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全炯振,2009)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本文主要结论是:1978~2007 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按照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顺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贡献之后的“余值”,在这个“余值”中还包括没有识别(或者根本无法识别)的一些引起产量变化因素的作用,所以,只能相对衡量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程度。

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并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假设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基础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赵文、程杰,2011)本文使用索罗余值法和T?rnqvist-Theil 指数法,在修正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1952~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85~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1.7%,并没有高速增长的特征。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 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王珏等,2010)运用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 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总体上看,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趋势。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4%,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3.3%和西部地区的-6.0%。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各地区技术效率则存在着普遍的下降趋势。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

2.0%,而技术效率水平仅为0.956,处于倒退状态。

三篇文章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较大,数据基本都是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在要素投入方面,投入指标为各地区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等。第三篇文章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指标,比如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等。

2.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司伟、王济民,2011),文章采用12 个大豆生产省(区)25 年的数据,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动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3~2007年来,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 1.5%,呈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年均下降0.5%;技术进步率年均约为2%,且没有呈现随时间变化而增长的趋势。并指出,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对国内大豆生产发展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除非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在现有条件下,提升东北大豆产区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的途径是生产经营制度创新。

3.中国牛奶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牛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马恒运等,2011),文章以国有及集体和个体奶牛场牛奶生产的随机投入距离函数,分析中国牛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来源。总体上讲,中国牛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比较温和的,国有及集体和个体奶牛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25%和 2.33%,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国有及集体奶牛场的技术效率明显下降,而个体奶牛场的技术效率略有增长。中国牛奶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大约为80%~90%。推广新技术仍然是中国今后牛奶生产的优先政策。

4.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效率

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水稻生产为例(张越杰等,2007),文章主要利用吉林省8 个县(市)1994~2005 年水稻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非

参数HMB 指数方法对水稻生产的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获取各指数的时序变动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HMB 指数及其分解的各指数的变动原因做出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吉林省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由于技术进步水平低、规模无效率的作用而呈现下降趋势,可以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等手段来改善生产效率水平。

5.中国棉花生产技术进步率

中国棉花生产技术进步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田伟等,2010),文章利用1995~2008年中国13个棉花主产区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棉花生产的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是,中国棉花生产的技术进步显著,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但是,其增长趋势已经明显放缓。各个产区技术进步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各个产区的棉花生产总体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但是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

6.中国玉米加工业

中国玉米加工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以4个玉米主产省为例(杨兴龙、王凯,2008),文章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运用玉米加工业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中国玉米加工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而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1998~2005年,中国玉米加工业中淀粉及其制品制造业、饲料加工业、酒精制造业和白酒制造业的TF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13.3%、23.7%和7.7%,这充分说明,近年来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迅速;玉米加工业各子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但技术效率增长缓慢,技术进步构成推进TFP增长的主要因素。

7.中国蔬菜批发

蔬菜批发主体技术效率分析——基于北京市场的调查(寇荣、谭向勇,2008),文章利用蔬菜批发主体的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分析了蔬菜批发主体的技术效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资金和经营人数对蔬菜批发主体产出的增加有积极作用。改善蔬菜批发主体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经营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蔬菜批发主体的技术效率,从而提高蔬菜批发主体的产出。其中,蔬菜批发主体微观层面的一些影响因素,

包括固定客户占商户总客户的比例、商户主要决策者从事蔬菜批发业务的时间、商户主要决策者在从事蔬菜批发业务之前的职业是否做其他生意,对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还发现,在现有蔬菜流通的宏观和微观条件下,通过提高蔬菜批发主体的技术效率来提高蔬菜批发主体的整体产出和蔬菜的整体流通效率还是很有局限性的。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各个层面的相关制度创新、流通模式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流通相关技术创新和流通主体的自身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来不断提高技术边界,才是更有效、更持续地提高蔬菜整体流通产出和流通效率的根本途径。

8.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赵燃等,2008),文章运用1999~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密集度以及资产负债率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并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化、规模效率等指标值大于“三资”企业;另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较显著的正影响,而资本密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影响。

