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力评价指标定义表-范本

能力评价指标定义表-范本

能力评价指标定义表-范本
能力评价指标定义表-范本

能力评价指标定义表

此部分由若干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几个指标,请对每个指标打分填写在相应栏内。

如何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精)

如何确定关键绩效指标 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 其目的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 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取得高效益。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一方面避免了因战略性目标本身的整体性和沟通风险造成的传递困难, 给各级管理者以客观的标准和角度, 帮助管理者制定基于战略、支持战略的各级目标; 另一方面使各级管理者意识到自身、本部门在组织战略实现中的位置和职责,提高部门和组织绩效。那么,应该如何设计企业层和部门层 KPI 呢?确立 KPI 时应把握好哪些关键要点呢? 设计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程序: (1详细描述部门和岗位的职责 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与部门设置情况,根据部门间工作业务流程的关系,确定每一部门的基本职责。 (2提取工作要项 工作要项指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中所包含的重要职责。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商讨共同确定哪些工作作为工作要项。 (3建立关键绩效指标 每一个工作要项就是一个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符合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标准。关键绩效指标的基本类型为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四种,绩效评价时,常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4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即确定不同方面的绩效指标在总体绩效中所占的比重。 (5确定绩效标准

关键绩效指标体现了每一个部门或岗位对组织目标有增值作用产出。指标规定了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而标准则表明了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绩效标准通常是一个范围, 其下限为基本标准,上限为卓越标准。 确立 KPI 时应把握的关键要点: (1把部门和个人目标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以全局的观念来思考问题; (2指标一般应当比较稳定,即如果业务流程基本未变,则关键指标的项目也不应有较大的变动; (3指标应当可控制。可以达到; (4关键绩效指标应当简单明了,容易被执行; (5对关键绩效指标要进行规范定义,可以对每一 KPI 指标建立“KPI 定义表”。 关键绩效指标确定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1. 确立企业战略、目标; 2. 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技术变化、人力资源特点、部门特点等,在此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确立公司层和部门层关键绩效指标; 3. 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等,不论成员的职称或级别的高低, 自由发言, 考虑战略、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 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提出尽可能多的绩效指标;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一)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条件状况是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从全球来看,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大人口规模。城市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和城市环境三个二级指标。 (二)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资金的投入。创新投入指标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用来反映创新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由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 的比重和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环境指标由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以及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构成。 二、指标体系框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城市环境(%) 创新投入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创新绩效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2.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的比重(%) 5.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篇) 创新环境1.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 4.科学技术普及 5.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 6.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 三、数据来源 创新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二是各试点城市(区)上报的数据;三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

公共项目评估与管理

单选题(共12道试题,共60分。)得分:55 1.()分析是使用概率研究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发生对投资项目评价指标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A. 盈亏平衡 B. 敏感性 C. 概率 D. 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C满分:5分得分:5 2.对于文化教育项目的经济评估一般可采用()分析法;而对项目中有些不宜用货币衡量和无形效果的评估,则可采用费用效果分析法。 A. 有无对比 B. 费用效益 C. 社会影响 D. 成本收益 正确答案:B满分:5分得分:5 3.联合承包大型国际公共项目成功的关键是()。 A. 联合体协议 B. 正式联合协议 C. 标前协议 D. 联合协议 正确答案:A满分:5分得分:5 4.扩大指标估算法是用()来进行拟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估算的一种方法。 A. 原有同类项目 B. 拟建项目 C. 规划项目 D. 正在建设项目 正确答案:A满分:5分得分:5 5.制糖、榨油等项目属于()。

A. 劳动力指向型 B. 资金指向型 C. 市场指向型 D. 原料指向型 正确答案:D满分:5分得分:5 6.典型调查法的基本特点是在调查时()。 A. 对所有调查对象都不作有目的的选择 B. 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对象 C. 按照相等的距离选择调查对象 D. 按照某些特征分组后再选择 正确答案:B满分:5分得分:5 7.项目投资中不属于建设投资的是()。 A. 建设期资本化利息 B. 固定资产投资 C. 无形资产投资 D. 流动资金投资 正确答案:D满分:5分得分:5 8.项目法人通过发行股票等筹集的资金属于() A. 非法集资 B. 直接融资 C. 间接融资 D. 债务资金 正确答案:B满分:5分得分:0 9.销售收入资金率是指项目流动资金需要量与一定时期内的()的比率。 A. 流动负债 B. 利润额

