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浮文巧言谕(yù)——太平天国文献
- 格式:pdf
- 大小:106.57 KB
- 文档页数:1
论中国公文从简原则的发展作者:李路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公文属于应用文体,重在实用,因此公文的写作应该言简意明。
在我国漫长的公文史中,这一要求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实现。
从总体来说公文的文风经过不断变革,朝着简明、实用、通俗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文;简洁明了;公文史[中图分类号]:H1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1公文是直接为社会公务活动服务的所有文书的集合,属于应用文的范畴,因此公文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我国的公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着简明实用的方向发展。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中以“誓”为名者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
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富于气势和鼓动力。
如《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这篇不足百字的公文说明了举兵讨伐的缘由,明确了作战要求,规定了奖惩办法。
慷慨激昂,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通过这篇公文我们可以推测出夏朝的公文总体来说具有简洁实用的特点。
商代的公文中数量最多的是以甲骨为载体的甲骨公文。
甲骨公文字数很少,一篇文章只说一件事情。
这成为以后的公文普遍遵守的规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频繁,变法兴起,文教事业繁荣,公文的体裁和文风出现了多样化倾向。
当时的公文,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及后来的《史记》中,出现了李斯这样的公文写作大家。
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公文具有简洁明快,文风朴实的特点秦代公文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
秦朝短暂,秦代为数不多的公文大多具有“尚质而不文”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如秦始皇的《除谥法制》: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关于变通名人名言大全导语:关于变通名人名言大全1、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
——福楼拜2、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
——司汤达3、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4、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列宁5、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6、感情压倒理智,这就是人间产生罪恶的原因。
——欧里庇得斯7、经营不需要很多学问,但需要机灵变通、殷勤好客、言谈中肯、和颜悦色、服务周到、吃苦耐劳。
——牡丹(泰)8、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9、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10、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赫胥黎11、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12、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列传》13、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14、人有很强的说话能力,但是他的大部分话是空洞的,骗人的。
——达·芬奇(意)《笔记》15、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千万别说:“你错了。
”。
——卡耐基16、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17、变革给人以慰藉,哪怕是变得更坏,就像我坐马车旅行时发现的那样,换个姿势后即使碰伤了,我也常常觉得舒服。
——欧文18、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19、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狄德罗20、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
——程颢、程颐(宋)《二程粹言·君臣篇》21、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意识到有无数事情是它力所不及的。
——帕斯卡22、假如发生的事情都是伟大的,就不会有琐碎的谈话。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批评1.开明知识分子文学新变的主张(1)背景及原因:l9世纪中叶前后外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滋长,封建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内政、取法西方、抵抗侵略的呼声,也提出文学新变的主张。
(2)首开风气的人物:龚自珍、魏源①龚自珍的文学主张a.在文学上揭橥“尊情”“宥情”,以充分抒写情感和完满地解放个性为创作首要条件;b.提出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文学作品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和表达广大民众强烈心声。
②魏源的文学主张a.具体观点:魏源认为诗文纂辑具有“考治”、“辨学”、“合听”、“合观”作用,强调诗歌的“言志”、“发愤”与“比兴”手法的结合,表现出对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b.评价:他以“其道常主于逆”来评定龚自珍的学术和文章,更鲜明地显示出他们追求变革现实的精神。
③对龚自珍、魏源文学主张的评价:龚、魏在学术上都属于“托古改制”的今文学派,文学上既崇尚创新,也涂着复古的色彩。
(3)其他代表①冯桂芬突出诗歌在沟通“上下之情”方面的作用。
②王韬强调“自抒胸臆”,表现自我。
2.桐城派“姚门高第”的文学思想(1)方东树捍卫桐城文统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并以桐城论文方法论诗;但也承认“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
(2)姚莹注意时事及与龚自珍、魏源思想交流,论文尚“奇”,注重“经济世务”的内容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曾国藩致力于支撑桐城文统,联络了一批文人,称为湘乡派①曾国藩的具体观点:他注意文学的“怡悦”作用,又突出“经济”与“雄奇瑰丽之文”以补救姚鼐文论首标“义理”的空疏和文风偏于庸弱之弊。
②湘乡派的总倾向:力图重振奄奄待绝的桐城旧门楣。
③湘乡派中有的成员和弟子如郭嵩焘、吴汝纶的文艺评论中也是有某些较好见解的。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曾猛烈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采取过严厉而简单的禁书运动。
变通的名人名言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3、法与时移,而禁与治变。
——《韩非子·心度》4、法制数变,国家之大患。
——申涵煜《省心短语》5、法无久不变,运无往不复。
——魏源《古微堂外集》6、无所事事并非宁静,心灵的空洞就是心灵的痛苦。
——库柏7、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8、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伊索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10、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郭小川11、管理职责这一概念意味着:管理机构应该做出努力,要反对任何人为了自己得到好处而降低合作的效率。
——亨利·艾伯斯(美)12、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吕坤13、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14、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
