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雅尔塔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1.38 KB
- 文档页数:1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关于雅尔塔体系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盟国在胜利在望时即意大利投降后就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许多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及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
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的殖民地以及国际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
这是一个进步。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
因为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强权政治的烙印,如对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理都是背着中国政府进行的。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在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领域争夺霸权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国际金融领域是以英镑为中心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战以后,英国仍然想保持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但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此时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
1. 战后的势力划分呀,就好比切蛋糕一样。
同盟国把世界这块大蛋糕给分了!比如美国在欧洲那可是有很大影响力呢,苏联呢在东欧势力很强。
这不就是很明显的势力划分嘛!
2. 对德国的处置,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就像管教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得定好规矩。
让德国进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这就是要让它变好呀!
3. 联合国的成立也很关键呀!这就像是一个世界大家庭,大家有啥事都能在里面商量着来。
而且这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组织呢,多厉害!
4. 苏联在远东的权益也不能忽视呀!好比是苏联在这边也有了自己的一块“领地”,有这个权益呢。
5. 日本被管制起来,不就跟给野马套上缰绳一样嘛!不能让它再随便撒野了,得有人管住它。
6. 对战败国的赔款,哎呀,这可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呀!就好像做错事得接受惩罚一样。
7. 关于对殖民地的处置,那也是个大事呀!不能再随便让某些国家乱来啦,得考虑殖民地人民的意愿呐!
总之,雅尔塔体系的这些内容对后来的世界格局影响巨大呀!它决定了很多国家的命运和走向呢!。
一、雅尔塔体系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
2.主要内容:(1)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
(2)成立联合国。
(3)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
3.评价:(1)实质: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2)标志: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3)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
(4)消极作用:①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②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③埋下了国际纠纷的隐患(1948年朝鲜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1.资本主义阵营:(1)美国的强大:罗斯福的“世界蓝图”:组建联合国,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②表现:②实力:杜鲁门:美国意图“领导世界”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经济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军事上: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率先掌握了原子弹、氢弹2)西欧的衰落:①英国: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用竭;工业生产日益降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②法国: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海外储备枯竭;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社会主义阵营:(1)苏联实力大增:①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所扩大。
2)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①东欧八国:得到苏联的帮助;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亚洲四国: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3)阵营最终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一、美苏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1.背景:(1)美国: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雅尔塔体系:是通过二战后几次重要会议特别是雅尔塔会议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战后和平等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以及之后表现出的主要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关系及所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大国瓜分世界的产物。
其形成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相对稳定和世界的总体和平,确立了国际普遍和平与安全原则,建立了联合国,同时带有浓厚的强权政治色彩。
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确定了战后经济、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
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195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序幕的拉开,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于1947年在欧洲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成立的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目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共产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
而南斯拉夫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至罗马尼亚首都。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也于当年宣告解散。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的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
试述冷战以来的雅尔塔体系摘要: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新体系。
该体系自成立以来,随着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政治地图的新变化而不断发展。
冷战的结束,并不代表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在雅尔塔体系内,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协定等这些超国家的组织、机构有效地捍卫着战后的“均势”和“和平”。
因此,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放方面,雅尔塔体系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多级格局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秩序正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之时的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上的一次会晤中拟定了《大西洋宪章》。
这是“第一份预见战后‘建立普遍和永久的国际安全体系的英美文件’”,①从而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
此后以苏、美、英、中为主的反法西斯国家不仅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而且采取了卓有成效的行动。
他们经过了三年的酝酿和磋商,在敦巴顿橡树园拟定出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
后又在大小国一致参加的基础上广泛讨论一年。
据统计,截止1945年5月5日,先后有30个国家提出了1200件修正案。
1945年6月宪章获得通过。
这期间,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们也曾探讨过对德国及其仆从国进行制裁点一些原则性问题,但他们并没有急于求成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他们处置战败国的“和平条款是分段产生的,起先在战时,由于战胜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继而在1945年以后的若干年内又作出了一系列事实上的安排。
”②在波茨坦,三巨头就准备决定设立美、苏、英、法、英五国外长会议准备签约。
战后,四国外长(中国除外)又接连会晤,希望能够找到协调各方面立场的方法。
到1947年2月10日签署了对意、罗、保、匈、芬的“五国和约”。
而对主要战败国德国,并没有作出类似于《凡尔赛条约》那样的解决方案。
对另一个主要战败国日本的媾和会议,1951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并达成了战后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所建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它奠定了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国际格局。
(3)“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4)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瓦解。
两极格局特征①以美苏的对抗为标志,由此构成了二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②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
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亚洲等地则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热战”,如朝鲜战争等。
