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木心:木心作品及其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2
木心的文学作品推荐:《木心谈木心》听一场木心的文学作品演奏会——《木心谈木心》当我们谈论木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其实当初想到要找这本书,还是缘于那本突然就火了的《文学回忆录》,恰如突然就火了的木心。
大概是从樊小纯写给木心的那首《借我》开始,这个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大众眼前。
从《从前慢》到《文学回忆录》,再到《云雀叫了一整天》、《我纷纷的情欲》等等,木心的作品们仿佛从真空中爆裂出来,让不少读者措手不及,大家都有些疑惑,木心——是谁?这样的场面并不陌生。
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特设“作家专卷”介绍木心时,就曾这样描述:“木心在文坛一出现,即以迥然绝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注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为这一阵袭来的文学狂飙感到好奇。
”实际上,木心在海外早已声名卓著,他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
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就是这样一个木心,直到今天,我们也只能大略从与其亦师亦友的陈丹青的整理中得以窥知一二。
木心,“木心”是他的笔名,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东栅。
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的长子,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谢仁冰先生的外甥,与钱钟书先生交好,其母与鲁迅先生相识。
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说法;木心先生却自道“名字其实是累赘,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笔画集,‘心’字笔画发散之意。
”(据童明教授介绍,“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个‘人’”之意)。
关于此书当初读《文学回忆录》,一边深深被木心口中那一个个美得醉人的世界所吸引,一边又有些疑惑,木心哪来的如此修养,又哪来的如此底气,敢这般笃定地对历史上那些鸿儒作出评判?再读他的其他诗集,越发因为那些,我读不懂又作不出自己联想的诗句而感到抓心挠肺。
木心的书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木心的生平简介
二、木心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三、木心作品的价值与影响
四、木心作品的阅读建议
正文
一、木心的生平简介
木心,原名孙璞,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画家。
他出生于浙江桐乡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酷爱文学和艺术。
青年时期,木心开始涉猎世界文学名著,广泛吸收各种文化养分,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木心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木心的创作领域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深厚的文化底蕴:木心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精华,展现了广泛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2.独特的审美风格:木心的作品语言简练优美,情感真挚深沉,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3.丰富的思想内涵:木心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人文等思想,引人深思。
三、木心作品的价值与影响
木心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对当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木心的作品不仅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还受到国际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他的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
四、木心作品的阅读建议
对于喜欢文学的读者来说,阅读木心的作品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以下是一些建议:
1.从木心的代表作品入手,如《云雀叫了一整天》、《温故一九四三》等。
2.结合木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阅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细细品味木心的语言,感受其独特的审美风格。
4.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思考木心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点。
关于木心的解读木心,这个名字在当代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他是一位跨越文学与绘画两大领域的杰出艺术家。
1927年,木心出生于江南水乡乌镇,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他的艺术灵魂。
随后,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教育,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然而,木心的艺术之路并未止步于此,他的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和创作,直至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和画家。
木心的艺术成就多种多样,他涉猎领域广泛,从散文、诗歌到小说、画集,无一不精。
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读者。
例如,《哥伦比亚的倒影》一书,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木心对于人生、爱情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而他的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则以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在绘画领域,木心的画作同样令人瞩目。
