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469.10 KB
- 文档页数:9
艾灸基础知识什么是艾灸?艾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是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的药性,通过燃烧艾条或放置艾绒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以热刺激和药性渗透的方式,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原理包括两个方面:热刺激和药性渗透。
热刺激:艾灸时,艾草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促进气血的运行,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药性渗透:艾草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经由皮肤渗透进入人体,达到调理气血、养护脏腑的作用。
艾灸的分类艾灸根据不同的灸法和不同的穴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灸:将艾条点燃后直接放在皮肤上灸热穴位。
2. 间接灸:用中间隔介物(如姜片、蒜片等)将艾条与皮肤隔开,再用火烧热介物进行灸热穴位。
3. 穴位灸: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疗。
4. 热敷灸:借助湿热敷布和艾草的渗透作用,贴敷在一定的穴位上,用热量温热穴位。
艾灸的适应症艾灸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一般适用于以下症状和疾病:1. 感冒、咳嗽、咽喉疼痛等呼吸系统疾病。
2. 肩颈痛、腰腿痛、关节痛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3. 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4. 失眠、头痛、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
5. 妇科病、男科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艾灸的注意事项1. 艾灸时要注意火候,避免烫伤皮肤。
2. 老年人、孕妇、疲劳过度或热量过高的人要避免过多的艾灸疗程。
3. 艾灸后应避免吹风、洗澡、受凉等,以免引起感冒或伤风。
4. 盲目艾灸可能会导致过敏、瘀血等副作用,所以在进行艾灸疗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效果,但是使用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如果遇到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灸法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灸法的作用(一)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流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温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
”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三)消瘀散结《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所以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四)防病保健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疾》记载:“河洛间土地多寒流,儿喜病惊。
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以防噤。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针灸》也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客服问答一、基础问答1、艾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1)艾灸治病养生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
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因为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
艾燃烧时能产生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对人体的渗透力在10mm以上,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特殊免疫力。
艾灸同时具有通经脉和自动找病位的功能。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他药材和其他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等等与艾作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代替艾。
人类上万年唯独以艾为主做灸的原材料,自然是有其原因的!2)艾灸施于穴位,通过热和能量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调动经脉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从而疏通脏腑,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
艾灸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适合患者在家中使用,配合医师治疗,以巩固疗效,也适合百姓居家保健。
详细解释:1,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2,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3,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有利于治疗作用的近红外线。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的较高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4,近红外线,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激活素”。
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免疫和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调节荷尔蒙和性激素的分泌,能够增强女性卵巢的功能,消除和改善痛经、闭经、性冷淡、不孕症等;也能够有效的消除男性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疾病。
