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诊疗思路病例总结

康复诊疗思路病例总结

康复诊疗思路病例总结
康复诊疗思路病例总结

康复诊疗思路病例总结

我们分析的病例是一个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人,从这篇病例中我们学习的作为一个治疗师如何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分析的一个思路。

问诊,病人来找到治疗师是,我们首先应该细致的观察病人刚进来的一个体态、面部表情、步行姿势等,L先生进来时是弯腰驼背的体态进来的,再进行问诊部分,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症状、性状(加重、减轻、24小时等)、病史。在L先生的问诊过程是这样的,18个月前他从没有过这些症状,也没有这样的家族史。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治疗(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超过6个月,但没有取得效果。

有一段时间的症状缓解了,但症状并没有消失。接下来的前三周,他的疾病加剧了,他进行了腰椎穿刺(为阴性)并在医院做了一星期的牵引.在这之后,他的腰痛加剧。当他第一次去做物理治疗时他的体征如下他早上醒来时伴随着腰痛和背部僵硬,并会持续几个小时。咳嗽时会引起背部疼痛和左小腿疼痛。他每晚使用消炎镇痛栓剂(吲哚美辛),他觉得这些都是减轻他的疼痛的重要部分(这意味着很有可能有炎症成分)。弯腰会引起他背部和腿部的剧烈疼痛,站直之后便立刻放松下来。(这一事实表明,治疗技术可能不是引起腿部疼痛的禁忌症;技术,是有效的,只是在实际上可能需要激发腿部疼痛。)这些是L先生自己诉说的情况,我们应该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后面的分析。

查体及分析,通常查体和分析往往是同时进行,肌节、皮节、反射、疼痛的方式,在查体分析过程中是很关键的,下面就来看看病例里面的查体和分析

1.通过进一步询问来确定他的疼痛情况,有趣的是,尽管他主要是小腿后部疼痛,

但他主诉为小腿上、下、外侧不同的疼痛,这几个疼痛P1、 P2、 P3、 P4有时同时存在但更多时候是分开的 (这往往表明它们可能来源于几个不同的部分)。

2.站(他不能直立,事实上他有点弯腰驼背)激起了他的左腿疼痛P3,并且他无法

向后弯腰(躯干后伸),因为这样会增加他腿部的疼痛P3。

3.颈前屈身体持续向左地旋转使腿部腿疼痛P3达到100%,然后向右旋转减少腿

部症状,很轻微但是很明显。(这是非常有用的治疗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旋转会有不同的反应。注重手法操作的体位和方向)在这个病人的情况中,它是明智的,要考虑到技术的选择和进行方向旋转时要选取缓解的部位)。

4.在直立位置,躯干侧移到左( lateral shift to left )来缓解他的疼痛P3;侧

移到右边时则稍微增加了症状。(因为这个疼痛反应,直接关系到他的活动障

碍。)

5.直腿抬高试验左边是35度,导致腿后部疼痛P3。右边是70度,他说,这造成了

一个不舒服的紧张感觉,再加上左脚的外侧的刺痛感P4。

6.测试他的小腿站立能力,出现了一些弱点,(这可能是有神经性的衰弱但也可

能是存在疼痛抑制反应。)

7.试图站起来,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 (半分钟),此时他腰部P1和腿P3疼痛和驼

背加剧,历时约15秒或更多(长时间)才能消散。(因为驼背加剧如此之快,这意味着障碍引起的背部疼痛很容易变迁。)

8.他的腿部疼痛P3在刚刚站起来那一刻是最小,然后疼痛越来越剧烈。(这意味

着疾病引起他的腿痛有一个潜在的因素)。

9.他的腿部疼痛P3和背部疼痛P1可能是分离的。 (这意味着至少有两个组成部

分的障碍。随着信息数量增加。综上,他至少有2个病理因数。)

10.治疗性诊断,治疗师以躯干旋转为主的治疗方法:患者左侧卧位,在其左髂

嵴上垫毛巾卷,躯干稍屈曲,先使患者骨盆向左运动,接着使胸段向右运动,持续一段时间。患者的疼痛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缓解。

诊断,L 先生有压迫神经根的麻木和无力感,同时又有侧弯加重的一个椎管

异常的现象,综合以上问诊查体及分析,病人是神经根压迫合并椎管病变。

原文:It is useful to include here an example of how the manipulative physiotherapist thinks her way through a patient's difficulty and atypical spinal problem. This particular example demonstrates how to link the theory wit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a patient's problem may have, and how one components may improve and another not. this patient' disorder demonstrates how the therapist must adapt her techniques to the expected and unexpected changes in the symptoms and signs. The example also demonstrates how open-minded she must be, and how detailed and inquiring her

mind must be in making assessment of

changes and interpreting them.

Mr L

Eighteen months ago ,a 34-year-old fit,well-built man (Mr L)with no history of previous back problem,wakened with pain in his left buttock area over the previous 2 days he had suffered very bad low lumbar backache ,which his doctor had diagnosed as being viral because he also had general aching in other parts of his body Mr L did say that ,although he had 'flu-like aches all over',his lower back was the worst area he had been on holiday during the previous week and had done a lot of lifting and been wind -surfing(a new experience for him).

Two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his buttock pain it spread,ovenight,down theleft leg with tingling into the big toe area of his left foot(? L5 radicular symptom). Some days later, the big toe tingling alternated with tingling along the lateral border of his foot and into the lateral two toes (? S1 radicular symptom).

