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艺术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6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中文名贝聿铭外文名Ieoh Ming Pei国籍美国出生地中国广州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职业建筑师艺术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配偶卢爱玲祖籍苏州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
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钻石般的材质——玻璃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中文名贝聿铭外文名Ieoh Ming Pei国籍美国出生地中国广州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职业建筑师艺术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配偶卢爱玲祖籍苏州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
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钻石般的材质——玻璃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贝聿铭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他在设计中并没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几何形态,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
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
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人们愿意承认,只有进入其中才会消失的埃菲尔铁塔和只有进入其中方可显现的玻璃金字塔,使“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缩到了最小距离”,前者以强制姿态改写历史进程,而后者则隐匿地把历史拽到现代中来。
而贝聿铭“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的愿望则一直都被实现着:最新也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它赫然成为2004年全球畅销书《达·芬奇的密码》结尾处豁然而开的密码的文化谜底,在这条逼近迷宫的迷宫路径中,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承担了从达·芬奇、波提切利到维克多·雨果以及牛顿等各类艺术与科学巨匠的全部秘密,那些伟大的文化秘密在《达·芬奇的密码》里,就在这个晶莹剔透的金字塔里,“在繁星闪烁的天底下终于得到了安息”。
卢浮宫金字塔赏析作文卢浮宫金字塔赏析。
作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以其丰富的艺术珍藏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而作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金字塔更是成为了卢浮宫的代表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卢浮宫金字塔进行赏析,探索其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看卢浮宫金字塔的建筑风格。
卢浮宫金字塔由当代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1989年竣工。
金字塔采用了玻璃和金属结构,呈现出现代感和简约风格。
在卢浮宫这座古老建筑群中,金字塔的现代感十分突出,与周围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和谐地融入了整个卢浮宫的建筑环境中。
金字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埃及金字塔,但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卢浮宫金字塔的历史背景。
金字塔的建造是为了解决卢浮宫内部的交通问题。
卢浮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拥有着数量庞大的艺术珍藏,而这些珍藏分布在卢浮宫庞大的建筑群中,游客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
因此,卢浮宫金字塔的建造旨在通过一个中心入口,将卢浮宫内部的空间联系起来,方便游客更加便捷地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和藏品。
金字塔的建造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也为卢浮宫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成为了卢浮宫的新地标。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卢浮宫金字塔的艺术价值。
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同时也呈现出了贝聿铭先生对于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意。
金字塔所采用的玻璃材质和金属结构,使得它在不同时间和光线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美感,成为了卢浮宫的一大亮点。
同时,金字塔的建造也象征着卢浮宫对于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包容和融合,展现了卢浮宫作为世界级博物馆的开放和包容性。
总的来说,卢浮宫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卢浮宫的发展和改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金字塔的建造不仅解决了卢浮宫内部的交通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卢浮宫的新地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卢浮宫金字塔设计理念:贝聿铭自己说,金字塔并不重要,虽然大家都谈金字塔,其实金字塔下面的那个空间最重要。
以前卢浮宫很乱,走进卢浮宫人们在狭窄、标志不清的入口处涌动,如坠迷雾。
每年370万游客大多在224间黑暗的屋子里找不到方向。
金字塔下面的设计,让整个卢浮宫的面貌都变了,作为出色的展览空间,开始上了轨道。
因为这一结构成为这栋建筑的主要入口,引导游客们先下行进入一个宽敞的大厅,然后拾级而上参观博物馆内部。
人们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同时,卢浮宫开始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
金字塔采用了更加现代的空间框架设计方法。
空间框架是类似桁架的结构,它由彼此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几何图案的支柱组成。
这些结构只需要较少的内部支撑,为结构工程提供了一个轻量级、且外形美观的解决方案。
由于其固有的刚度,空间框架能够跨越较大的区域、且能维持较强的抵抗从形式上来说,我觉得这个入口是很成功的。
既然是新建的入口,肯定不可能使用古典建筑的i形式。
为了让新入口与原址建筑和谐,贝大师在本来的中轴上放置了同样对称的金字塔。
金字塔的特点是是什么呢,稳定、永恒,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纪念性建筑的形式,其本身就极具古典气质。
材质的应用应该算是锦上添花了,通透的玻璃幕墙降低了对游客的视线阻碍,消解了形体。
在增加入口的可识别性的同时又不喧宾夺主。
从上面两点,就可以说明这个金字塔入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建筑作品了。
下面还想再补充一点东西,因为在去之前从没有去了解过这个建筑,一直以为贝大师就只是安了个金字塔在地上,去了之后才知道,其实贝大师等于是重新安排了卢浮宫的参观流线,地下还有很多交通空间。
金字塔下的大厅,交通节点,出入卢浮宫的人流都会在这里汇集。
流线通畅而清晰,空间变化丰富.综上所述,整个金字塔很好地完成了卢浮宫新入口的任务,而且在空间艺术上也是一个很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原本人们最担心的如何与原卢浮宫的协调的问题,被贝大师巧妙地解决了,不愧为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
赏析卢浮宫金字塔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先生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卢浮宫金字塔是贝聿铭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卢浮宫设计的新入口。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遭到了法国人空前的反对。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在审美活动当中,十分强调感受的作用。
卢浮宫存世已有八百余年,有丰厚的文化感和历史感。
人们对其已经有了较为统一和固定的理解——一种古老的美。
人们对卢浮宫的改造无法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卢浮宫金字塔颠覆了这种感知。
卢浮宫金字塔采用的是非常现代的玻璃材料。
但美是具有客观性的,巴黎人在欣赏卢浮宫金字塔时,必定是惊喜的。
因为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同时也可以映射出巴黎多变的天空。
于是,便带给了巴黎人一个美的形象刺激。
从另一角度来说,卢浮宫金字塔其金字塔的造型也影响到了人们对其的评判,因为古埃及建造的金字塔造型给人们的印象过于深刻,让我们忽视了三角形原本的美,三角形结构是最坚定、最稳固的。
卢浮宫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现在,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贝聿铭先生,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现代艺术建筑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巴黎卢浮宫,作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珍贵的艺术珍品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其中,现代艺术建筑之一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更是成为了巴黎城市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其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对现代艺术和历史遗迹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建筑的限制,将现代与古典相结合。
