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族政策的形成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17.47 KB
- 文档页数:4
世界各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多民族社会的复杂化,民族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民族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国内少数民族或不同民族地区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权益。
本文将探讨世界各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
多元文化政策是世界各国比较普遍实行的民族政策,其核心是承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发展。
这种政策的目的是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时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竞争力。
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实施了多元文化政策,通过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实现了国内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当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实现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时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出现。
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融合政策是指政府推行一系列措施,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便实现同化。
这种政策的目的是削弱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隔阂,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实施了融合政策,尽管效果因具体措施和实施方式而异,但总体上这些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民族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通过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各国政府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实践中,这些政策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民族政策的核心之一是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融合政策,各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少数民族对自治和发展的需求。
这些政策有助于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出现,为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了保障。
美国的民族/种族政策及其启示楚树龙李扬[内容提要]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由移民构成的多民族、多种族国家,经过建国后200多年的演变,美国已经形成了以“融合”为核心、以法律面前各民族/种族平等为准绳、以鼓励国内流动和交融为手段,并坚定反对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和民族分裂的民族/种族政策。
美国的民族/种族政策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民族政策要继续坚持以法律为准绳、鼓励各民族交融、保障各民族平等,并统筹兼顾民族交融过程中“一体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关键词]美国民族/种族政策移民中国[作者介绍]楚树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战略、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李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战略、中美能源政治、能源战略研究。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是多民族国家,世界大国几乎全都是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所有多民族国家的理想和目标,但世界各国在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方面所采用的途径和模式不尽相同,效果也不一样。
在大国中,苏联/俄罗斯采取的是“自治模式”、甚至是在国内设立“加盟共和国”这种名义上的“国中之国”模式,以显示少数民族同等的权利和地位,但效果并不理想;美国采取的是“熔炉”、“融合”模式,国内不设任何“加盟国”或“自治州”,而是通过联邦制实现联邦与地方的分权、分治,强调所有公民的“个人自治”而不仅仅是“区域自治”。
美国建国200多年来,尽管也存在长期的种族/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种族歧视,甚至曾发生内战,但美国的“融合模式”在维护国家统一和认同方面是成功的,最终基本实现了民族/种族团结融合的目标。
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探讨与借鉴。
一、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及历史演变美国国内并无“民族”划分,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种族”(racial/ethnic group),也有研究称之为“族裔”。
美国人口统计局(U.S.Census Bureau)从社会意义和社会贡献角度来区分,而不是从生物物种、基因或人类学角度定义“种族”(race)。
美国的民族政策曾信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种族大熔炉。
除了极少数的稀有民族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它就有多少民族。
人口超过了一百万人的种族有31个,一百万人以下的种族更多。
除了白人占大多数,印第安土著、黑人、南美洲西语裔、亚裔,都是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印第安人、黑人和亚裔等所谓“有色人种”,都曾遭受种族歧视。
美国是“民族大熔炉”模式的典型。
美国政府不对族群(种族)进行法律、政治等实体方面的认可和标识,不给予族群(种族)集团以法律上的承认,特别是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国籍法、移民法、英语教育、立法、司法、行政、传媒等法律和公共政策,着力构建一个不分来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American nation)和美国人(American)身份。
美国任何族群的成员(印第安人有所例外)都不得以种族身份为由在政治任命、选举、教育、工作机会等方面给任何人以优待或歧视。
从美国民族政策的历史看,早期的大熔炉政策(第一代)是一种强力的盎格鲁-撒克逊化政策,主要是把其他族群同化为盎格鲁新教群体的过程。
20世纪初以来,随着来自德、意、法、西、墨等世界各地大量新移民的不断涌入,第二代大熔炉政策主要在于促进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域、具有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成为具有美国核心文化特质的美国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第三代大熔炉政策在强调继续巩固和发展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统一性的同时,承认和容忍族群的“文化多元性”,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