At no time prior to 18 months ago had he ever had any back symptoms, and there was no familial components

He had undergone numerous forms of treatment (orthodox and unorthodox )over 6 months , but without success.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 symptoms eased, but he did not become symptom free.

Following a fall 3 weeks ago, which exacerbated his disorder, he had

a lumbar puncture(which proved negative )and hospital traction for a week .following this ,hi

s low back pain increased .when he first went for physiotherapy his symptoms were as follow s

1.He would waken in the moring with back pain and back stiffness ,and the stiffness would la

st for a few hours.(Unusual for a non-inflammatory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

2.Coughing caused both back pain and left calf pain

3.He was using indomethacin (Indocid)suppositories every night ,and he felt that these were

essential to lessen to level of his pain(Perhaps this means there must be an inflammatory co mponent)

4.Bending caused him severe back and leg pain ,both of which eased immediately on standin

g upright.(this latter fact indicates that a tretment technique that provokes leg pain may not

be a vontraindication to its use;the technique ,to be effective ,may in fact need to provoke le

g pain.)

5.on standing for 1 minute ,the pain would increase in his back and would spread down his le

g.(this indicates that a sustained technique may be required)

6.the only neurological change present was calf weakness.the initial physiotherapy treatment

,which he had undergone elsewhere ,had improved all of his dymptoms marginally ,this first three of these trratments consisted of PAs on L5 and unilateral PAs to the left of L4.the latter ,he said ,provoked calf pain in rhythm with the technique .on the third treatment interment i ntermittent traction had been introduced, but this did not help him

Assessment I saw him for first time 5 days later

1.On more positive questioning to determine his area of pain ,it wa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although his main lower leg pain was posterior he had what he described as'a different pain' i n the upper posterolateral calf .these tow pains were sometimes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b ut were more frequently felt separately .(this tends to indicate that they may arise from tow different sources-two components.)

2.standing (and he could not stand erect,in fact he had a lumbar kyphosis )provoked pain in his le ft leg,and he was unable to bend backwards because of increased leg pain

3.He had an ipsilateral list on flexion .(Items(2)and(3)seem to indicate that he has a disc disor

der ,which is provoking possible radicular pain.the offending part of the disc is probaby medi al to the nerve root and its sleeve ,and will therefore be harder to help by passive movement techniques. )Neek flexion while he was limited by increased leg pain.(There must be a canal c omponent in his disorder .)It did not increase his back pain .(The cause of his back pain is pro bably not causing his leg pain.Tow aspects of the one structure perhaps? The disc?)

4.While still in the flexed position ,rotation to the left increased his leg pain by about 100%.Rotati on to the right in flexion decreased the leg symptoms ,slightly but definitely .(it is very helpful fro m a treament point of view to have different responses with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rotation.)I n this man's circumstances it is wise ,when considering the selection of technique to choose the relieving position while performing the relieving direction for the rotation.

5.In the upright position ,performing a lateral shift of his trunk towards the left decreased his

pain ;shift to the right slightly increased the symptoms.(Because of this pain response ,the lis t must be directly related to his disorder.)

6.Straight leg raise on the left was 35du, causing posterior leg pain. On the right it was 70du,

and he said it caused an uncomfortable tight feeling, plus tingling, in the left foot laterally.(Crossed SLR response-treatment may need to include mobilizing the right SLR.)

7.Testing the power of his calf in standing demonstrated some weakness, which may have

been a neurological weakness but may also have been a pain inhibition reaction.

8.Attempting to stand, from sitting only a short time (half a minute), he had back pain and a

severe lumbar kyphosis, which took some 15 seconds or more (a long time) to dissipate.(Because the kyphosis developed so quickly, this meant that the disorder causing his back pain was very mobile.)

9.His leg pain was minimal on first standing but then gradually increased in intensity and also

in the pain referral down his leg.(This meant that the disorder causing his leg pain had a latent component.)

10.His leg pain and his back pain could be provoked separately.(This meant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two components to his disorder. With the added information in number (1)above, he has at least three components. Number(4)above makes it four components.)

11.Tingling was felt either in the big toe or the lateral border of his foot.(This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of two nerve roots being involved. This could mean that two intervertebral discs

may be involved, or the patient may have an anatomically abnormal formation of the nerve roots.)

12.He also had canal movement abnormalities as well as intervertebral joint movement abno

rmalities.

Mr L's disorder was obviously atypical. The disccomponent seemed to be causing him more d isability than the radicular aspect but obviously the radicular aspect took higher priority .Bein

g atypical means that one has to be very quick to notice the changes in the examination signs

of the separate components ,and raect with appropriate technique changes.

Treatment

Because it seemed to be discogennic (getting up from sitting )with a nerve -root irritation:

1.The choice of technique would be roation ,as the symptoms and signs are clearly unilateral

2.The roation would be performed in the 'symptom-relieving' position and direction to avoid

provoking pain

3.Thinking ahead to further treament technique ,it seemed possible that canal signs wouldno

t improve in parallel with the joint signs ,and that therefore SLR stretching may be required la ter

Mr L ws positioned lying on his left side with a support (folded towel)under his iliac crest to g ain a lateral shift to the left position (him comfortable shift position ,see item(5)above).He w as also positioned in a degree of flexion to keep his lumbar spine away from the painful and markedly limited extension position .A rotation of this thorax to the right in relation to the pe lvis was also adopted ,and his right leg was kept up on couch to avoid any canal tensioning (w hich would occur if his right leg were allowed to hang over the edge ).The technique was to r otate his pelvisto the left (that is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oravic rotation to the right, but performed from below upwards) as a sustained (sustained because of the latent component) grade IV.

