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史话
- 格式:docx
- 大小:31.22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一、引言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武术传统和文化内涵。
它将武术与戏曲、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和审美特点,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深入思考和理解。
二、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无声电影时代。
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将武侠小说搬上银幕,例如以金庸作品为原型的《林则徐》(1922年)和《拂云雪》(1929年)。
然而,由于技术和制作条件的限制,这些早期武侠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动作设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武侠电影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电影产业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鼓励,武侠电影开始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剧本创作、导演技巧、动作设计等方面,使得武侠电影的审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经典的武侠电影作品相继涌现,如《大闹天宫》(1961年)、《西游记》(1961年)和《白毛女》(1960年)。
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技术和制作水平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和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使得观众对中国武侠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中国武侠电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遭遇了一段低谷期。
这与中国电影市场的断裂、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以及国内外电影市场的竞争有关。
许多制作精良的武侠电影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推广,观众对武侠电影的兴趣逐渐减弱。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武侠电影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和电影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武侠电影开始亮相。
《笑傲江湖》(1990年)、《东邪西毒》(1994年)和《英雄》(2002年)等作品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票房成绩,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特点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特点是其独特之处,它集合了戏剧、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古装电影《武侠》剧情介绍解说词
男人刘金喜使云南边境村落的一个普通人,与妻儿过着日出而作的平凡生活,刘金喜享受这样恬静的时光,虽然清贫但悠然自在,可这美好却被两个强盗打破,两人不但抢钱而且要命,这把手无寸铁的刘金喜吓得不轻,但强盗不依不饶,争斗间一系列意外发生,凶神恶煞的两人意外死在了刘金喜的面前,很快县衙来人查看,发现死去的强盗正是通缉犯,刘金喜阴差阳错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可捕快徐百九却感觉其中藏有猫腻,他无法相信一个村民能打死两名行事狠辣的逃犯,调查后得知刘金喜是外来人,和妻子结婚后定居这里,徐百九对刘金喜的身份越加好奇,一番推理后,他认定刘金玺是个世外高手。
此后徐百九开始试探刘金喜来证明自己的推测,终于刘金喜在其百折不挠的纠缠下,讲出了实情,刘金喜本来是屠夫的儿子,因为有人欠债不还便逼迫他将其全家杀死,因为十年前的一场大赦,他才恢复自由。
但徐百九依然对其将信将疑,不久后徐百九断定刘金喜正是十年之前的唐龙,他准备返回衙门,带人前来捉拿对方,刘金喜发现他的意图,不但没有把他灭口,而且还亲自把他送下山,与此同时有人将唐龙的行踪透露给七十二地煞的大当家,原来唐龙是大当家最喜爱的义子,对方决议将之带回自己的身边,可唐龙已经厌倦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最后唐龙自断一臂想要和大当家断绝关系,可大当家只想把他置于死地,一番激战之后,唐龙与徐百九合力将之除掉,可徐百九重
伤不治离开人世,而唐龙则以刘金喜的身份重归平淡的生活。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有喜欢的可以在下面留言评论。
前言:这绝对是一部神片。
晚上着实无聊,和爸妈散步至电影院附近,突发奇想的看了场电影。
电影名叫《武侠》,由陈可辛导演,甄子丹,汤唯,金城武主演。