他的画集《木心画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赞誉。
木心的作品风格云淡风轻,却意味深远。
他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流淌,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画作则以其简洁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源于木心本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也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解读木心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为他的艺术才华和深刻思想所折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的关注;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美的无限向往。
木心的作品不仅令人陶醉于艺术之美,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多种解读方式,引发读者共鸣。
这是因为木心在创作中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元性,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使得木心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成为了当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木心的书籍【实用版】目录1.木心的书籍概述2.木心的书籍主题与特点3.木心的书籍在中国的影响4.木心的书籍在国际上的影响5.木心的书籍的未来前景正文1.木心的书籍概述木心,原名孙璞,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华语作家、诗人和画家。
他的书籍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
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木心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了数十部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一员。
2.木心的书籍主题与特点木心的书籍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对人性的挖掘、对历史的反思、对生活的感悟等。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思考深刻和富有哲理而著称。
在木心的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关注,以及对于生活琐事的细腻描绘。
这些特点使得木心的书籍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3.木心的书籍在中国的影响木心的书籍在中国的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受到了广泛关注,还成为了许多文学奖项的常客。
木心的书籍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作家都表示受到过木心的启发和影响。
此外,木心的书籍也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4.木心的书籍在国际上的影响木心的书籍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木心的书籍不仅在华语世界受到关注,还受到了国际文学界的认可。
他的部分作品还被收入了世界文学史教材,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5.木心的书籍的未来前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木心的书籍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华语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木心的书籍将有更多的机会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走向世界。
其次,木心的书籍在数字阅读和网络传播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木心的书籍可以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吸引更多的关注。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介绍木心及其作品的影响力二、木心的文学创作特点:结合个人经历,独特的文学风格三、木心的文学价值观:对人性、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四、读后感:对木心作品的共鸣与启示五、总结:木心作品的价值及其对读者的影响正文:【引言】木心,原名陈丹阳,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画家。
他的作品独具匠心,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更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木心,阅读他的作品,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本文将围绕木心作品谈谈读后感。
【木心的文学创作特点】木心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融入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文字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敏锐洞察。
通过对生活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让人反思现实与人生。
【木心的文学价值观】木心的文学作品传达了他对人性、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在他看来,文学应关注个体命运,反映时代精神。
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木心作品传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
同时,他还关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以期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读后感】阅读木心作品,让人深感共鸣。