During the performing of the technique he felt an easing of his leg symptoms, which was a favourable indication.

On reassessing his movemengts after the technique, the joint movements were improved but SLR was unchanged.

The technique was repeated, but more firmly and for a longer sustained period. During the performing of this technique all tingling in his foot disappeared. Following the technique movements had further improved, but

◎SLR was still unchanged

◎Symptomatically, he felt more comfortable and felt he could stand straighter.

After four such treatments Mr L was greatly improved, but SLR , although improved, was nowhere near as much improved as were the joint movements. Sitting was also improved.

His calf power was normal. During this stage of treatment, a scan revealed posterior disc protrusions slightly lateral to the left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both the L4/5 and L5/S1 levels.

Because the, discogenic, component was improved, and also the radicular symptoms were less(plus calf power improvement), left SLR was used as a technique and after four treatment sessions of this his left SLR became full range and pain free. However,the right SLR still felt tight and did provoke minimal left leg symptoms. It was decided to do right SLR as the treatment technique .The tightness cleared and remained clear for 4 hours.

The next treatment session consisted of performing SLR on each leg and ending the session with a repeat of the previous positioning and rotation technique. It was decided to stop treatment(unless he had an exacerbation) and review all aspects in a month. The assessment after a month revealed that he had not only retained all of the improvement from treatment but also found he could sit, stand and be much more active. His movements were full and almost free of any discomfort. He was reviewed again after 2 months and discharged. Aspects of ‘back care’,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weak link’, the capacity for harm to accumulate painlessly and the need to be aware of predisposing factors (see Appendix 4) were forcibly emphasized.

This presentation emphasizes that the manipulative physiotherapist must understand the pathology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such a patient’s disorder, yet she must take most notice of the changes in symptoms and signs. For example, the fact that his disorder may have been progressing towards a nerve-root compression did not prevent SLR being used as treatment, because the possible nerve condition signs were improving and the possible radicular symptoms were also improving. Nevertheless, the first SLR mobilization had to be done only once, and that once was a mild stretch. The 24-hours assessment indicate that it should be continued with care.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总结范本:_________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14 页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xx年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疗质量,合理收费,降低医疗费用为落脚点,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现将xx年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坚持对医院各医疗科室进行定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检查,并进行汇总、分析。把减少医疗缺陷,及时排查、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事故争议,杜绝医疗事故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2、认真做好依法执业管理工作。做到了无执业资格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人员严禁上岗。 3、严把医疗质量关,各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坚持首诊负责制、疑难危重病人会诊转诊制度,把医疗质量始终放在首位,坚决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各项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4、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 5、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教育全院医务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差错的发 生。做好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及参加市医学会组织的短期培训班,积极参与市卫生局组织的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狠抓各类医疗文书及处方的规范书写工作不放松。 第 2 页共 14 页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20XX年3季度我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贯彻"三好一满意"服务的工作目标,着力改善医院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改进医德医风,以提高 医疗质量,合理收费,降低医疗费用为落脚点,努力为患者 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全面提升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现 将20XX年3季度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认真按照"核心制度"内容,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 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着重从核心制度落实、病案质量管 理与科室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入管理。3季度继续加大十六项核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各科室严格落实首诊责任制、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 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一是要求各 级医师对住院病人要做到"三查":即值班医生接班后对危重病人和特殊病人重点查,晚上对病区病人普遍查,交班前对 危重和有特殊处置的重点查;二是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 要求各级医师对手术病人管理要做到"五个不":不带问题进手术室,不带疑点做手术,没有把握不盲目做,没有参加术 前讨论者不得擅自做和术前准备不充分不仓促做。充分保障 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四是坚持护士长查房,督促检查护理人 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处理,以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二、规范病历管理、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病历书写质 量。 3季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 对制度》,不定期到科室抽查环节病历,每月不定期抽查终 末病历。在环节病历方面重点督查病历书写及时性、三级查 房的书写质量、治疗计划的合理性、病情告知的有效性等方 面,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更正;终末病例的抽查 中,医务科重点强调病历书写的高质量和完整性,包括大中 型手术的术前讨论、为重症患者讨论的书写质量,依法执业,医嘱执行记录等。通过严抓病历质量,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 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并联合质控委员会逐步建立全院、科、组三级质控网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强化药事管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头晕的诊断思路