看海报觉得十分给力。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果然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片的开头讲1917年,在云南某村儿,有个精壮的男人(甄子丹饰)。
他有个漂亮的老婆(汤唯饰),全家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生活,村庄一片欣欣向荣,十分和谐。
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两个坏人,毫无来由的向某大爷讨钱,大爷不给,刚巧精壮男在大爷旁边,于是打了起来。
精男装着不会武功,将两个坏人以各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方法搞死了,并造成他们自己不小心把自己搞死的假相..看到这里觉得演得有点牵强,不过毕竟甄爷武功高强,还算说得过去。
接下来,县里面派了领导和捕头前来...崩溃就开始了。
捕头是由金城武饰演的,一个带着眼镜一口四川口音的文弱书生。
他以超越柯南的无敌推理能力,且综合了以现代医学角度得出的验尸报告,发现了精壮男原来是个黑社会邪教组织的二号人物。
他侦查案件的方式令人发指...他可以不要脸的去别人家蹭饭,可以不要脸的睡到别人家,可以在别人睡觉的时候爬人家床边观察别人..甚至可以无缘无故的砍人一刀...甄子丹同志都以一副带着忧伤笑容的脸从容的应对...下面就是很俗套的各种互相暗示,精壮男想过平淡的生活忘记过去,神探想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必须要抓精装男归案。
所以就像以往同类影片的剧情发展一样,邪教组织的一号人物(bos s)开始组织力量想要把二号人物弄回来。
里面还提到这个邪教boss 还是精壮男他义父。
于是神探回县城搬回了几个废柴警察,还有邪教组织的力量都交汇到这个平和的小村庄。
...(省略中间各种狗血剧情)终于等到了我们的精壮男和boss决战了,精壮男不知何故砍了自己一条胳膊,不过还是很牛逼的和boss过招,被boss虐。
这时神探悄悄的过来了,竟然很猥琐的跑到了地板下面,然后用针扎boss的脚...这时大家发现boss木有穿鞋..boss表示毫无压力,把神探拽出来踹飞了。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中国功夫电影史第一章,武侠电影的第一次浪潮作为中国动作电影的最初形式,武侠电影在中国影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就能兴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千百年来侠义小说的风行,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每一次武侠电影的浪潮,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武侠小说都有很大关系,如20世纪30年代的平江不肖生、王度庐、还主楼主,60年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他们的作品都直接带动了当时武侠电影的兴起。
在《火烧红莲寺》之前,有资料记载的武侠电影已经有很多了(胶片早已失传),不过这些电影大多改编自《水浒传》、《七侠五义》这类古典章回体小说,故事内容也都是百姓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直到上海的明星公司在1928年出品了《火烧红莲寺》之后,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才被正式开启。
《火烧红莲寺》被明星公司一拍就是18集,这个数字放到今天也是足够骇人的。
这部掺杂着神话鬼怪,天人交战的魔幻电影,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由于电影在那时还属于新兴事物,观众对于电影的幕后技术知之甚少,所以很多观众都认为世间真的有神怪魔法存在,武术家们也的确可以御剑飞仙。
国民党政府在30年代初查禁了“红莲寺”系列电影,武侠功夫电影的浪潮逐渐转移到了香港。
抗战结束以后,香港的电影工业逐渐复苏,大量的电影工作者都从内地南来,这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最初的繁荣期。
香港电影在4、50年代出现的功夫热潮,多少也可以说是内地功夫电影热潮的一种延续,当时最火爆的系列电影就要属《黄飞鸿》是头一号了,永远都是关德兴饰演黄飞鸿,石坚出演和黄飞鸿作对的恶霸,曹达华饰演梁宽,这么几位恒久不变的主要演员,成就了香港观众心目中恒久不变的经典人物。
关德兴版的《黄飞鸿》电影在当时可是招财法宝,那时电影公司的老板只要是缺少资金了,就会开拍《黄飞鸿》电影,因为它肯定会大卖特卖。
关德兴前后一共出演了在77部电影中扮演了黄飞鸿这一人物,他几乎成为了黄飞鸿的同义词,香港影迷对他的喜爱至今未曾消褪。
632020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为形,以“侠”为魂,是形魂一体的银幕审美升华。
自1905年《定军山》中京剧艺术家谭鑫培饰演黄忠的武打动作起,就已经为中国电影的武侠探索开辟了道路,发展至今经历了早期尚武、侠义升华、市场推动、视觉奇观、复归超越5个阶段。
在这一百余年的探索中,武侠电影在审美上逐步形成了以阳刚之美为底色,兼具悲剧英雄般的沉郁和江湖游侠般的飘逸等中国古典意蕴之美,而这一切还要从“侠”之文化源泉谈起。
一、溯源:银幕侠客的文化由来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少林寺》(张鑫炎,1982)引得万人空巷,彪炳银幕史册。
《少林寺》表现了反抗暴政的民间抗争与义薄云天的正义保卫,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侠义”精神的共鸣。
这是“侠”文化在影像时代的精神投射与社会反响。
