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二笔记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中历史选修二笔记一、开辟新航路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4)商业危机:奥斯曼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二)可能性(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于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一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一“好望角”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二、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粗耕”或“石器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一牛挽型),而且耕型基本定型。
三、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 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 : 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士地所有制。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历史是高中的重点学习内容,那么选修二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知识点:《大抗议书》与内战1、1640年,英国新议会召开的直接原因是:解决财政危机;这届议会于1641年通过了《大抗议书》,其内容:历数国王在内政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为什么做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提出了限制专制王权的要求.为什么把光荣革命作为其完成的标志:资产阶级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2、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 1640-1642 议会斗争;1642-1648 内战阶段;1649-1660 共和国时期;1660-1688 复辟时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3、1653年,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其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巩固其统治,维护其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4、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说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正常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要求的反映.5、新贵族和旧贵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采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新贵族能与资产阶级结盟的主要原因是: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新贵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圈地运动.6、1649年被议会审判并处死的国王是查理一世;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的国王是查理二世;被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的国王是詹姆斯二世.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知识点:《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其内容有:①宣告美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②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其人权主要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其主要内容有: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尤其强调了平等.3、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重要内容有:①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②确立责任内阁制,③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④宣布国家主权在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最能体现约束袁世凯权力的内容是:建立责任内阁制; 其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法国大革命和法国政体的变迁1、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制宪议会于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于1791年通过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国人民再次起义,把吉伦特派推上了历史舞台.1792年,国民公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年,处死路易十四.1793年,法国人民把雅各宾派推上了政治舞台,公安委员会在国民公会的支持下推行恐怖政策.1794年,发生“热月政变”,标志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2、关于恐怖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①有利于稳定政局,平息叛乱,打退外来侵略;②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③造成了人人自危,众叛亲离;④ 不利于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建立.3、1799年,发生“雾月政变”,拿破仑夺取政权.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当时的国王是路易十八.4、拿破仑顺利夺取政权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既得的利益;拿破仑迅速建立百日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把他看成革命成果和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战争的侵略性,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很强大.拿破仑最引以为荣的是《法兰西民法典》,它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但法律限制言论自由,限制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权利.5、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当时的国王是查理十世,导火线是《七月敕令》),把路易•菲利浦推上了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三色旗为国旗,镇压了法国里昂工人第二次起义.6、1848年“二月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英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镇压了法国“六月起义”.1848年“六月起义”的导火线是解散国家工场.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国第一个普选产生的总统.他上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法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的.7、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了议会.1852年,他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了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政治上,用高压和怀柔政策稳定了法国的局势;经济上,采取一系列促进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法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军事上,志大才疏,败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国的最终确立得益于君主派的内讧.制定了1875年宪法;1877年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歌.。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陶瓷业: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三、古代中国商业1、商业的发展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2)宋代东京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高二选修二历史知识点梳理在高中历史学科中,高二选修二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下面对高二选修二历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
1. 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1.1 科技进步与对历史的影响1.2 科学技术革新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融合1.3 元明时期的科技进步与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贡献2. 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2.1 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2.2 近代中国的科技现代化与社会变革2.3 近代中国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及其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3. 中国古代科学家与科技发明3.1 古代著名科学家及其对中国科学史的贡献3.2 古代中国重要科技发明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影响4. 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与交流4.1 世界各文明古国的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科技文明的影响4.2 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各国间的交流合作4.3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与地位5. 高二选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1 高二选修二历史知识点的核心要点梳理5.2 重点知识点掌握与答题技巧5.3 复习与备考建议高二选修二历史是一门需要掌握大量知识点的科目,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建议同学们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与整体把握,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加强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答题的能力。
通过对高二选修二历史知识点的梳理,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国古代科学家与科技发明、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同学们历史学习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历史选修二复习知识重点愿你的付出收获丰厚回报,愿你的努力赢得似锦前途。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的。
高三历史选修二复习1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2."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1.都铎王朝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重点:"君权神授"、"君权神圣"主要内容难点:"君权神授"和"君权神圣"的区别问题什么是专制和专制主义二者有什么区别专制:与民主相对。
指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进行独裁统治。
--一种政体形式专制主义: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和理论。
--一种理论形式导入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
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
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占据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基督教会);教会拥有哪些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拥有世俗和宗教权力。
)教会宣扬君主权力来自神的意识,给封建制度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展开长期的斗争。
教会与反教会的斗争在哪个国家最为剧烈(意大利)为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指出:基督教势力中心;市民、农民和国王的世俗力量不断壮大;先进思想的冲击。
面对教会神学受到严峻挑战,一些神学家从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便是其中的一个。
2."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先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
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
高中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第一课欧洲的君主专制一、君主专制加强之前的欧洲(背景)1、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2、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3、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
二、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新君主国”:A、打破割据、明确疆域;B、建立起常备军;C、促进民族国家形成。
