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资源共享的定义。
2.学会设置共享文件夹的相关步骤。
3.学会查看计算机名称的方法以及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寻找教师在QQ空间中的学生图片等资源,学会浏览、使用共享资源。
2.通过教师引导掌握设置共享文件的方法。
3.通过任务分组学习帮助文档掌握资源共享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享网络资源,体会分享的快乐。
2.通过设置共享文件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意识和兴趣。
3.通过小组合作设置共享资源,发扬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情感交流。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已有涉及,但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接触到这一块内容,因而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点遗忘率较高。
另外,由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考虑到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时还是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的支配,因此在上本节课时,教师必须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重点:
(1)设置共享文件夹的步骤;
(2)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共享文件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第一课重涉信息海洋——深入了解因特网板书:学习目标: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历史和功能了解因特网的协议、IP地址和域名的含义授课过程:①导入:学习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板书:重涉信息海洋——深入了解因特网②讲解因特网概念;讲解因特网的功能:互相交流;③讲解因特网的发展历史;1969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署(ARPA),1980年以新的协议把计算机连接起来,成功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五大超级计算中心,1986年建立了NSFNET高速信息网络面向社会开放。
1994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连接,标志正式进入因特网。
1996年度建立了四大网络体系。
板书:1.因特网的发展历史④介绍因特网的服务:主要有四种服务,万维网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
⑤IP地址和域名系统:介绍域名的分类:国际顶级域名和国家顶级代码域名。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因特网的概念与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因特网提供的四种服务,万维网服务、电子邮件服务、FTP服务、远程登录服务等,还重点讲解了IP地址和域名的相关知识,使我们对因特网有了大概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课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了解局域网板书:学习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类型学会设置局域网的网络基本属性,实现资源共享①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问如何把老师电脑上的图片存到自己电脑中。
板书: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了解局域网板书:1、网络的分类②网络的分类:按分布范围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板书2、局域网的计算机设置③学生活动,观察本教室计算机的连接,引出局域网的计算机设置,如IP地址设置,区别静态和动态IP地址,计算机名的设置方法。
板书3、局域网资源共享④局域网资源共享,文件夹共享、设备共享、因特网上网共享、程序共享等,后面介绍因特网上网共享的三种方法。
本节课主要讲的内容是:如何实现内容资源的共享,了解了网络的三种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接下来讲解了局域网的IP地址设置,以及计算机名称的更改设置等,又学习了局域网资源共享的设置,共享文件设置,设备共享设置等。
学习使用电脑的局域网设置实现内部网络在当今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需求和挑战,比如如何在一个办公室或家庭中实现多台电脑之间的高效连接和共享资源。
好在我们有局域网这一神奇的技术,通过学习使用电脑的局域网设置,我们可以轻松搭建一个内部网络,实现电脑之间的无缝连接与资源共享。
第一步:了解局域网的概念和原理在开始配置和设置局域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局域网,即Local Area Network的缩写,是指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或学校等,将多台电脑和其他网络设备通过物理或无线连接方式进行互联的网络系统。
局域网的实现原理主要依靠路由器和交换机这两类设备。
路由器负责将不同设备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中,并实现设备间的数据转发和管理;而交换机则用于扩展局域网的网络端口,使更多的设备可以接入。
第二步:准备所需的硬件设备在进行局域网设置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硬件设备。
首先是一台路由器,它是搭建局域网的核心设备;其次是若干台电脑或其他网络设备,它们将通过路由器进行连接。
另外,适当数量的交换机也可以用来扩展局域网的端口数,以适应更多设备的接入需求。
第三步:配置路由器和电脑接下来,我们需要配置路由器和电脑,以建立起局域网。
首先,将路由器与你的宽带(如光纤、ADSL等)连接,确保互联网连接正常。
然后,通过网线将电脑与路由器相连。
在电脑上,打开网络设置界面,选择"以太网"或"无线网络",点击"自动获取IP地址"和"自动获取DNS服务器地址",这样电脑就能够自动获取到路由器分配的IP地址和DNS服务器地址。
完成以上步骤后,打开电脑的资源管理器,点击"网络",你将能够看到与你连接在同一局域网内的其他电脑或设备。
如此一来,你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内部网络。
第二课共享网络资源
【教材分析】
《共享网络资源》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通过资源管理器,了解计算机的各种资源,能下载并浏览老师提供的资源;通过在记事本中写下“自我介绍”,学会保存上交电子作业,在加深师生了解的同时,掌握交换信息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四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学过了word、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的Windows7的一些功能,本课主要要求学生了解win7资源库的功能,通过与xp资源库的对比,来了解win7的易用性,同时把学生在xp上的操作习惯迁移到win7上来,让学生能尽快熟悉win7的操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win7资源库的功能,文件及文件夹的简单操作。
教学难点:“库”的概念及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图片、视频、音乐文件、安装程序等各种类型文件若干。
【教学过程】
【思考与感悟】
Win7的资源库除界面上与xp不同外,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使用得当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故在学生初步接触win7时,就要帮助学生了解库的使用,方便后面的学习、工作。
“库”的概念太抽象,故选择直接介绍其作用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自己建立对“库”的印象,自然的把“库”的概念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共享网络资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资源共享的定义。
2.学会设置共享文件夹的相关步骤。
3.学会查看计算机名称的方法以及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寻找教师在QQ空间中的学生图片等资源,学会浏览、使用共享资源。
2.通过教师引导掌握设置共享文件的方法。
3.通过任务分组学习帮助文档掌握资源共享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享网络资源,体会分享的快乐。
2.通过设置共享文件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意识和兴趣。
3.通过小组合作设置共享资源,发扬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情感交流。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已有涉及,但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接触到这一块内容,因而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点遗忘率较高。