这种投射与反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之源。
墨子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其对“义”的强调适应了社会底层锄强扶弱的需求,这些来自民间底层的追随者被称为“墨侠”。
到了秦汉,原先的“墨侠”转为江湖游侠,依然秉持着“义”的旨归,以江湖方式来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因此受到民间底层的崇尚。
班固在《汉书》中记录了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七个汉代游侠的事迹,也凸显了其义薄云天、锄强扶弱的本质特色。
这些“侠”的精神旨趣都流淌于今天的银幕世界。
譬如,在电影《英雄》(张艺谋,2002)中,四个段落围绕“刺秦”展开,并由“人剑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至“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三个层次精神升华,以“剑”为喻,将“武”与“侠”的关系层层剥茧,最后将心中“大义”推向极致,即对天下的义。
这也是影片情节由精心策划刺秦而最终放弃刺秦的缘由所在。
由秦汉至盛唐,经历了若干次改朝换代和群雄逐鹿的乱世,但是“侠”文化经久不衰,“从司马迁到班固,从曹植到李白,从王公贵族到下里巴人,文人墨客无不向往快意恩仇的公平正义,无不崇尚书剑飘零、行侠仗义的豪放潇洒。
香港武侠电影简史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国的武打片是中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电影都是从武打片开始的。
第一部在美国1000家影院同时做商业放映的中国电影是中国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导演:郑昌和、主演:罗烈),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侠女》(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
说起武打片,历史可就长了,咱们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说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尝不可,因为里面只是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场面。
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卖座的类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们这辈人都没缘一看的《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要不是因为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爱国之士对这种所谓精神鸦片不满,武打片还会继续成为当时卖座电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此后历经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有胡鹏、徐克等多位著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其中由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拍摄了近80集。
在整个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象黄飞鸿之类的民国装工夫片,一种是神怪类武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后者的代表作有《如来神掌》等片。
(电影影评欣赏到:小谭)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动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响,模仿里面的武打招式,题材也很窄,除了剑仙神怪就是学艺报仇。
1964年,香港凤凰公司拍摄的《金鹰》(导演:陈静波,主演:高远、朱虹),在内蒙古实地拍摄,里面展示了摔交、套马等传统民族功夫,还有蒙古草原的壮丽风光。
是一部创新的武打片。
第2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导演:张鑫炎,主演:傅奇、陈思思)则是在武打片的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该片被认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打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探究一、引言中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奇特流派,具有丰富的历史和奇特的审美特点,深受观众喜爱和吸引。
本文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进步与审美探究,期望能对武侠电影的奇特魅力和影响有更深度的了解。
