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_“王冠瓶盖”的发明
- 格式:docx
- 大小:14.15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励志小故事大道理-王冠的秘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父母且不可以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切记: 子不教,父之过。
下面为大家分享教育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王冠的秘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有一次,国王定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
王冠做好后,国王怀疑王冠不是纯金的,决定让阿基米德想一个办法,调查清楚。
阿基米德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办法。
有一天,他去洗澡,浴盆里放了满满一盆水,他踏进浴盆,浴盆里的水沿着盆边“哗哗”流出来。
他把腿拿出来,水就不流了。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解决关于王冠的问题。
于是,阿基米德急忙进王宫,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找一块跟王冠一样重的金块,把它们分别放进两个同样大小盛满水的罐子里,因为金块和王冠的重量一样,体积也应该是一样的,如果放进水里后,溢出的水一样多,说明他们体积相同,王冠是纯金的。
如果水不一样多,当然王冠就不是纯金的。
”国王按照阿基米德的办法去做,发现王冠和重量相同的金块排开水量不同,立刻派人把工匠抓来。
经过审讯,工匠终于说出真相,他用黄铜代替黄金铸在王冠里。
就这样,王冠的秘密被阿基米德轻易揭开了。
小朋友,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他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普通现象,由于他善于思考,所以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启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
小诸葛亮拜师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智慧过人,后人皆知。
他从小不仅聪明而且爱动脑,爸爸决定带他去拜远近闻名的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按照他收徒弟的老规矩,要考学生三个问题,都答对了,才能入师门。
第一个问题是哑谜。
先生弯起一只手指,伸手到他面前,又点点头。
诸葛亮看罢,立即先向先生鞠了一个躬,又后退三步,回答:“先生是希望我能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我一定好好努力!” 先生面带微笑地点点头说:“第二个问题是你要想办法让我离开座椅。
”小诸葛亮看看屋子四周,见有一支竹竿,便上前拿起竹竿就要捅屋顶的瓦。
先生连忙站起来阻止他说:“快放下,别把房子捅漏了!”诸葛亮笑着说:“先生您已经离开坐位了!”先生笑着跑回椅子坐好,接着出第三个问题:“好吧,我现在考你第三个问题!听好,你能让我没有办法走路吗?”只见诸葛亮手指着先生说:“啊,你这老头,没有本事,光在这里乱提问题,为难人!”先生没有料到诸葛亮会这样指责他,气坏了,诸葛亮乘机摘下先生的帽子扔到屋顶。
珀西·斯潘塞于1921年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1939年进入专门制造电子管的雷声公司工作。
公司员工正与英国的科学家共同研究磁控管,接触到微波后,斯潘塞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斯潘塞正全神贯注地做雷达实验,一位同事突然跑过来。
慌忙地说道:“你上衣口袋怎么那么大一团污迹?是不是受伤了?”斯潘塞低头一看,果真如此。
他用手摸了摸,原来是衣兜里的巧克力化成了黏糊糊的一团。
斯潘塞心想:“人体的温度不足以让巧克力融化,那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它融化的呢?”斯潘塞仔细地检查了整个实验室,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突然,正在发射电磁波的雷达引起了他的注意:“难道是它在起作用?”斯潘塞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便马上做实验来验证。
斯潘塞用微波对食物进行加热,例如面包和比萨饼。
结果显示,微波确实具有热效应。
他想:“微波可以使食物的内外同时受热,如果用微波来煮食物,那么既节省能源,又省时。
”于是他便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雷声公司觉得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发明,决定和斯潘塞共同研制利用微波加热食物的炉子——微波炉。
用微波炉烹饪食物时,不会产生有害的油烟,而且还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因此受到家庭主妇的喜爱,很快便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美国有位叫贾德森的工程师,他长得实在太胖了,总腆着个大肚子。
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无论是衣服还是靴子,都有很多纽扣,有的长筒靴的铁钩式纽扣多达20余个,穿鞋和脱鞋非常费时,何况像贾德森这样胖的人,要弯下腰去扣扣子,那是多么不方便啊!于是,贾德森就发明了一种只需“一拉就好”的靴扣,免去了穿脱长筒靴时扣扣子的麻烦。
贾德森发明了最早的拉链,但由于这种拉链质量不过关,经常会自动裂开,因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13年,一位叫桑巴克的瑞典人,对贾德森发明的拉链加以改进,把拉链做成齿状,一排凹进去,一排凸出来。
这样只有当上面的齿分开了,下面的才会分开,比以前的更牢固了。
拉链最先被用在军装上。
士兵在穿用拉链代替纽扣后的军装时,速度大大提高了,这更有利于作战。
1930年,一位服装设计师把拉链用在女装的制作上。
渐渐地,拉链被广泛用于服装、包、鞋子等等物品的制作中,在很多地方代替了使用麻烦的纽扣。
拉链的发明或许不太起眼,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最近,文具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席尔巴对自己新开发的产品非常不满意。
“我的上帝!这是什么黏合剂呀?怎么一粘上就能撕下来!”