9.中国乡镇企业

效率增进、技术创新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李平等,2008),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了1996~2006年中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并将其分解

为技术创新效率、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三部分。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乡镇企业TFP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效率低下;而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镇企业TFP的下降。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阻碍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10.中国食品工业

中国食品工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基于各省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视角(靖飞、俞立平,2009),文章运用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方法,从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视角,分析了2004~2007年中国各省份食品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和2007年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状况及其进一步改进的方向。研究表明:中国各省份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较高,其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中国食品工业纯技术效率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明显;未达到纯技术效率完全有效的省份,水产品加工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奶类、肉类,而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的加工利用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1.中国蚕茧生产

中国蚕茧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蓝广芊、吴大洋,2009),本文以1980~2005年中国的蚕业生产数据为基础,以桑园面积、劳动力总投入、物质总投入为自变量,运用C-D函数构建蚕茧生产函数,并测算中国蚕茧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得出的结果是:中国蚕茧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7.99%;桑园面积、劳动力总投入、物质总投入对蚕茧的生产弹性分别为0.0667、0.5456、0.1686。本文以2001~2005年的蚕业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确定性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中国主要蚕茧生产区域的蚕茧生产效率,得到的结果是:中国蚕茧生产效率平均只有0.67,蚕桑生产存在着较大的生产无效性。蚕茧平均生产效率最高的是广东(0.78)、广西(0.77)、浙江(0.77),最低的是陕西(0.49)和湖北(0.49),各区域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12.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效率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榨菜产业为例(谭淑豪等,2011),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了重庆市涪陵区21家榨菜生产加工企业2006~2008年间的技术效率,并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这些企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榨菜生产加工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1。影响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过小以及生产用工规模不合理;此外,购入原材料的价格成本也是影响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企业效率的关键因素。

自Farrell(1957)建立运用前沿生产函数评估技术效率的方法以来,国际上关于技术效率的分析在银行、教育、医疗卫生、加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已有广泛的运用。以在农业上的应用为例,技术效率分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参数法,即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进行分析。另一类分析技术效率的方法是非参数方法,即主要利用DEA方法进行效率测算。

由于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因此,上述CCR模型仅能对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进行评价,

而无法考虑决策单元在规模报酬可变前提下的技术效率。为此,Banker et al.(1984)对CCR 模型加以修正,发展出BCC(Banker、Charnes和Cooper)模型。BCC模型将CCR模型原来假设固定规模报酬(CRS)生产可能集限制放宽为可变规模报酬(VRS),这样便将决策单元总体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和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SE)。

本文也用了二阶段方法,第二阶段的Tobit模型将上一阶段测算出的各榨菜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效率作为因变量,将影响榨菜生产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回归模型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包括了原材料购入成本、年固定资产投入、年研发经费、企业员工总人数、高学历人员数量等。

13.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黄祖辉等,2011),本文首先采用Bootstrap-DEA模型测量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技术效率与可变情况下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然后运用单侧截断Bootstrap方法对影响各种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均效率水平较低,其主要根源在于纯技术效率水平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不力和管理不善是其纯技术效率水平低的主因。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其规模效率水平低。合作社负责人的企业家才能和成员的人力资本状况是提高合作社效率的关键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效率。此外,本文还验证了在样本量较大的情况下,Bootstrap方法的优点是明显的。

