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79.49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过程:一、复习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1)各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1、教学例5(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
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12.8/8=/108= 12.8×10=128÷8=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3、教学例6(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
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
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进行解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第【2】篇〗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
作为练习课,应当是“以练习为主”,教师在关键处适当指导、画龙点睛,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
下面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练习”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个内容的特点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内容情境不新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模型,需要学生在较高思维层面上学习。
教学时,需要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沟通与梳理、比较与辨析,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设计:一、算术法与比例法的对比1.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一辆货车前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2小时行驶了160km。
从出发点到灾区有640km,按照这样的速度,全程需要多少小时?2.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验小学延迟开学,小林在家学习期间坚持课外阅读。
目前他正在读一本文学名著,如果每天读30页,8天可以读完。
小林想6天读完,那么平均每天要读多少页?请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预设: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比例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两者思路的不同。
【思考】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所解决的问题是以前用算术方法解决过的“归一”“归总”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旧的问题,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教学时,要通过问题解决方法的回忆与比较,使学生明白:用以前的方法解决时,必须先求出“单一量”是多少才能求出结果,而现在只要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再解比例即可,无需求出具体的比值;以前重点思考“单一量”是多少,现在重点思考问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通过这样的沟通与比较,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方法系统。
二、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1.为保障湖北武汉疫区的医疗物资供应,全国各地的医疗物资厂家都在加班加点地开工生产。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什么叫做解比例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①240÷3×2=160(厘米)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3=240×2=240×2÷3=160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二)、关键点拨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解下面的比例:10=:0.4:=1.2:2=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单位: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1】篇〗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我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
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由于教学两道例题,练习的时间较仓促,要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二、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做到复习旧知与巩固新知两不误。
同时对于学生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一节课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但作业的效果却不是很好。
很多学生对用比例来解决问题还是不习惯,有正、反比例互相混淆的现象,说明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还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当题中的条件有所变化时,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
而且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应引起我们进一步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2】篇〗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
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
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反思精选(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反思第【1】篇〗本节课课前布置了前置作业,通过前置作业的三个大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先复习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引入新课解比例。
然后,根据老师给的例题自觉完成解比例的 3个小题,学生方法掌握较好,但计算能力有待加强。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
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
单独教学完解比例后再来教学例2。
本来教材的编排是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3,在备课时我觉得在例2里既要教学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学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所以做出先教学例3再教学例2的调整。
这样调整后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问题:在备课时觉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骤上有些不好。
写成 2.5×6/1.5这样的形式,学生在遇到了分数的时候会出现繁分数,所以把这个步骤舍掉了,让学生先算出乘积后再除以 1.5。
可是做一做中的题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结果学生再除的时候除不尽,个别学生选择约数而不是用分数表示结果。
后来反思例题在这一步的编排上的用意。
可以让学生先约掉一部分数后再进行计算,会降低计算的难度。
让学生体会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时,引导不够到位。
前置作业的练习题需改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反思第【2】篇〗本节课重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
我是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的。
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写成乘法等式。
这样自然就引出了解比例。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反思【第1篇】课后反思本堂课本着“化教为学,以练研讲”的教学模式讲课,走先学后教“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不够活跃,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反思【第2篇】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
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
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
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闪光点是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5=6:();()/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有几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而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预设所希望的么?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
总结今天这堂课,闪光点是预设生成的环节及时的抓住,并对那几位制造预设生成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多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反思【第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呢?2、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4和1.5:2 1/4 :1/3和9:12 72:8和1.2:0.13 3:8和12:32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三、1、教学例2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叫做比例,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8=15:x中x的值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并让学生自己介绍这种解法的思路,请其他学生补充完。
2、教学例2这道题和例2相比,有哪些地方不同?想一想,怎样解?学生讨论解答。
“做一做”第2题中的比例。
四、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创意作业:如果5a=3b,你能写出尽量多的比例式吗?并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b。
大家来比赛谁找的多。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内容:“解比例”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程,位于第十二册课本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第35—37页的内容,是一节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新授课。
在新课程改革中规定授课时间为45分钟(一个课时)。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学生先前在五年级上册时学习过简易方程以及本节课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学习本节课也是为后面比例的应用创造条件。
五年级学生要注重引导他们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模式:“激趣—自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成年男女体形的差异。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临摹、写生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了解人体的完美,感化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完美中感受现实世界。
教学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为绘画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课不在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用艺术美净化灵魂和审美、美术感受及绘画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主要以测量实验、临摹写生为主,教材在本节课中起辅助作用。
2、重点和难点:重点: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成年男女体形的差异。
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
难点:人物速写技法、技巧及速写线条的把握。
3、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以多媒体演示、欣赏、测量、比较、临摹、写生与教师示范相结合,创造性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结合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测量实验活动中获得人体结构与比例的知识,从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从临摹写生中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体现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用具:直尺、挂图、铅笔、橡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小题目:“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2、由学生的回答“人”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人的问题。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美术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
”3、通过多媒体出示多幅中外有关人体的绘画作品,教师并简单讲解。
4、教师引导“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十分完美,那么人体为什么这么完美呢?”5、“人体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人体的各部分都是按照和谐对称和严格的结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的”师生问好二、讲授新课自主探究、互动交流1、出示人体,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人体可以分为几部分?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总结出正确的人体结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解比例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80和5:200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15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
(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
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
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第【1】篇〗本节课课前布置了前置作业,通过前置作业的三个大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先复习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引入新课解比例。
然后,根据老师给的例题自觉完成解比例的 3个小题,学生方法掌握较好,但计算能力有待加强。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
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
单独教学完解比例后再来教学例2。
本来教材的编排是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3,在备课时我觉得在例2里既要教学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学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所以做出先教学例3再教学例2的调整。
这样调整后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问题:在备课时觉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骤上有些不好。
写成 2.5×6/1.5这样的形式,学生在遇到了分数的时候会出现繁分数,所以把这个步骤舍掉了,让学生先算出乘积后再除以 1.5。
可是做一做中的题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结果学生再除的时候除不尽,个别学生选择约数而不是用分数表示结果。
后来反思例题在这一步的编排上的用意。
可以让学生先约掉一部分数后再进行计算,会降低计算的难度。
让学生体会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时,引导不够到位。
前置作业的练习题需改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第【2】篇〗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
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
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
《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究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课件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课件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
例。
2:8080:2和5:200200:5
4、课件3出示比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
3:9=():156:3=8:()
师:这个比例中已知了几个项?分别是什么?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求出来的?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
师: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课件4出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
(课件5出示板书课题)师:出示教学目标(课件6)
二、探索新知
1、欣赏埃菲尔铁塔图片(课件7--12)
2、课件13出示例题,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
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3、教学例2。
学生读题。
4、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模型的高度:实际的高度=1:10。
5、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
(埃菲尔铁塔实际的高度是320米。
)
6、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
7、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
(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8、师: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
(课件14)可以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怎么写这个比例呢?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课件14X:320=1:10
9、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10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
11、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12、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
13、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
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14、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
15、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16、课件15--16
17、课件17出示例3: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例3
17、练习课件18--23
18、课件24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含未知数的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19、拓展练习课件25--27
三、巩固练习课件
1、课件出示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解决问题:(见课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
五、布置作业
p42第1、2题、p44第8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模型高度:原塔高度=1:10
未知项(x)320米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x1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解比例》教案
丁
志
花
桃园昇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