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第三册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第三册

单元素养评价(三)(第三章)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西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加上西南地区降水较多,易出现酸雨.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均会造成危害。第2题,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的反映;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说明东北地区热量增加,即

气候变暖;青藏高寒区作物播种推迟反映气候变冷.

当代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应本着合作精神共同努力,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地开展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环境问题进行国际合作必要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个的国家或地区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4.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到全球,其原因有()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而变化

④地球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①③

【解析】3选C,4选A。第3题,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

遍性和共同性,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第4题,从环境问题影响范围来看,分为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等,影响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等,但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有时受自然界各因素的影响、渗透,循环运动可能扩展为全球性问题.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6。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解析】5选C,6选A。第5题,PM2.5浓度在10时以后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时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而并非下降。第6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可以减少SO2的排放量;SO2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出行方式不同,对SO2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SO2浓度也较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区,南面紧接长江,北面和东面为长江故道环绕,西面是防洪堤,堤内为农业区,是典型的江河泛滥湿地。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不是保护区内现存的自然对象,而是为了把野外早已灭绝的麋鹿的人工种群重新引进到它们原来生活的自然栖息地,并重建自然种群。据此完成7、8题。

7.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物种

C。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D。麋鹿的人工种群

8.天鹅洲故道湿地成为麋鹿保护区是因为()

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

②地势低平,水质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③土壤肥沃,湿地植被发育良好,牧草丰富

④远离人类密集区,人类活动干扰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7选D,8选A.第7题,结合材料,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保护区内现存的自然对象,而是为了把野外早已灭绝的麋鹿的人工种群重新引进到它们原来生活的自然栖息地,因此保护的对象是麋鹿的人工种群。第8题,天鹅洲故道湿地位于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加上位于长江故道,草类茂盛,为麋鹿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但该地区并非远离人类密集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大。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9~11题.

9.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10.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11.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特点应具有()

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

【解析】9选C,10选C,11选A。第9题,根据“需要人工修复”可推测该地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差,结合材料“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可知,山体以岩石为主,故涵养水土能力差,自我修复难。第10题,抱坡岭进行的是山体生态修复,其治理办法应指向生态环境的改善,降低爬山难度、提高地面美观度属于旅游观光角度,增加耕地面积是生产发展角度.抱坡岭因“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故而涵养水源能力弱,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汇集雨水,涵养水源,属生态效益。第11题,石灰岩山体多裂隙,地表水因易下渗而短缺;同时因气候湿热,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因此,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

(2020·济南模拟)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

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13。图示期间()

A.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逐年减少

B.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C.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D.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解析】12选A,13选C。第12题,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并且由于海冰减少,冰面反射减少,整个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海冰的减

少导致下垫面的性质变化,从而改变了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变化,与大气关系不大。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期间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以减少趋势为主,但是为波动减少,不是逐年减少,而且有时会上升;图中左边的纵坐标与右边的纵坐标递变方向不同,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2020·长沙高二检测)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近年来,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出现了诸多“天坑".下图示意“天坑”景观。据此完成14、15题。

14。西伯利亚冻土地区的“天坑"增多,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破坏地下矿床B。地下水溢流损失

C.加剧全球变暖D。生物多样性锐减

15。推测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天坑”的成因是()A.冻土融化,气体逸出B。开发资源,形成矿坑

C.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流水侵蚀

【解析】14选C,15选A.第14题,“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冻土地区的“天坑"增多,利于冻土融化,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散溢到空

气中,会加剧全球变暖;不会破坏地下矿床,利于地下矿床开采;地下水不会溢流;生物多样性基本不受影响.第15题,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融化,导致冻土内的气体释放出来,在地面下大量积累最终喷发、发生爆炸所致;冻土层难以开发资源;西伯利亚冻土地区人口少,地表水较多,不需要抽取地下水;西伯利亚冻土地区气温较低,结冰期长,流水侵蚀较弱,不会形成“天坑”.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20·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 000余家。2017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统计。