头晕的诊断思路: 在门急诊工作中,“头晕”是一种很常见的主诉,尤其在那些年龄大的病人。但头晕的诊断又是相对较困难的,因为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也不易取得临床病理资料。对于“头晕”病人,该如何进行系统的诊断呢? 首先需要区别患者所说的头晕是假性的还是真性的。假性头晕是一种非特异性主诉,常叙述为头重脚轻,头昏眼花,多呈持续性。病人常有全身性疾病,比如贫血,高血压,眼病等。真性头晕即是眩晕,一种旋转的,移动的,反复的自身或环境的主观体会错误或运动幻觉,常叙述为睁眼时看到周围物体旋转,或闭眼时感到自身转动。有些病人还经常出现恶心,大汗,灰色幻视,以及“我就要死了”等主诉,有些病人还可能出现晕厥-可迅速恢复的意识丧失。 对于真性眩晕的病人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第一,详细询问现病史,明确眩晕或晕厥发生时的准确情形。 A 如果病人是由于体位改变发病,应检查血压,尤其是卧立位血压,同时注意心率变化。如果立位收缩压较卧位收缩压降低大于等于30mmHg,或心率增快大于10次,则考虑存在直立性低血压。这可能是自主神经机能不全,血管失张力作用,血容量不足,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B 如果病人是进行上肢活动后发病,则应注意病人是否有无脉征,或一侧桡动脉搏动减弱,锁骨上区是否有血管杂音,还可以让病人反复握拳来诱发。因为如果病人存在锁骨下动脉狭窄,活动上肢则可能导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 C 颈部过伸运动则由于其可导致一侧或双侧椎动脉在椎管内受压,脑供血不足,最终导致晕厥。 D 排尿性晕厥和咳嗽性晕厥均属于反射性晕厥,是由于调控血压、心率的神经反射弧损害导致心脏抑制,心输出量及血压下降而发生晕厥。排尿时腹腔那压力骤然下降,腹腔内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出现晕厥;咳嗽则由于胸内压上升,静脉回流受阻,使心输出量降低,同时上升的胸内压向主动脉及其他大动脉传导,刺激压力感受器,使周围血管阻力反射性下降,导致脑灌注不足而出现晕厥。 E 发病时病人是否出现肢端刺痛,麻木或呼吸困难?这些病人是因过渡换气综合症导致PaCO2减低,它可导致脑血流量减低而出现肢端刺痛,麻木,呼吸困难和焦虑症状等。应检查血气,可屏气或使用气袋,让病人将自己呼出的气体装入气袋再吸入,这时吸入较高浓度的CO2气体则可减轻症状。 F 同时还应该注意是否由激动,发热,疼痛等诱因引起?其引起心动过缓可导致反射性低血压,病人经常有恶心,大汗,能够回忆发病时情景,在意识丧失时,有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2016年度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2016年医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全院干部员工严格以东莞市卫生计生局下发的“东莞市一级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评价标准及细则”为准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调整了相关管理组织人员,并修订了相关工作职责,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明显提高,现将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管理,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重新调整了医疗质量、病案、药事、感染、输血等管理委员会成员,并健全了各管理组织的工作制度,院领导分工明确。医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领导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院与临床科室签订了科主任目标责任状及医保工作责任状书,明确科室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管理与落实 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上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等。重点加强对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总值班制度的落实,简化并完善了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流程,开放急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要求总值班人员靠临床一线指挥,及时协调解决急救中需要协调的问题,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效防范了医疗差错,控制医疗风险。 三、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管理及落实 医院重点加大对临床科室新业务和新技术开展的监管力度,医务科对各临床学科开展的新技术并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拿出切实可行的手术及治疗方案,特殊病例及时邀请上级医院相关专家来院现场指导手术,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有的特殊病人因本院设备、

设施可能影响到病人的安全和质量时,医院通过及时组织相关学科会诊,评估病情,发现存在医疗技术风险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转院措施,避免医疗技术风险,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的避免了医疗纠纷。 四、完善制订临床相关科室医疗告知文本 在日常医疗质量管理抽查中发现临床部分科室在病人病情告知文书存在一定的隐患和缺陷,我们及时进行了完善与修改。重点有《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普外科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新生儿科危重患儿病情告知书》《新生儿科危重患儿转院委托书》《新生儿科家属留陪知情同意书》《120院前急救拒绝来院告知书》《急危重病人转院告知书》等,这些医疗文书的完善,有效的防范了医疗差错,降低了医疗风险。 五、加强了医护人员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安全的思想教育 医院大力开展全员医疗服务安全教育,通过员工大会组织了医护人员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培训,同时组织了卫计委转发公安部三局针对今年三月份来的部分医疗单位发生暴力伤医案例的传达及培训。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医疗服务安全意识。同时医院也高度重视医疗纠纷的处理,医院重新修定了《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制度及流程图》,明确了医务科为医院医疗纠纷处置主要部门,医务科主任为医院医疗纠纷对外发言人。客服部为医院医疗纠纷处置次要部门,全力协助医务科处理医疗纠纷。科主任为科内医疗纠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制定了严格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制及处罚制度。 六、加强规范临床医务人员执业管理,严格依法执业 医院严格控制超范围经营,人事部门从源头把关,对不具备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严格控制聘用,对临床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一律调岗,

医疗质量管理年终的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管理年终的工作总结【医疗质量管理年终工作总结(一)】20xx年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疗质量,合理收费,降低医疗费用为落脚点,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现将20xx年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1、坚持对医院各医疗科室进行定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检查,并进行汇总、分析。把减少医疗缺陷,及时排查、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事故争议,杜绝医疗事故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2、认真做好依法执业管理工作。做到了无执业资格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人员严禁上岗。 3、严把医疗质量关,各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坚持首诊负责制、疑难危重病人会诊转诊制度,把医疗质量始终放在首位,坚决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各项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4、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 5、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教育全院医务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差错的发

生。做好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及参加市医学会组织的短期培训班,积极参与市卫生局组织的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狠抓各类医疗文书及处方的规范书写工作不放松。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各项造作规程,保障医疗安全。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检查,并进行汇总、分析,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培训工作,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加强医院重点部门(注射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对医务人员进行《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严格执行特殊药品管理制度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置药品不良反应。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收费,杜绝滥用药、滥检查现象的发生。 医院管理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各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卫生改革不到位、卫生事业发展