设计师贝聿铭借鉴了金字塔这一古老的形式,融入了大胆的现代主义风格,使得整个建筑在城市环境中显得别致而与众不同。
玻璃作为主要材料,不仅赋予了建筑更多的透明感,也成功地将光线引入室内空间,提供了极佳的观赏条件。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显得异常艰巨。
首先,施工方需要克服不同材料之间的不同热胀冷缩系数,确保金属和玻璃能够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施工方还需考虑到游客安全问题,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进行了精确计算和周密安排,确保建筑的结构牢固可靠。
最后,在建造过程中也遇到了资金和时间方面的挑战,但最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成功地竣工。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整个卢浮宫的建筑外观,更是为了实现现代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融合。
作为一个现代艺术的象征,金字塔的形式为卢浮宫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提升了整个博物馆的形象与内涵。
与此同时,金字塔所处的位置也使得它成为了连接不同展区的主入口,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方便和高效的通道。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建筑应该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应该用现代风格来破坏原有的建筑风貌。
然而,更多的人认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存在无疑为巴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了城市的艺术氛围。
总的来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作为现代艺术建筑的典范之一,既具备了独特的设计理念,又经历了困难的建造过程。
其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的风格,为卢浮宫增添了更多的现代气息。
它也是现代艺术和历史遗迹相结合的完美范例。
无论是从艺术还是工程角度来看,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都是引人注目的杰作。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
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 Ming Pei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
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
职业建筑师艺术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中银大厦;香山饭
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
配偶卢爱玲
祖籍
贝聿铭生于中国,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部设计精巧。
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
翰.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中国银行等。
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
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
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
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
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
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
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钻石般的材质——玻璃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
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
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的
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
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
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
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
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
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给室的一切带
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
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设计之初:贝聿铭与卢浮宫院飞来的一颗巨大的宝石
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这一这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高71英尺,是利殿高度的
三分之二,这是贝氏研究周围的建筑物的心
得,也再度证实了贝氏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
系。
整个金字塔总平面面积约2000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
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
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行家们认
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
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玻璃金字塔是新卢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和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
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
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
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
尺,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
同时为
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
厚,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
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
楼梯,达到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
果。
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
许多人不明究里,甚至误认为是一
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
是服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当使
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
的电梯厢就像一件“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的玻璃,卢浮宫金字塔因为室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
视而不见,确实做到了贝氏追求的目标,更
可贵的是能从地下室体会户外,欣赏卢浮宫
优雅的建筑,让外相边接,着实创造了划时
代性的室空间设计。
金字塔的底边长116英
尺,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
与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
关系。
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形大水池,
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被取消,留
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
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
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当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中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
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
破仑广场,贝氏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流传千古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他反对一切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
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
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
自认因卢浮宫而读懂了法国历史观的贝聿铭并不难从埃菲尔铁塔中读出建筑的命运: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不难,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
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
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