他的文字触动人心,引导我们思考人生、人性、历史等诸多问题。
同时,木心作品还给人以启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现实,坚守信仰。
正如他所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要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质。
”【总结】木心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人性剖析、独特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它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审视生活的窗口。
正如木心所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孤独。
木心明天不散步了读后感摘要:一、引言:提及木心作品《明天不散步了》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二、概述故事情节:简要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和相关事件三、分析故事主题:探讨作品中的爱情、生活哲学和人生感悟四、评价作品文学价值:评价木心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五、联系现实生活: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六、总结读后感:表达对作品的喜爱和感悟正文:【引言】近日,我阅读了木心先生的作品《明天不散步了》,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让我陷入了无尽的思考。
木心,原名孙木心,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画家,他的作品独具匠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概述故事情节】《明天不散步了》讲述了一个看似平凡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老杜,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与妻子老赵平淡度日。
一天,老杜偶然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子,为她写下了一首诗,从而引发了一段不可言喻的情感纠葛。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透露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分析故事主题】作品中,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老杜与老赵相濡以沫,平淡却真实地度过了一生。
然而,当老杜遇到年轻女子时,他内心深处的激情被重新点燃。
这不仅表现出了老杜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他在面对诱惑时的挣扎。
作品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爱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呈现形式,以及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抉择时,如何去平衡内心欲望与道德伦理。
同时,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生活哲学和人生感悟的探讨。
例如老杜的诗句“明天不散步了”,这句话既是他对生活的妥协,也是他对人生的豁达。
它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是追求激情,还是享受平淡?作品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评价作品文学价值】木心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
他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内心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此外,作品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都使得《明天不散步了》成为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联系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诱惑所困扰,如何在金钱、地位、爱情等诱惑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自己的生活信仰,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再谈木心先生——陈丹青答客问
陈丹青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 问:好多人在您的推荐之下,读了木心先生的书,但读过后觉得您对他的评价太高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陈丹青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再谈“小房间中听不到低音”——答金陵Hi客 [J], 陆全根
2.陈丹青答《音乐爱好者》问(二) [J], 陈丹青
3.比较成本规律是客观存在——读姚曾荫先生的《答客问》 [J], 鹿世明
4.漫谈汉语词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周荐先生答客问 [J], 周荐;李璐溪
5.谈王元化先生《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手稿 [J], 李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木心的文学作品(最新版)目录1.木心的文学生涯简介2.木心的文学作品类型及特点3.木心的文学成就及影响4.木心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正文一、木心的文学生涯简介木心,原名孙光柱,江苏吴江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画家。
他的文学生涯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经历了数十年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木心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二、木心的文学作品类型及特点木心的文学作品类型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他的作品有以下特点:1.独特的文学风格:木心的作品语言优美,既有古典文学的底蕴,又有现代文学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木心风格”。
