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失街亭
- 格式:pdf
- 大小:555.40 KB
- 文档页数:10
失街亭-教学教案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生疏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力量目标1.观赏?失街亭?中的战斗描写技巧。
2.观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动身,死搬教条必定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1.简单的战斗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呈现的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富强做出过不朽的奉献,仅以消灭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
今日我们要观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
现在,请大家沟通一下各自把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状况。
老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高校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宝。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格外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非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有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开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其间错综简单,多线交互,波澜曲折。
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开展〕——司马探营〔开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父马良忠勇,特命其镇守此要塞,以保蜀军后路。
马谡受命后,不以为意,以为失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军难以攻破。
遂不听部下劝阻,擅自率军至山顶,依山而建营寨。
营寨虽险,然无水源,军士饮用困难。
马谡又以山高风大,不利行军,故未设防御工事。
司马懿闻报,知马谡轻敌,遂率大军向失街亭进发。
时值暴雨,道路泥泞,敌军行进艰难。
马谡见敌军来势汹汹,慌忙率军下山,欲凭险要地形抵御敌军。
然而,司马懿早已料到马谡的布置,暗中设下伏兵。
马谡军至山下,正遇伏兵,一时间,蜀军陷入重围。
马谡奋力拼杀,无奈敌军势大,蜀军节节败退。
马谡见形势危急,遂率残兵退守山上营寨。
司马懿指挥大军,将马谡营寨团团围住。
马谡固守不出,军士死伤惨重。
丞相闻报,急命赵云、魏延等将领救援。
赵云、魏延率军赶到,与马谡合力突围。
经过一番激战,蜀军终于杀出重围。
然而,失街亭已失,军心大乱。
丞相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遂将马谡召回,责其轻敌失地,罢免其官职。
马谡懊悔不已,痛哭流涕,向丞相请罪。
丞相怒曰:“汝轻敌失地,使我军陷入被动,罪不容诛!”马谡顿首哀求,丞相见其悔过之心,遂免其死罪,贬为庶民。
马谡心怀愧疚,退隐山林,以图报效国家。
此事过后,蜀军士气低落,司马懿乘机进攻。
丞相诸葛亮临危不惧,亲率大军迎战。
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巧施火攻,大败司马懿,保住了蜀汉江山。
然失街亭之败,使蜀军失去了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为后来的六出祁山埋下了隐患。
诸葛亮在临终前,仍对失街亭之败耿耿于怀,叹曰:“吾一生谨慎,惟独马谡失街亭一事,使我悔恨终身。
”从此,失街亭之战成为蜀汉历史上的一个教训,警示后人不可轻敌,要时刻保持警惕。
而马谡也因此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反面教材。
【文言文翻译】昔者,诸葛亮丞相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将军对峙。
时值盛夏,炎炎烈日,军士疲惫,丞相心忧,欲设一险地以阻敌军,遂命马谡镇守失街亭。
父马良忠勇,特命其镇守此要塞,以保蜀军。
公元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命赵云、邓芝等将分兵各路,以分魏之兵力。
诸葛亮自率大军,欲取长安。
其时,街亭位于蜀魏交界之处,为兵家必争之地。
诸葛亮深知此役关乎成败,遂令马谡守街亭,以为大军后援。
马谡自恃才高,轻视街亭之守,以为不劳而获。
遂不听副将王平之劝,擅自移营于南山,远离街亭要道。
王平无奈,只得独自守街亭。
魏将张郃闻街亭空虚,遂率大军来攻。
王平力战不退,终因寡不敌众,街亭失守。
张郃乘胜追击,诸葛亮大军遂受挫。
诸葛亮大怒,收马谡斩之,以正军法。
马谡失街亭之事,后世多有论及。
或曰:“马谡失街亭,非其才之不逮,乃其心之不诚也。
”或曰:“诸葛亮严于军纪,故马谡之失,亦可见其严明之治。
”马谡失街亭,实为蜀汉北伐之败笔。
然此事亦有其可议之处。
诸葛亮虽严于军纪,然马谡之死,亦可见其用人之失。
诸葛亮自恃智谋,却未能识破马谡之短,以致北伐失利。
此乃用人不当之过。
马谡失街亭,亦为后世留下诸多教训。
其一,为将者,当以诚为本,不可轻视敌我,亦不可自恃才高。
其二,主将应深知部下之长短,用人唯贤,不可偏听偏信。
其三,军纪严明,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马谡失街亭之事,虽已过去千年,然其教训至今仍具有深刻意义。
今人读史,当以此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译文:马谡失守街亭,事出偶然,也是因为人谋不周。
马谡,字幼常,是蜀汉名将马超的儿子,自幼有奇才,长大后更加显赫。
当时正值三国鼎立,蜀汉与魏、吴频繁交战。
马谡因父亲的恩荫,得以担任参军。
公元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命令赵云、邓芝等将领分兵各路,以分散魏国的兵力。
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意图夺取长安。
当时,街亭位于蜀汉和魏国的交界处,是兵家必争之地。
诸葛亮深知此战关乎成败,于是命令马谡守卫街亭,作为大军的后援。
马谡自以为才高,轻视街亭的守卫,认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于是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擅自将营地迁移到南山,远离了街亭的主要道路。
王平无奈,只能独自守卫街亭。
魏将张郃得知街亭空虚,率领大军来攻。
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目标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
而本文在人物形]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1.品读法。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讨论分析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教具准备1.多媒体;2.《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3.《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失街亭》《失街亭》《失街亭》1点击浏览该文件《失街亭》2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
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
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
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
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
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
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
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
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
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
”(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
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2.教学难点:诸葛亮与马谡的性格对比,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马谡的了解,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3.分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智慧、谨慎、忠诚、敬业、悲壮1.分析诸葛亮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派马谡守街亭、临别时的叮嘱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马谡:轻敌、自大、狂妄、悲剧1.分析马谡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拒绝王平的建议、轻敌冒进等。
2.引导学生思考马谡悲剧的原因,如:性格缺陷、诸葛亮用人不当等。
4.分析课文主旨(1)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中,理解课文主旨: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2)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或马谡的人物分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价值和品质追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加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失街亭》中体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谈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罗贯中《失街亭》原文及赏析原文:失街亭罗贯中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