但是,“尽管近年来(文化)多元主义准则变得很是强势,事实仍然是族群差异正趋于消弭”。
通过两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民族大熔炉政策,美国有力地建构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身份和身份认同。
通过强调国族身份的建构和统一,强调个人的公民权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体权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财富、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个人差距与族群身份、族群集体联系起来,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个人平等竞争,促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也有力地防止了个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
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概述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人口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和种族组成。
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对于这些群体的政策。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挑战等方面来介绍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研究。
历史美国历史充满了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至关重要。
美国成立之初,欧洲移民和美洲土著人民之间就存在世代对抗。
此外,非洲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废除也给美国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潮,主要来自欧洲和亚洲。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加剧了现有种族和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例如,爱尔兰和意大利等欧洲移民在美国遭受到了排斥和歧视。
而中国移民则面临了排华法案的限制。
这些历史事件塑造了今天美国民族关系的一部分。
现状如今,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民族的国家。
白人是最大的民族群体,但黑人、拉丁裔、亚裔和原住民等少数族裔人口也相当庞大。
多元文化使得美国成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国家,每个民族和种族都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美国在民权法案通过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种族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和教育机会不平等是一些常见的问题。
此外,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兴也给美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挑战。
挑战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研究者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以及历史上对不同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其次,研究者们需要分析美国政府及各种民间组织对各个民族的政策和倡议。
他们需要考虑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以及如何解决现有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全球化和移民潮使美国的多元文化变得更加复杂和动态。
研究者们需要研究和理解新移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政策建议并促进他们的融入。
结论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国多元文化背后的复杂性和挑战。
第四讲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及演变课标要求: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
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和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指导学生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社会背景特别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的任务和性质,理解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内容主要是介绍美国民主宪政逐步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美国早期民主改革、西进运动和美国内战以及黑人人权问题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对民主权利完善过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评价。
教学难点:1.体会《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中所蕴涵的民主思想。
2.在政治铁三角中,利益集团所起的作用。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说到美国,大家也许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可同学们或许不知道,在200多年前,它还只是英帝国的殖民地,美国的领土也仅仅局限于北美大西洋沿岸。
是什么因素促使北美爆发独立战争呢?为什么说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什么样的政体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
教学主体:一、独立前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一)北美殖民地有自由传统1.殖民地的建立:(1)时间:1607年-1733年(2)地点:北美大西洋沿岸(3)数目:13(4)居民:英国移民,主要是生活贫困的农民和受迫害的清教徒。
2.殖民地的地方自治权:(1)在各个殖民地,总督是母国的代表。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摘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变化非常明显。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美国很好的处理了国内的民族关系,它把国内民族关系的发展纳入了制度框架。
美国经验表明,坚持依法治国,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上,坚持“一体”与“多元”的动态平衡,非常必要。
关键词:美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多元一体;依法治国;肯定性行动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62-04一、美国的人口成份概况(一)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情况1997年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美国的种族分为五大类:白人、非洲裔美国人、亚洲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居民。