二、历史背景中国武侠电影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时期,那时的电影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电影的影响逐渐渗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开始转化为电影,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影响因素1. 传统武侠小说的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进步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密不行分,中国武侠小说以其奇特的叙事方式和热血英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武侠小说中的剑术、刀法、拳脚功夫成为电影制作的创作素材,推动了武侠电影的进步。
2. 社会变革对武侠电影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对武侠电影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20世纪60时期至70时期的文化大革命导致武侠电影的停滞,但随后的改革开放为武侠电影的复苏提供了机遇。
社会对新颖、奇特的观影体验的需求促使武侠电影重新流行起来。
四、审美特点1. 武术动作和打斗场面中国武侠电影以其精彩的武术动作和打斗场面而有名于世。
武侠电影通过电影镜头和特殊效果的运用,创设出令观众目瞪口呆的武术场景。
这些动作和场景不仅令人激动,同时也传递了武侠精神的价值观。
2. 英雄形象和情节进步中国武侠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主人公通常是义薄云天、正直英勇的人物,通过艰难的修行和战斗,成为无敌的武林高手。
情节进步紧凑,充盈刺激和悬念,吸引观众的眼球。
3. 奇特的美学追求中国武侠电影追求奇特的美学效果。
影片中的服饰、布景、道具等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呈现出奇特的美感。
武侠电影中屡屡使用的高瞻遥瞩镜头、缓慢挪动镜头等手法也为影片增添了玄妙感和艺术感。
五、影响和挑战中国武侠电影对中国电影业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它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认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观众口味的变化,武侠电影正面临着挑战。
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和50
年代初。
当时,中国电影工业刚刚起步,国内电影制片厂开始生产武侠片。
这些早期的武侠片主要受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启发,如《水浒传》和《西游记》。
这些电影通常呈现离奇的剧情、英雄主义和武术动作。
然而,到了1960年代,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电影工
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政府的宣传需要,电影开始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武侠片逐渐减少。
直到1980
年代,由于经济改革和政治氛围的变化,武侠片再次发展起来。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武侠片以精良的动作场面和精美
的场景设计著名。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笑傲江湖》和《倩女幽魂》等。
这些电影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1世纪,中国武侠片经历了进一步的演变和创新。
一些
导演开始尝试将武侠片与其他类型的电影元素结合,如历史剧情、科幻和奇幻。
例如,《十面埋伏》结合了武侠和战争元素,《无间道》则融合了武侠和黑帮题材。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开始注重武侠片的叙事深度和角色塑造。
这些电影探讨了更多复杂的主题,如人性的探索、道德的边界和社会的冲突。
代表作品包括《卧虎藏龙》和《一代宗师》等。
总的来说,中国武侠片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从根植于古代武侠小说的早期作品,到在政治背景下强调革命精神的发展阶段,再到后来融合不同元素和探索更深层主题的现代作品。
这些变化和演变使得中国武侠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工业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中国武术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一.第一次高潮中国电影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
在当时,人们习惯称其为“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到了第一次高潮。
这个期间各种各类的武侠电影纷纷出现,其武侠电影的急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武侠小说等都有一定联系的。
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并摄制成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历史上人们也一直认为《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当时红极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其票房和社会人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以后的3年内,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火烧红莲寺》的续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
