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市鲁化厂区学校2014-2015七年级生物上册 2.1.1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89.50 KB
- 文档页数:10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②通过探究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实验,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重点、难点)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探究草履虫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体验严谨某某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学习细胞的有关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此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提高三个层面进行学习。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初步了解新知,然后利用“合作探究”环节将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相联系,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去建构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最后通过“细胞之旅”的活动让学生当“导游”介绍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进一步巩固新知。
探究草履虫生命活动的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七年级的学生直接设计实验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采取通过视频的播放直观的展现草履虫的反应和提供实验报告(对这个实验起提示作用)来降低难度,以便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并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刺激的类型进行实验然后分享、交流实验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让学生收集了其它单细胞生物(变形虫、酵母菌)生命活动的视频,进一步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分小组准备好:草履虫培养液,酵母菌培养液,牛肉汁,冰块,食盐,吸管,镊子,载玻片,清水,牙签,放大镜;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溶液,质量为5﹪的葡萄糖溶液3、学生收集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巩固3分钟提出问题:1、制作临时装片需要哪些步骤?2、显微镜下你看到了细胞的哪些结构?3、观察上图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见课件2)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铺垫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分钟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利用光学显微镜大致“参观”了细胞这个“现代化的工厂”,这个“工厂”的各个“部门”有什么功能呢?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这个“工厂”的奥秘。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②说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异同点。
(重点、难点)③理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④学会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植物,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生物进化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观察常见的植物,课上利用实物和大量的图片进行观察、比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学教材,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为什么种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沿着这条思路,分析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逐层深入拓展,以达到突破本节课“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态结构的异同点”这两个重难点。
对此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激活学生利用实物去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
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调查、观察;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玉米秸、带有种子的松(柏)树枝条、石榴果实。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对它们进行分类、计数并描述其生活环境。
形态较为高大,适合生活在干旱的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结构特点上着手分析。
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二)过渡:同学们认识这两种植物吗?它们它们都开花吗,分别有哪些器官?石榴: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教师提问:两类植物中,不开花的是哪类植物,开花的是哪类植物?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两类植物。
银杏辣椒(三)过渡: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我们来观察两种种子。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重点)②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难点)③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和动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胞分裂过程图分析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通过观察分析细胞分化简化图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从而培养读图及知识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应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先对知识有一感性认识,再通过观察细胞分裂过程分步展示图解,让学生充分理解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质、细胞核以及染色体的变化,认识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了解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生长的意义。
通过观察细胞分化的图示,让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细胞分化的一般过程。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逐步提升生物学素养。
课前准备:搜集与细胞分裂和分化有关的材料,葡萄,树叶。
目标展示1分钟过渡: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展示已经板书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读标、识标。
读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出示,提醒学生依照目标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7分钟自学导航: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细胞是怎样增多的?看图后,如果有第四X照片,你能预测里面有几个细胞吗?为什么这样?知识点一:细胞的分裂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第31-32页“细胞的分裂”内容,要求仔细观察课本第31页图1.2-9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和图1.2-10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1、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2、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3、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异同?4、什么是细胞分裂?指导学生进行组内交流,适时地进行点拨观察图片思考问题按照要求进行自学,发现疑问,准备交流4人一组交流自学成果,对于有疑问地问题标注出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来,构建知识,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了解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二、情境引入观察课件上的植物,引出课题: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三、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掌握藻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学法指导:细心阅读,深入思考,划出关键词。