@项目管理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1

吉瑞公司项目管理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一、基础管理(20分) 1.按合同要求设置项目管理部,人员数量满足要求并及时到位,并及时、认真执行项目监督管理要求。(2分) 2.项目部对监理工作的总监、专业监理人员和安全监理工程师职责清晰,内部培训到位,有记录。(2分) 3. 项目部编制了相关的作业规程、制度等,具有相应工程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2分) 4.及时收集监理档案文件资料(包括影像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录入,工程投运后及时移交。(2分) 5.合同管理监督合同条款执行,对合同的执行进行过程管理,及时协调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2分) 6.组织协调定期组织工地例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分) 7.组织召开月度协调会或专题协调会。(2分) 8.按时收集、检查上报监理月报,实事求是的反映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2分) 9.廉政;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3分) 二安全管理(30) 1.基础管理;按要求组织监理等对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要点、基本危险源(点)辨识工作(现场环境、设备设施、能源介质、动力管网、道路交通、危化品)的交底。(4分) 2.组织对施工单位提报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危险源(点)辨识的审核、补充、汇总,监督落实施工单位的全员安全交底(2分) 3.审查施工单位特殊工种、特殊作业人员的资质证明文件(2分) 4.定期检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及其人员的到位履职情况,建立检查记录。(4分) 5.按照规定审查分包商资质和人员资格,审查“分包合同”和“安全协议”。(2分) 6.督查施工单位对分包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试情况。(2分) 7.督查施工单位对分包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试情况,有记录(2分) 8.安全检查管理;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并及时督促落实安全管理机构活动内容、开展定期或专项安全检查,并督促缺陷整改,整改有记录(4分) 9.检查落实监理对施工安全的重要及危险作业工序和部位进行安全旁站。(4分) 10.督促检查监理对不同施工阶段制定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预控措施,并监督检查施工单位落实。(4分) 三、质量管理(20) 1.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制度、管理人员、记录)等资料齐全(2分) 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对拟进场使用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的实物质量进行检查,对规定要进行现场见证取样检验的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检,并对检(试)验报告进行审核,符合要求后批准进场。(3分) 3.运用见证、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质量控制手段,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控制,有记录。(3分) 4.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监督监理下达《监理工作联系单》或《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完成整改后组织复检。(3分) 5.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检查确认。(2分) 6.质量验收施工过程中及时组织初检工作。(2分) 7.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能及时发现问题和缺陷,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3分)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案说明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案说明 (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科技司 2003.4.5 一、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一)体现国家的教育、科技政策导向 评价要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鼓励和引导高校调动和整合自身资源、重视和加强科技工作,推动高等学校重视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加强高校技术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克服科研小组分散化,支持创新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的成长,促进高等院校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二)反映本质特征,力求科学、公正,有可比性,可操作性 所谓公正性原则,是指所确定的指标具有规范性,可比性。 所谓操作性原则,是指导所确定的指标最简单、数据易获取并可查、可以监核。“最简”是为了操作方便,但不能失真。 二、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一)采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GEM)和层次分析法(GEM)原理的综合算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梯阶层次结构,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由管理专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定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简化指标的个数,讨论确定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 2、采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GEM)和层次分析法(AHP)原理的综合算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中,按AHP思想请专家对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确定成对比判断矩阵,得到各三级指标的权重(分值);按GEM法,构造一级和二级指标的专家评分矩阵,得到各指标权重。实际操作中,由管理专家对各指标应具有的权重(分值)进行研究;采取专家调查法,征求科研与管理专家的意见;经讨论后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分值)。 (二)指标与权重(分值)处理原则 1、同一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的权重(分值)基本可比,非同一个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权重(分值)不可比。 2、在向有关管理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由决策部门确定各级指标及其权重或分值。 (三)数据处理 将某个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权重得该三级指标的客观分,对其客观分标准化、线性化具有可比性和可比性的标准指数,然后将二级指标中包含的所有三级指标的标准指数相加得二级指标的客观份(1.1版)。为避免得分出现扎堆现象,2.0版改为将某二级指标中包含的所有三级指标的客观份相加得该二级指标的客观分,对该客观分标准化、线性化,得具有可比性可加性的该二级指标标准指数(即得分)。一级指标的得分为该一级指标下的各二级指标权重×该二级指标的标准指数的积之和,即顺序将二、一级指标的标准指数,加权求和得其上一级指标的得分及排序。 三、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方案 (一)该方案采用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

