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氧气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8℃,沸点-183.1℃,相对密度1.14。
化学性质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经过反应产生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氧气的用途是冶炼工艺、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医疗保健等。
冶炼工艺:在炼钢过程中吹以高纯度氧气,氧便和碳及磷、硫、硅等起氧化反应,这不但降低了钢的含碳量,还有利于清除磷、硫、硅等杂质。
高炉炼铁时,提高鼓风中的氧浓度可以降焦比,提高产量。
在有色金属冶炼中,采用富氧也可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
化学工业: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
再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煤粉的气化等。
国防工业:液氧是现代火箭最好的助燃剂,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可燃物质浸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氧炸药。
医疗保健:供给呼吸:用于缺氧、低氧或无氧环境,例如:潜水作业、登山运动、高空飞行、宇宙航行、医疗抢救等时。
以下是氧气的储运方法的相关介绍:
大气层氧气的出现源于两种作用,一个是非生物参与的水的光解,一个是生物参与的光合作用。
生物的光合作用对大气层的影响巨大。
它造成了大气层由还原氛围向氧化氛围的转变。
使得水光解产生的氢气能重新被氧化为水回到地球而不至于扩散到外层空间去,从而防止了地球上的水的流失。
同时光合作用也加速了大气层氧气的积累,深刻地改变了地球上物种的代谢方式和体型。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主要内容氧气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生物体必需的重要气体之一、其性质及用途具体如下。
性质:1.物理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比空气略重,密度为1.43kg/m³。
它是一种较差的热导体,在常温下不易溶于水,但溶于液态氮、液氩和液氢之中,同时也能溶于一些有机液体。
2.化学性质:与其它元素发生广泛的反应。
氧气与大多数物质发生燃烧反应,它是维持生物氧化代谢过程的必需因子。
氧气还能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用途:1.呼吸用途:人体对氧气的需求量很大,绝大部分用于供给人类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氧气的呼吸用途广泛,包括医学用气、急救、潜水、高原缺氧症的治疗等。
2.燃烧用途:由于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广泛应用于燃烧反应。
例如,氧气与燃料混合使用,可以提高燃料的燃烧速度和燃烧效果,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及实验室中的火焰试验。
3.氧割用途:氧气有很强的氧化剂性质,可用于金属材料的切割、焊接和钎焊等工作。
在氧割过程中,将氧气与燃烧燃料(如乙炔)混合,使金属材料迅速氧化和燃烧,实现金属材料的切割。
4.氧化反应用途:氧气参与的氧化反应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金属氧化反应用于制造金属氧化物,制造化工原料等。
5.卫生用途:氧气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调节人体有关生理功能失调的情况,如缺氧、窒息等。
同时氧气也可用于保持无菌状态,杀灭微生物等。
6.水处理用途:氧气可用于水的处理。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可通过充氧的方式供给水体中的溶解氧,提高水质。
7.工业用途:氧气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如铁矿石的炼铁、炼钢等冶金工序中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合成氨、乙烯、乙醇等化学工艺中氧气也是必需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氧气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于一般人群来说,要避免无故接触高纯度的氧气,以免引发意外事故。
此外,正常的大气中的氧气浓度为21%,过高或过低的氧气浓度对人体都可能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氧气时应注意安全性。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知识清单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0℃,1013kPa),氧气的密度为 1429g/L,比空气略重(空气的平均密度约为 1293g/L)。
氧气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 水中大约只能溶解30mL 氧气。
但氧气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可以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
液态氧呈淡蓝色,固态氧呈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
(1)与金属的反应氧气能与许多金属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化学方程式为:3Fe +2O₂点燃 Fe₃O₄。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化学方程式为:2Mg + O₂点燃 2MgO 。
(2)与非金属的反应氧气能与一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方程式为:C + O₂点燃 CO₂。
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化学方程式为:S + O₂点燃 SO₂。
(3)与化合物的反应氧气可以和许多化合物发生反应。
例如,甲烷(CH₄)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CH₄+ 2O₂点燃 CO₂+2H₂O 。
乙醇(C₂H₅OH)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C₂H₅OH + 3O₂点燃 2CO₂+ 3H₂O 。
二、氧气的用途1、医疗急救在医疗领域,氧气对于呼吸困难或缺氧的患者至关重要。
例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哮喘)、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或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通过吸氧,可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缓解缺氧症状,挽救生命。
2、工业生产(1)炼钢在炼钢过程中,氧气被吹入熔炉,与碳等杂质发生反应,从而降低钢中的碳含量,提高钢的质量。
(2)化工生产氧气用于许多化工过程,如合成氨(通过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与氧气反应)、生产甲醇等。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主要内容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且无形的气体,化学符号为O₂。
它是地球大气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占据约20.8%的体积比例。
氧气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用途,对于维持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氧气是一种高度反应性气体。
它能与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发生氧化反应,同时支持燃烧过程。
这是因为氧气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以提供足够的氧分子给燃料分子中发生的氧化反应。
氧气的高度反应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氧化剂。