医疗管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_精选范文

医疗管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20__年是“十_大改善。 六、卫生公益工程。作为多项卫生公益项目的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继续落实“光明·微笑”、“儿童两病”、血液透析等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升了医院品牌知名度。20__年1-10月份医院共收治白内障191人次, 免费血透7人共553次。 七、夯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基础。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以医院等级评审为抓手, 加强了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和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全员训练, 组织全员进行培训, 学习现代先进管理工具的运用, 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化水平。 八、急诊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绿色通道”建设, 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流程, 完善急诊病房规范化建设, 在方便患者及时入院诊疗的同时,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保证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九、切实加强优质护理工作。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实行“一把手工程”, 明确组织分工, 加强医院各部门的分工协作, 落实各部门职责, 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各项工作。 健全各项护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护士调配机制, 积极开展护士培训。

完善护士绩效考核和聘用护士薪酬、待遇、保险的相关制度, 落实不同用工形式的护士同工同酬, 并享有相同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 病区设立责任组长1--2名、每名责任护士护理病人不超过8名。 严格落实护理分级制度, 重点对患者实施全面评估, 根据评估情况予以必要的专业照护。 医院对优质护理、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十_大厅设立的投诉举报箱收集干部职工及群众举报, 截至目前, 未收到相关举报; 认真落实“红包”清退机制, 今年1-10月, 我院医务人员有82人次直接拒收红包或为患者缴纳住院费, 共计45900元。4、加强招议标程序监管。一是严把入口关, 要求所有参与招议标的单位出具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开具的《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告知函》; 二是严格遵守“三个三”原则, 对单一来源采购的医用设备及耗材要求物资供应科及使用科室提交书面合理说明; 三是严格落实医药产品购销诚信管理, 要求厂商与医院签署《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产品廉洁购销合同》, 约定违反廉洁购销的法律责

医疗管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医疗管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医院紧紧围绕2016年江西省卫生计生工作重点,坚持以群众更满意为目标,紧扣完善体系、深化医改、能力提升、科学管理,协调推进医疗管理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就医提供更加有效、安全、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一、顺利通过医院等级评审。2016年初,医院等级评审专家小组到我院进行等级评审回头看,医院全体人员上下一心,全力配合,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内涵的工作要求,对评审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的整改,最终顺利通过了现场评审,医院评审结果已于2016年8月8日在省卫计委网上公示。 二、全面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省卫生计生委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活动,医院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实施预约诊疗、日间手术、临床药事服务、志愿者活动、快捷费用结算等便民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开展,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三、全面加强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切实加强辅助用药、抗菌药物、门诊输液、抗肿瘤药物以及毒、麻、精、放等药品管理。对全院医师进行合理用药的培训教育,按月对违规用药的病例进行讨论核查,对不合理用药的医师进行通报,并给予经济处罚。2016年1-10月份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仅4例。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每月对医院临床路径进行数据统计并通报,对路径有关指标未达标的科室实施经济处罚,2016年1-3季度医院临床路径入径病例数共2351例,占出院患者总人数比例为15.67%,入组率达79.72%,入组后完成率为93.19%,变异率为6.81%。 四、全面推广应用drgs工作。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39.6%;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33.9%;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11.3%;心肺两

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13.2%。阳气虚脱型2人。1.8%。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96.3%,有效率3.7%,无效率0%。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8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85.7%,中成药使用率76.0%,特色疗法使用率32.0%,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

医疗设备管理个人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医疗设备管理个人总结 医疗设备管理个人总结 20xx年又将要过去,我们除了感慨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行外,就是最关心自己的业务,有得有失,有教训有经验,有不足有长处,一一盘点,起码对得起自己所领的那份薪水。 政治思想上的大话都是千篇一律,自不必多说。都是紧紧围绕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 在具体分管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和相关杂志,并定期和同行互相交流的方法来不断提高本人的业务水平,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关系,以使参与主持安装、调试或拆卸再安装的设备能够及时到位,投入运行。 认真完成份内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怕苦,不怕脏累,不迟到,不早退,以尽快尽早解决设备故障,降低维修费用为己任,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为目标。 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维护设备64台次,维修设备110台次,计量在用强检器具圆满完成,没有因为计量而出现问题。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32例,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篇, 1 / 6

基本完成了在用万元设备的操作规程的制作够格农作,下科室巡查设备运行情况12次,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配合市卫生执法监督局对单位的放射源设备的防护检查检测工作,配合厂家的安装调试大型设备3次,主持压力容器以及锅炉的安装调试工作,为了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配合档案室工作人员整理设备档案2次,参加西门子用户培训1次,参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培训工作,圆满结业。 在维修设备中,节省费用甚多。尤其在大型设备维修中,ct自行维修解决应急故障,延长3个月使用时间,节省了大型设备维修公司单次昂贵的报修汇款费用,并为签订维修合同争取了时间,及时准确的签订合同,使得该机之后免费更换了主机和通道板,节省了因为停机引起的不必要的收入损失;在维修彩超过程中,有一块vm板需要更换,最后自己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仅仅300于元解决问题;还有在认为价高的配件方面,也通过和生产元器件厂家联系,来降低成本,保证设备运行正常。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一一陈诉。 设备管理是一门学问,设备维修是具体化的一种学问,只有相互之间配合默契,才能将设备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祝愿在各个岗位上的人们能够开开心心每一天。各自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 自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时间转瞬即逝。尤其是在xx年年的工作中,时间更是过得特别快。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个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汇报范文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3d228797.html,)/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汇报范文 医疗卫生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以较低廉的费用为病人提供 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近几年来,我院和其它市级综合性医院一样,成为了我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形成了独有的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体系,在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和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在2004年,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疗质量、合理收费、降低医疗费用为落脚点,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4.36,门诊量同比增加12.18,住院病人同比增加5.41,剔除工作量增加因素后,同比增加4.85,而每个门诊病人费用为108.78元,为我市市级9家医院的最低。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质量是管理医院根本目的。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水平的高低、