2.深刻的思想内涵:木心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对生活、人性、历史、文化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3.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木心的作品以丰富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木心的文学成就及影响木心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多个文学奖项,如台湾“联合文学奖”、香港“红楼梦文学奖”等。
木心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还深受海外华人和外国读者的欢迎。
木心的文学作品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对一批批年轻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四、木心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木心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
从最初的小众欣赏,到如今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木心的作品在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木心作品的整理和出版,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和阅读他的作品,对他的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木心的诗感悟
木心是台湾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哲理和情感,常常引发人们深思。
以下是一些关于木心诗歌的感悟:
1. 自然与人生的联系:木心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他通过自然元素如山水、花草、季节等,抒发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他的诗歌提醒人们应该珍惜自然,并在自然中找到启发和平静。
2. 孤独和内省:木心的诗歌经常表达出对孤独和内省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需要在宁静中寻找自己,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他的诗歌鼓励人们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发现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3. 人际关系与情感:木心的诗歌也涉及人际关系和情感的话题。
他的作品反映了友情、爱情、亲情等关系的复杂性和美丽。
他通过诗歌传达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和对情感的热切追求。
4. 生命的瞬间:木心强调生命的瞬间和瞬息即逝。
他的诗歌呼吁人们珍惜每一刻,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事,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的生命。
他的诗歌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感受每一刻的美好。
总的来说,木心的诗歌鼓舞人心,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启发性,能够让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再谈木心:木心作品及其问题题记:原来,喜欢一个作家,讨厌一个作家,谈论一个作家,是三桩不同的事情。
(注意是不同,没有高下)目录※木心作品的分类※分类简评※木心文字的特点※木心的思想谱系※木心与周氏兄弟※木心现象※整体评价:木心作品的意义与问题※木心作品的分类木心的作品,(参考大陆目前已出版的书),大体可归类为几块:【小说散文】,主要收录在《温莎墓园日记》(纯小说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小说散文集)、《爱默生家的恶客》(小说散文集)。
【随笔评论】,单指议论性散文以及短的随笔。
集中在《即兴判断》、《素履之往》、《琼美卡随想录》,《鱼丽之宴》中的访谈和自述也可归于此类,还有《哥伦比亚的倒影》和《爱默生家的恶客》中的若干篇。
【诗】,收录于《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伪所罗门书》、《巴珑》,其中主要是西式现代诗,间或杂有若干中式古体诗。
【俳句】,或说是木心称之为“俳句”的短句,集中在《琼美卡随想录》的「俳句」一节、《素履之往》的「一饮一啄」、《云雀叫了一整天》的「乙辑」。
【诗经演】,指《诗经演》(台版名为《会吾中》),是借诗经和先秦散文的意象,以四言十四行体写现代的感悟,因体裁特殊,单列。
【上海赋】,收录于《哥伦比亚的倒影》下辑,是结合了赋体的一些特征的现代散文,因篇幅和风格特殊,也单列。
【古文】,收录在《西班牙三棵树》的「三辑」。
【画】,《木心画集》。
(以上皆文学作品,这条是画作,凑数)这样的分类只是依文体笼统、大略的划分。
比如有些叙议夹杂的散文,归入【小说散文】【随笔评论】似乎都可;有些零散的【随笔评论】,短至单句,与【俳句】并无截然的界限;而归入同一类中的作品,风格也可能迥异。
比如台版的《同情中斷錄》《馬拉格計畫》,收录文章的编次与大陆版全然不同,印证着小说和散文的没有界限。
(同时还印证着“出文集就像出专辑”的一点个人想法)另外,即便这样划分,如果各类中的作品都读过,会发现其中是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
但是(哪怕笼统、大略的)分类也是必要的。
尝试阅读木心,或许可以参考从哪一类感兴趣的入手;更重要的是,彼此谈论木心,也好明确谈的是哪一块,若仅依某一部某一类作品的印象来做出对木心作品的整体评价,可能会武断。
※分类简评木心【小说散文】最直接的特点是风格多变。
读木心小说和散文集,从来无法预测下一篇作品会是什么主题什么文风。
「夏明珠」「寿衣」「童年随之而去」是江南旧式家族的往事,「竹秀」「空房」「第一个美国朋友」「战后嘉年华」「此岸的克利斯朵夫」「完美的女友」「芳芳NO.4」「两个小人在打架」是求学工作人生成长中的记忆,「七日之粮」「五更转曲」「韦思明」是以现代思维书写的拟古小说(可与《故事新编》对照),「大宋母仪」「诛枭记」是重写“二拍”的故事,「月亮出来了」「静静下午茶」是欧洲(英国?)的童话寓言,「温莎墓园日记」「吉雨」是美国的爱情故事,「你还在这里」「街头三女人」「大西洋赌城之夜」「林肯中心的鼓声」「哥伦比亚的倒影」是身居纽约(或游及大西洋城)的见闻札记……《温莎墓园日记》的自序是木心小说观的最直接反映:“借小说满足‘分身’‘化身’的欲望”(访谈中也有提及),“……便得拈动三个名词:梦、生活、艺术,……其根本性质——不自主、半自主、全自主——我偏爱以‘第一人称’营造小说(也通用于散文和诗),就在乎对待那些‘我’,能全然由我做主”,“……袋子是假的,袋子里的东西是真的。
当袋子是真的时,袋子里的东西是假的了。