2018年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获取利润与发展的源泉,尤其 是对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是由处在时代前沿的先导性技术发展起 来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竞争力的核心,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 还是取决于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评价仍 以财务评价为主,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因此,引入非财务指标的上市企 业评价体系即体现其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就显得极为必要。 正是基于上面的考虑,本文选择了“我国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进行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论文的基本理论。第 三部分,从我国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实际出发,设计我国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整个论文的理论框架。运用密切值法,在已有理论 的基础上,建立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应 用该模型。第四部分,运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第五部分,运用 AHP方法和多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进行评价。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新上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 地促进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和其它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或战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新企业管理者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和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最后,能为监管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外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关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国内外有多套指标体系,其中影响较 大的有—— 1.综合创新指数( SII),依托欧盟的创新联盟记分板(IUS,前 身是欧洲创新记分板( EIS)),分驱动力(人力资源、研发体系、金 融支持)、机构活力(机构投资、联动和创业、知识产权资产)、产出(创新主体、经济效益) 3 个维度 8 个方面 25 项指标。 2.全球创新指数(GII),由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联 1

管理指标考核评分表

附件2-1: 项目管理指标考核评分表-计划、安全、质量管理表单编码:F-ZS-GG-204 表单说明: 受检项目部:日期:年月日 考核项目评分标准 标 准 分 数 扣 减 分 数 扣分说 明 实 得分 数 计划管理 ①编制项目策划书(包含目标、经营、施组),《项目策划书》经工管公司工程总监及工管 公司总经理审定签字后有效; 4 ②施工总进度计划、专项施工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计划须经监理方、甲方签字后有效; 2 ③工程进度符合月进度计划的为满分;关键节点不符合的按延误时间长短评分,延后进度 计划须书面报告原因及编制具体纠偏措施,总进度落后须做出严谨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并经 监理方、甲方同意; 3 ④合理编制劳务计划(包括总计划和月度计划),安排进场时间及时、合理; 4 ⑤合理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包括总计划和月计划),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经审核后的深化 图纸; 4 ⑥合理编制《资金总计划》和《资金月收支表》,定期总结分析资金情况,做好项目资金 动态管理; 4 ⑦合理编制《在建工程月报》,月报必须如实反映进度、现场质量验收及安全文明等情况, 以便工管公司及时掌握项目各方面情况,并制定相应合理措施; 4 ⑧保证工程联系单、签证单、申请单、索赔单、会议纪要、影像资料的有效性、完整性、 真实性(经工程总监审核),并及时上报工管公司; 2 ⑨过程管理中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实际情况与计划间不符的偏差采取相应的调整和纠偏措 施。 3 安全文明管理①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检查管理办法》和《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示范图册》; 5 ②安全措施:施工用电、登高作业、消防安全、临边及洞口防护、机具设备等,安7