另外,美国人口普查局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分类“其他种族”,2000年的人口普查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允许答卷者选择一个以上的种族归属。
到2006年10月,美国的人口突破3亿,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大国。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少数族裔已占美国总人口的35%,逾1.07亿人。
其中,西班牙语裔人口达4,840万,占人口比例15.8%;亚裔人口达1,370万,占美国人口4.5%;非洲裔人口达3770万,占美国人口12.3%。
而白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一亿九千九百多万人。
(二)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特点1、不存在多数民族,虽然人口最多的是白种人,但白人也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其中人数最多的英格兰人和德国人也各仅占总人口的21%,爱尔兰人仅占总人口的17%,他们在总人口中都不居多数。
2、存在着种族等级观念。
美国历史上实行过野蛮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现在虽已废黜,但种族歧视现象在社会中还随处可见。
3、各民族分散居住,没有较大的聚居区域,但有以街道为基础的民族社区。
4、随着新移民的不断增加,美国民族成份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每年进入美国的合法新移民有80余万,其中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移民数量增长最快。
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共3篇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1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随着美国国内的种族和移民问题的加剧,对于美国民族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经历了多个世纪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之后,美国社会呈现出了多元与多元文化、多元社会的态势。
由此,跨族群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对于深入严谨的研究也十分必要。
因此,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美国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第二部分则是介绍美国的民族政策,着重探讨它们对美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美国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1. 研究现状与局限性美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要是从民族志学科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社会学科的结构主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美国社会的族群变迁、不同族群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等问题。
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研究手段相对单一、视野相对狭窄和对象选择相对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没有完全解决美国民族关系的问题。
同时,这些研究的一个重要局限性是缺乏历史性视野。
由于美国民族关系的问题深源于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奴隶制度、移民历史等,因此,对于历史上的污点的回顾和分析是了解美国民族关系的关键。
2. 特点分析美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美国社会呈现出了极度多样化的族群和文化。
这也使美国成为社会学和民族学领域研究的极为重要的对象。
第二,美国的民族关系是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产物,中期历史上的黑奴制度和针对亚裔和其他少数群体的歧视,对美国的种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美国的民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各族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矛盾。
其中一些不同于种族因素的如高学历群体,社会阶层等等,在民族关系的研究中同样不能忽视。
二、美国的民族政策自二战后,美国对于民族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大力推行多元文化主义,包容多元文化。
在这个基础上,美国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民族政策。
1. 文化多元主义与反种族歧视法案美国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反种族歧视法案是最为重要的两项民族政策。
美国独立战争的诞生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它标志着美国独立民族的诞生。
该战争发生在18世纪末期,成为近代历史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
本文将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起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源于殖民地与英国政府的矛盾和不满。
在殖民地居民的长期奋斗和种种刺激因素下,美国领导人开始思考摆脱英国的统治,追求自主独立。
其中,主要的起因包括:1. 经济剥削与重商主义政策:英国政府施行重商主义政策,限制殖民地的贸易自由,征收重税,剥夺殖民地的经济利益。
2. 税收法令与抵制运动: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税收法令,如糖Act、印花 Act 等,对殖民地征收高额税收,引发了殖民地居民的强烈不满与抵制行动。
3. 无代表税制与民主意识觉醒:英国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未充分听取殖民地的代表意见,这导致了殖民地居民对自己利益的进一步认识,加深了他们对民主的追求。
4. 《独立宣言》的影响:启蒙思想在殖民地广泛传播,如洛克的政治哲学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激发了外来统治的反抗意识,为独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战争过程美国独立战争从177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83年,经历了数次重要的战役和事件。
下面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战争过程:1.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1775年4月,英国军队试图搜查驻扎在康科德的殖民地武器库,但在列克星敦遭到殖民地民兵的顽强抵抗。
这场战斗被认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2. 波士顿包围战:1775年至1776年,殖民地军队对英国军队在波士顿的驻扎实行了包围,封锁了港口,使得英军处于困境。
这场战斗体现了殖民地军队的战略与组织能力。
3. 特伦顿战役:1776年12月,乔治·华盛顿率领殖民地军队成功地在特伦顿横渡特拉华河,对休兵中的英军发起夜袭,取得了重要的战役胜利。
4. 纽约战役:1776年夏季,英国军队在纽约与殖民地军队展开激战,虽然最终英军取胜,但是殖民地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表明他们并不打算向英国屈服。
美国历史上的民族和移民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国家之一,这归功于其丰富的移民历史。