本来他想研制一种黏度非常高的黏合剂,然而事与愿违,这种新研制的黏合剂只能达到中等黏度,想粘就能粘,想撕就能撕。
席尔巴把自己的新产品介绍给公司的同事,大家也否定了他的工作成果。
“这是一个失败的产品,谁愿意用一撕就能撕下来的胶呢?”
当新的黏合剂快被遗忘的时候,一个叫富莱的同事却对席尔巴说:“我相信你的新产品会派上用场的。
我有时想在乐谱册中作标记,却苦于没有合适的空间。
把这种黏胶涂在纸上,贴到乐谱旁,想贴就贴,想撕就撕,那多方便呀!”
后来,席尔巴和富莱共同研制成了“涂黏胶的纸条”,也就是可再贴便条纸。
这种纸用起来非常方便,需要写什么的时候就在纸上做个记录贴到文件上;需要删除时,一撕便可。
既不会损坏文件,也不会留下残余的胶迹。
可再贴便条纸一上市,就受到人们的青睐。
时至今日,这种可再贴便条纸已风靡全世界,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具之一了。
吃鸡的猫从前,赵国有户人家,家中老鼠泛滥成灾,于是,他就到附近的中山国寻找一只善于捕捉老鼠的猫。
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在中山国有捕鼠好手称号的猫。
只是,它有个比较特别的习惯,即不仅善于捕捉老鼠,还喜欢吃鸡。
一个多月后,赵国人家的鼠患被消除了,可是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里的老鼠被捉干净的同时,饲养的鸡也被猫吃了个精光。
儿子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便对父亲说:“这只馋猫吃光了我们家的鸡,为什么不把它赶走呢?”“你有所不知啊,我们家的祸患是老鼠,而不是有没有鸡。
试想一下,假如家里没有鸡,顶多我们不吃鸡就是了,还不至于挨饿和受冻!但是假如家里有老鼠,它就会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物,损坏我们的家具,打穿我们的墙壁,到那时我们就要忍饥受冻了。
那样,岂不是比没有鸡吃更可怕?照这样讲,我们能把猫赶走吗?”父亲告诉儿子说。
教子建议:应该学会站在整体效益的角度和高度上去考虑问题,用长远的目光权衡事物的利弊。
只要三楼有一个富人,很愚蠢。
他看到另一个富人家的房屋有三层楼,轩敞壮丽,心中非常羡慕。
他也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三层楼,他有的是钱,马上叫泥瓦匠来造一栋同样的三层楼房。
泥瓦匠开始打地基,垒砖头,建造楼房的最下面一层。
富人瞧了,心里有些疑惑,就跑来问泥瓦匠道:“你这是造什么房子呀?”泥瓦匠答道:“还不是照你的吩咐建造三层楼房吗?”富人说:“我雇你来给我盖房子,你就得听我的,你只问了我一下‘要什么样的房子?盖成几层?’你怎么不问问我先盖哪一层?”泥瓦匠被富人的一席话说得一头雾水,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富人羡慕的,只是楼房的最上面一层,他要造的也只是这一层。
他连忙止住泥瓦匠道:“你给我造房子,就得按我的要求,我是不需要什么第一、第二层楼的,只要第三层就够了,还是给我把第三层先造起来吧!”教子建议:物有本末,事有先后,事物都有它一定的规律。
如果违背规律、舍本逐末的话必然是要失败的。
炒栗子一次,辽圣宗巡视天下,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特别善于治理领地。
邮票发明前,寄信是件很麻烦的事。
那时邮局有专门的马车送信,收信人需要支付昂贵的邮资才能拿到信件。
一天傍晚,一辆邮政马车驶进英国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邮递员手里拿着一封信,不停喊着:“爱丽丝,快来取信!”一个美丽的姑娘跑了过来,高兴地接过信看了看说:“不好意思,我没有钱付邮资,请你把信退回去吧。