——果戈里15、成功的管理艺术有赖于在一个充满偶然性的环境里为自己的活动确定一个理由充分的成功比率。
——卡斯特(美)16、谈话犹如立遗嘱:话越少讼争越少。
——格拉西安(西班牙)《处世的艺术》17、法令之设,所以随时制也。
——《晋书》18、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
——池田大作19、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
——司汤达20、谁告诉我真话,即使他的话里藏着死亡,我也会像听人家恭维我一样听着他。
——莎士比亚(英)《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21、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22、变法之难,在去其旧染矣,而能别择其故所善者葆而存之。
——《严复诗文选》23、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24、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25、每次改革都会出现一批偏激的狂人。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关于《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范畴的“近代”与语言学领域的“近代”在时间上的重合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也使近代汉语的发展正式进入近代阶段。
此前1千多年近代汉语文言、白话两种语体在文学书写中工存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但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白话文学的实力空前壮大,统治阶层已无法忽视其存在,尽管1再通过政治手段来禁毁和打压,但仍无济于事;1些具有先进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白话文学的价值及其重要性,而将其与雅文学相提并论,文学观念上的转变又促使人们对文言、白话两种语体重新审视。
进入近代以后,白话的价值被进1步确认,新的语言观念由此萌芽。
4.1.1洪秀全:不须古典之言在讨论近代的思想文化观念转变的时候,通常都是从“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和魏源等人开始的,但就文学语言观念而言,龚、魏著述中却无片言只语论及。
而对文言、白话语体转变有首倡之功的当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洪秀全。
洪秀全改革文言、倡导白话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政治家的身份决定的。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失败,或许他也会与当时皓首穷经的文人士子1样,1辈子沉醉在文言的诗文里;但是,当“西方的上帝”把他推向太平天国“天王”宝座的时候,他却成了改革文体、文风的先行者。
尽管他创立的天平天国作为1个短暂的代表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权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有限,他对文体、文风的改革也不可能就此逆转文言对文学的统治地位,但他至少对近代的白话文运动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3方面来认识他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贡献:首先,提出白话理论。
洪秀全登基后,为了与地主阶级争夺思想文化的控制权,颁布改革文风政令,打击桐城古文势力。
在对洪仁玕等人的谈话中他提出:“(为文)首要认识天恩主恩东西王恩;次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地何人证据,11叙明,语语确凿,不得1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故朕改字典为字义也。
中国白话文发展史在谈论白话文发展史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叫白话文?什么叫“文言文”?白话就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白话文以现代中国人的口语为源泉。
通俗地说就是我写我口,白话文是一种民间文学的文体,白话文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年间。
白话文它是和古代正统的古文文体——文言文相对立。
什么叫做“文言文”?文言文目前学术界的正统观点就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而笔者不认为这样,实际上文言文从一开始就与当时人们的口语语言脱节,所以从古至今“文言文”一直叫做“文言文”而不叫“语言文”。
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诞生已经有至少一两百万年的历史,无论汉语起源于我们这个龙的故乡,还是来之世界其它什么地方,或是来之地球的上一届文明,作为世界各种语言中一支最有生命力,世界使用人口最多,世界最优秀的语言汉语,我们想她的诞生不管当初的情况怎样,她应该也有至少一百万年的历史,因为否则使用汉语的祖先一百万年来将会是没有思维的哑巴。
科学研究还表明:汉字这个世界最古老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无论源头来之我们这个龙的故乡,还是世界其他什么地方,其年龄不会超过一万年,因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苏美尔文字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而埃及的文字诞生得要比苏美尔文字晚,中国的象形文字考古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是在6000-8000年前,中国的文字之神相传是4000年以前的黄帝之史仓颉,到公元前1500年中国才开始使用系统的表意文字汉字。
也就是说汉语在诞生至少100万年后,汉字才刚刚露出很不成熟的萌芽,文言文目前学术界的正统观点还认为:在秦汉时期文言文与当时的语言基本一致的,所以把文言文看着为古汉语。
研究还表明白话文在唐朝时期已经出现。
从中我们看到按照文言文目前学术界的正统观点的逻辑推理:100万年来汉语发展来发展去还是没有转变成现代汉语,而在她零头不到的时间距今2000年左右时间的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到距今1000年左右的唐朝为止的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古汉语向现代汉语雏形的转化,这似乎有点让人觉得有点牵强,因为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继承性和渐变性,用一百万年的时间实现继承基础上的渐变让人感到可信,符合逻辑,而用一千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突变过程让人觉得不太可信,有点不符合逻辑。
第1章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龚自珍1.地位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沉闷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是龚自珍,他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纪(嘉庆、道光)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文学极富于创造性。
2.诗歌(1)内容龚自珍现存诗有六百多首,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
他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
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或政论家的诗。
①一部分是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②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机,统治阶级的昏庸,更重要的也看到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
③更多的诗,是一种具有复杂的思想内容的抒情诗,给人一种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
(2)艺术特色①艺术方法基本上是浪漫主义。
他揭露矛盾,否定现实,热情地幻想或希望变革现实。
②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
他的许多诗,是一种“清议”即政治、社会批评的形式,他是以政论作诗的。