从殖民时期开始,移民就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主要动力。
在今天的美国,近14%的人口是出生在其他国家的移民或他们的后代。
然而,美国的民族和移民问题也经常引起争议和分歧。
殖民时期是美国移民历史的开端。
在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殖民地,正式建立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和政治结构。
然而,这些欧洲移民往往对当地印第安人造成了伤害和歧视,导致许多种族冲突和战争。
此外,在18世纪后期,大量非洲黑奴被带到美国南部种植园,成为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重要劳动力。
在19世纪,美国的移民规模开始扩大。
许多欧洲人来到美国,寻求工作和更好的生活。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英国、爱尔兰、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这种移民规模的增加导致了一些民族冲突,例如爱尔兰移民和美国最初的英国移民之间的冲突,以及德国和意大利移民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冲突。
然而,美国在20世纪初期所面临的移民问题远比19世纪严重得多。
大规模的移民涌入美国,主要来自中国和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共和国和俄罗斯帝国等。
这些移民往往受到歧视和种族主义的待遇。
1924年,美国通过了《限制移民法》(Immigration Act),该法案限制来自东欧和亚洲的移民,从而限制移民的数量和种类。
直到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移民政策才开始加强保护少数族裔的权益。
在60年代,一个名为“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的运动引发了种族和平等的争议,特别是针对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
1965年的《移民与国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取消了过去的移民配额制度,以平等的方式允许更多种族和国家的人成为美国公民。
然而,当今的移民问题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尽管美国支持更开放的移民政策,但这种看法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近年来,特朗普政府的许多政策措施都在试图限制移民。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和“民族大熔炉”。
由于历史原因,印第安人、非裔和亚裔等所谓“有色人种”,都曾遭受种族歧视。
今天,各族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和谐生存、共同发展,有几条原则值得中国参考。
首先,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至上、统一原则。
美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在南北战争期间遇到过一次空前绝后的挑战。
解放黑奴运动始于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的目的是统一国家,解放黑奴只是手段。
林肯总统曾说:“最高目的在保存联邦,既不是保奴,也不是废除隶。
如果不放奴隶能保联邦,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奴隶就能保联邦,就全部解放。
”少数民族问题通常是民族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政策解决。
但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稳固的政权。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少数民族在一个国家机器中得到保障,前提是服从国家至上和统一大原则。
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可以是一个国家统一的问题。
在这种情势下,少数民族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引发国家分裂,必须慎重。
其次,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法制原则。
美国的少数民族是发达国家中最多的,但民族矛盾却并非最突出。
没有法制高于一切原则,这么多民族很难共处。
美国有个“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
1961年3月,肯尼迪总统为解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种族歧视,成立了“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监督全国范围内与联邦政府有经济往来的机构,要求这些机构在就业方面保证平等,消除肤色和种族歧视,后来发展成为“平权法案”。
约翰逊总统说:“平权的原则不止局限于平等的原则,而应解释成对非裔等少数族裔在就业和就学方面的优先考虑、优先机会。
” 一些美国大学也因此被告上法庭。
在中国,汉族占绝大多数,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各居其地,法律虽然只有一部,但执行却五花八门。
有媒体爆料,在深圳,抓到新疆籍小偷不能加以刑求,最重处罚就是把他送回原籍。
笔者不知其实,若真有这种有法不依、双重标准,民族矛盾无疑会加剧。
再次,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发展原则。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的国家发展建立在廉价的农奴制基础上。
A View of Ethnic Pol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Americ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作者: 雷振扬[1];裴圣愚[1]
作者机构: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美国熔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中国特色民族政策
摘要:美国和加拿大的民族政策,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其本质是维护其核心文化,延续“美国化”、“加拿大化”的民族同化。
民族歧视长期存在,移民矛盾日益激化的现实,说明其民族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中国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基本国情、民族关系目标和民族政策原则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2006年10月号上旬刊摘要:在美国,地方自治制度是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分权制度的基础。
地方自治(尤其是乡村自治)传统是美国人在实践中确立的公民自由原则的根源。
本文将从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宗教自治、以及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管理政策等三个方面追溯奠基时代美国地方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地方自治自治市宗教自治重商主义地方自治是指“在一定的领土单位之内,全体居民组成法人团体(地方自治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并在国家的监督之下,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地方自治机关,利用本地区的财力,处理本区域内公共事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
殖民地时期的北美民众,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英国传统的地方自治制度为样板,设计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地方自治的管理体制—市民大会或镇民大会(TownMeeting)。