14.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吴玉鸣,2010),本文基于扩展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依赖性,测算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情况。得到的结论有:中国省域农业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局域集聚的特征;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50,资本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为0.43,而土地的贡献不显著,劳动和资本是中国省域农业产出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研究区域农业产出行为不应忽视空间效应,在制定农业政策时,需要考虑邻近省域之间的农业生产互动,引导各个区域合理地投入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I15301126 朱丽平 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一环。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资本充足,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三性的前提。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形成机制及经营管理的观点,以期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初步认识。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借款人贷款需求和存款人即时取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以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性而成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深刻的揭示各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缺陷。因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合约标准化现代金融市场上,银行也看作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从而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策略(Garman,1976)。因此,当一家银行能以合适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就称这家银行具有流动性。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获得可支配的现金或者通过借款、出售资产能够迅速筹集所需资金(Peter S. Rose)。 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内外两方面。从内部来说,一是由商业银行业务性质决定。商业银行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业务,是缺乏流动性的;而负债方业务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这一流动性的转换,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负债,在这一转换中,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最高效率。但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累积的原因。二是流动性风险源于资产负债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王文华,2000)。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负债流动性约束;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差,其风险增加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即资产的流动性约束。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盈利性和流动性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牛兴元,2004)。三是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试图保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都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Peter S. Rose ,1996)。银行流动性风险根源于供给和需求的不相匹配,主要有超负荷经营、期限搭配失当、资产质量恶化等导致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乔海曙,熊正德,2000) 从外部来说,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国际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封闭的国内环境,而是应该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金融法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汇率制度、资本流入、资本流入流出都会带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三、国外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Bryant(1980)提出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流动性较强,因此存在挤兑风险,即存在流动性风险。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挤兑风险,从而保持银行稳健。Diamond和Dybvig 创造性的提出了D-D 模型,即在银行资产和负债错配的情况下,高流动性的负债和低流动性的资产之间的转换机制。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从而引发挤兑风险。挤兑风险具有盲目性和传染性,当发生挤兑时,会快速蔓延到其他银行,造成金融系统挤兑风潮,引发系统性危险。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要点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在考察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这三个彼 此相关且最为业界和学界常用的概念时,笔者发现纵然有申葆嘉、谢彦君、王 德刚和明庆中等一批学者先后讨论和研究,但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 普遍。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 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欧洲一些高等学校的学者。最早发表著作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意大利罗马大 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1927年他在《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次从 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和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 济性质的社会现象,属于经济学范畴。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G. Glücksmann)在《旅游总论》一书中指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葛留克斯曼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原因、基础、性 质和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关系着手探索,认为对旅游的认识,需要从不同学科去 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它。而今,对旅游界影响颇为深 远的旅游定义,是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W. Hunziker)和克雷夫(K. Krapf)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 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总和。”该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 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纳。因为该组织的简称是AISET,一般将其称为“艾斯特定 义”。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 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 活动”。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长达百年,从托马斯·库克时代至今,国外学 术界对于各个时期出现的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研究颇有成果。但在对旅游等 一系列的概念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旅游业以及将旅游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的 研究难以成为可能。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在学术意义上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国外的学术研 究。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一词的学术内涵是个舶来品,由此衍生了许多相 关概念,如旅游、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学、旅游业、旅游者等等,而其 中最典型的就是:旅游、旅游学和旅游业。在三者的理解上时常混淆不清,无 法达成共识。例如,“旅游活动”在某些文献中因使用上的需要,也常常被称 作为“旅游现象”,还被简称为“旅游”。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申葆嘉(2008)在“我的旅游观”中提出“旅 游是什么?一个可以意会、难睹全貌的社会存在”,又说“的确,旅游是一个 十分奇特的现象,这是一个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事情,但是恐怕至今还没有 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内看到它运行的全貌。”谢彦君(2010)指 出:“学界对旅游现象本质的认识所存在的漠然、混乱甚至错误的情形,造成 了我们对各个旅游相关范畴在理解上的偏颇或错谬”。这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说,由于很多时候很多人受到与旅游相关或相类似的现象的蒙蔽,先入为主地 用自己对相关现象的理解,来进而据以判断旅游的本质,从而陷入了本末倒置

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 企业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企业风险预警器,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河北金融学院的张晓萍、胡安琴在2003年第3期的《中国证券期货》上发表《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他们认为,从广义上讲财务风险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无法控制或难以预计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李燕在2008年第5期的会计之友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她认为由于财务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本身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管理者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决策失误使得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企业应该从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指标,并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这三个方面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淮南联合大学的张文芹在2007年发表在《黑龙江科技信息》上的《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一文中提到,财务风险的特征如下: 一是客观性: 企业财务活动存在两种可能结果, 即实现预期目标和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这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客观存在。二是全面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三是不确定性: 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四是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一般来说, 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财务风险的识别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