(1)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

(2)为碳排放较多企业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的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从2013年至2017年明显呈上升趋势,交易额也呈同步上升趋势。因此,

我国的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之前,上升速度较快,2017年保持稳步增长,速度相对减慢。第(2)题,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当积极加入碳市场的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因此,本质上要减少碳的排放,增加碳的吸收.减少碳的排放可以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将剩余的碳配额进行出售,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由材料可知,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

答案:(1) 2013-2016年,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增速明显,2017年增速有所减缓。

(2)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将剩余的碳配额出售;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一定数量的碳配额。

17。(2020·郑州模拟)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4分)

重点开发区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下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城市和矿产分布图。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图中甲、乙、丙阴影区分别被列为重点

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和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

(1)简要分析甲区成为重点开发区的有利条件。

(2)图中乙是阿尔泰山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说出该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并说明限制其开发的原因。

(3)丙区的主要生态任务是荒漠化的防治。在沙漠边缘的绿洲,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从材料中对重点开发区含义涉及的几个方面对甲地进行合理分析.第(2)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从材料中对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含义涉及的几个方面对乙地进行合理分析。第(3)题,丙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该地资源丰富,但森林和水资源不足,因此在开发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边缘的防护林;在绿洲外围设置沙障;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强药材开发管理;禁止过度开垦;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过程中重视环保等。

答案:(1)甲区主要位于天山北坡(麓)地区,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加之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较丰富,环境承载力较强;(绿洲)农业发达;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亚欧大陆桥"经过,

交通便利;城市密集,城镇化(工业化)基础好。

(2)乙区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该地区森林、山地草原广阔,植被覆盖率较高;水资源丰沛,是额尔齐斯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目前草原超载过牧,草场植被遭到破坏;对北疆地区绿洲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3)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边缘的防护林;在绿洲外围设置沙障;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强药材开发管理;禁止过度开垦;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过程中重视环保等. 18.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垃圾围城正在给中国的城市敲响警钟,中国又是全球主要垃圾进口国家,接收全球56%的垃圾,2018年1月1日中国开始禁止进口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弃物。(14分)

(1) 分析“洋垃圾"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2)说明我国停止进口洋垃圾的理由.

【解析】第(1)题,主要从占用耕地、污染大气、污染水资源、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等角度分析。第(2)题,我国停止进口洋垃圾是鉴于中国的国情及洋垃圾的危害。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快,国内需要处理的垃圾多,环境压力大;洋垃圾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加剧环境污染且洋垃圾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导致各种传染

性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危害人体健康;回收加工再销售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正因如此,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

答案:(1)“洋垃圾”的堆放除了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还会带来水土流失,造成地质灾害;利用过程中,焚烧电子废弃零部件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散发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含有铜、镍、锌、铅和钨等重金属在内的污水、废弃物屑排放到水中,污染了水资源,进而影响居民饮用水的质量;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对于不可再利用的废料往往还会采取直接填埋的方式,这种处理方法会使土壤污染,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如果作物在有毒性的土壤中生长,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将会最终汇集到人体内,因此最大的受害者是消费者。

(2)国内垃圾产量多,亟待处理,环境压力大;洋垃圾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加剧环境污染;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危害人体健康;我国缺乏处理和处置废弃物的技术手段和经济能力;回收加工再销售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5分)

火电站、钢铁、有色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用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空气中,造成全球变暖.由于变暖破坏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长期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每到夏季,上

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在26 ℃以上。可节约1亿度电,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万吨.

