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 格式:ppt
- 大小:467.00 KB
- 文档页数:32
铁路运营基础-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铁路运营基础-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铁路运营中,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列车运行图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安排列车开行的计划表,而区间通过能力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某个区间内能够通过的列车数量。
这两个概念在铁路运营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证列车的准点和运能的最大化。
首先,列车运行图的制定是建立在铁路线路和车辆基础上的。
列车运行图需要根据线路的情况和车辆的性能,结合乘客需求和运输任务,合理安排列车开行的时间和间隔。
在列车运行图中,需要明确列车的始发站、终点站,经由车站、通过距离和时间、停车时间等信息。
通过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列车运行图,可以实现列车之间的衔接和高效的运输。
列车运行图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线路的特性,要考虑线路的长度、坡度、曲线等对列车行进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列车,如客车、货车和动车组的运行需求。
为了保证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还需要考虑列车的最小行车间隔和调整时间。
另外,还需要根据运输任务的需求,合理安排列车的班次和停站。
通过科学的列车运行图制定,可以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区间通过能力是指在某个区间内,能够通过的列车数量。
铁路区间通行能力与列车运行图的制定密切相关。
为了确保区间的安全通行能力,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线路的容量。
铁路线路的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个区间内可以通过的最大列车数量。
线路的容量主要受到速度限制、信号设备和道岔设备的限制等因素影响。
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出线路的容量,并对列车运行图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是车辆间隔和安全距离。
为了确保列车的安全通行,需要在列车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和距离。
首先是车辆间的间距,也就是列车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个间隔需要根据列车的速度和线路的安全要求来确定。
其次是列车的安全距离,指的是列车之间保持的物理距离。
这个距离需要保证列车在行进过程中的安全停车距离和保持距离,以防止碰撞和事故发生。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1984年10月1日,铁道部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保证铁路完成和超额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任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必须大力加强运输组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行车组织方法及规定的技术作业过程确定的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对数或列数。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系按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车站给水设备、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分别确定,以其中最小的通过能力,作为该区段的限制通过能力。
为了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本办法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
第2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每一区间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量(列数或对数)。
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区间长度、线路纵断面、信联闭设备、牵引机车类型和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
第3条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先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再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一般应按货物列车对数或列数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系在规定旅客列车数量的基础上,以扣除系数的方法计算出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对数或列数。
第4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由各铁路局或分局负责计算,并填制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及区间通过能力汇总表,经铁路局审核后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5条本办法系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及多年来编制和执行列车运行图的经验,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
个别特殊情况,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图解和计算。
第二章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第6条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应分别对区段内每一区间计算。
运行图周期最大的区间通过能力,即为该区段的限制区间通过能力。
运行图周期,是指一定类型运行图的一组列车占用区间的总时间。
其组成因素,在非自动闭塞区段包括:列车区间运行时分,起停车附加时分及列车在车站的间隔时间。
在自动闭塞区段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铁路列车运行图及区间通过能力【主要内容】列车运行图的格式和分类;运行图各项组成因素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加强通过能力的措施;列车运行图编制及其主要指标的计算。
【重点掌握】列车运行图的格式;列车运行图的各项组成因素;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方法。
第一节列车运行图的格式与分类一、列车运行图及其作用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的图解,是用以表示列车在铁路区间运行及在车站到发或通过时刻的技术文件。
它是铁路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所有与列车运行有关的铁路各部门,必须按列车运行图的要求,组织本部门的工作,以保证列车按运行图运行。
二、列车运行图的格式列车运行图是以坐标的形式表示列车运行的图解。
1、横坐标——表示时间s2、纵坐标——表示距离3、斜线——表示列车运行线0 t(时间)为适应不同需要,运行图分三种格式:1、二分格运行图:横轴以两分钟为单位加以划分,编制新图时做草图用。
2、十分格运行图;横轴以十分钟为单位加以划分,调度员绘制实际运行图。
3、小时格运行图:横轴以小时为单位加以划分,在编制旅客列车方案图和机车周转图时使用。
三、站名线的画法1、按区间里程的比率确定,即按整个区段内各车站间实际里程的比率来画横线,每一横线即表示一个车站的中心线。
一般不采用。
2、按区间运行时分比率确定,即按整个区段内下行(或上行)列车在各区间运行时分的比率来画横线。
四、列车运行图分类根据铁路线路的技术设备和列车运行速度,上下行列车的列车数量,列车的运行方式等条件,列车运行图可分为各种类型。
(一)按照区间正线数目分:1、单线运行图,即在单线区段采用的运行图。
2、双线运行图,即在双线区段采用的运行图。
3、单双线运行图,即在单双线区段采用的运行图。
(二)按照列车运行速度分:1、平行运行图。
在运行图上同一区间内,同方向列车的运行速度相同,因而列车运行线相互平行,且区段内无列车越行。
2、非平行运行图(普通运行图)。
在运行图上铺有各种不同速度和不同种类的列车,因而列车运行线互不平行,在区段内可能产生列车越行。
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是用来评估铁路线路的运输能力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参考内容:1. 区间通过能力的定义和意义: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在一条单线铁路上,在一定时间段内,该区间所能容纳的列车数量。
通过能力的计算是为了评估铁路线路的运输能力,为运营计划和列车调度提供参考。
2. 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列车的运行速度、列车的长度、列车的运行间隔等因素。
一般而言,通过能力的计算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容量计算和模拟计算。
容量计算方法是根据列车的运行速度和通过时间,结合线路的总长度和列车的最小运行间隔来计算通过能力。
一般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通过能力 = (线路总长度/列车最小运行间隔) * (列车运行速度/列车长度)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没有考虑到列车的运行间隔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模拟计算方法是通过建立列车运行的模拟模型来计算通过能力。
通过设置不同的列车的运行速度、运行间隔以及停站时间等参数,模拟列车在区间上的运行情况,然后根据模拟结果计算通过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更精确地评估通过能力,但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3. 影响区间通过能力的因素:区间通过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线路的长度和坡度:较长的线路和较大的坡度会对通过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2) 列车的运行速度和长度:速度较快的列车和长度较长的列车会涉及到更多的运行时间,从而降低通过能力;(3) 线路上的信号系统和通信设备:较先进的信号系统和通信设备可以提高通过能力;(4) 线路上的车站数量和停站时间:车站的数量和停站时间的长短会对通过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 通过能力的提高方法:提高铁路线路的通过能力是铁路规划和运营中的重要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通过能力:(1) 优化线路和设施:通过改进线路的布局和设计,提高线路的标准和质量,来提高通过能力;(2) 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和调度:通过合理安排列车的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优化列车的运行计划和调度,来提高通过能力;(3) 引入先进的信号系统和通信设备:利用先进的信号系统和通信设备,提高线路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进而提高通过能力;(4) 建设和改进车站设施:通过建设或改进车站的设施,提高车站的运行效率,来提高通过能力。
