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欧洲
- 格式:ppt
- 大小:468.00 KB
- 文档页数:16
欧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人以内部招聘为主,外部招聘为辅。
案例:1在丹麦和德国,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先将员工招收为办事员,部分作为学徒工,然后从中为大多数职位谋求合适人选。
西班牙国内有66%的专业人员是从企业内部雇员中招聘的,瑞典的情况也是如此。
外部招聘被作为一种辅助方式,其来源主要是劳动力市场2.法国欧尚超市公司的管理人员晋升选拔测试,宝洁公司的内部选拔提升机制,飞利浦的内部岗位轮换制度。
育:欧洲各国企业一般都很注重培养和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强调建立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在实践中有一种将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的愿望和倾向。
1德国法律规定, 凡是接受9 一10 年义务教育后开始进入职业生活、年龄不满18 岁的人必须上职业学校学习, 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公民接受职业教育, 事实上无论是企业还是雇员的角度, 都愿意参加职业培训来提高工作技能。
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德国的做法, 很多欧洲国家通过政府补贴或者强制企业提供培训费用的方法, 来保证企业员工能够接受正式的培训, 这也是欧洲制造业十分强大的原因之一。
留薪酬与福利1.欧洲大多数企业采用可变薪酬制度,根据员工的绩效确定薪酬。
2欧洲企业的福利水平高。
西门子案例分析1德国西门子公司”内部晋升制度”:重视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
公司每遇有空缺职位时,总是先在企业内部粘贴广告,充分挖掘内部人才潜力,只有当企业在内部招聘不到合适人选时,才向外招聘。
2.培训(1)高质量的员工培训,设有西门子学院等培训机构(2)投入培训经费高(3)从新进大学生中选拔尖子生专门培训其领导能力(4)重视员工在职培训,管理教程培训独特而有效(5)员工培训和个人发展相结合薪酬:(1)提供优渥的薪资和福利,以高薪留住核心人才(2)按随行就市原则制定薪酬标准(3)薪酬与业绩挂钩福利:(1)为员工缴纳“四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公积金),提供全面的福利套餐(2)推行弹性福利计划(先对员工进行了福利方面调查,收集了他们在福利方面的需求,再根据需求制定出不同的更有创新意义的福利项目,使得员工感激公司,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被动接受公司的安排。
欧洲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尤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跨文化沟通、员工多元化和法律合规等。
在欧洲国际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本文将探讨欧洲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挑战。
一、欧洲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欧洲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陆,拥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
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高度关注跨文化沟通和员工多元化。
首先,多语言能力对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企业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进行沟通和协作,掌握多种语言可以帮助沟通更加顺畅、准确。
此外,对于员工来说,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并促进团队合作。
二、法律合规及劳工法规欧洲各国在劳动法和雇佣法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欧洲国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确保遵守各国的法律合规要求,以避免可能的法律纠纷和罚款。
为了减少风险,企业需要精通欧洲各国的劳工法规,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如工资和工时、假期和解雇流程等。
此外,还需要建立和维护与当地政府和工会的良好关系,以便及时了解并适应法律和政策的变化。
三、人力资源策略的定制化由于欧洲各国的文化、经济和市场环境存在差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需要有一定的定制化策略。
企业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招聘、培训和薪酬福利政策。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更加注重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生活平衡,而另一些国家更加强调员工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
定制化的人力资源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的员工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四、欧洲国际企业的跨境人才流动欧洲国际企业通常面临员工的跨境流动性较高的情况。
这是因为欧盟成员国的公民可以自由流动和在其他成员国就业。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管理跨境招聘、派驻和转岗等流程,以确保员工的顺利过渡和工作效率。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流程,处理员工的签证、税务和社保等问题。
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美、日、法、德)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的国家、行业、企业,甚至不同的时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日本和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
美国模式无可置疑的是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典范,而日本模式则可以认为是灵活大规模生产的典范.而且,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截然不同,属于两个极端,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大多处于两者之间。
比如英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接近美国的模式,而德国及欧洲大陆很多其他国家的模式与日本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模式极端的模式也产生了逐步交融的趋势。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美国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开始对传统的模式进行修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引进新的内容。
尽管如此,历史上形成的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没有大的改变.一、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美国已建立起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其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劳动力市场是美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场所,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则是美国人力资源配置的最显著特征,美国政府除反对工资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宗教歧视等歧视行为外,对人力资源配置基本不加限制.美国各类用人机构特别是企业通常采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消息,进而以市场化的公开公平和完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各类员工的招聘和录用。
各大企业或各州政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大学、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以供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或拟转换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分析选择。
而几乎所有的准劳动力从高中阶段起特别是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就十分重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变化动向,以使自己的所学既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倾向,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未来的就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