(1)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

(2)分析为减缓“烹煮地球”而采取的根本措施。

(3)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短期内会因融化量增加,导致河水水位上涨,长期来看,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并且也会使河流蒸发量增加,使河水水位下降。第(2)题,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应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入手,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第(3)题,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个人应从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入手,如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回收等。

答案:(1)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变暖使河流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2)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3)节约用电;环保出行;资源循环利用;使用购物袋购物;植树种草等.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检测含解析第三册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020·东营高二检测)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史前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D。生态文明时代 2.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科技的进步 C.环境质量的改善D。资源质量的提高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史前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人类主要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其他文明皆不是被动适应,有主动改造的特点.第2题,在生态文明时期,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使人们利用资源的潜力变大,原来不能利用的一些资源现在可以使用,因此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

读图可知,人口数量并没有下降,环境质量改善对资源潜力没有直接联系;资源质量提高,还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2020·青岛高二检测)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水质量(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支撑能力。当水质量承载力大于1时,说明水质量承载状况超出水质量最大承载能力,水质量趋向变差。河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与水质量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下图为“2006—2009年赣江流域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赣江流域水质量承载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总氮B。总磷 C.径流量 D.化学需氧量 4。提高赣江流域水质的主要途径有( ) ①压缩资源型产业规模②推广“处方”农业 ③加强污水防治力度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3选A,4选B.第3题,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一是径流量的多少,一般径流量越大,流域水质越好;二是河水中总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第三册

单元素养评价(三)(第三章)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西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加上西南地区降水较多,易出现酸雨.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均会造成危害。第2题,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的反映;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说明东北地区热量增加,即

气候变暖;青藏高寒区作物播种推迟反映气候变冷. 当代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应本着合作精神共同努力,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地开展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环境问题进行国际合作必要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个的国家或地区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4.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到全球,其原因有()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而变化 ④地球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①③ 【解析】3选C,4选A。第3题,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评价含解析第三册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最新数据显示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2015年毁林面积比2014年多出16%.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解析】1选D,2选A。第1题,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仅依靠迁移农业是无法脱贫的.第2题,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使当地受益,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3、4题。 3.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 4。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 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解析】3选B,4选D.第3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部地区。M、N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第4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评价含解析第三册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020·潍坊高二检测)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①过程可能导致() A。臭氧层破坏B。生物种群增多 C.全球气候变暖D。海平面下降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A圈溶解CO2可判断A圈是水圈;B圈含有CO2,且矿物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B圈,所以B圈是大气圈;C圈产生火山爆发,可判断C圈是岩石圈;D 圈包含绿色植物和动物,可判断C圈是生物圈。第2题,①过程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

使全球气候变暖。 【补偿训练】 (2020·淄博高二检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海底石油也是来自岩石圈,且对水圈有影响;②排放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

氧气,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需要经地壳变动后经长时间变质形成煤炭和石油,而非在重熔再生作用下形成。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气候变暖会加快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和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 读下图所示的地理现象,完成3~5题。 3.图中反映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洪涝灾害B。全球变暖 C。酸雨D。臭氧层破坏 4。引起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有() ①地球处在温暖期 ②人口过多,呼出CO2太多 ③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 ④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全球淡水资源总量会增加 B.全球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程标 准 素养目标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结合材料、区域图,认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 2。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原理,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 3。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减排合作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4。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碳排放、碳减排的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室效应原理如下所示: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3。碳循环过程: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 ①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②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2)人类活动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碳元素在大气圈中唯一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 ②二氧化碳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③只有人类活动才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 ④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影响途径举例说明 全球变暖通过自然过程危害自然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①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环境难民问题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质量达标检测3 第3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质量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深水型水库易产生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同时,有机质在水库深水区的沉积和降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在水库深层形成缺氧环境,引起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导致深水区水体锰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下图表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某水库坝前水温剖面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水库供水水质较差的时期为( B ) A.甲时期B.乙时期 C.丙时期D.丁时期 2.为减轻水库中锰浓度升高,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可采取的措施是( A ) A.分层取水B.机械扰动 C.人工增氧D.减少供水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从而导致深水区水体锰浓度升高,水库水质变差。图中乙时期上下层水体温差大,上热下冷,水温分层现象最明显,故选B。第2题,分析材料可知,锰浓度升高主要发生在深水区,对浅水区影响不大,因此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可分层取水,故选A。 很多环境问题已由局部地区向全球蔓延,进而成为影响全球性的环境安全问题。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的是( A ) ①酸雨②土壤盐碱化 ③臭氧层的破坏④噪声污染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4.可能造成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的人类活动有( A ) ①化学物质的使用 ②石油、煤炭的使用 ③臭氧层空洞 ④滥用资源 ⑤工业污染和有害物质转移