2、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1)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西欧)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措施:A、削弱贵族权力,笼络和控制贵族。
B、控制和利用天主教会,宣扬“君权神授”。
C、扩充常备军。
D、建立常备警察部队。
E、用国家管制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和外贸发展(重商主义政策)(柯尔伯)(2)伊凡雷帝和彼得一世——(东欧)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伊凡四世(略)。
彼得一世:最终确立沙皇专制制度;对内实行欧化改革;用参政院取代贵族会议管理国家事务;颁布“官职表”,改造和控制贵族;控制东正教的宗教管理权力;坚决打击反对改革的贵族;强化农奴制三、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功过积极:1、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
2、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国内外市场)。
3、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消极: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2、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第2课为君权辩护一、“君权神授”说1、产生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②人们相信君权神授;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A、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B、按自然法则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②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A、主张:提出“君权神授说”;B、目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结果: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尖锐冲突二、君权至上说1、产生条件: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一些思想家对君权神授观点提出质疑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马基雅弗利——《君主论》:A、从世俗权力的角度为新君主国论证,提出君权至上论,反对君权神授;B、最早提出新君主国的概念;C、君主为维护权力可以不择手段;D、斥责罗马教廷是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②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A、反对君权神授,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B、认为国家是人造的,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C、不赞成君主世袭制,只强调权威;三、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理论提出的意义1、积极作用:都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二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基础,文明的摇篮。
- 法老制度:政治权力的象征,宗教与王权的结合。
- 金字塔与神庙:建筑技术的代表,宗教信仰的体现。
2.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人:最早的城市文明,楔形文字的发明者。
- 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法律与社会秩序的象征。
- 亚述与新巴比伦:军事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3.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与莫亨佐-达罗: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的先进性。
- 印度教的起源: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初步形成。
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的确立,青铜文化的繁荣。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兴起。
二、中世纪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政治制度的演变。
- 罗马法律与建筑: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基督教的传播与成为国教:宗教对文明的影响。
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创立:宗教与政治的结合。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对亚欧非文明的融合与传播。
-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特点与影响: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 教会影响:教会权力与王权的斗争。
- 文艺复兴的萌芽:人文主义的兴起,对古典文化的复兴。
三、近现代文明的变革与冲突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的革命,人文主义的高潮。
-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改革,宗教分裂与国家权力的加强。
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结构的变化。
-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体系的变革,阶级关系的重组。
3. 民族主义与殖民扩张- 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统一运动。
-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与影响。
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原因与结果,国际秩序的重塑。
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们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出现的影响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人类的食品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出现的主要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中国:商河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实行井田制。
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重农抑商,水利工程的发展,农业科技发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公民拥有土地。
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美洲:阿兹特克的土地除了贵族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用土地称为份地。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番茄:由美洲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物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
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辣椒引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⑤饮食品种的大众化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拓展:1、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2、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的跨州的食物物种,交流时间跨度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双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4、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②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④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⑤新的经济要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消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趋势:机械化,集约化,产品化领域:农业,畜牧业,渔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淘气来储存余粮古代社会:粮仓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选修2知识点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产生历史条件1)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欧洲深远影响。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
2)13世纪的意大利,基督教正统教会权威受到严峻挑战经济: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市民、国王、农民共同反对教权;意大利因教皇国特殊地位矛盾更尖锐。
思想:反对基督教会腐败的“异端运动”。
3)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
2、思想主张:提出解决王权与神权之争的目的和方法(1)国家观:①教权高于王权②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君权也是神圣的(2)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3、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自然法则、古希腊哲学)4、作用: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
对君主:提高了君主的地位,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神圣性、重要性,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1、产生的背景(1)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王权已经合并教权)措施:建立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宗教改革、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对外扩张、进行海上争霸(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3、思想主张①“君权神授”: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
②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行使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
4、专制措施:①压制议会②对人民横征暴敛③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5、结果: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经济、政治、宗教等),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神化封建王权,从神学角度为王权辩护2、不同点:背景 目的作用君权神圣 资本主义尚未萌芽 调和封建内部教权与王权的矛盾 确立世俗政治的一定地位 君权神授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神化君主专制统治成为封建统治镇压人民的武器四、评价专制主义积极作用:都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印度古代史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时期。
1、印度古代史的基本特征(1)印度的地理环境对古代印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邻喜马拉雅山系,南临印度洋,是一个地势东高西低的三角形半岛。
印度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季风气候,使得印度古代有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的条件。
(2)古印度社会的阶层分化明显。
古印度的社会阶层分化非常严重,社会被分为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贵族和平民,这四个种姓地位不平等,且相互之间的差异较大,种姓制对古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古印度的宗教多样。
古印度宗教多样,印度教、佛教两大宗教诞生于古印度,这两种宗教对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历史发展时期(1)早期印度的发展——早期城市文明。
早期印度的古城市文明是印度古代史的发展时期之一,古城市的建立对印度古代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摩揭陀国王阿育王的执政。
阿育王是印度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淳朴和睦的统治政策,还支持佛教,这对推动了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希腊、帕提亚和萨珊王朝对古印度的影响。
希腊、帕提亚和萨珊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对古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印度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4)长期以来古印度的政治统一。
古印度各地区的政治统一是印度古代史的重要发展时期之一,政治统一对印度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佛教的创立和传播1、佛教的创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其创立者是释迦牟尼,佛教创立之初成为一个盛行于印度的宗教。
2、佛教的传播。
佛教自创立之初便开始传播,其传播路径主要经过中亚、东南亚,一直传播至中国,并对这些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的特点。
佛教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教义和仪式,包括:四谛、八正道、四圣谛等。
佛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使得佛教成为了印度古代的主流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