评价①积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和竞争中,借鉴他国经验教训展开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为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创造了环境;两大集团的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消极作用:两极格局下,双方剑拔弩张,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政治上,强权政治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了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经济上,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
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迅速崛起的日本:二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世界经济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
雅尔塔体系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
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
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消极作用:(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雅尔塔体系一、简介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是指二战结束后成立的国际秩序和平衡机制,以及由雅尔塔会议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
此体系的核心成员包括苏联、美国和英国,他们在会议上共同决定了欧洲和亚洲战后的重建、领土重新划定以及国际安全保障等重要事务。
二、背景1. 二战后的格局二战结束后,欧洲与世界进入了一个重建与重塑的时期。
苏联在东线战胜纳粹德国,美国和英国在西线以及其他地区也予以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三个盟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紧张,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开始浮现。
2. 盟国首脑会议为解决战后战略重建的问题,盟国的首脑们于1945年2月至2月在乌克兰的雅尔塔镇举行了一系列会议。
这次会议被称为雅尔塔会议。
会议的主要参与者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
三、核心内容1. 欧洲重建计划为了确保战后的和平与稳定,雅尔塔体系通过制定欧洲重建计划来推动欧洲国家重新恢复经济。
根据该计划,在战争结束后,原则上所有欧洲国家将逐步恢复独立,并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来重建与发展。
2. 领土重新划定雅尔塔体系还就战后领土重划和领土变动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决定。
根据协议,原则上,欧洲国家在战争中被控制的领土将被归还给相应的国家或交由国际联盟进行管理。
苏联在战争中占领的波兰、东欧国家领土将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
3. 国际安全机制为了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雅尔塔体系规定了建立国际联合国组织的计划。
事实上,这个组织后来就是联合国的前身。
联合国的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并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安全。
4. 战后对战犯的处理雅尔塔体系还就如何对纳粹战争犯罪分子进行惩罚进行了讨论。
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成立了纳粹战犯追诉国际军事法院(Nuremberg Trials)。
这个法庭负责对纳粹战争犯罪进行审判,并确保正义得以伸张。
四、影响1. 冷战与分裂尽管雅尔塔体系起初试图通过合作来维护国际秩序,但由于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使得盟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建立的新的世界格局。
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分化组合,从而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果。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如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所不同的是,雅尔塔体系从战争后期即开始着手安排;其持续时间之长主宰世界达半个世纪;范围之广遍及世界各地。
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大于以往的国际格局。
【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背景或者说条件】1945年9月2日,日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美国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宣告彻底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其中,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是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
战后,德、意、日三个战败国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
战后初期的国际局势由反法西斯盟国操控,而盟国从一开始就有大国与小国之分,强国与弱国之分。
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美、英、苏、中四大国例外地排在最前列,然后时小国按国名英文第一字母顺序签名。
战争结束时,法国恢复了大国的地位。
这样,在战后初期国际舞台上便形成了五大国起主导作用的局面。
但由于五大国之间实力对比的悬殊,五国实际的国际地位又有差别。
美国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首屈一指。
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原创版)目录1.雅尔塔体系的定义与背景2.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3.雅尔塔体系的积极影响4.雅尔塔体系的消极影响5.对雅尔塔体系的总体评价正文【雅尔塔体系的定义与背景】雅尔塔体系,是指 1945 年 2 月在苏联雅尔塔召开的三巨头会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袖斯大林)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决定。
这次会议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方面。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德国的分割和战后处理:会议决定将德国分割成五个占领区,分别由美、英、苏、法四国占领,以确保德国不再威胁欧洲和平。
2.联合国的建立: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3.决定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确定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的设立。
4.确定战后欧洲安全格局:会议决定在东欧地区设立一系列缓冲国,以隔离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冲突。
【雅尔塔体系的积极影响】1.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
2.促进战后经济复苏与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加强国际合作:雅尔塔体系确立了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有助于各国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雅尔塔体系的消极影响】1.造成欧洲分裂:雅尔塔体系中的德国分割和东欧缓冲国的设立,导致了欧洲的长期分裂和对立。
2.埋下冷战种子:雅尔塔体系中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安排,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对雅尔塔体系的总体评价】总体来说,雅尔塔体系在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它也埋下了欧洲分裂和冷战的种子,导致了世界长期的对立与紧张。
世界当代史复习题汇编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严厉裁决,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
它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4.东京审判:1946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裁决。
这次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但它并没有彻底根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日后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历史埋下祸根。
5.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这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一切领域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它的推行,加剧了美苏间的对抗状态,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名为《和平砥柱》的反共反苏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而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产主义威胁。
什么是雅尔塔体系什么是雅尔塔体系闻斋一般认为,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更明确地指出: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一12月贝日)、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9日一26日)都可看成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
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
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1945年7月17日一8月2日)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从内容上看,史学界基本上认为雅尔塔体制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如何打败法西斯;二是如何安排世界。
只是对第二点如何安排世界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凡属于有关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均应属于雅尔塔体制的范围。
吴于谨、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把雅尔塔体制的内容明确地概括为四个方面:(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五国和约、朝鲜战争、旧金山和约和奥地利国家条约等只是雅尔塔体制的既定大框架内进一步的争夺和落实。
虽先后有联系,但不宜直接说成是该体制的组成部分。
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这个体系是以美苏两极格局为基础的,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
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
界及被其占领国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
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总的来说,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新构建,它对战败国的处置、对被占领国的划分、对联合国的成立以及对殖民地的托管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