⑥野生生物减少 ⑦人口剧增 A.①②④⑤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⑦ [解析] 第3题,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属于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的是①③,A正确。故选A。第4题,化学物质的使用,会蔓延到世界多地,造成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①正确;石油、煤炭的使用,会影响全球性大气环境质量,②正确;臭氧层空洞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不属于原因,③错误;滥用资源,会导致地球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④正确;工业污染和有害物质转移,会影响地球生态环境,⑤正确;野生生物减少,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不属于原因,⑥错误;人口剧增,会加剧地球资源的消耗及地球环境的破坏,⑦正确。A正确。故选A。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不同环境安全问题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下图示意突发性环境问题演化。据此完成5~6题。 5.不具备突发性特征的环境安全问题是( A ) A.土壤污染导致的粮食中重金属超标 B.核泄漏 C.超高浓度的污染物排放 D.危险化学品泄漏 6.反复性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C ) A.扩大了环境安全范围 B.提高环境安全临界点 C.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范围 D.缩短了消除环境安全问题时间 [解析] 第5题,土壤中重金属来自工业生产、地质变动或重大工程建设,再通过农作物吸收、积累,才会导致粮食中重金属超过食用安全标准,是不断累积、逐步加剧的过程,不具备突发性,故A项符合题意。故选A。第6题,据图可知,环境安全临界点以下为安全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章末测评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三)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①~⑥环节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2.据图分析,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乡村更多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 B.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能 D.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 1.B 2.D[第1题,图中的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A错。图中的④环节表示人们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二氧化碳,因此要减排,就要控制④环节,B对。图中的⑤环节是大气圈和水圈的碳物质的循环,此环节的速度加快,碳排放的速度也会加快,C错。①~⑥环节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D错。第2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发展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可降低碳排放。乡村更多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适用面有限,A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能代替化石燃料,B错;核电发展要求技术高,有一定的限制性,C错。]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4题。 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试卷(Word含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极有可能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完成1~2题。 1.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 ①大量砍伐森林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③海水体积膨胀④陆地外流区河流流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下列措施中对减缓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是()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B.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化石燃料 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 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图为1999—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增加值及能耗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1999—2007年,我国工业() A.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B.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 C.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 D.工业增加值增速慢于能源消耗量增速 4.为了降低碳排放量,短期内我国亟须采取的措施是()