孔明急唤入问之。
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
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
”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
”谡曰:“愿立军令状。
”孔明从之。
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即唤王平吩咐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
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
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
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高翔引兵而去。
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
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
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
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
高二语文《失街亭》一等奖说课稿1、高二语文《失街亭》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古代白话小说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古代小说常识,培养鉴赏古代小说的意识,解读名家名篇,初步涉入小说规律之门。
而《失街亭》又位于本单元第三的位置,属于一篇课内自渎课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巩固作用。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①、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②、体味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前后关联、紧张自然的特点;③、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诸葛亮、马谡的人物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A、通过自读渎课文,提高积累、整合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B、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领悟优秀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逐渐形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品质,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3、根据以上学习目标,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1)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分析孔明“三嘱”、马谡“三笑”、司马“三探”、诸葛“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2)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失街亭,谁之过”(可展开专题辩论)二、说教法与学法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堂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客观对象,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设计一、教前设想(一)教学重点难点《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国演义》中魏蜀两国围绕街亭展开的一场战争,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中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但课文节选部分,重点并不是写战争,而是着重刻画了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本单元学习古代小说的重点也恰是鉴赏小说的语言和人物形象。
鉴于此,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难点是探讨街亭失守的责任过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出发,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能适当借鉴怎样通过典型的情节语言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通过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话题探讨。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
刘备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失守,暴露了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的弱点;但诸葛亮又曾评价马谡为匡世奇才,七擒七纵孟获,离间曹魏君臣,马谡足智多谋,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好参谋:如何看待马谡这个人物?一生谨慎是诸葛亮性格素质的基本特征,文中无论是事前的再三嘱咐、细心部署,还是事后的妥善撤兵、严明军纪,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表现他的这一特点;但《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一面,他对马谡的弱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关键时刻委以重任,导致街亭失守,因而诸葛亮也难辞其咎:这是否有损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国中的诸葛亮?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概述故事,梳理情节的阅读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合作讨论、自主评价的效果。
3、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通过多方对比映衬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后写作中如何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4、通过课外延伸拓展,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论人处事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师生准备《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通课文应不成问题,以学生预习整理和教师检查归纳的方式掌握故事情节,这是分析人物的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能整体把握内容,概括主要节,抓住主要矛盾。
2.能从马谡的角度,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能在解读与审视马谡形象中,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
2.教师提供《“失街亭”助读材料》一份,发给学生。
3.多媒体教室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2.能用历史眼光与古人交流,现代观念与同学交流。
3.能领悟悲剧的性格决定悲剧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清本文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主要矛盾,进而通过分析马谡的言行,把握马谡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把马谡置于《失街亭》中来审视,还要把他置于整部《三国演义》的视野下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罗贯中的视野来审视,而且置于诸多名人的视野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古人的视野来审视,还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马谡,并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解决办法: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理情节,抓矛盾。
3.着重分析马谡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联系原著,结合文本,展开专题思辩,客观评价马谡。
5.联系文本,结合前人典型评述,展开专题辩论:失街亭,谁之过?6、思考交流,“失街亭”所引发的人生思教学过程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了解街亭之战的全过程。
(二)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明确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
板书设计:蜀----(守)【街亭】(攻)----魏(进退咽喉)(反攻要地)(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矛盾。
1、要求学生按出场的先后顺序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说出感触最深的人物。
2、从马谡的角度,用简洁的文字来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用60个字以内)。
帐前立状,防守街亭,坚持己见,屯兵山上,被魏包围,丢失街亭,狼狈西逃,途中被救,战后回蜀,自缚帐前,痛哭认罪,接受惩处,被斩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