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66
《诗经》两首《氓》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用于其他阅读鉴赏。
2、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用于阅读鉴赏。
3、体会主人公前后的情感变化,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自主学习1、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能流畅准确的默写出来。
2、学成语,识文言(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成语意思):⑴搔首弄姿:⑵踟蹰不前:⑶贻人口实:⑷匪夷所思:⑸图穷匕见:⑹若即若离:⑺尔虞我诈:⑻出尔反尔:⑼毫厘不爽:⑽忠心不贰:⑾白头偕老:⑿信誓旦旦:⒀夙兴夜寐⒁屡试不爽:⒂载歌载舞:3、一词多义:(1)其: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③士贰其行④咥其笑矣(2)以:①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③以尔车来④以我贿迁(3)于:①俟我于城隅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4)之:①匪女之为美②美人之贻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5)言:①载笑载言②体无咎言③静言思之(6)说:①说怿女美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三、合作探究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的“物”与“人”有关系吗?你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吗?四、课堂检测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
鹊,喜鹊。
②(维鸠居之)鸠,斑鸠。
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
御,迎接。
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
⑥(盈)满、⑦(成)完成。
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第4课《诗经》两首诗经里的春天三月韶华胜极,诗经里的春天迢迢赶来,停在青衣女子的指尖。
这些诗经里的女子,犹如去岁枝头不肯凋谢的花朵零落在春天的田畴,择取野菜,疗饥果腹。
循着野菜清香微苦的气息,也许你已不能认出它们被时间模糊的容颜。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蘩,是白蒿。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薇,是嫩豌豆苗。
“薄采其芹。
”芹,不是水芹,也不是大叶芹,是水草……这些田间地头水泽泼辣生长的野菜,在诗经里是如此端庄古典,不容轻狎,今天突然照面常有惊艳之感。
春雨潇潇的夜晚,清越的歌吟引领我,在诗经里穿行。
外面的世界越来越静,静到如同沉船后的深海,而我的内心是如此浩繁。
窗外,草木正一日比一日丰盈,梨花如雪,覆盖田野,桃花红彻,燃尽千山,油菜花如轰轰烈烈的洪水涌到脚下。
植物的气息在夜晚妖娆热烈,升起于古中国的田野,田野上劳作的女子,女子心中,远方的征人。
那个采着卷耳的思妇,她忧伤地叹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采了又采,可是半天不满一小筐。
我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征人说,采了又采,冒出芽尖。
说回家何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
还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这些诗句,如一轮明月,映照岁月的无限暖意和诗意。
“温柔敦厚,诗教也。
”说的是诗经,说的也是野菜。
野菜,这宅心仁厚的女子,耕田绩布暖老温贫,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它来普渡众生,却依然葆有淡泊的品性和清洁的风骨。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二、背景探寻1.《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2.《采薇》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诗经两首》说课稿1、《氓》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氓》。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
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争辩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