A.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对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能耗工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C.着力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加强宣传,倡导居民绿色出行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被定义为人类从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益。下图为某区域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图(内环为2000年,外环为2016年)。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中,价值最大的是() A.气候调节 B.土壤形成与保护 C.生物多样性 D.废物处理 6.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水田面积增加 B.湖泊面积减少 C.草地面积减少 D.建设用地减少 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是描述植被群落及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我国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图1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2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7~8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专题练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地理: 专题强化练(三) [合格过关练] 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候鸟的“国际加油站”,是公认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2002年之后,这里的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专家分析是引进的一种叫互花米草的植物造成的,互花米草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但是它使很多底栖动物不能适应。经过近年来的东滩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2016年来越冬的珍稀候鸟越来越多。据此完成1~3题。 1.互花米草被引种,有利于( ) A.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调蓄洪水 C.增加鸟类的食物来源D.增加滩涂面积 2.崇明东滩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主要原因是( ) A.东滩面积大,水浅B.水质好 C.能见度好D.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近年来,东滩湿地修复工程措施可行的是( ) A.发展滩涂养殖业B.清除互花米草 C.发展旅游业D.发展生态农业 1.D 2.A 3.B[第1题,根据材料“互花米草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可知,引种的最主要目的应该是促淤造陆,增加滩涂面积,D正确。它会使很多底栖动物不能适应,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A错。对调蓄洪水作用小,B错。互花米草不是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随着互花米草的生长面积扩大,鸟类的食物会减少,鸟类数量急剧减少,C错。第2题,崇明东滩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纬度低、气候温暖,适宜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A正确。第3题,崇明东滩作为重要湿地,不能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农业,发展旅游业不能修复东滩湿地,崇明东滩湿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引进一种叫互花米草的植物造成的,应清除互花米草。故选B。]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保护国际”两个非政府国际组织联合发布调查报告称,由于滥伐森林、破坏栖息地、非法贸易、捕杀食用等原因,全球634种灵长类动物或亚种中,有近半数面临灭绝危险,其中有69种灭绝的风险极高。据此完成4~5题。 4.由材料可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污染B.气候变化 C.人为因素D.优胜劣汰 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B.捕杀藏羚羊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含答案)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教师版) 3.1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知识梳理<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知识点一 碳循环 : 1 .碳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 碳循环 : 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 碳循环的过程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 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重点看) 1. 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碳存在形式 碳 循 环 概 念 过 程 温室效应 碳 排 放 对环境的影响 碳排放过程 国际减排合作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 作 合作的原因 遵循的原测

2.碳排放与温室气体的概念: (1)碳排放: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2)温室气体: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3. 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重点看) 1.二氧化碳的影响: (1)有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不利: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加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3)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加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知识点四国际减排合作:(重点记) 1.碳减排的原因: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内容: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第三章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衡石量书整理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程标 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类型、危害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目的和类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人地协调观)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保护对象及主要分布区,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区域认知) 4.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 (1)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 (2)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3)特点:长期渐进、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辨一辨]下列图示是否属于生态退化?(在括号内打√或×)

2.生态退化的危害: 3.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影响:生态退化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2)解决措施。 二、实施生态修复 1.生态修复: (1)含义: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类型含义 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 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见效快、成效好的是工程治理措施 2.我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成就: [判一判] 判断下列实例属于自然恢复的是①③⑤⑥。 ①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 ②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 ③退化草场的围栏封育。 ④盐碱地的水系整治。 ⑤退耕还湖。 ⑥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含义: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第三章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针对问题说出降低安全风险的途径。1.结合环境安全临界值示意图,认识环境安全及环境安全问题,说出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概念。(综合思维) 2.利用典型实例,认识环境安全问题的两种类型,增强保护环境,维护环境安全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3.结合实例,说明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针对问题说出降低安全风险的途径。(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概念: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所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内涵。 ①从自然角度看。 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 2.环境安全问题:

(1)概念。 (2)类型。 环境问题就是环境安全问题吗? 提示:区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只要不超过临界值(在临界值范围内摆动),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或者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就不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临界值时,才能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1.环境安全的重要性: 国家安全需要具有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以及应对重大环境问题的能力。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影响途径。 (2)发生范围。 ①可能在局地、区域以至全球发生。 ②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

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 3.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 (1)降低环境问题严重程度。 (2)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 ①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②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4.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意义: (1)能够化解危机。 (2)增强社会响应能力。 (3)降低甚至消除类似环境安全风险。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环境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②某一国家的环境安全问题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 (√) ③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决定了环境安全风险。(×) ④人类不能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环境安全问题的产生及特点 1.对环境安全问题临界值的两点认识: (1)临界值是一个警戒值,是最低质量标准,因此不是说人类活动只要不超过临界值就行,应该达到合理值才是最佳状态。 (2)不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如水质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1 -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 8 -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 17 -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 27 - 问题研究是否应该发展核能...................................................................................... - 36 - 章末总结 ....................................................................................................................... - 39 -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1.了解环境安全的含义及理解的两个角度。(综合思维) 2.举例说明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及主要的表现类型。(地理实践力) 3.结合资料分析,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综合思维) 一、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两个角度 ①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 (1)界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2)主要类型 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使得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波罗的海“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洋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2.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①减少工业、农业用水向海洋中排放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周边地区排入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2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 答案1.C 2.B 读漫画《危险》,完成3~4题。 3.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土地荒漠化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第3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4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