旅游管理专业开题详细报告经典范文模板.doc

旅游管理专业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1。选题背景 旅游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旅游业竞争的白热化,旅游经济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如何吸引游客、稳定客源成为各旅游景区关注的焦点。打造景区美誉度是旅游景区稳定客源、取得竞争优势行之有效的方式。游客满意度与景区美誉度紧密相关,游客的满意度越高,提升景区美誉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掌握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游客满意度最终提升景区美誉度,不仅能够吸引到游客,保证客源稳定,而且对景区科学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市场持续开拓都具有长远而积极的作用。 热门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的巨大客流量,尤其是黄金周各景区的超负荷客流现状,严重威胁着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保持我国旅游景区在游客中的良好吸引力,提升景区的美誉度以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景区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在旅游景区开展系统的游客管理非常关键,有必要把游客管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来规划和建设,不仅有效缓解巨大客流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增强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 2。研究目的 鉴于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水平,并随着旅游业

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旅游景区对游客满意度会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黄山风景区的游客满意度为例,通过对携程旅行网自由点评数据的分析研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2。1黄山风景区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游客满意度现状 黄山风景区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建立在游客满意度的双因素理论基础上,并导入晕轮效应。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分为操作因素和表达因素,展示旅游地功能的必要措施和客观环境即为操作因素,主要包括:风景因素、价格因素、可进入性、安全因素、天气因素和时间因素;对旅游地功能发挥起阻碍、补充、辅助、支持作用的选择条件即为表达因素,主要是:旅游线路设计、服务质量、拥挤度、出游方式、自身因素、关联景点因素。晕轮效应即游客对某单项属性的满意/不满意可能导致游客对整体旅游的满意/不满意。产生晕轮效应的单项属性根据其产生效应的侧重面可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中间效应,有些单项属性几乎不产生效应。根据黄山风景区特点把产生晕轮效应的单项属性归纳如下: 正效应:风景因素; 负效应:价格因素、可进入性、安全因素、拥挤度、跟团效果; 中间效应:天气因素、服务质量、旅游线路设计。 在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得出黄山

旅游文献综述

南通大学 信 息 技 术 检 索 作 业 论文题目: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 姓名:顾鹏斐 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班级: 132班 学号: 1315052037 指导老师:钱智勇 日期: 2015年5月4日

现代旅游体验要素 顾鹏斐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 正文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第一阶段,观光旅游。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第二阶段,休闲旅游。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第三阶段,体验旅游。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 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而Cohen(1979)认为,旅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沈丽,林冬冬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3年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井喷的一年。但是伴随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而来的风险更是不容小觑的,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将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加以追踪并且进行综合评述,内容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涵义界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通过综述学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尚不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还未统一以及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研究学者不断完善与充实。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余额宝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015-06 曾有人估计,互联网金融将吞噬传统金融,从而使后者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①。从四大行推出的网上银行,到淘宝联合天弘基金开发的余额宝,互联网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客户群和衍生产品的种类均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规模已达1853.42亿元②,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公墓基金。然而,火爆背后的风险不容小觑。2013年4月,上线未满月的P2P网贷企业“众贷网”宣布破产,随后“城乡贷”在其网站挂出歇业公告,两家网络平台相继倒闭。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正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时全面制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策略。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风险管理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本文将对学者们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界定、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 关于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以下是相关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研究成果,主要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界定互联网金融。 从静态角度看,分为产物说和模式说。产物说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而且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包括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 收稿日期:2014-07-10 基金项目: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规定性项目“区域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管控体系构建—以山东为例”。 作者简介:沈丽,女,山东莱州人,博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林冬冬,女,山东临清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 ①“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来自于比尔·盖茨。十几年前,互联网刚出现时,比尔·盖茨预言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传统银行终将灭绝。 ②数据来源于天弘基金2013年数据。