”说着便把信还给了邮递员。
在一旁散步的教师希尔先生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同情这位姑娘,准备替她付邮费,但爱丽丝却说:“谢谢你,不过我已经不需要看这封信了。
”希尔先生感到很奇怪,便问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姑娘红着脸向他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这封信是她正在服役的未婚夫寄来的,由于他们都很穷,付不起高额的邮费,因此两人约定好,如果信封的左下角画了一个圈儿,就说明未婚夫身体健康,一切平安,爱丽丝就不用花钱取信了。
听了爱丽丝的话,希尔觉得他们这样投机取巧的做法都是邮政收费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其实寄一封信需要的费用与距离的关系不是很大,关键在于信件的数量。
因此他向英国政府提出由寄信人购买表示邮资的凭证——邮票,寄信时把凭证贴在信封上,就表示邮资已付了,希尔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了。
英国政府于1840年5月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上面印有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
这种先付费再寄信的付费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竞相效仿。
有一位很喜欢音乐的国王发出了一项公告,宣布有谁能奏出优美的小提琴曲,便重重有赏。
不久来了一个小提琴手,国王随即命令他演奏。
这名小提琴手果然奏出了一曲非常悦耳动听的曲子。
国王听得如痴如醉,龙心大悦。
当小提琴手向国王要赏金时,国王却一分也不给,小提琴手不满地说国王食言。
国王却笑着回答说:“哈哈,刚才你演奏音乐给我听,让我空欢喜一场。
我说要给你赏金也是要让你空欢喜一场罢了,这还不公道吗?”
告诉孩子
自作聪明的人最后往往会在别人眼里成为一个言而无信的人。
时间长了,就,不会有人再相信他。
我们要维护自己的信用,这样才能让自己更能服众。
煮“石头汤”
一个饿汉来到富人家门口对他说:“我带了些石头,想用一下你的锅煮点石头汤喝。
”
富人很奇怪,石头怎么能煮汤喝?于是,富人让他进屋,借给他一口锅。
饿汉把石头放进锅里,说道:“能否给我一些煮汤用的水?”富人听完便给了他一些水。
饿汉又说:“能否再给我一些盐来调调汤的味道?”富人更加好奇,又给了他一些盐。
之后,用同样的方法饿汉又要来了其他一些调料。
就这样,饿汉喝上了有滋有味的汤。
告诉孩子
想想看,如果饿汉直接向富人讨要食物很可能会遭到拒绝,但他凭借自己富有智慧的头脑却喝上了有滋有味的汤。
由此可见,办法总是多于困难。
只要我们认准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在困难面前就会释放出超常的智慧和潜能。
想从失误中学习,那就先关心失误,再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研究细菌的科学家弗莱明就是在一次失误中发现了杀死细菌、治疗疾病的新药。
有一次,弗莱明由于一时疏忽,忘记盖好实验室培养基上的盖子。
等弗莱明发现时,培养基上已经长出了很多青色的霉菌。
弗莱明想:“真糟糕,实验又失败了!”正当他想用水冲掉培养基的时候,发现培养基上只剩下霉菌,原先培养的细菌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真奇怪,细菌跑到哪儿去了?”他想来想去,觉得最可疑的就是霉菌,是霉菌的作用吗?