岗位评价定义

岗位评价 目录 1 岗位评价概述 2 岗位评价的特点 3 岗位评价原则 4 岗位评价的具体作用 5 岗位评价系统 岗位评价概述 岗位评价是一种系统地测定每一岗位在这种单位内部工资结构中所占位置的技术。它以岗位任务在整个工作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评估结果为标准,以某具体岗位在正常情况下对工人的要求进行的系统分析和对照为依据,而不考虑个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工作中的表现。 岗位评价的特点 1.岗位评价以企业劳动者的生产岗位为评价对象 岗位评价的中心是“事”不是“人”。岗位评价虽然也会涉及到员工,但它是以岗位为对象,即以岗位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为对象进行的客观评比和估计。作为岗位评价的对象--岗位,较具体的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它能与企业的专业分工、劳动组织和劳动定员定额相统一,能促进企业合理的制定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从而改善企业管理。由于岗位的工作是由劳动者承担者的,虽然岗位评价是以“事”为中心,但它在研究中,又离不开对劳动者的总体考察和分析。 2.岗位评价是对企业各类具体劳动的抽象化、定量化过程 在岗位评价过程中,根据事先规定的比较系统的全面反映岗位现象本质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对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进行测定、评比和估价,由此得出各个岗位的量值。这样,各个岗位之间也就有了对比的基础,最后按评定结果,对岗位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3.岗位评价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 岗位评价主要运用劳动组织、劳动心理、劳动卫生、环境监测、数理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适用排列法、分类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等4种基本方法,才能对多个评价因素进行准确的评定或测定,最终做出科学评价。 岗位评价原则 岗位评价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活动。也就是说这项活动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要触及许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牵涉到很多的部门和单位。为了保证各项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岗位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在组织实施中应该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所谓系统,就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及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要素也可以构成子系统,而子系统本身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2、实用性原则 环境评价还必须从目前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出发,选择能促进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发展的因素评级因素。尤其要选择目前企业劳动管理基础工作需要的评价因素,使评价结果能直接应用于企业劳动管理实践中,特别是企业劳动组织、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以提高岗位评价的应用价值。 3、标准化原则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2006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201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之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为了真实测度和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必要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以为科技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方面已有多年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积累。2013年,为了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用于评价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一、总体说明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对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从三个维度全面反映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一是总体创新能力评价,主要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历史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国际可比的指标对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行比较研究;二是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对重点行业或热点领域的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例如,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三是不同类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从不同角度评价和比较各类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等。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是: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兼顾系统性与开放性;兼顾代表性与可比性;兼顾稳定性与动态性;兼顾可获性与权威性。 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由创新投入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能力和创新驱动能力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组成。在三级指标的设计上,全部采用了相对指标,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三级指标所用数据全部来源于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的公开出版物或公开发布的数据资料。 (一)创新投入能力 反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投入力度,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创新经费

岗位评价的指标标准

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 一.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劳动环境的指标体系 1.高处作业的分级标准 2.接触电离辐射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 3.接触粉尘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 4.接触高温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 5.接触热辐射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6.接触局部震动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该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和《手动振动测量规范》的规定,通过测定局部振动最大轴向的振动加速度和接振时间,计算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进行分级。) 7.接触有毒物质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a、该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b、该标准通过测定接触毒物的时间和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并根据毒物本身的危害程度级别来计算分级指数。)

8.接触噪声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a、该标准根据冶金工业部部颁标准《冶金工业噪声危害程度分级》进行分级。b、测定工人在岗位上不同作业点接触噪声的强度(A声级)和接触时间,计算出工作日连续等效A声级[leqdB(A)) 9.井下、露天作业分级标准(井下、露天作业根据岗位劳动者在井下、露天环境中的平均工作日作业时间率进行分级。) 10.其他化学性有害因素的评价标准 11.其他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评价标准(三致情况系指致癌、致畸、致突变情况) 三.劳动技能指标标准 1.品种质量难易程度的评价标准 2.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的评价标准(a、各类事故包括机械、设备、人事伤亡事故等。本指标主要以危险性大小和可预防程度来反映劳动者应达到的预防能力。同时,提高劳动者预防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b、一般来说,危险性越大,可预防程度越低,预防能力要求也就越高。) 3.技术知识的评价标准(技术知识要求是从文化水平和技术经验水平两方面来评价,按岗位实际要求的水平决定等级。本标准可衡量各岗位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 4.看管设备复杂程度的评价标准(看管设备的复杂程度,是根据看管和使用设备的精密复杂程度及需要的技术水平来评价。) 5.操作复杂程度的评价标准(a、操作复杂程度,是从岗位操作本身的复杂程度及熟练的进行该岗位操作需要的经验两方面来评价。b、衡量复杂程度,必须考虑问题是否是经常发生,即是否构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考虑偶然的繁琐或复杂性。还必须考虑工作是否经常变化,一般来讲,工作固定的重复操作,其复杂程度比工作内容较丰富且经常变化的工作要低。) 四.劳动强度指标标准 1.体力劳动强度的评价标准(a、该标准执行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3869~83) b、该标准是通过测定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来计算分级指数 c、为了区别轻体力劳动与较轻体力劳动的差别,根据实践工作需要增设了0.5级,这与国家标准略有不同。) 2.工作班制的评价标准