一、英国地方自治传统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在英国,地方自治的单位主要有乡村、自治城镇、宗教团体和郡等。
郡政府具有自治的性质,“郡从它被创立时起,就是一个司法单位了,其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是逐渐获得的,但是王国政府不能(直接)处置它,也难以使它在裁决诉讼之外进行其他合并。
”这种状况是由英国具体的历史背景条件造成的。
“只有在英国,国王和贵族始终不分上下,谁也难以彻底地制服对方,结果形成了长期的抗衡;正是由于这种抗衡,权力实现分割,国王管理全国事务及国家外交,而由贵族掌管地方性事务”。
在17世纪30年代,查理一世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力,而力图控制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
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导致了英国地方实力派移民北美;同时,他们把地方自治制度带到了北美。
首先,提到英国的乡村,人们很容易想到孤独的小村庄、散落的庄园。
那时,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特色的农耕技术和手工技艺,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地方社区内,对发生在这种“地方社会”之外的政治事件通常是冷漠的;“他们关心的是买卖生意、谈恋爱、结婚、养活家庭等”。
正是这种交往的“原始状态”,促进了“地方忠诚”(地方主义)更加倾向于孤立。
论述西方民族政治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形成的主要理论自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民族这样的聚落群体起,民族就成为当代人类社会中一种最稳定的共同体形态,并在此共同体基础上,组成了形式各异的民族社会和多民族社会。
在这种共同体的产生历程中,不同的地域、习俗,相异的语言、传统等造就了彼此相同的文化认同,虽然在各自生存、发展、归属、自治、自决等问题上的诉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动态展示,但其对自身权利的追求则是一贯的。
伴随着民族共同体产生的过程,民族问题如影随形。
民族问题在人类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实践所印证。
在中国目前的学术语境中,民族问题的指涉相当广泛,既包括民族内部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涵盖民族与国家以及其他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关系、问题纷繁庞杂、彼此牵涉,颇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而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些民族问题,准确将其定位、定性,掌握其中发展的规律与脉络,最终有效解决,这始终是中外学界矢志不渝的努力目标。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变革,对世界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自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引发所谓的“族性复兴”(ethnicrevival)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后,新旧民族冲突、种族矛盾、宗教纷争相互交织,彼此触发,以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原住民运动、少数人权利问题以及移民问题等不同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些热点问题也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学科,无论是民族学、社会学还是政治学,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借助不同的视角展开深入的探讨,有些已经深深地探入到与我们最为切近的经验范围之中。
正如王希恩所言,西方民族理论也由此再度走向繁荣,有关民族主义和族性问题的书刊、演讲和课程充斥于各种媒体和讲坛。
尽管这里的问题在前人那里大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解说,但现在的讨论无论在广泛性、深入性和专门性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以往。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α丁则民提 要 美国是个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
根据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它接纳外来移民的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自由移民时期,即从建国起到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
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它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
(二)限制和选择移民时期,即从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到当前。
在这个时期,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斗争的需要出发,多少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与战前阶段相比,战后可称为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美国移民政策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即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1882年排华法 移民限额制度 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 1980年难民法 1986年移民改革和控制法迁徙和流动是美利坚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利坚合众国就是在它的人民不断迁徙和流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用美国历史学者乔治・W・皮尔逊的话来说,迁徙(m ig ra ti on)和流动(m ob ility)—他统称之为m要素——是形成美国这个国家的几种基本力量之一,研究m要素对了解美国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①。
在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不断出现人群迁徙和流动现象: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不断将东部居民和移民推向边疆,直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和外来移民被吸引到迅速发展的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逐渐超过了农村人口;近数十年来,又出现了大批城市居民陆续向郊区转移,以及众多居民从冻土带戏剧性地向阳光带流动,等等。
但是,在美国人口不断迁徙流动的过程中,人数众多、持续时间最长和影响美国历史最大的流动要算从四面八方涌入美国的移民洪流了。
在过去将近四个世纪里,进入美国(包括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移民总数超过5800万人,他们在美国生育繁殖的后代的人数就更多了。
.美国、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演进,并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政治法律制度会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这种演变过程与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内在规则的,同时是客观的。