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2004年,我院在“医疗质量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把减少医疗质量缺陷,及时排查、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事故争议,杜绝医疗事故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我院严把医疗质量关,各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坚持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人会诊、重危病人及术前术后讨论制度。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医疗活动中的动态分析,做好各种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针对当前患者对医疗知情权要求的提高,完善各项告知制度。加强质控管理,住院病历书写实施了《**市中医病历书写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我院住院病历的书写在全市中医系统住院病历质控检查中,总分为全市第二位,前十名优胜病历中我院占三位,前二名均为我院医务人员。 (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以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服务流程是医疗机构的运行结构和方式,在不增加病房、卫技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效率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使医院的可用资源通过平衡流程中的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尽可能满足病员的需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优化医疗流程,方便病人就医上下功夫,求实效,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出各项便民措施,如收费

头痛诊断思路讲义

头痛的诊断思路 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潘华 概述:头痛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都亲身体验过。头痛的病因复杂,分类繁多,按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法,头痛分为13类,共120余种[1],尽管临床所见头痛绝大部分为功能性或精神性因素所引起,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瘤等引起的头痛却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头痛的病因诊断常出现困难,尽管目前CT、MRI、EEG 等手段已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稍有考虑不周,仍容易误诊误治。以下我们尝试对头痛的诊断思路作一讨论。 一、头痛的解剖基础及发病机理 头痛系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某种物理的、化学的包括某种生物性的刺激,产生了异常的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通过相应的神经通路传达到大脑而被感知。 1、颅内、外痛敏组织及神经传导 (1)颅内部分: ①部分硬脑膜:小脑幕上,前颅凹及中颅凹处硬脑膜的痛觉由Ⅴ传导,可引起同侧眼眶及前额部痛;小脑幕下和后颅凹的硬膜主要由c1-3神经传导,引起枕部及后颈部痛;ⅨⅩ也传导部分后颅凹硬膜的痛觉,可引起耳及喉部痛。 ②颅内血管:颈内动脉的颅内段.Willis环.大脑的前、中、后动脉,硬脑膜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主干、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等均属痛敏组织。其中幕上动脉由Ⅴ传导,这些部位的痛感向眼眶、前额和颞部放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的痛觉则由c2~3 传导,痛感反映在枕下部。 ③ⅤⅦⅨⅩ的神经根及颅内的分支受刺激:其中Ⅴ的痛感反映在前头部、面部;Ⅶ反映在耳部;ⅨⅩ反映在枕区。而颅骨、脑实质(除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软脑膜、蛛网膜(除脑底大血管周围的蛛网膜)、室管膜、脉络膜丛对疼痛均不敏感。 (2)颅外部分: ①颅外动脉:眶上动脉、额动脉、颞浅动脉、枕及耳后动脉的动脉壁均含有丰富的痛觉末梢神经。当这些动脉扩张、牵拉、扭转、炎症时,均可引起局部疼痛,并可扩散及反射到更大范围。前头部动脉痛感由Ⅴ传导,后头部动脉所致痛觉由c2~3传导。 ②颅外肌肉:头颈部的肌肉持续收缩和血流受阻,引起各种代谢产物的堆积(如乳酸),产生疼痛。颞部肌肉由Ⅴ传导,颈后肌肉由c2~3传导。 ③颅外末梢神经:常见的有眶上神经(Ⅴ 1)、耳颞神经(Ⅴ 3 )、枕大神经、枕小神 经、耳大神经等(c2~3分支)。 ④其他组织: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骨膜、关节面、耳、鼻、口腔、牙等。面部、眼、鼻腔、副鼻窦、口腔等部位的痛觉,分别由Ⅴ 1~3 传导;软颚、扁桃体、咽、舌、耳咽等部位的痛感由Ⅸ传导;外耳道、部分耳廓由Ⅶ的中间神经和Ⅹ传导,并可扩散到前头部及后枕区。 (3)头面部疼痛的神经传导:

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工作总结

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工作总结 《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工作总结》的范文,觉得有用就请下载哦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20XX年,镇公卫合管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关心指导及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进一步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一)强化宣传发动,完成筹资任务。 20XX年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二项保险的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540元,其中个人缴纳125元。为顺利完成筹资任务,一是召开全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筹集动员会,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制定下发《海虞镇20XX年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意见》,明确了筹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各村社区高度重视,先后召开相关会议,周密安排,明确目标责任,全力开展基金筹集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广播电视宣传、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面对面宣传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项政策,利用医疗费用补偿中的实例,向群