项目管理评价体系

第九章项目管理评价工作程序 主管领导: 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财务总监 业务部门: 工程管理部、技术支持部、合同预算部、财务部、项目部 工作流程文件: 工作内容: 一、项目评估管理工作的目标 围绕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及时科学地进行计划与实际的评估,为公司决策提供准确的评估咨询意见,并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下一步更好地进行管理工作。 二、项目评估管理的阶段 (一)项目前评估:主要体现即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中期评价(项目实施评价):该阶段工作主要是对原项目评 估中的预测及预期与实际发生的出入分析,以及项目实施中对自身工作的评价。 (三)项目后评价:专业公司完成。 三、项目评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已完成的重要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以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工作的动态评价。这主要有下面几项: 1.对勘察工作成果的评价:这项工作主要评价勘察工作质量,其提供 的成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工作深度是否满足实际需求。评价所依据的主要是随项目实施而获知的实际情况,而评价结果将对工程进度及总体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2.对设计阶段性工作成果的评价:该项工作随设计的阶段性成果,在 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进行多次,主要评价内容为: 1)总体设计规划和总图质量水平;主要设计技术指标的先进程 度和达标要求,工程总概算的控制能力。 2)设计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情况,安装设备、建 筑设备等的选型定型情况以及材料的可选择性情况。 3)设计图纸质量和设计服务质量。 进行该项评价主要通过专业评审论证会的方法进行,对于建筑结构、扩初设计等成果的评价应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进行。 该评价结果将为下一步的设计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以实现设计管理工作的及时预控。 3.对招标工作、采购工作的评价: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立几个阶 段性评价点,对该阶段中所有的招标工作及采购工作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评审的内容除了项目管理工作的自我评价外,主要是对工作成果进行评价。 施工评价:在施工阶段按关键线路设立阶段性评价点,对施工过程中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二)对项目原预期实现情况的跟踪及分析 为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在项目实施期间对项目原预期的实现情况进行跟踪与分析,主要是: 1.通过日常的项目管理工作,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等目标的落 实工作进行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在有关项目质量、进度、投资、成本等章节中已有详细论述,并建立了项目报告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其中的偏差,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措施。 2.由于项目实施周期较长,对一些重要预期(除项目本身进度、质量、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概论Pa修订稿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概论 P a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选择的原则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是进行岗位评价的第一步。原则上讲,影响岗位评价的因素一项都不能缺少,否则对岗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就会产生影响。遗漏的因素越多,产生的影响就越大;遗漏的因素越重要,产生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一)劳动强度因素 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消耗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由于人们所处的客观生产条件和主观状态的不同,劳动消耗也不同。它是用来计量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一个指标。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多,表明劳动强度大;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少,表明劳动强度小。 研究劳动强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一个合理的劳动强度,以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强调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选择劳动强度因素之前,首先要明确劳动强度的性质、种类以及影响劳动强度的诸因素。然后应用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所需的各项指标。确定劳动强度的原则有: 1、确定劳动性质; 2、确定劳动强度的种类; 3、选择相应劳动的评价指标; 4、优选客观、简单易行的劳动强度指标测定方法; 5、选择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择优排序为国家标准、部省标准、市公司标准、参照标准等。 (二)劳动环境因素 确定劳动环境因素时,首先要熟悉整个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然后按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的严重程度对各因素排序。再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综合有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和暴露时间,做最终排序。在选择生产性有害因素时,要做到全面、准确。排序后对选择出的所有因素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以是否超过卫生标准为界限,凡超过卫生标准为入选因素。筛选环境有害因素的原则如下: 1、从性质上确认有害因素的性质与数量。 2、确定测定方法和测定准则。