如何用DEAP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一、软件的具体操作 1.建一个文件夹,里面必须有四个文件(Dblank;deap;deap.000;123.dta)前三个文件在一般下载的DEAP Version 2.1中都有,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第四个文件是一个数据文件,一般先在excel中先输入,再复制到一个记事本下就可以,注意在记事本下的数据只有数据,不包括决策单元的名称和投入、产出的名称,并且一定要先放产出,后是投入。例子具体见123电子表格和123记事本。 2.对命令Dblank文件进行修改,修改后保存为12 3.ins文件 3.打开deap软件,运行123.ins 4,回车后自动会有123.out 注意事项:(1) 123.dta;Dblank;123.ins都用记事本打开; (2)数据文件名和命令文件名一定要一样,如例子中都用123 (3)文件夹中一定要包括deap.000文件,如果没有这个文件,打开deap软件,就会出现一闪就没有了的情况。 二,结果的分析 在文件夹中打开123.out,看如下: 1) firm crste vrste scale 1 0.687 1.000 0.687 drs 2 0.814 1.000 0.814 drs 3 0.319 0.709 0.450 drs 4 1.000 1.000 1.000 - 5 1.000 1.000 1.000 - 6 0.336 0.425 0.791 drs 7 0.642 0.648 0.991 irs 8 0.379 0.381 0.994 irs 9 0.702 0.750 0.936 irs 10 1.000 1.000 1.000 - 11 0.304 0.461 0.659 irs 12 0.352 1.000 0.352 irs 13 1.000 1.000 1.000 - 14 0.594 0.929 0.639 irs 15 0.402 1.000 0.402 irs mean 0.635 0.820 0.781 firm:代表例子中的15的样本 crste:技术效率,也叫综合效率 vrste:纯技术效率 scale:规模效率(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irs:规模报酬递增) crste=vrste×scale 2)

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上海城市公园休闲空间 设计研究——以徐家汇公园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王玉__ 学号:090760211 指导教师:潘文焰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这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面临的人们闲暇的需求与设施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游憩场地的数量不足和休闲空间质量不高比较明显。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公园范围内创造出与需求相适应、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公园设计概念是十分必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城市文化的沃土中,公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城市公园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相继出现了一批缺乏本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使城市公园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设计表达

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国外的相关研究 公园规划的内容早已包含在了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之中,最早的公园规划案例要数英国利物浦的博肯海德公园和法国的奥斯曼改造计划。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公园有着改善城市卫生、健康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产升值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休闲权益,而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研究公园与休闲、公园设计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公园与休闲和公园设计方面的著作,其中《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一书在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公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标准、观察与调查方法以及规划程序。 此外,Alexander Adrew von Kursell、Sassan Seyed Kalal、Anne Farrell Peterson、Dana H.Taplin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园再造的因素、政治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公园分布和城市景观塑造的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价值、公园在城市和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不同阶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要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城市公园的上述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 1.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79年以后,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公园发展、功能分析、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生态研究、休闲游憩行为研究、公园容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类似,也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研究城市公园的学者们大都从研究单个或多个公园入手,进而总结出普遍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国内城市公园中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公园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石金莲等(2005)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研究方法,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得到了POE评价分析

心理旅游的文献综述

心理旅游的文献回顾 一、背景简介 “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当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现在,旅游主题和形式日新月异,旅游者也更追求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模式(《马尼拉宣言》198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过去那些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经很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的人开始了对精神层面和生活享受的一些追求,于是外出旅游也成为不少人的首要选择。 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用来表述,专家们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问题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年龄越大,心理问题就越明显。在心理问题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正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种种矛盾、困难和不顺心,经常产生不良情绪,以致对人们的身心产生很大的伤害(张小红,2009)。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一些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因素产生心理问题,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目前却没有足够完善的心理咨询组织模式来帮助大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国内就有学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较少求助心理老师,其原因在于很多同学仍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羞耻尴尬之事,担心受到身