[4]美国和加拿大的熔炉政策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也因国情民情的变化而经历了长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1)建国初期对土著民族的掠夺残杀、对黑人的奴役和盎格鲁一致性政策。
建国之初的美国、加拿大,既要与英国、法国、西班牙展开斗争,又要处理与土著民族的关系。
同时,土著民族拥有的大量土地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土著部落的存在被视为对其政权稳定具有重大威胁。
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对土著民族的掠夺和残杀使得美国、加拿大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使得土著民族的人口锐减,濒临灭绝。
新开垦的大量土地和南方种植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对被贩卖到北美大陆的非洲黑人进行了残酷奴役。
而且,美利坚合众国(联邦)的建立也是基于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主的联合。
因此,以标榜人权而著称的美国宪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认可了黑人
奴隶制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没有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是美国和加拿大所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因此,在北美大陆处于强势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必然地成为美、加民族同质化建构的基础。
在这片大陆上,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被
视为优等文化,所谓劣等民族的文化必须被清洗,每一个移民都必须具有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美德,符合其价值取向。
正如亨廷顿所强调的,盎格鲁—新教文化成为美国国民特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美国信念”诞生的母体。
[5](P.45)
(2)资本主义扩张和“白人至上”论基础上的民族隔离制度。
到19世纪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移民数量的剧增,资本主义的扩张趋势造成与土著民族的冲突不断。
“现实使美国统治者意识到,印第安人与白人不可能同居一处而相安无事,与其让印第安人无休止地抵抗下去,不如在他们传统的领地上圈给他们一些地盘,既可从中获得大量剩余土地,又可避免与之发生冲突”。
[6]于是,美国和加拿大开始建立保留地制度。
此时的印第安人已经无力抗争,被迫走上了“血泪之路”。
为了把土著民族纳入到西方现代文明的模式当中,美国和加拿大都采取了强制
“美国化”和“加拿大化”的政策。
另外,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但是黑人并没有真正获得经济政治上的自由权利,白人统治集团认为给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就会威胁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会使整个民族“非洲化”,而最重要的还在于北方工商业利益集团希望投资和开发南方的土地,愿意看到一个庞大的无产黑人工人群体的存在。
[7]最终,最高法院的判决承认了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的合宪性。
(3)移民群体结构的变化与熔炉政策的形成。
当美国进入工业化阶段后,西进的步伐加快,同时东南亚百万移民大军进入美国,使美国的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60-1920年,将近3000万来自中欧和东、南欧的意大利、波兰、俄国和巴尔干国家的新移民进入美国。
[8]新移民群体动摇了盎格鲁一致性的凝
聚力和号召力,“大熔炉”理念应运而生。
但是,“民权运动以前的美国‘种族融合
政策’的本质是种族歧视”。
[9]同样,为了满足二战后加拿大重建和开发西部的需要,加拿大政府在北美移民潮和美国“民族热”的推动和影响下,也开始了所谓的加拿大化运动,在以英、法裔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试图将各种文化整合为一种新的加拿大式文化。
可以说,“在世纪相交之际,作为移民接受这个国家经验的一种反应,‘熔炉思想’根植于那个时代的理想之中”。
[1](P.72)
(4)民权运动和民族文化的多样发展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勃兴。
二战后,由于亚非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胜利的鼓舞,以及工业化的推进,大批黑人流入城市,民族隔离和民族歧视成为全国性问题。
在此背景下,美国黑人开展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这是美国的少数族裔以集体的形式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
民权运动对美国黑人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深刻影响了所有美国人的生活与观念。
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的颁布使得种族隔离制被废除。
民权运动“在思想、组织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都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0]受此影响,政府制定了“肯定性行动”政策及相关法令,以期消除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这是美国对其民族政策的一种修正,“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社会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有利
于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与改善”。
[11]
另一方面,“由于福利的提高,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劳动力的缺乏,很多艰苦的、收入微薄的或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经济活动交给了外来人员。
在这种条件下,维护移民的权利也就成为这些国家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多元文化主义由此也具有了生存的土壤”。
[3]正因如此,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的马赛克式社会已经取代了熔炉而成为美国经历的本质,新的美国马赛克社
会是一个具有种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混合体。
[12]与美国相似,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加拿大民族政策也完成了由“一元同化”、“二元熔炉”到“多元文化主义”的演进。
[13]民族成分的日趋复杂,也带来了更加频繁的文化冲突,采取承认少数群体权利的、更为宽容温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有助于西方国家缓和社会矛
盾。
由上述考察可见,被一些学人所称道的熔炉政策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甚至经历了严酷的种族、族群冲突,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建构,逐渐调整变革而来的。
一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不仅与国家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而且与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