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实用版3篇)目录(篇1)I.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II.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III.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优化措施正文(篇1)一、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多列车数。
它是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关键指标。
通过能力的合理规划能够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保障铁路安全运行。
二、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表格法:根据列车类型、速度、牵引重量等因素,在表格中查找对应的通过能力数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线路情况。
2.公式法:根据线路条件,运用数学公式计算通过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线路情况。
3.经验法:根据铁路运营经验和实际情况,估算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缺乏精确数据的情况。
三、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优化措施为了提高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优化列车运行图:合理安排列车运行,减少列车冲突和重叠,提高运行效率。
2.优化列车编组: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列车编组,减少列车停站时间和行驶速度,提高通过能力。
目录(篇2)I.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概念II.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III.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限制因素IV.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应用正文(篇2)一、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概念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单线铁路区间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或最大车辆数。
它是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铁路线路的运输能力。
二、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通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经验公式通常考虑了线路条件、列车类型、列车编组等因素。
根据经验公式,可以计算出单线铁路区间的通过能力。
三、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限制因素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主要包括:1.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运行速度是影响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原创文档: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单线铁路区间的通过能力计算是铁路规划与运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能力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铁路线路的设计、运营组织和列车调度方案的制定,对于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单线铁路区间是指在铁路线路运行过程中,只有一条轨道和一座桥梁或者隧道,无法同时容纳两列车通过的区间。
对于这样的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是为了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并确保运输效能的高效性。
因此,通过能力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方法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线路的设计参数:包括线路的长度、坡度、曲线半径等。
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列车在区间内的运行速度和列车运行的平稳性。
2. 列车的运行特性:不同类型的列车对于单线铁路区间的通过能力有不同要求,如客车、货车、高速列车等。
列车的最大限速、刹车距离以及所需的停站时间等都会影响到通过能力的计算结果。
3. 信号系统的设置:信号系统的设置与列车的行车控制密切相关,通过能力计算中需要考虑信号系统对列车行车的限制。
4. 交叉路口的控制:单线铁路区间中交叉路口的设置和控制对通过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合理的交叉路口控制可以保证列车的正常行车,并提高通过能力。
在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基本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线路的基本参数,并根据线路的特征确定速度等级。
2. 根据列车类型和区间长度等参数,计算列车在区间内的行车时间。
3. 结合信号系统设置、交叉路口控制等因素,计算列车通过区间所需的总时间。
4. 根据列车平均运行速度,计算在给定时间内通过区间的列车数目。
5. 综合考虑列车的正常行车间隔,得出单线铁路区间的通过能力。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单线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的方法,下面以某高速铁路单线区间为例进行分析。
该区间全长100公里,线路设计速度为300公里/小时,信号系统采用自动闭塞,交叉路口有2个。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定义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定义是:
在一定的机车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和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铁路区段内各项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昼夜)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称为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固定设备包括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及整备设备、给水设备和电气化铁路供电设备。
按照铁路区段各项固定设备计算的铁路通过能力又称为区间通过能力、车站通过能力等,其中的最小值即为铁路区段的最终通过能力。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铁路运输业的生产能力。
计算通过能力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正确地规划铁路建设项目,有计划地安排运输生产,以保证铁路运输适应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铁道部关于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正文:----------------------------------------------------------------------------------------------------------------------------------------------------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84)铁运字664号1984年10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保证铁路完成和超额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任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必须大力加强运输组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行车组织方法及规定的技术作业过程确定的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对数或列数。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系按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车站给水设备、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分别确定,以其中最小的通过能力,作为该区段的限制通过能力。
为了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本办法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
第2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每一区间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量(列数或对数)。
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区间长度、线路纵断面、信联闭设备、牵引机车类型和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
第3条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先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再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一般应按货物列车对数或列数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系在规定旅客列车数量的基础上,以扣除系数的方法计算出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对数或列数。
第4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由各铁路局或分局负责计算,并填制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及区间通过能力汇总表,经铁路局审核后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5条本办法系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及多年来编制和执行列车运行图的经验,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
个别特殊情况,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图解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