但他并不是以议论为诗,使诗概念化,而只是以诗“箸议”。
③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
④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复杂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
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通脱自然。
⑤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
但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过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
3.古文(1)他的古文著名的一部分是所谓“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
如《乙丙之际箸议第七》的“改革说”。
使学术思想与现实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
此类政论文,虽系发表政见,但题为“箸议”,与一般议论文不同。
它们只是概括现象,指出问题,而表现含蓄浑括,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教师个人自查报告范本教学要学会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注重专业发展,教师个人自查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教师个人自查报告(一)作为学校的一员,本人认真反思自已在思想上,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改正,总体情况如下:一、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所以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工作态度方面:教研力度不够,只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听课少,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2、业务研究方面:能够积极主动的对待工作,但钻研程度不够,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
对业务知识的深入掌握不够重视,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自己没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不太动脑筋去创新尝试,不够大胆,害怕失败。
3、工作作风方面: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
做事情只安于表面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有没有创新精神。
四、改进措施:1.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专家。
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教研学习和业务学习。
2.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材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恰切概括。
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山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
2.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动荡与危机。
近代80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危机之中,这突出地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表现为近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列强与封建中国的强弱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
“天朝大国”夜郎自大的迷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有识之士纷纷起而探求中国的出路。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探寻民族出路的历史。
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由长期的封建闭关到走向开放的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这种开放,是由不自觉、被迫走向自觉、主动的,这种学习,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明确、深化的认识过程。
3.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
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
4.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5.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中国文学本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近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使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与前不同的时代内容。
由于封建制度已进入末也,加以外国列强侵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所谓内不强则贼入,木朽蠹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相互激荡,因而,爱国主义在近代,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大方面:一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变革,从唱出封建社会的挽歌,到写出否定封建制度的檄文。
公文修辞参考就是适应特定的交际需要与情境,所谓修辞。
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语言因素和表现技巧,恰当而有效地表达意旨,以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
由于公文直接应用于实际、作用于现实,与一般文章修辞相比,公文修辞有它突出的特点和美学追求,要取得理想的修辞效果需作出艰苦的努力,需博学强识,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公文修辞的特点公文的修辞特点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修辞目的的明显功利性凡公文都是有所为而作。
写作公文一言一语都要紧扣行文目的,进行修辞的各种努力都要为着正确的传达意旨,增强公文的说服力、感召力,更好地实现其效用。
这种明显的功利性是公文修辞的灵魂。
黄庭坚有一句诗:“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蛛窠悬露珠”。
公文写得再好,若于世无补,于事无益,也是失败的。
(二)修辞主体的多角色性公文写作往往是一种集体劳动,需多人参与。
有交办授意人,有草拟执笔人,有审核把口人,有签发人。
不同的角色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有所侧重地对公文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斟酌、推敲和修改,共同对公文的质量把关。
这里每个角色都是修辞主体,他们的各种考虑和想法都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三)修辞过程的分阶段性公文修辞不是一次完成的。
它分为授意、酝酿阶段,草拟成文阶段,审核会签阶段,签发印制阶段。
一些重要的决定、决议和法规性公文还要经会议讨论、通过。
每个阶段就是一道修辞的工序,从毛坯到成品,渐至完善。
就是在最后的印刷环节,也还要注意语言、标点、文面的检测与订误。
(四>修辞范围的全包容性公文修辞所寻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它不单纯是做文字功夫,而要从准确、有效地表达意旨的需要出发选择、调整语辞。
因而修辞者视野要广,思虑要深,见识要广,想问题要周全。
从所持的观点、态度,叙述的角度、分寸,到表达的口气、语气;从文章的结构安排,标题的拟制,到材料的选取;从语言锤炼、标点使用,到文面格式,都要全面考虑,悉心斟酌,力求达到最优化的境界。
(五)修辞方法的有选择性公文的语言是一种理智的语言,以“平实”为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