其次,氧气对生物体的生存至关重要。
大多数生物体都需要氧气进行呼吸,通过氧气与食物中的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能量。
呼吸过程中,氧气在人体细胞内与食物中的糖分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这个过程称为细胞呼吸,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因此,氧气的存在对于支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此外,氧气在工业生产和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工业上,氧气常被用作氧化剂和燃料燃烧的辅助剂。
许多工艺过程需要氧气作为燃料供应和燃烧所需的氧气。
例如,金属冶炼和焊接过程中的高温炉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来提供高温燃烧的条件。
医学上,氧气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呼吸道疾病和缺氧症。
例如,氧气可以通过面罩或呼吸机提供给患有呼吸困难或缺氧的患者,以加强和支持他们的呼吸功能。
氧气还具有防腐和消毒的作用。
在食品和饮料加工工业中,氧气可以用来延长食品和饮料的保质期。
通过将食品和饮料密封在氧气环境下,可以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和食品的变质。
此外,氧气还可以作为消毒剂用于医疗和环境清洁领域。
氧气的高度反应性使其能够迅速杀灭微生物并清洁表面或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氧气还被广泛用于大气和环境监测。
氧气浓度的变化可以提供有关大气污染和空气质量的重要信息。
例如,在火灾监测和控制中,通过检测氧气浓度的变化可以确定燃烧过程的进行以及燃烧产生的烟雾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总而言之,氧气的性质和用途非常广泛。
它是一种高度反应性气体,对于许多化学反应和生物体的呼吸过程至关重要。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知识清单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0℃,1013kPa),氧气的密度为 1429g/L,比空气略重(空气的平均密度约为 129g/L)。
氧气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 水中大约只能溶解 30mL 氧气。
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逐渐降低。
氧气在-183℃时会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会凝固成蓝色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与金属的反应(1)与镁的反应:2Mg + O₂点燃 2MgO ,现象是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2)与铁的反应:3Fe + 2O₂点燃 Fe₃O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但需要注意的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3)与铜的反应:2Cu + O₂加热 2CuO ,现象是红色的铜表面逐渐变黑。
2、与非金属的反应(1)与碳的反应:C + O₂点燃 CO₂(氧气充足), 2C + O₂点燃 2CO (氧气不充足),现象是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发出白光,不充分燃烧时呈红热状态,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与硫的反应:S + O₂点燃 SO₂,现象是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与磷的反应:4P + 5O₂点燃 2P₂O₅,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
3、与化合物的反应(1)与一氧化碳的反应:2CO + O₂点燃 2CO₂,现象是产生蓝色火焰。
(2)与甲烷的反应:CH₄+ 2O₂点燃 CO₂+ 2H₂O ,现象是产生蓝色火焰。
(3)与乙醇的反应:C₂H₅OH + 3O₂点燃 2CO₂+ 3H₂O ,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氧气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气体。
人类通过呼吸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可燃的气体,是地球大气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占地球大气中的约21%,化学符号为O。
氧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性质和用途:1.性质:(1)氧气是一种氧化剂,能够与很多物质进行氧化反应,促进其燃烧。
例如,燃烧过程就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物质释放出大量的热能;(2)氧气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被广泛用于医疗保健、制药行业;(3)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象制造原料,用于气象仪器的推进气体;(4)氧气可被液化为液氧,液氧常用于火箭推进剂、航天器的气源,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以满足太空环境中的氧气需求。
2.用途:(1)医疗用途:氧气在医疗行业中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常用于供应氧气治疗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炎等。
此外,氧气还可用于手术室、产房、急救车等场合的氧气供应。
(2)工业用途:氧气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因为氧气能促进燃烧,故广泛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等工业的冶炼和熔炼过程。
(3)化工用途:氧气常被用作氧化剂,参与各种化学反应。
如氧气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水,以氧气作为氧化剂,例如氧化锌、硫酸等。
(4)环保用途:氧气在环保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废气处理器中使用氧气来氧化或还原有害物质,使其变为无害物质,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5)航空航天用途:氧气在航空航天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航空器、火箭等的动力系统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进行燃烧,提供推力和能量,从而实现飞行和太空探索。
(6)潜水用途:氧气在潜水时被广泛使用。
潜水员需呼吸氧气以维持生命,并提供给潜水员所需的气体,以便在水下更长时间地从事工作或进行探索。
总而言之,氧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体,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从人们的生活、医疗到工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中,氧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用途。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程序设计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问题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表一氧气的物理性质(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表二物质和氧气反应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
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
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空气》说课稿《空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