ADC参数解释和关键指标

第五章ADC 静态电参数测试(一) 翻译整理:李雷 本文要点: ADC 的电参数定义 ADC 电参数测试特有的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难题的技术 ADC 线性度测试的各类方法 ADC 数据规范(Data Sheet)样例 快速测试ADC 的条件和技巧 用于ADC 静态电参数测试的典型系统硬件配置 关键词解释 失调误差 Eo(Offset Error):转换特性曲线的实际起始值与理想起始值(零值)的偏差。 增益误差E G(Gain Error):转换特性曲线的实际斜率与理想斜率的偏差。(在有些资料上增益误差又称为满刻度误差) 线性误差Er(Linearity Error):转换特性曲线与最佳拟合直线间的最大偏差。(NS 公司定义)或者用:准确度E A(Accuracy):转换特性曲线与理想转换特性曲线的最大偏差(AD 公司定义)。 信噪比(SNR): 基频能量和噪声频谱能量的比值。 一、ADC 静态电参数定义及测试简介 模拟/数字转换器(ADC)是最为常见的混合信号架构器件。ADC是一种连接现实模拟世界和快速信号处理数字世界的接口。电压型ADC(本文讨论)输入电压量并通过其特有的功能输出与之相对应的数字代码。ADC的输出代码可以有多种编码技术(如:二进制补码,自然二进制码等)。 测试ADC 器件的关键是要认识到模/数转换器“多对一”的本质。也就是说,ADC 的多个不同的输入电压对应一个固定的输出数字代码,因此测试ADC 有别于测试其它传统的模拟或数字器件(施加输入激励,测试输出响应)。对于 ADC,我们必须找到引起输出改变的特定的输入值,并且利用这些特殊的输入值计算出ADC 的静态电参数(如:失调误差、增益误差,积分非线性等)。 本章主要介绍ADC 静态电参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测试它们。 Figure5.1: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Process. An ADC receives an analog input and outputs the digital codes that most closely represents then input magnitude relative to full scale. 1.ADC 的静态电参数规范

项目管理人员岗位等级及薪资评定方案

深圳市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人员岗位等级及薪资评定方案(草案)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公司的经营效益和项目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项目经理的业务和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满意的服务,同时在项目管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项目经理等级评定 1、等级评定范围及周期 公司所有在职的项目经理均属于等级评定范围(不适用于实习、试用期的员工)。等级评定以每年(或单个项目完成)为一考核周期,考评时间为每年12月25-31日。项目经理分为资深项目经理、优秀项目经理、普通项目经理三个级别;在每次评定之后即享有相应等级的待遇,新入职三月以内的项目经理均暂定为普通项目经理。 2、评定内容:见《项目经营管理考核细则》及《项目经理等级考核评分表》。 3、等级评定调整时间 目前公司项目经理的待遇暂时不变,公司对项目经理等级评定暂时按项目经理的现行待遇确定,所有在职的项目经理都属于等级评定范围,此办法在正式实施后,按每年一次(或单个项目完成)对项目经理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等级调整。 4、项目经理基本素质和管理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遵纪守法,敬业爱岗,诚信尽责; 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意识,事业心强,勇于承担责任; 3)、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处理工作关系,维护工程项目相关者的利益,保守项目商业机密; 4)、具有符合相应工程规模要求的专业技术及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5)、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应对突发事件与抗风险的能力和业务谈判技巧; 6)、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充分运用企业法定代表人及合同文件赋予的权力组织和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与运行。 7)、能够出色完成或超额完公司下达的各项目标管理工作指标,对目标利润的实现,回收工程款及结算办理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岗位评价指标的选择的原则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 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是进行岗位评价的第一步。原则上讲,影响岗位评价的因素一项都不能缺少,否则对岗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就会产生影响。遗漏的因素越多,产生的影响就越大;遗漏的因素越重要,产生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一)劳动强度因素 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消耗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由于人们所处的客观生产条件和主观状态的不同,劳动消耗也不同。它是用来计量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一个指标。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多,表明劳动强度大;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少,表明劳动强度小。 研究劳动强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一个合理的劳动强度,以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 康和强调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选择劳动强度因素之前,首先要明确劳动强度的性质、种类以及影响劳动强度的诸因素。然后应用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所需的各项指标。确定劳动强度的原则有: 1、确定劳动性质; 2、确定劳动强度的种类; 3、选择相应劳动的评价指标; 4、优选客观、简单易行的劳动强度指标测定方法; 5、选择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择优排序为国家标准、部省标准、市公司标准、参照标准等。 (二)劳动环境因素 确定劳动环境因素时,首先要熟悉整个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然后按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的严重程度对各因素排序。再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综合有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和暴露时间,做最终排序。在选择生产性有害因素时,要做到全面、准确。排序后对选择出的所有因素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以是否超过卫生标准为界限,凡超过卫生标准为入选因素。筛选环境有害因素的原则如下: 1、从性质上确认有害因素的性质与数量。 2、确定测定方法和测定准则。 3、对调查的全部有害因素进行定量化测定; 4、将测定的结果与国家标准、国外标准、调查资料和文献报道资料进行参比。以国家标准为优选标准。 5、确定生产过程有害物是否存在。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为了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了有关创新型国家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并先后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系列报告,研究成果为《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主要关注我国当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监测分析,并与世界其它主要开展研发活动的国家进行动态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理论方法的系统性综合评价。 “十一五”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自主创新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监测评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更加科学的评价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监测中国创新能力的变化,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总体说明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评价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揭示我国创新能力变化的特点和差距。评价对象选取了世界上40个国家,其研究与发展(R&D)经费之和占全球的98%以上,GDP合计占全球的88%以上。力图通过逐年评价与国际对比来监测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为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支持信息。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从主要依赖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驱动转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创新资源的不断投入,知识的持续创造、传播和应用来实现,其绩效体现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营造的创新环境是必要保障。 创新指标的选取原则是:⑴相对独立,综合反映国家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能力和绩效;⑵相对指标为主,突出创新带来的竞争能力;⑶总量指标为辅,兼顾大国小国的平衡; ⑷定量统计指标为主,定性调查指标为辅;⑸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⑹指标具有可扩展性; ⑺数据具有可获得性;⑻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组成: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分