艾灸100个基本知识以下是艾灸的100个基本知识:1.什么是艾灸?2.艾灸的原理是什么?3.艾灸适合哪些人群?4.艾灸的禁忌症有哪些?5.艾灸的操作方法有哪些?6.艾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7.艾灸的适应症有哪些?8.艾灸的疗效如何?9.艾灸的使用禁忌有哪些?10.艾灸的副作用有哪些?11.如何选择优质的艾灸条?12.如何正确使用艾灸条?13.艾灸条燃烧时应该注意什么?14.艾灸条的储存方法有哪些?15.艾灸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16.艾灸在中医中的应用有哪些?17.艾灸的操作流程是什么?18.艾灸的治疗原则是什么?19.艾灸的取穴原则是什么?20.艾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21.艾灸的禁忌症有哪些?22.如何避免艾灸烫伤?23.艾灸的治疗效果如何?24.艾灸的使用方法有哪些?25.艾灸的适应症有哪些?26.艾灸的疗效如何?27.艾灸的使用禁忌有哪些?28.艾灸的副作用有哪些?29.如何选择优质的艾条?30.如何正确使用艾条?31.艾条燃烧时应该注意什么?32.艾条的储存方法有哪些?33.如何进行隔物灸?34.如何进行间接灸?35.如何进行直接灸?36.如何进行温针灸?37.如何进行雷火针灸?38.如何进行太乙针灸?39.如何进行脐疗针灸?40.如何进行铺罐针灸法?41.如何进行密刺法针灸疗法?42.如何进行皮肤针法针灸疗法?43.如何进行腕踝针法针灸疗法?44.如何进行巨刺针法针灸疗法?45.如何进行锋钩针法针灸疗法?46.如何进行三棱针法针灸疗法?47.如何进行头针法针灸疗法?48.如何进行耳针法针灸疗法?49.如何进行腹针法针灸疗法?50.如何进行足针法针灸疗法?51.如何进行梅花针法针灸疗法?52.如何进行皮内针法针灸疗法?53.以下是艾灸的更多基本知识:54.如何进行穴位注射法针灸疗法?55.如何进行穴位贴敷法针灸疗法?56.如何进行穴位按摩法针灸疗法?57.如何进行自我按摩法针灸疗法?58.如何进行间接灸法针灸疗法?59.如何进行雷火灸法针灸疗法?60.如何进行太乙神针针灸疗法?61.如何进行艾条灸法针灸疗法?62.如何进行灯火灸法针灸疗法?63.如何进行药物灸法针灸疗法?64.如何进行敷灸法针灸疗法?65.如何进行药饼灸法针灸疗法?66.如何进行隔姜灸法针灸疗法?67.如何进行隔蒜灸法针灸疗法?68.如何进行隔附子饼灸法针灸疗法?69.如何进行竹茹灸法针灸疗法?70.如何进行药捻灸法针灸疗法?71.如何进行黄蜡灸法针灸疗法?72.如何进行灯火灸法针灸疗法?73.如何进行火龙灸法针灸疗法?74.如何进行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的异同?75.如何理解艾灸的补泻原则?76.艾灸对哪些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77.艾灸的补泻方法有哪些?78.艾灸的取穴技巧有哪些?79.艾灸时如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80.艾灸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81.艾灸后应该如何护理患者的皮肤?82.艾灸的治疗原理是什么?83.艾灸的常用方法有哪些?84.艾灸的使用禁忌有哪些?85.艾灸的副作用有哪些?如何避免?86.以下是艾灸的更多基本知识:87.什么是艾条灸?艾条灸如何操作?88.艾条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89.艾条灸的禁忌症有哪些?90.艾条灸的适应症有哪些?91.艾条灸的疗效如何?92.艾条灸的使用方法有哪些?93.艾条灸的副作用有哪些?如何避免?94.如何选择优质的艾条?95.如何正确使用艾条?96.艾条燃烧时应该注意什么?97.艾条的储存方法有哪些?98.什么是隔物灸?隔物灸如何操作?99.隔物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00.隔物灸的禁忌症有哪些?。
灸法(Moxibustion)是指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灼、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灸法古称“灸焫”(ruò)。
广义的灸法还包括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又称天灸、药物灸。
《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一、灸法的材料(一)艾(Moxa)及艾制品(Moxa production)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叶(Moxa leaf)制成的艾绒(Moxa Down)为主,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
”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故以陈久的艾绒为佳。
1.艾炷(Moxa Cone)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状物称为艾炷。
(见图6-24)有大、中、小之分,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图6-24艾炷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用于艾炷灸。
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
2.艾条(Moxa Stick)又名艾卷,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Pure Moxa Stick)和药艾条(Medicinal Moxa Stick)两种。
一般长20cm,直径1.5cm。
具有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可以自灸等特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其他灸材1.火热类灸材(1)灯心草别名灯心、灯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甘、淡,微寒,如心、小肠经。
清心,利尿。
因其可用以点油灯而得名,为灯火灸之材料。
(2)黄蜡又名黄占。
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
性味甘、淡,平。
收涩,生肌,止痛,解毒。
为黄蜡灸之材料。
(3)桑枝别名桑条,方桑科植物的嫩枝。
性味苦,平,入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降血压。
为桑枝灸之材料。
(4)硫磺天然硫磺矿或含硫矿物的提炼品。
性味温、酸。
将本品放于疮面上点燃以灸疥癣、顽癣及阴疽肿毒等,即称硫磺灸。
(5)桃枝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嫩枝,味苦。
用燃着的桃枝施灸,可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等,即称桃枝灸。
(6)药锭以多种药物研末和硫磺熔化在一起,制成药锭(药片),作为施灸材料。
(7)药捻以多种药物粉末制成药捻,作为施灸材料。
2.非火热类(药物贴敷法)(1)毛茛别名野芹菜、起泡草、老虎脚爪草,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辛,温,有毒。
能推黄、截疟,平喘。
鲜品捣烂后,可敷于穴位,做毛茛灸。
(2)斑蟊为芜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蟊或黄黑小斑蟊的干燥全体,产于河南、广西、安徽、四川、江苏等地。
性味辛,寒,有大毒,入大肠、小肠、肝、肾经。
攻毒逐瘀。
本品寒斑蟊素,对皮肤、黏膜有发赤、起泡作用,可作斑蟊灸。
(3)旱莲草又名墨旱莲,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
性味甘、酸、凉,入肝、肾经。
凉血止血,补益肝肾。
鲜品捣烂或晒干研末,可作旱莲灸。
(4)白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
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利气豁痰,温胃散寒,通经止痛,散结消肿。
其所含的芥子苷水解后,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研末可作灸材。
(5)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产于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
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胃经。
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
研末可作灸材。
(6)天南星为天南星可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块茎。
产于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异叶天南星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东北天南星主产于辽宁、吉林等地。