边朋友的歧视。而且,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多以个体谈话辅导为主,较少涉及团体辅导,对于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陈家麟,2002)。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并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人士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白领人士的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者心理疲劳,并非体力疲劳,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这些人的疲劳感(张小红,2009)。在研究中学者发现这类人群也会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使自己放松下来,不过收效不是很好,治疗的持续性也不是很强。 面对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缺乏吸引性的情况下,大家就早寻找一种能把旅游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于是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始探寻一种全新形式的心理治疗模式——心理旅游。 二、研究文献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张小红,2009)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曹静,2004) 《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陈启新、雷国营、张耀武、覃军,2012)《心理旅游初探》(韩毅,2008) 《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探究》(张亚卿、褚秀彩、刘艳红、张宏卫,2008)《心理旅游研究》(陶明达,2007) 《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王晓乐、宫婷婷,2011)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的出现给传统的银行交易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一些不曾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面对这种现象,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1 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电子银行的发展前途。N. Kamakodi(2008)研究印度客户对电子银行的接受程度发现在近15年里,在受访的292人里,大多数人都愿意使用电子银行,而且有80%的人认为电子银行是人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关于电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国外对电子银行的研究主要通过它的实践,例如近年来危害较大的网上钓鱼。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有超过九成网民遇到过网络钓鱼,而且有4500万网民蒙受了经济损失。Maher Aburrous,M. A. Hossain,Keshav Dahal,Fadi Thabtah(2010)研究指出网络钓鱼的存在对电子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最有害的影响是它会产生信任危机。网络钓鱼严重损害互联网业务,例如,很多人减少网上银行的使用是因为他们认为使用网上银行会成为网上钓鱼的受害者,从而使他们的个人信息外流,从而损害其本人的利益,因此网上钓鱼的出现对电子银行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关于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Helena Rif`a-Pous(2009)认为财务信息是非常敏感的,因此电子银行必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系统来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提高客户对电子银行的信任。2003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的最终版本,提出了14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并协助金融机构建立自身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在开始提供电子银行交易服务之前,对是否希望银行提供此类服务作出明确的战略决策还应该要适当考虑和解决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战略中的操作和安全风险问题。确保现行的风险管理程序、安全控制程序、对业务外包的尽职调查和监督程序能够针对电子银行服务的发展作出适当评估和相应修改。 2 国内文献综述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第46卷 第8期 2019年8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46 No.8Aug. 2019 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招标项目“2017年天津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18ZLZDZF00210)。 收稿日期:2019-07-18 科学与社会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孟 媛,张 弛 (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摘 要: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很多,例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索罗余值法。通过简要梳理索罗余值法的推导过程,归纳较为普遍的关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的质疑,以及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是不完全准确的。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余值法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08-0094-02 Literature Review on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Solow Residual Method MENG Yuan ,ZHANG Chi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 Center ,Tianjin 300051,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data envelop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is widely used.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its basic assumptions (namely, constant scale benefit and Hicks neutral) are summarized by briefly combing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s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olow residual method ;technical progress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测算方法不一,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罗余值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简要介绍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根据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探讨测算的局限性,进而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索罗余值法简介 索罗[1]并不是第一个将生产函数与生产率联系起来的人,早在1942年Tinbergen 就探索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索罗的开创性贡献在于他在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之间建立了较为简洁且实用的理论联系。 索罗余值法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 生产函数)得到的,以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 性(Hicks neutral )为基本假设前提。规模效益不变指 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价格不变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希克斯中性指的是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比率不变。CD 生产函数为: (,)t t t t Q A F K L = (1) 式中:Q t 指的是产出,K t 指的是资本投入,L t 指的是劳动投入,希克斯A t 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水平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即全要素生产率,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 上述公式(1)变形,可以得到相对希克斯效率A t /A 0,即Q t /Q 0作分子,生产函数中要素积累的部分F (K t ,L t )/F (K 0,L 0)作分母。但是由于各投入要素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并不能直接得到希克斯效率。 索罗运用非参数指数法,将上述公式变形得到: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Q K K L L A Q Q Q K Q K L Q L A ??=++?? (2)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