)1、自学教材P78-79,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下列问题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繁殖方式:孢子(生殖细胞)繁殖代表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展示自学成果3、拓展反思:“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指的是哪类植物?【学习任务二】了解苔藓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生活环境:陆地阴湿环境结构特点:有叶、茎,无根,无输导组织繁殖方式:孢子繁殖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等拓展反思:1、根据苔藓植物可分辨方向2、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学习任务三】掌握蕨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学法指导:注意组织语言)1、自学教材P52--54,归纳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代表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3、拓展反思:“还魂草”为什么不能开花?四、系统总结(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藻类植物: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但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举例:衣藻,海带,紫菜等。
苔藓植物:多细胞植物。
矮小,有根,茎,叶,但是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
举例:地钱等。
蕨类植物:多细胞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
有真正的根,茎,叶,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生殖。
举例石松等。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高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蕨类等孢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尤其是古代蕨类植物所形成的煤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度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1章:第4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题(无答案)第二单元第1章:第4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光协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植物白昼停止光协作用,早晨停止呼吸作用B.绿色植物的一切细胞都能停止光协作用和呼吸作用C.光协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D.光协作用发生的气体和呼吸作用需求的气体是相反的2.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是A.无机物分解,贮存能量B.无机物分解,贮存能量C.无机物分解,释放能量D.无机物分解,释放能量3.如图是对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CO2〕的浓度变化状况停止检测。
假定6时、18时区分为日出、日落时间,选项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B段,光协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B.B~C段,光协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C.C点,积聚的无机物最多D.A点,积聚的无机物最少4.如图表示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协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以下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随种植密度的添加,光协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均增强B.种植密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C.种植密度为m2时,无机物积聚最多D.种植密度在m4之后,无机物积聚继续增多5.将某生长旺盛的植株放进透明密闭的容器内,满足植株所需求的一切自然条件。
然后测定夏季一昼夜间容器内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变化,失掉如下图的曲线。
当植株的光协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曲线上对应这终身理状况的点有〔〕A.a点和d点B.b点和c点C.a点、b点和c点D.b点、c点和d点6.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谐和共生,必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维护制度,构成绿色开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平安作出贡献〞。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绿水青山〞中的绿色植物光协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对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B.〝绿水青山〞中的绿色植物光协作用只能制造淀粉这一种无机物C.光协作用的实质就是绿色植物制造无机物,释放氧气,将无机物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D.〝绿水青山〞中的绿色植物在白昼只停止光协作用,夜晚只停止呼吸作用7.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生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装置内某物质的变化,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②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比较三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比较归纳法。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和多媒体图片及视频的展示使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植物类群,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增加对植物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将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认识,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观察实验的材料用具:葫芦藓、肾蕨、放大镜、直尺、镊子、刀片、白纸等。
学生搜集各类植物的图片及与人类关系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中?
2.葫芦藓、肾蕨的植株分别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结构有何特点?
3、比较肾蕨与葫芦藓的高度,并分析二者在高度上形成差异的原因。
(教师点拨:)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植物为了更好地适应其生活环境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1、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
2、葫芦藓可分为茎和叶,叶小而
薄,没有叶脉。
没有真正的根,
假根起固着作用,没有吸收水的
功能。
肾蕨可分为根、茎和叶;叶有叶
脉,出现输导组织;茎埋藏在地
下,地上部分是叶。
3、蕨类植物体形比苔藓植物较
大,是因为出现了真正的根,又
出现了输导组织,可以将水运输
到较远的距离,并且有机械组织
支撑植株。
学生通过对实验单
内容的分析,知道植
物形态结构与生活
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能够培养学生的分
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组织交流(6分钟)【过渡】我们已知道了三类植物的主
要特征,那么它们都有哪些常见的植
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如何呢?
首先让我们通过课件图片来认识一
下其他的藻类植物吧。
(点击课件,
见PPT-11左上链接PPT-20)
学生观看图片来认识其他的藻类
植物。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回答:
藻类植物为人类提供食品,原料,
工业材料,药物等。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
资料可以了解更多
的植物种类,并通过
自己收集的资料说
出各类植物与人类
的关系,可以培养学
生的收集信息资料
的能力,同时也可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拓展学生的视
野。
海带硅藻
(图一)
教师补充:藻类植物有的生活在淡水中(衣藻、水绵)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海带、紫菜、石花菜、鹿角菜、石莼、裙带菜、马尾藻、巨藻),少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发菜)。
交流1:(点击课件,见PPT-11)
1.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问: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是由哪类植物提供的?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大胆推测生物圈中植物数量最多是什么植物?(提示:地球的水陆面积比)。
哪类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最多?