另外,由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考虑到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时还是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的支配,因此在上本节课时,教师必须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重点:
(1)设置共享文件夹的步骤;
(2)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共享文件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第二课共享网络资源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姓名学段学科七年级信息技术区县学校名称教学题目《共享网络资源》所选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册第1单元第2课一、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资源管理器查看本地和网络计算机中的资源,了解资源管理器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上传和下载共享资料,掌握利用资源管理器获取和焦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获取与交换过程中,体会共享网络资源的方便快捷。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资源管理器网络资源复制文件记事本保存文件重命名文件新建文件夹项目内容应对措施教学重点利用资源管理器上传和下载资料播放视图教学难点资源管理器的功能播放视图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基础,现阶段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养成违反上交每课电子作业的习惯。
三、学习环境选择1.学习环境选择(B )A.简易多媒体教室B.交互式电子白板C.网络教室D.移动学习环境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教学环节知识点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效果导入资源管理器以及文件夹的操作播放视频以问题导入:1、如何了解本机上的资源?2、如何了解教师机上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总结。
引出“资源管理器”。
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教师提问。
(可能的回答:桌面、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等)直接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同时这两个问题学生也已有一定的认识。
新课讲授资源管理器,访问网络资源,创建共享资源播放视频资源管理器的定义:是Windows 系统提供的资源管理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查看本台电脑的所有资源。
仔细听讲解,认真看操作,学习知识。
小组合作,一条探究实践的有效路径-----《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是目前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小组分配,可以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功能,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教学间的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除了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综合学生信息水平差异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备达到真正的合作需求,例如文件共享和互传等功能,发挥和体现信息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根据当时的课堂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对组员内部每个成员布置相同或者不同的任务,而每个任务直接关系到组内能否完成最后任务。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打造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
【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江版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的第二课内容,本学期的课时都是围绕网络展开。
本节课是了解局域网的开端,局域网的最主要功能是内部资源共享。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查看和设置局域网的网络基本属性;二是实现资源共享,获取共享资源。
书本内容也是实践操作大于理论学习,在仔细参研了课本以后,决定去掉书本打印机共享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暂时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践操作),加入书本下几章的教学内容---利用FTP获取资源,让整个课堂学习内容都可以实践操作,也不脱离局域网的范畴。
并将游戏融入课堂,组员共同完成闯关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共享文件的好处,体会到局域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因特网的形成历史和基本作用,本节课是学习因特网的一个分支---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掌握这项技能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利用这个方法,并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某项任务。
从初中生的学习规律来看,实践操作的学习效率远大于仅仅进行理论教学,因此整堂课大部分时间都安排小组合作来完成实践操作任务。
关于小组合作,从初一开始,我就已经阶段性尝试小组教学,因而学生对于这个课堂模式并不陌生。
七年级信息技术&共享文件资源&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共享文件资源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共享文件资源》。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三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我所选用的教材是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探索计算机网络世界”,第二课时“共享文件资源”。
从我对教材的理解来看,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后,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局域网中共享资源。
教材选用了局域网中最常用的方式以及我们最熟悉的文件夹共享使用的方式来与他人分享资源。
让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从其它计算机中获取资源并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大家。
即能进一步体会计算机网络优势,又能让学生很轻易地实现这个优势,获得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了PPT的基本操作,能够用PPT进行资源的整理。
在仔细研究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课重点是如何查找网上邻居以及如何设置文件共享。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教学目标分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知识和技能目标”方面,我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标识”在局域网中的唯一性,并且学会在计算机中找“计算机标识”。
以帮助查找网上邻居。
同时还让学生掌握只读共享模式的应用,并探求其它共享模式的应用。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一方面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具有主观的学习愿望。
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几种意识:安全意识、合作意识、分享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接下来,我将在“教学过程分析”中重点讲述:导入环节首先,我们进入导入环节。
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用PPT做的故事,(看)看完后我适时提问:他会再想什么办法呢?他过河了吗?你想不想看完他呢?学生由于受故事吸引,肯定会回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