”小说(fiction)的虚拟性是众所周知的,小说反映作家的经历见闻、原型取材于生活也是众所周知的。
“分身”“化身”的说法,有趣在一种未必新却不见人提及的思路——原来写小说可以作为体验另一种人生的方法;至于“袋子”和“袋子里的东西”像是在比拟曹雪芹的真真假假,欲盖弥彰(或说是“心欲彰而借盖以彰”)——其小说大量反映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这几乎是确定的,只是细节上未必完全恪守真实。
(说到小说观,这篇《橄榄香》自序可看作是董桥的小说观,可与对照。
对照,不是分高下,我还是忍不住啰嗦最后一句。
)「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以及「温莎墓园日记」「大西洋赌城之夜」,还有《琼美卡随想录》的后记,还有「普林斯顿的夏天」等现代诗,可以单独列为一种“散步文学”,大约可追溯松尾芭蕉、永井荷风等人的日本纪行散文,或者牵强地比附一下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特点是:借散步中的随目所见,发散脑中的思绪、感慨,往往散步是一条线索,思绪是一条线索,两条线索交织步进,最终文字整体所表呈的是人生的历史的思考和关怀。
陈丹青在追思会上讲过两则佚事:其一:木心最后在病床上的时间,时昏时醒,“他虚弱地说:上帝弄错了,我写的不是《红楼梦》那一路东西。
那些天我跟他讲话就像对小孩,很凶的,我大声说,那你写的是什么?!他说,我写的,就是已经写出来的东西。
我说你记不记得你写的东西。
他说我记得。
我说你记得什么?!他又开始昏了,眼睛看来看去——你们没见到最后在病床上的先生,完全就是小孩儿,满头白发的小孩儿——我大声说:「明天不散步了」,记不记得?「哥伦比亚的倒影」,记不记得?他眼睛闪烁了,他说:记得,写得好,伟大。
”其二:“先生一辈子喜欢讲笑话。
我听他讲了29年的笑话。
这两年我伤感,是瞧着他没力气说笑了。
11月我第一次去医院探视,他不认得我了。
清醒后,问他吃点啥?他像小孩一样想了想,我知道他又要开什么玩笑了,只见他害羞地,但是清楚地讲:鱼翅。
我一听,又想笑又想哭,记起往事了。
90年代初有天我跟他通电话,为个什么事由,忘记了,大约是关于在一个低的、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是做高的选择,还是将就。
他是不肯将就的人。
我听出他调整喉咙,知道他又要讲笑话了。
我们说的是上海话,他说:比方我是一只饿鬼,刚刚监牢里放出来,问你烧点什么吃吃,我说,要么佛跳墙。
我破口大笑,知道他肯定还没讲完,果然,他接着说:再比方我是个老光棍,没有女人,说是现在给你娶个老婆,你要谁,他说,我想想——那么:玛莉莲·梦露。
我想起这段,看他呆呆躺在那里,就对他吼:你记得吗,你记得跟我开了多少玩笑吗?!他喃喃的说,记得。
但接下来的三句话,我完全没料到:他看着别的什么地方,一口气说:文学在于玩笑,文学在于胡闹……喘了一喘,他说:文学在于悲伤。
”这两则佚事印象深刻。
我认为都是在讲他的这几篇“散步文学”。
而我个人的看法,木心文学的最高成就(如果非要排最高的话),或者说是可以视为代表作的东西,也是在他的这几篇“散步文学”,当得起他自己所说的“伟大”二字。
木心【随笔评论】(议论性散文以及短的随笔)主要是艺术观、艺术评论,以及对人生经历见闻各种事的评论。
除「爱默生家的恶客」「圆光」「7克」「九月初九」「带根的流浪人」「圣安东尼再诱惑」等较长篇幅的完整散文(其实这几篇与上面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等篇的文体很接近),其它大多为简短、零散、片刻的随笔评论。
《琼美卡随想录》还好,各篇虽短,都有独立标题;像《即兴判断》《素履之往》中的许多靠“一、二、三……”连辍成篇的随笔,看过之后,已经不记得每个标题之下在讲什么,有时想到一段论述,也记不起是哪一篇中的文字。
《素履之往》的自序可视为作者对这种零散随笔的写作观,不长,摘录如下: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
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歌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
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
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既然有“玩世各有玩法”一说,确实没什么好辩驳的,而且木心的随笔看得出“恭”和“热诚”。
但作为读者,只读零碎不读体系,或是相反,都是阅读的限制。
)这些评论随笔,有些深刻,深刻而精辟,读时为其言简意赅而拍桌狂笑;有些流于尖刻,“毒舌”甚或近乎刻薄,终归让人觉得有点不厚道;有些因为经历见闻不同,不知其所指。
这样的零散文字,组合成篇,便出成了书,若是打散了排在时间线(timeline)上,就像是广播里的感悟、吐槽和简短评论。
所以木心的这一类文字可能会比较让人吐槽,觉得啰嗦、矫情、不过如此云云。
(其实我一直觉得把豆友的精彩广播收集起来,按主题梳理排列,也会是精彩的随笔评论集)但是,木心的随笔评论的看点,一是其艺术观、艺术评论、人生评论中的见识,其世界性、超脱的视角,可以带来许多启发;二是即便其尖刻的批评吐槽,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中国文学的不明飞行物”云云)的见解,兼听则明。
(我一向认为吐槽是重复平庸乏味的预防针,可以避免心陷窠臼坐井观天而不自知)另外,木心的随笔评论虽然零散,诸篇看下来,会发现其中彼此的呼应,背后的艺术观浑然一体。
如果要把这种浑然一体成体系地表达出来,(纵然康德、哥德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不来插嘴),那也确确实实是一件很困难很累人的事情。
木心的【诗】《我纷纷的情欲》,一辑为自由体短诗,长短不一,但总体多不超过三页纸;二辑为缅怀诗,缅怀中古波斯、但丁、兰波;三辑也有与一辑相仿的短诗,不过其中集中了一大批统一的十四行体,蔚为一观。
这一本约略切题在“爱”字上。
一个自然的追问是:写成十四行就叫十四行诗了吗?这个需要对sonnet有了解,再与木心的十四行体(我一直称之为“十四行体”)相对照,才能见其所取、所弃、所得、所失。
(限与学力,暂搁置与此)《伪所罗门书》,书中七辑都是现代体诗,诗中组合的意象从环地中海比至北欧、俄罗斯和东南亚,显示了其选题的世界性。
诗集副标题为“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似乎暗示着什么。
后记却写到J.S.Bach,再次切入木心始终关注的“行过”与“完成”的问题。
又,木心自云这本是偏爱的诗集,旅行时常带着手稿。
《巴珑》,取名于西班牙酒器,不分辑,与上一本相似的是同样编织了世界性的意象,笔涉马德里、罗马、东京、伦敦、圣彼得堡、波斯湾、波尔多、西西里、洛阳、托斯卡纳等等,仿佛信笔游走世界。
《云雀叫了一整天》,甲辑依然是中式西式各种自由体诗,主题、诗体都比较随意,从古今的点滴见闻中将感想连辍成诗,也有对知堂、尼采、纪德、托尔斯泰、永井荷风、卢梭等人的追思。
乙辑归入【俳句】类,不述。
《西班牙三棵树》,一辑与上一本相似,各种自由体,二辑是几组长诗,三辑归入【古文】类。
这一本更显随意,集前的「引」中也自陈是在酒吧“写长短句,消磨掉像零碎钱一样的零碎韶华”。
这里想追问的是:把句子断成行就叫诗了吗?以「托尔斯泰的奢侈品」「啊米沙」「再访帕斯卡尔」几篇为甚。
可以实验的是,把这几篇的断句连成文,然后对比怎么的效果更好。
我还没有结论。
值得一说:开篇第一节谈到木心各种文字的彼此关联相互映照,在诗这一方面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