(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企业创新能力主要从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企业成长性等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各级指标均按整数打分,满分为100分,综合得分达到70分以上(不含70分)为符合认定要求。四项指标分值结构详见下表: 由技术专家对企业申报的知识产权是否符合《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要求,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 (1)技术的先进程度

A. 高(7-8分) B. 较高(5-6分) C. 一般(3-4分) D. 较低(1-2分) E. 无(0分) (2)对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 A. 强(7-8分) B. 较强(5-6分) C. 一般(3-4分) D. 较弱(1-2分) E. 无(0分) (3)知识产权数量 A. 1项及以上(Ⅰ类)(7-8分) B. 5项及以上(Ⅱ类)(5-6分) C. 3~4项(Ⅱ类)(3-4分) D. 1~2项(Ⅱ类)(1-2分) E. 0项(0分) (4)知识产权获得方式 A. 有自主研发(1-6分) B. 仅有受让、受赠和并购等(1-3分) (5)企业参与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技术规的情况(此项为加分项,加分后“知识产权”总分不超过30分。相关标准、方法和规须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认可。) A. 是(1-2分) B. 否(0分)

2.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分) 依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形式包括: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以及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由技术专家根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和近3年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进行综合评价。同一科技成果分别在国外转化的,或转化为多个产品、服务、工艺、样品、样机等的,只计为一项。 A. 转化能力强,≥5项(25-30分) B. 转化能力较强,≥4项(19-24分) C. 转化能力一般,≥3项(13-18分) D.转化能力较弱,≥2项(7-12分) E. 转化能力弱,≥1项(1-6分) F. 转化能力无,0项(0分) 3.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20分) 由技术专家根据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的