就连今日的美国巨片《蝙蝠侠ⅰ》、《蝙蝠侠ⅱ》、《蝙蝠侠ⅲ》都会感到汗颜。
《火烧红莲寺》说的是,湖南的浏阳和平江两地为争码头而引发械斗,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仑派和崆峒派,以及红莲寺庙等。
剧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烧红莲寺》的连续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
以后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制作了两集,从而使《火烧红莲寺》总共拍了20集。
现对《火烧红莲寺》做一番介绍,该故事发生地位于湖南浏阳、平江两县交界处的赵家坪,是历史上有名的械斗之地。
浏阳县地方把头陆风阳在一次械斗中吃了亏,便托人介绍,让儿子陆小青拜昆仑派大师学习武功。
自幼多病的陆小青学成后返回家乡,后父母去世,便再次离家出游寻师。
某日,陆小青至红莲古寺借宿,发现殿中许多鬼影向佛像礼拜,走近一看,莲座后面有一深穴,恶臭逼人。
寺中的知客僧见陆小青发现了他的秘密,便威胁他归顺寺庙,受戒为僧。
陆小青不肯,知客僧欲杀小青,后见小青颇有武功,遂忽然遁去。
小青欲出古寺,却发现四周都是铁壁。
危急中,侠士柳迟从屋顶破梁而入,救出小青。
路上,二人遇见军官赵振武,赵正在寻找失踪的长官卜文正。
原来卜文正为官清正,私访时被红莲寺的知客僧劫持,扣在一铜钟内,要把他活活饿死。
柳、陆让赵振武回去搬兵,自己返回红莲寺打探情况,路上又遇到了红莲寺的庙主常德庆。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武侠电影贯穿与整个中国电影史,共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衰弱与创新期。
从1905年至1931年都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成期,《定军山》、《车中盗》《侠女李飞飞》等影片确定了武侠片若干基本元素。
但处于发展期的武侠电影带有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情节简单,人物性格形象固话。
并且这一时期虽是武侠电影的形成期,但因为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中国观众传统的文化心理相契合,因此武侠电影一诞生,就显示出了如日中天的势头。
从1928到1931年,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其中不免粗制滥造的作品。
当时因为民众相信怪力乱神,武侠片还被冠以“武侠神怪片”的恶名。
1931至1949年,大陆因为战乱禁止娱乐片的发行,武侠片首当其冲。
中国电影进入到“孤岛侠风”和“港岛剑影”的特殊时期。
上海从1937年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开始,至1941年日本军队进驻上海为止,这四年被称为孤岛时期。
为了与当时历史环境相契合,表现庄严肃穆之感,孤岛时期主要拍摄的是古装武侠片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片,代表作有《木兰从军》、《武则天》、《苏武牧羊》等。
这时期的香港武侠片已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核心电影主要是改编自民间故事或是稗官野史。
“1949至1979年间是武侠电影的兴盛期,因为大陆自1949至1979年全面禁止武侠文艺,所以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发展。
1949至1969年是古装武侠片的兴盛期;1970至1980是功夫片兴盛期。
”1著名的有黄飞鸿系列电影,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侠女》等。
胡金铨的电影被称为是文人武侠,因为他身上即具备儒生气质,又像是一位禅意大师。
他喜爱明朝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人。
他将儒释道文化融入武侠电影中,展现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深度和文化内涵。
“通过善恶忠奸的二元对置与刀光剑影的电影叙事表达自己深藏于心而曲折幽深的家、国梦想。
”2胡金铨于是被西方称为个人化的导演,其作品也被称为“作者电影”。
他让人目睹了“热血刚肠的侠客鹰扬飞舞的身影后有着血汗熔铸的真情烈性”,武侠电影有了“文化艺术视野中的深度和广度”。
武侠电影史话武侠电影史话“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武侠文化,是华人界特有的一种流行文化。
而武侠电影正是衍生于这种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类型电影之一,它不仅阐扬中国的侠义精神,更将中国武艺透过影像做最佳的呈现,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探讨武侠电影发展史时,涉及的中国武侠电影是一个大概念,在地域上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所拍摄的武侠片,在概念上包括早期的武侠片和武侠神怪片、香港时期的武侠片和功夫片,大陆时期的武术片和武打片。