垦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4.D 联合湖位于美国西雅图市,19世纪中叶以前湖岸森林绵延,景色优美。1872年,运河修成,联合湖与海湾相通。此后,湖岸成为工业发展重地。20世纪初,在湖北岸岬角建立了西雅图煤气厂。1956年,因天然气的全面推广,该煤气厂停产。后来当地政府收购该厂区,改造与保留了部分工业遗迹并不断修复周边生态,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都市景观公园,成为成功利用工业遗迹的范例。下图为联合湖位置示意图及煤气厂公园鸟瞰图。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生态修复中最难以治理的是() A.大气与矿渣污染 B.生物种类单一 C.土壤与地下水体污染 D.地表植被农药残留 6.西雅图煤气厂的废弃工业用地重塑,其体现的意义是() A.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B.追求土地价值最大利用 C.追求历史遗迹最佳保护 5题,煤气主要是由煤炭转化而成,然后输送到周围区域。大气的流动性强,工业生产停止,大气污染就可以快速治理;生物种类单一,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植被种类;土壤和地下水的更新速度慢,因此受到污染难以修复;煤气生产不会导致地表植被农药残留。故选C项。第6题,由材料“当地政府收购该厂区,改造与保留了部分工业遗迹并不断修复周边生态,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都市景观公园”可知,西雅图煤气厂的废弃工业用地重塑,其体现的意义是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故选A项。 6.A 目前,世界上很多城市染上了“垃圾困扰症”。垃圾堆置占据大量土地,并污染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城市“垃圾困扰症”的“病因”是() A.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 C.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D.汽车尾气 8.右图是“治疗”城市“垃圾困扰症”的方式之一,它是() A.分类收集 B.露天堆放 C.卫生填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为墨西哥湾泄漏原油漂浮海面扩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导致浮油层向附近海岸扩散的原因可能是( ) 2.石油污染对墨西哥湾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1题,据图可知,该处浮油层向偏北、偏西方向扩散,说明有可能受偏南风的影响。第2题,石油污染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需要严格限制高碳产业。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其根本原因是( ) D.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该如何“过滤”国外产业转移的迁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②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③警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 ④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题,我国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因此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第4题,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要根据转入产业的类型、对环境的影响情况确定,①错;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高速发展阶段,不适宜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②错;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入,有利于保护环境,③正确;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环境,④正确。综上,选B项。 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的产业为污染密集型产业。下表为2001—2010年江苏省三大区域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单位:%)。据此完成5~6题。