PMC关键业绩考核指标分类

PMC关键业绩考核指标分类 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两大类,过程指标用于评估被考核者的过程行为,结果指标用于评估被考核者的工作结果。结果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和非权重指标三类。 (一)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是可以准确数量定义、精确衡量并能设定绩效目标的考核指标。定量指标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两种,绝对量指标如销售收入,相对量指标如销售收入增长率。 定量指标的五要素是:指标定义、评价标准、信息来源、绩效考核者和绩效目标。指标定义就是对指标的详细解释及如何计算的说明。评价标准是如何计算绩效考核指标得分的详细条款。信息来源指绩效考核信息来自何处。绩效考核者指由谁负责制定绩效目标并实施考核。绩效目标是在考核期间应该达到的指标数值。 定量指标是比较客观、有效的考核指标,其中绝对量指标可以是长度、质量、时间以及其他数量,相对量指标可以是任何同单位数量的比值。一个数量结果指标是否合理、有效,指标的五个要素都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评价标准和绩效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设计指标时要尤其注意。此外,选择绩效考核标准的评分方法也很关键,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使考核结果公正、公平,实现有效激励。 定量指标有两种制定评价标准的方法:一种是加减分法,另一种是规定范围法。(二)定性指标

有些指标虽然可以明确定义,也是某些行为的结果,但这些指标却不能精确衡量也无法设定数量化的绩效目标,比如工作疏忽错误、工作完成及时性等。这时,就需要采用定性指标了。 定性指标的五个要素同样是指标定义、评价标准、信息来源、绩效目标和绩效考核者。与定量指标的差别在于,其绩效目标是定性的描述而不是定量的精确数字。制定定性指标评价标准有加减分法和综合评分法。 (三)非权重指标 非权重指标所考核的是重要事项,但一般不是常规工作,如果将其作为权重指标考核,会给绩效考核战略导向带来影响,但事项的发生对组织和部门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这类指标的考核采取不占有权重的形式。非权重指标包括否决指标、奖励指标和奖惩指标。 (四)过程指标 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在于过程控制,结果指标是工作的结果,也是滞后指标,如果全部采用结果指标进行考核,那么绩效考核就失去了控制的意义。因此,如何加强过程控制,如何对行为过程进行考核,成为很多公司正在研究的课题。 过程指标具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分别是指标说明、评价标准、信息来源和绩效考核者。过程指标根据主要工作流程控制点行为特征来进行描述,以评估表的形式得出评价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过程考核指标的引入不仅在于重视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实现了公平、公正,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过程指标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此项工作的较高要求,对工作方法和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及启示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竞争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强,构建创新驱动型企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创新是指在个人或者团队产生的新颖的、同时又是切实可行的,对组织而言具有价值的产品、过程、方法与思想,在组织层面的成功执行(Zhou&Shalley,2003;Oldham&Cummings,1996)。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归根到底取决于组织内人的创造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1 )的企业创新报告指出59.4 %的经营者认为“创新人才缺乏”是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研究生作为创新人才的“储备库”,既是国家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肩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赋予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责任。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也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是否后继有人。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其教育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现有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界定较为分散,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已有的研究多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内容予以剖析和分解的极少。大多或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泛泛而谈。因此,如何培育出具有真正创新能力水平的优秀人才,当其走向工作岗位后,使其在校期间的创新能力也能胜任企业的相应岗位,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梳理法,将在综合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与企业内部员工创新能力评价,探讨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对企业的一些启示。 一、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界定 “创新”首次由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即指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Drenth(1995)认为,创新首先是把一种观念转化为产品、服务、新的生产和分配过程或新的服务过程等的过程,这种过程包括创造、设计、开发、生产、营销等不同的阶段;其次创新又是一种结果,即上述过程的产出。Robbins(1997)认为创新是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创新能力(creativity),又称创造性或创造力,源于拉丁文“creare”一词。1869 年,英国心理学先驱弗朗西斯·高尔顿在其《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人类的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奠定了有关创新能力研究的基础。但是,不同的学者对创新能力一词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Torance将创新能力称为:“这样一个过程,即对问题、不足、知识上的缺陷、基本元素的丢失、不协调、不一致等现象变得敏感,并找出困难,寻求解决途径,做出猜想或构成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和再检验,也许是修改和再检验,达到最终结果”。美国教育家Amabile(1983)提出创新能力的“三成份论”,认为个体的创新能力是认知风格、人格因素(个体的内在动机)、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等若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斯坦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面模型”:智能层面、智能风格和人格层面,并分析了相互间的关系和作用。 围绕创新能力,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不同观点,张宝臣、李燕等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安江英、田慧云等认为创新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包含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两部分;宋彬、庄寿强等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