[1] 由于政治历史和电影文化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武侠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
大致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短短的几年间,中国电影的三次商业片浪潮中,武侠片最早萌芽,且最早成型,占这三次浪潮的三分之二。
根据中国电影资料馆1960年所编《中国电影总目录》所载,仅在1928——1931年4年间上映的武侠片就达227部之多。
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3]大多数早期武侠电影都已失落,现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早期武侠片不过区区数部而已。
如是,对早期武侠电影的研究自然是非常困难。
除了区区几部影片能够观看之外,大部分都只能从早期影片的故事梗概、说明书、广告、评论和当时的研究文章中追寻踪迹。
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武侠电影的“传奇时代”,理由之一,是最早期的武侠电影只不过是这一类型的萌芽而已,缺乏足够的类型意识。
在最早期的武侠片中,我们不难发现,武打和侠义这两个武侠片的重要元素都不是非常自觉地被运用,当然更远远谈不上形式完备。
例如最早的一部武侠片《荒山得金》,[a]与其说是武侠片,不如说是传奇片——影片的故事本身就是从古典小说集《今古奇观》中来。
进而,不少早期武侠片顶着“侠义”之名,但并非真正的武侠类型。
例如,任彭年导演1922年创作的影片《侠义缘》,就是一部有名无实的武侠电影,因为其中不仅没有“武”,其实也没有“侠”,只有一个胸怀民族大义的时代青年公而忘私地揭露自己长辈当权人物的卖国阴谋的故事而已。
进而,在武侠片的盛行时期,影片中武打和侠义两大元素开始出现,但并非完备。
根据《水浒传》改编的影片如《武松血溅鸳鸯楼》、《宋江》、《翠屏山石秀杀嫂》和根据《儿女英雄传》改编的《侠女十三妹》系列等等影片,虽改编自正宗的武侠小说经典,但其中的重点或核心却仍是传奇,而不是着眼于传统侠义精神的传播,或真实武功打斗的记录与渲染。
最好的证据是当时的评论这样写道:“……中国的武侠片实在是‘武而不侠’、‘勇而不义’。
不信!我们试来看中国武侠片的内容。
所谓侠士者,负了一把不中不西的刀,穿了一件非古非今的衣裳,见人即拔刀乱砍,像舞台上的武打一样,甚至于两人互相拥抱在地上滚来滚去,像狗打架似的乱扯乱扯!再进一步呢?就是口吐白光,指出神剑……”[5]这一段批评至少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即一,武侠片中“有武无侠”;二,武侠片中的打斗其实并不精彩。
编导创作的重点,和观众热心观看的原因,显然既不在武,也不在侠,而是在武侠名目下的一个个传奇人物和故事。
上文所说的“口吐白光,指出神剑”,指的是武侠片的一个迅速的变种,即神怪武侠片,或者说神怪剑侠片。
早期武侠片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迅速的变种,更说明其传奇因素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从神怪剑侠的命名也可以想到,这类影片的特点,显然是神怪为主,而剑和侠,则最多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辅助元素。
此类作品的杰出代表作,当然是明星公司出品的多达18集的《火烧红莲寺》,从18集的故事梗概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正派与邪派的区分,实在并不明显,侠义的名目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话语权利,影片的重点当是两派间的关系冲突和比武打斗,然而打斗的形式却又是口吐白光、指出神剑,即打斗实际上也成了传奇的一个自然的,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最著名的《火烧红莲寺》也不过是精彩的传奇故事加上少见的影像奇观而已。
跟风而上,盛极一时,往往是等而下之的“火烧片”更是如此。
此时的武侠片中重视传奇元素,而武打、侠义元素的相对平淡或模糊,也可以从现存的武侠片中看到。
《红侠》一片的重点,显然在芸姑修炼神通,变成了可以腾云驾雾的飞仙,而不在其侠义情怀的表现,或她的武功打斗的神采。
《女侠白玫瑰》所讲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在现代学校中上学且擅长体育的女孩子替父兄出面打退恶霸的侵占而已,侠的身份值得怀疑,而其中的打斗也相当幼稚。
《荒江女侠》第6集给观众留下的记忆,肯定不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或情操,也不是他们打斗功夫的精彩与独特,而是其中的怪鸟伤人、机关陷阱。
《甘氏两小侠》的特点也在传奇故事和传奇的布景。
而《大侠甘凤池》现在看来算得上是武侠片的精品,但当时的批评则不过是“差强人意”,[7]其中有侠的故事,也有武打的段落,但侠的身份和行为并非这部影片的表现重点,武打的段落当然也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全片的重点仍然在人物及人物关系的传奇。
当然,并非所有的影片都是如此。
史东山导演的《王氏四侠》一片,不仅讲述了几个真正的侠士的故事,而且在武打方面,“有两场恶斗,仿佛脱胎于《荡寇黑海盗》,飞诺腾跃,美得无以复加,推陈出新,不落旧套”。
[8]或者说“王元龙等在此中争回面子不少,这里有比前更逼真的剑术,也有紧短的近打(这是在外国片中梦想不到的)。
”我们强调这段时期中国武侠电影的类型意识或风格尚不完备,传奇成了这一时期武侠电影的表现重点,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的武侠片中不存在武功打斗和侠义主题这两个重要因素,只是强调,在整体上,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的武、侠两元素尚不完备,更没有上升到核心地位而已。