5.江苏省三大区域污染密集型产业( ) B. 产值增长速度苏南、苏中先增后降,苏北持续增加 C. 2001—2005年,逐渐向苏北集聚 D. 2006—2010年可能由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 6.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合理举措是( ) A.减少行政干预,降低产业发展环境准入门槛 C.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D.发展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 5题,根据示意图判断,2010年苏北产值增长速度最快,但产值不一定最高;苏北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是持续增加;2001—2005年,污染密集型产业向苏南集聚;2006—2010年,苏中和苏北均值上升,可能是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第6题,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高中地理】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达标测试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读“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危险度评价图”,回答下面两题。 1.关于贵州省石漠化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起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 B.石漠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C.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越严重 D.石漠化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 2.有关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漠化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B.东部地区石漠化危险度最低,因该地区降水少 C.中度及以上危险度石漠化面积占绝大部分 D.石漠化地区分布主要呈西北—东南走向 2020年初,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湖北省的武汉市是疫情防控的重 中之重。到3月下旬,我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稳,世界其他国家却日趋严重。下图为“湖北省交通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武汉市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大的原因有( ) ①省会城市,人口众多②为我国中部交通枢纽,人员流动量大 ③经济落后,医用资源欠缺④受我国春节文化影响,亲人团聚,相互走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从地理角度反思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事件,正确的是( ) A.解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的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B.人类污染环境,必然会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C.自然的力量是神秘而且不可预知的,人类应当崇拜自然 D.疫情虽可怕,人类力量更大,人类一定可以战胜自然 深水型水库易产生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同时,有机质在 水库深水区的沉积和降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在水库深层形成缺氧环境,引起 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导致深水区水体锰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下图表 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某水库坝前水温剖面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水库供水水质较差的时期为( ) 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 6.为减轻水库中锰浓度升高对城市供水安全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层取水 B.机械扰动 C.人工增氧 D.减少供水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弃物处理公司秘密签订一项 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合同签订后5年内要接收这些公司15吨有毒 废弃物,从而获得6亿美元现钞。这一合同后来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回答下 面两题。 7.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8.下列有关材料中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物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有利于促进几内亚比绍的经济发展 D.转移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 大鲵是一种两栖生物,主要活动在清澈、低温的山间溪流、湖泊或者天然溶 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与我国多数冬眠动物一样,大鲵在9— 10月活动减少,进入冬眠。湖南为我国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地处武陵山脉东段的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根据其习性推测,下列各省中不属于大鲵主要分布区的是( )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素养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doc

模块素养评价(第一至第三章)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临沂高二检测)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示的四大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过高,是因为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跨流域调水 2.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3.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较小 B.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C.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D.水资源春夏多,秋冬少 【解析】1选C,2选D,3选C。第1题,根据图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最高,所以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是黄河流域。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第2题,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黄河流域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需求量大。第3题,河西走廊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所以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如图为2007—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消费的能源中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煤炭 B.石油 C.水电 D.天然气 5.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是( ) A.新能源比重下降 B.能源利用单一化 C.已进入石油时代 D.以化石能源为主 【解析】4选C,5选D。第4题,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只有水电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第5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是新能源比重上升,能源利用趋向于多元化;仍以煤炭为主,尚未进入石油时代;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也就是以化石能源为主。 (2020·日照高二检测)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比较图”和“我国土地利用构成图”,回答6、7题。 6.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B.土地资源总量不足,种类少 C.土地资源总量少、但人均数量多 D.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较均匀 7.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表现在( ) A.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B.人均耕地少 C.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山地多,平地少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下图,完成1~2题。 1.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影响环境污染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 B.环境污染处理技术水平可以决定环境污染水平 C.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重 2.关于人口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增加是导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 B.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是一样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经济增长速度有关 D.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恶化没有直接影响 1题,由图可知,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2题,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但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不一样。 2.C 镉主要与锌矿、铅锌矿、铜铅锌矿等共生,是炼锌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副产品。镉通过废气、废水和废渣排入环境,比其他重金属更容易被农作物吸附,从而进入食物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农业产区的农作物镉含量最有可能超标的是( )

A.松花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湘江流域 4.某研究机构对中国镉污染地区的江河进行采样,以下月份的水样中镉浓度最低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题,由材料可知,镉属于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副产品,我国南方地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其中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业发达,故南方地区的农作物镉含量最有可能超标,四个选项中只有湘江流域位于南方地区。第4题,江河水量最大时镉浓度最低。中国南方地区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河流水量最大,故7月水样中镉浓度最低。 4.C 很多人认为指狐猴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不幸的是,它现已濒临灭绝,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完成5~6题。 5.指狐猴濒临灭绝,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6.指狐猴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①指狐猴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它濒临灭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第6题,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土地资源的破坏,与题目要求不符。 6.D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城市示范城市。据此完成7~9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