众宣传参加居民基本医保的好处,让群众感受到参保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精品积极主动参加和支持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促进了全镇参保率的稳步提高。 20XX年全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695人,参保率为99.8%,基金筹资总额达到2305.5万元,其中镇级筹资总额1327.8万元,包括个人缴纳基金533.7万元,村全年扶持基金42.7万元,镇财政扶持基金751.4万元,基金到位率达100%。 (二)优化补偿方案,落实补偿政策。 一是根据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优化补偿方案:适当扩大特殊病种大额门诊的病种,适度提高部分医院住院起付线标准,调增用药和诊疗目录,年度最高补偿限额提高到15万元,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在享受居民基本医保补偿后的自负和规定的自理费用超过一定额度的,按费用分段给予相应比例偿付,年度个人累计最高偿付额为20万元。二是全面落实补偿政策,强化参保人员刷卡就医,做好医疗卡的遗失补办和以旧换新工作,对意外伤害、转外就医等事后结报的医疗费用,及时办理结报手续,同时做好五保、低保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工作, 全镇1-10月共补偿22.65万人次范文写作,总补偿金额2112万元,其中住院补偿6501人次,补偿总额1692万元,补偿额超过1万元的有308人次,最高补偿额达到12.73万元,享受医疗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doc

2016年度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4 2016 年度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2016 年医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全院干部员工严格以东莞市卫生计生局下发的“东莞市一级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评价标准及细则”为准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调整了相关管理组织人员,并修订了相关工作职责,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明显提高,现将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管理,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重新调整了医疗质量、病案、药事、感染、输血等管理委员会成员,并健全了各管理组织的工作制度,院领导分工明确。医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领导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院与临床科室签订了科主任目标责任状及医保工作责任状书,明确科室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第一责任 人,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管理与落实 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上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等。重点加强对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总值班制度的落实,简化并完善了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流程,开放急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要求总值班人员靠临床一线指挥,及时协调解决急救中需要协调的问题,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效防范了医疗差错,控制医疗风险。

三、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管理及落实 医院重点加大对临床科室新业务和新技术开展的监管力度,医务科对各临床学科开展的新技术并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 论,拿出切实可行的手术及治疗方案,特殊病例及时邀请上级医院相关专家来院现场指导手术,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有的特殊病人因本院设备、设施可能影响到病人的安全和质量时,医院通过及时组织相关学科会诊,评估病情,发现存在医疗技术风险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转院措施,避免医疗技术风险,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的避免了医疗纠纷。 四、完善制订临床相关科室医疗告知文本 在日常医疗质量管理抽查中发现临床部分科室在病人病情告 知文书存在一定的隐患和缺陷,我们及时进行了完善与修改。重点有《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普外科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新生儿科危重患儿病情告知书》《新生儿科危重患儿转院委托书》《新生儿科家属留陪知情同意书》《120 院前急救拒绝来院告知书》《急危重病人转院告知书》等,这些医疗文书的完善,有效的防范了医疗差错,降低了医疗风险。 五、加强了医护人员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安全的思想教育 医院大力开展全员医疗服务安全教育,通过员工大会组织了医护人员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培训,同时组织了卫计委转发公安部三局针对今年三月份来的部分医疗单位发生暴力伤医案例

医疗管理中心年终的工作总结

医疗管理中心年终的工作总结XX年,镇公卫合管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关心指导及各村、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进一步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强化宣传发动,完成筹资任务。 XX年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二项保险的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540元,其中个人缴纳125元。为顺利完成筹资任务,一是召开全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筹集动员会,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制定下发《海虞镇XX年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意见》,明确了筹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各村社区高度重视,先后召开相关会议,周密安排,明确目标责任,全力开展基金筹集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广播电视宣传、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面对面宣传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项政策,利用医疗费用补偿中的实例,向群众宣传参加居民基本医保的好处,让群众感受到参保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加和支持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促进了全镇参保率的稳步提高。 XX年全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695人,参保率

为%,基金筹资总额达到万元,其中镇级筹资总额万元,包括个人缴纳基金万元,村全年扶持基金万元,镇财政扶持基金万元,基金到位率达100%。 优化补偿方案,落实补偿政策。 一是根据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优化补偿方案:适当扩大特殊病种大额门诊的病种,适度提高部分医院住院起付线标准,调增用药和诊疗目录,年度最高补偿限额提高到15万元,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在享受居民基本医保补偿后的自负和规定的自理费用超过一定额度的,按费用分段给予相应比例偿付,年度个人累计最高偿付额为20万元。二是全面落实补偿政策,强化参保人员刷卡就医,做好医疗卡的遗失补办和以旧换新工作,对意外伤害、转外就医等事后结报的医疗费用,及时办理结报手续,同时做好五保、低保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工作, 全镇1-10月共补偿万人次,总补偿金额2112万元,其中住院补偿6501人次,补偿总额1692万元,补偿额超过1万元的有308人次,最高补偿额达到万元,享受医疗救助总额107万元,参保人员享受到了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惠。 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医疗机构监管。 1、积极实施支付方式改革,XX年开始居民基本医疗保