教师总结:藻类植物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大气中近90%的氧气是由藻类植物提供的。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他的苔藓植物吧。
(点击课件,见PPT-11链接 PPT-21) 学生思考后回答:藻类植物最多,
它们生活水中,地球上海洋面积
大(占71%)。
藻类植物制造的氧
气最多。
学生观看图片来认识其他的苔藓
植物。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
真正理解藻类植物
为什么是大气中氧
气的主要来源。
(图二)
交流2:(点击课件,见PPT-11) 2.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
关系如何?
问1:苔藓植物怎样指示污染程度?(点击课件,见PPT-11链接 PPT-23视频)
教师点拨:苔藓植物之所以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是因为其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有毒气体易侵入,所以易造成死亡。
因此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是很难找到苔藓植物的。
【过渡】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他的蕨类植物吧。
(点击课件,见PPT-11链接 PPT-22)
(图三)
交流讨论:(点击课件,见PPT-11) 2.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问2: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用的煤炭是怎么来的吗?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点击课件,见PPT-11链接 PPT-24视频)
3.多媒体展示水华和赤潮的图片(点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回答:
苔藓植物为人类提供食品,可以
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
物。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苔藓植物可
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
植物的原因。
学生观看图片来认识其他的蕨类
植物。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回答:
蕨类植物可作为绿肥和饲料、食
用、观赏等
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古代
的蕨类比较高大,它们的遗体埋
通过视频播放及老
师点拨,让学生了解
教材中苔藓植物对
有毒气体“敏感”理
解,同时认识到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会造成苔藓植物死
亡,教育学生要树立
环境意识。
通过视频播放,让学
生了解古代蕨类植
物形成煤炭的过程。
学生通过图片感知
课堂达标(5-8分钟)A类:
1.你熟悉的紫菜、墙藓、卷柏和海带
分别属于什么植物?(知识目标1)
A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
C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2.下列可作为二氧化硫监测植物的
是:(知识目标2)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单细胞的植物应该属于_______;
有茎叶分化,没有真正根的植物是
________;蕨类植物有了,____、
_____、____的分化,并且出现___
组织。
(知识目标1)
B类:(知识目标1)
4.某地一家“早报”报道:某地发现
了一种高达2米左右的苔藓植物,对
此你会不会相信?
C类:
5.请你依据下图回答问题:(知识目
标1)
(1)图中三种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
植物:A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_;
时互纠。
A类:
1、C
2、B
3、依次填写:藻类植物;苔藓植
物;根、茎、叶;输导
B类:
4.不会相信。
因为苔藓植物一般
比较矮小,而且没有根无法吸收
到更多的水,没有输导组织,无
法运输2米的高度。
C类:
5. (1)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A类题目的设计,注
重知识的识记;
B类题目的设计,注
重知识的应用,使学
生学会用学到的知
识解释实际生活中
的生物学现象或解
决一些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C类题目的
设计是从图片分析
来综合运用所学的
知识。
B C
A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1
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一、藻类植物水中简单,多为单细胞的,孢子
无根、茎和叶的分化
二、苔藓植物阴湿陆地有茎和叶,无真正的根孢子
三、蕨类植物阴湿陆地有根、茎和叶,出现输导组织孢子
(也可事先画出表格进行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三类植物的多样性及形态结构特点,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来认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并通过对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初步建立生物不断进化的观点。
教学中,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适时教师给予补充和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课堂预设:1.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2.课堂实验中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可能会不规范,还需教师对学生做指点和提醒。
3.学生可能没有收集资料,教师需要备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