所以,严格说,这一时期的武侠传奇,只能说是武侠片的初步成型,还说不上是——武侠类型的——真正成熟。
因为传奇是一种更古老也更广泛的故事类型,其中既有武侠传奇,也包括并非武侠——例如爱情、例如战争等等一一的传奇。
第二阶段:上世纪40——50年代,主要生产基地已经逐渐由上海转往香港,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以粤语电影为主。
香港1950年代“黄飞鸿电影”的出现,虽然仍是传奇故事的演绎,但却突出了侠义特征。
主人公黄飞鸿是广东佛山地方的武术名家、跌打医生兼民团教练,医生救人、教练教人、武术家仗义为人,使得黄飞鸿不仅是一个长者,也是一个道德模范,还是一个正义或侠义的化身。
粤语片“黄飞鸿电影”盛行之际,可以说是中国武侠电影史上少见的“侠义时代”。
只不过,这一“侠义时代”并没有长时间延续下去,原因是黄飞鸿的道德说教,虽然有益于世道人心,但却并非电影观众真正喜闻乐见。
观众所看重的,是粤语地方的乡音乡情,舞狮等等乡风民俗,和黄飞鸿的武功打斗-—尽管仍然是一种没有完全脱离舞台感的戏剧式打斗。
[10] 第三阶段:武侠电影类型的真正成熟,是以20世纪60年代中期——延续到70年代末期——香港邵氏公司的年轻导演张彻、胡金锉等人的创作为标志的。
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名家迭出,流派纷呈,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堪称武侠电影的“武打时代”。
关键并非国语取代了粤语,也不是彩色片取代了黑白片,而是“发现”了“动作片”的真谛,并按照动作片的规律去拍摄自己的武侠电影。
即,一,以动作为构想和拍摄的核心;二,武术指导不再是简单的顾问,而是真正变成了影片的武术导演,并且不断设计并创造出武打动作拍摄的新方法和新形式,为武侠片的拍摄积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可以传承的技术和艺术经验;三,电影叙事也寻找或创造符合动作节律的影片节奏,[11]武术动作变成了这一类型电影的最基本、然而却是最重要的“电影语言”。
总之,这一时代堪称武侠电影史上真正的“武打时代”。
张彻对港台武侠片的影响包括:一,在题材拓展方面他的《独臂刀》成为香港票房首次超过百万的影片,使得古装刀剑片成为热潮;其《报仇》却又开创了拳脚功夫片的新风;其《马永贞》是“上海滩”影片的滥觞;其《少林五祖》则是此后数百部(南)少林系列影片的先声;其《方世玉与洪熙官》和《洪拳与咏春》成为“正宗国术”探讨的先河;《洪拳小子》则是“小子片”的肇始;《哪吒》和《红孩儿》等片又创造出“神话武侠片”的新招。
二,在武侠片摄制技巧和风格创新方面,张彻电影招牌式的白衣大侠、赤膊上阵、主角必死、慢镜头表现、手提机器拍摄、西乐配音等等。
但最重要的却还是第三点,他所提出并一力践行的“阳刚”美学,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暴力美学”的因素,[12]包括对男性肌肉形体展示,但更重要的当然还是火爆激烈的武打动作表现。
胡金铨电影相对文气,《大醉侠》中的动作因素尚比较突出,而《龙门客栈》、《侠女》和《迎春阁之风波》等影片则更注重紧张氛围的营造,到了《空山灵雨》和《山中传奇》则追求幽静深邃的禅思美境。
从整体上说,是较张彻更注重历史感、戏剧性和风格化。
在这一意义上,胡金铨可以说是中国武侠电影史上的一个“异数”,一辈子拍片数不过10部,不到张彻的十分之一。
有趣的是,《侠女》所获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技术大奖,对于武侠电影人而言,这部影片留给人最深刻的记忆,也是女主人公竹林大战的经典镜头。
而胡金栓对蹦床的使用,也开创了武术动作的一个新的技术层面。
1997年代初李小龙横空出世,以《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和《死亡游戏》等区区5部影片名扬中外,永垂不朽,以演员的身份而成为影片的“唯一的‘作者’”。
[13]其成功的原因虽然包括李小龙独特的明星气质,影片主题契合当时华人的民族心理,而后的影片则符合国际潮流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其自成一家的武功打斗。
他的“截拳道”武功套路,他的虎吟狼嚎般的凶猛气势,还有他的动作逻辑或者说“功夫哲学”,都成了李小龙影迷观赏的兴奋点和缅怀李小龙的无尽话题。
“后李小龙时代”的港台武侠电影的主要流派包括:刘家良的正宗国术打斗路线,代表作品有《陆阿采与黄飞鸿》、《洪熙官》、《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螳螂》,《茅山僵尸拳》、《烂头何》、《疯猴》、《少林搭棚大师》等。
楚原的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武侠情节剧,代表作品有:《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五毒天罗》、《楚留香》、《白玉老虎》、《三少爷的剑》、《多情剑客无情剑》、《明月刀雪夜歼仇》、《绣花大盗》、《蝙蝠传奇》、《萧十一郎》、《圆月弯刀》、《孔雀王朝》、《绝代双骄》、《英雄无泪》等。
麦嘉、洪金宝、袁和平等人的功夫喜剧,代表作有麦嘉的《一枝光棍走天涯》、《铁拳》、《面懵心精》、《老虎田鸡》、《无名小卒》,洪金宝的《三德和尚与春米六》、《肥龙过江》、《赞先生与找钱华》、《杂家小子》、《身不由己》,袁和平的《蛇形刁手》、《醉拳》、《南北醉拳》、《林世荣》等等。
还有徐克的新浪潮武侠片,代表作是他的电影处女作《蝶变》。
上述“武林高手”各显神通,将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装点得五光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