全科医生接诊头晕患者的要点及诊断思路

头晕是一组包含多种症状的症状群,不能将之视为单纯或特定的症状。同样,导致头晕症状的病因机制也是丰富和多样的,需要全面评估和判断。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缓慢和落后,专科医师又仅局限于本专业狭小的领域,导致大量头晕患者的诊断错误和治疗无效,临床正确诊治率极低,患者满意度极差。然而,有效治疗的前提应该是正确的诊断,故而明确患者头晕的诊断是广大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头晕接诊的要点 头晕症状的定义和分类目前,对头晕的主流认识和定义仍然是按照drachman等1972年的方法,将头晕定义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包括了眩晕、晕厥前、失衡和非特异的头重脚轻等4种症状。虽然2009年国际barany协会参考国际头痛学会的模式推荐了前庭性症状的分类,但存在实际操作使用不够方便的问题,同上也未被广泛验证和推广。 头晕的问诊按照上述的头晕和眩晕定义,接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的症状诉说进行分析,一定要问“你的头晕(或头昏或其他诉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请详细地描述你的头晕”。 通过病史问询,医生应首先明确患者的头晕诉说到底是什么。①眩晕,是感到周围环境在运动(主要是旋转,三维空间上任何方向均可)或是自身旋转感;②失衡,是患者有不稳感,尤其是行走和站立时;③晕厥前,是患者感到站立不住或欲倾倒,多伴有眼前发花、黑?、四肢无力、心慌、出冷汗等;④头重脚轻及其他非眩晕性的头晕最缺乏特异性,总体上应该是患者感到视空间定位困难,有“腾云驾雾”或“不踏实”的感觉。重要的是需要将头晕与头胀(属于头痛范畴)、“脑子不清醒”或“头昏沉’’(属于精神症状)相区分。 头晕症状特点的问询许多病因均可导致头晕,但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头晕症状在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1),是鉴别诊断的要点,必须全面问询和了解。 头晕伴随症状的问询不同病因因损害部位不同,所导致的头晕症状容易伴随有不同的其他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如:前庭中枢性病变(累及小脑、脑干或半球),容易伴随其他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而不伴其他神经症状的单纯头晕或眩晕者则极少,同样,伴随其他神经系统或耳科症状者,则基本不应考虑为前庭周围性病变。因此,问诊中要对可能的病变部位的相关症状进行全面问询。 头晕患者个人史的问询头晕、眩晕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异质性的症状,因而患者的个人医学史非常重要,必须问询。如对慢性头晕患者,必须问询睡眠、心境、情绪等情况;对老年头晕患者必须问询系统疾病病史和用药情况;对晕厥前患者必须问询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等)、服用降压药、糖尿病、贫血等情况;对失衡症状者必须了解眼科及神经系统疾病史。 头晕诊断思路要点 头晕症状的定位诊断虽然我们通过病史问询,可以将多数的头晕症状予以分类,但临床上,由于医生缺乏问询经验或患者的不理解和不合作(非常多见),不少患者的头晕症状还是无法正确分类。对此,必须明确患者的症状描述可能是不可靠的,而且患者也可以同时有多种症状,切勿机械地分类。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年终总结(完美版)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年终总结 一、加强领导,提高对医疗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卫生改革不到位、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矛盾逐步凸现,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医疗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给医患双方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严重干扰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损坏了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为了切实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我县从20xx年起,把医疗质量管理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贯穿于卫生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活动。 为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我院专门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乡医疗质量管理活动的督导,定期检查、考核和调度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我院建立健全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明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科室分工明确,精心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了活动顺利实施。 二、明确主题,确保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丰富。

今年以来,我院以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为指针,保证医疗安全、强化内涵建设、杜绝医疗差错事故为目的;以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法制意识为重点;以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诊疗护理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为主要措施,明确主题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引导、带领各科室抓质量,使医疗质量管理逐步推向深入,努力塑造医护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要求。 三、强化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水平医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培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水平才能得到更新和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为此,在今年组织的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医务人员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业务技术人员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水平。 具体做法是:一是组织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程、常规规范的学习。《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文件汇编》、《医院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通过单位集中学习、医务人员自学等形式,使医务人员了解掌握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程、常规规范,强化其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执业的自觉性。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医务人员、业务骨干培训、病例书写培训、“三基”“三严”培训、护理培训、药品培训、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纠纷防范等培训活动,使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明显提高。三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着力抓好人才培养,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在20xx年,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疗质量、合理收费、降低医疗费用为落脚点,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4.36,门诊量同比增加12.18,住院病人同比增加5.41,剔除工作量增加因素后,同比增加4.85,而每个门诊病人费用为108.78元,为我市市级9家医院的最低。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一)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质量是管理医院根本目的。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水平的高低、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20xx年,我院在“医疗质量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把减少医疗质量缺陷,及时排查、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事故争议,杜绝医疗事故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 我院严把医疗质量关,各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坚持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人会诊、重危病人及术前术后讨论制度。 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医疗活动中的动态分析,做好各种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针对当前患者对医疗知情权要求的提高,完善各项告知制度。 加强质控管理,住院病历书写实施了《**市中医病历书写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我院住院病历的书写在全市中医系统住院病历质控检查中,总分为全市第二位,前十名优胜病历中

我院占三位,前二名均为我院医务人员。 (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以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 服务流程是医疗机构的运行结构和方式,在不增加病房、卫技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效率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使医院的可用资源通过平衡流程中的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尽可能满足病员的需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优化医疗流程,方便病人就医上下功夫,求实效,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推出各项便民措施,如收费挂号窗口联网,减少挂号排长队,部分专家设立专门挂号窗口,推出电话预约挂号等措施。 医技科室出报告单推出限时承诺。 护理部门在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先进护士,全年评出星级护士56名,护患构筑连心桥,推出便民措施,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6。 (三)实施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是加强医疗质量的基础。 如何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和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提高医疗质量不是单靠几位管理者或部分医务人员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医院全体职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