接下去的几天,弗莱明在另一个培养基上培养出同样的细菌,再把霉菌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后,细菌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哇!果然如此!弗莱明高兴极了。
一次偶然的失误,使弗莱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消灭细菌的妙方。
在这个基础上,弗莱明成功地研制出了青霉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科学家比普通人也许只高明一步,那就是不放过每次失误。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人王致和进京赶考,但屡考不中,便留在京城。
为了谋求生计,他做起了豆腐生意,同时继续读书,以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王致和顶着大太阳卖了一天的豆腐,到了晚上,还有很多没有卖出去。
当时正值盛夏,豆腐留到第二天,肯定不新鲜了,但他又不忍心扔掉。
王致和想:“总不能自己全吃了吧,这么多怎么吃得完啊?”于是,王致和把豆腐切成小方块,放进一个坛子里。
为了防止豆腐变质,他还撒上一些花椒和盐,然后用盖子密封好,准备第二天继续吃。
不过一心想着考科举的王致和,很快就把坛子里的豆腐忘了。
等到他想起来时,已经是很久以后了。
这天,王致和打开盖子,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鼻而来,而且豆腐的表面都变成了青色。
王致和原本打算把这些发霉的豆腐扔掉,但又想:“不如尝一下,如果能吃的话就留下。
”
他壮着胆子尝了一口,居然发现越吃越香。
王致和还拿了几块豆腐给邻居们品尝,邻居们无不称赞豆腐很美味。
聪明的王致和想:“我为什么不做一些臭豆腐来卖呢?”他回忆自己做豆腐时的方法,又试着做了一坛拿到街上去卖,没想到人们竞相购买这种闻起来臭、吃着却特别香的豆腐。
后来,臭豆腐还传入宫里,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
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很喜欢吃这美味的臭豆腐。
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可尼曾提出一个观点: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磁发射出无线电波来判断物体的方向。
其实这个道理和产生回声的原理相同,但当时几乎没人相信马可尼的说法。
英国科学家瓦特于1934年开始研究无线电反射波。
每一次实验,瓦特都会仔细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他发现无线电波的传输速度比声波快百万倍,它还能准确探测到远方物体的位置并把结粟传回发射器。
一天,正在实验的瓦特发现用于接收无线电波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串光点。
后来证实这些光点是发射的无线电遇到一座大楼后反射回来的信号,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在瓦特脑海里:“无线电能探测到空中飞机的反射波吗?”
有了想法后,瓦特与其他机电工程师合作,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雷达装置。
把雷达运用到实践中,它能接收到远距离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而判断远方物体的准确位置。
二战中,雷达被广泛用于空中防御。
英军依靠雷达准确判断出德军飞机的位置,并将其击落,一次次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在今天,雷达就好比眼睛一样监视着我们的天空,保卫着各个国家领空的安全。
当然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矿藏探测、飞机领航等很多领域。
很多啤酒瓶或可乐瓶子的盖子都是一个倒扣的像皇冠一样的盖子。
关于它的发明,还有一个故事呢。
潘特是美国的一位机械师,他每天工作很辛苦。
一天,潘特下班回到家后,感到又累又渴,于是他拿起一瓶苏打水,刚打开瓶盖,便闻到一股怪味,瓶口的边缘还有一些白色的东西。
因为天气太热,瓶盖又盖不严,所以苏打水已经变质了。
虽然这只是件小事,但潘特却联想到当时很多瓶盖都是螺旋形的,这种瓶盖不仅制作麻烦,而且还盖不严,饮料也很容易变质。
于是他便收集了大约3000个瓶盖来研究。
虽然瓶盖是个小东西,但做起来却很费劲。
由于潘特以前也没接触过瓶盖方面的知识,所以一时也没想出好主意。
一天,妻子发现潘特很郁闷,便对他说:“盖紧瓶盖真的有那么难吗?你可以试着把瓶盖做得像王冠一样,再往下压一压啊!”
听了妻子的话,潘特高兴极了:“对啊!可以试一试。
我怎么没想到呢?”他立刻找来一个瓶盖,把瓶盖的四周压出褶皱,看起来的确很像王冠,然后再把盖子盖在瓶口,最后使劲一压。
瓶盖果然盖得很紧,简直是滴水不漏。
潘特发明的瓶盖很快便投入生产,并得到广泛使用,直到今天,“王冠瓶盖”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