性温味苦、辛,有毒,归肺、肝、脾经。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消肿止痛。
临床多用姜汁、明矾制过,为制南星。
研末可作灸材。
(7)细辛为马兜铃可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南细辛的全草。
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研末可作灸材。
二、灸法的作用(一)防病保健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千金要方》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的灸法称为保健灸,又称之为“逆灸”(《诸病源候论》)。
(二)温经散寒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功用,这正是寒者温之的具体运用。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
(三)扶阳固脱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
阳衰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此时,就可用艾灸来温补,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扁鹊心书》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伤寒论》也说:“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
”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可用灸法。
临床上,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证皆可用灸法治疗。
(四)消瘀散结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
《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
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
所以,临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证。
(五)引热外行艾火的温热能使皮肤腠理开放,毛窍通畅,热有去路,从而引热外行。
《医学入门》说:“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故灸法同样可用于某些热性病,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
对阴虚发热,也可使用灸法,可选用膏肓、四花穴等治疗骨蒸潮热、虚痨咳喘。
三、灸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灸法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表6-2。
表6-2 灸法的种类艾灸艾 炷 灸 直 接 灸 无瘢痕灸瘢 痕 灸间 接 灸 隔 姜 灸常用灸法 隔 蒜 灸隔 盐 灸隔附子饼灸……艾 卷 灸 悬 灸 温 和 灸雀 啄 灸回 旋 灸实 按 灸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温 针 灸温灸器灸其他 灸法 灯 火 灸天 灸 白芥子灸细 辛 灸蒜 泥 灸…… (一)艾炷灸(Moxibustion with Moxa Cone )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艾炷灸。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图6-25 直接灸1、直接灸(Direct Moxibustion )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见图6-25)。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1)无瘢痕灸(Non-scarring 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
然后将艾炷放上,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因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不留瘢痕,故名。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2)瘢痕灸(Scarring Moxibustion):又称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
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大蒜汁,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见图6-26)。
应用此法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
按前法再灸,可灸7~9壮。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脓液色白清稀)形成灸疮。
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故称瘢痕灸。
在灸疮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换膏药1次,以避免继发感染(脓液黄稠)。
《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
”可见灸疮的发和不与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因此,应叮嘱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促进灸疮的透发。
就灸疮而言,是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的无菌性化脓现象,已对穴位局部产生一个持续的刺激,有治病保健作用。
但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图6-26 瘢痕灸缓痛拍打法图6-27 间接灸2、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见图6-27)。
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
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
药物因病证而异,既有单方,又有复方。
故治疗时,发挥了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有特殊的效果。
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1)隔姜灸(Moxibustion on Ginger):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 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
一般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此法应用很广,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外感表证等。
(2)隔蒜灸(Moxibustion on Garlic):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3)隔盐灸(Moxibustion on Salt):因本法只用于脐部,又称神阙灸。
用纯净干燥的精制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一般灸5~9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Moxibustion on Aconite Cake):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
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