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4
诊断学考试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
2.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3.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6】(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2)病因与分类分类:Ⅰ感染性发热Ⅱ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①无菌性坏死组织物质的吸收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④皮肤散热减少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三各阶段)①体温上升期:分为骤升期和缓升期②高热期③体温下降期:分为骤降(crisis)和渐降(Lysis)⑷热型:①影响因素:抗生素、降温药、糖皮质激素、物理降温等。
②常见热型◆稽留热: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 ℃。
如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 ℃,但在37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呈波状◆回归热:骤升至39 ℃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曲线无规律性,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胸膜炎等。
4. 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致使巩膜、粘膜、皮肤染成黄色。
正常血清胆红素8.55~17.10umol/L(0.5~1.0mg/d1)。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
【46】(1)黄疸的分类①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②根据胆红素性质分类◆非结合型胆红素增高为主型(UCB)◆结合型胆红素增高为主型(CB)(2)胆红素代谢过程◆血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血红蛋白(占80-85%)。
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
2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3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血液随咳嗽由口腔排出称咯血。
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5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6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机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7呕血:由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若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则为呕血8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9少尿,无尿,多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ml,称为少尿;如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12小时完全无尿,称为无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10意识障碍: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运动)的抑制,对周围事物及其自身的辨别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的减退和丧失的状态,称为意识障碍。
11甲亢面容和二尖瓣面容:前者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突出,目光炯炯,兴奋不安,烦躁易怒;后者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12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行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13水肿: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即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
14胸骨角:又称lours角,位于胸骨角上切迹下5cm,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形成15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肩胛冈及其肩峰端均易触及。
肩胛骨的最下端称肩胛下角。
加油驿站七诊断学各章节重点(1~6周)第一篇问诊第二章1.问诊的内容。
第四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1.发热;吸收热;内源性致热原;热型;稽留热的定义。
2.致热原的分类。
3.各种热型及临床意义。
4.发热分度。
第三节水肿1.水肿的定义2.水肿发生的主要因素3.心,肾,肝源性水肿发生机制与特点4.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第四节咳嗽与咳痰咳嗽咳痰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第五节喀血喀血常见病因及诊断要点第七节发绀1.发绀的定义2.发绀的病因及分类第八节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概念2.肺源性呼吸困难得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3.心源性(左心衰)呼吸困难得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4.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得机制5.kussaul呼吸的特点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触诊方法;叩诊方法(直接,间接);叩诊音第二章一般检查1.测量体温的3种方法(口,肛,腋)及其正常值2.表浅淋巴结分布第三章头部1.甲状腺功能亢进眼症2.眼球运动检查方法3.对光反射,集合反射4.扁桃体增大的分度第四章颈部1.甲状腺检查方法及分度2.气管检查方法;偏移的临床意义第五章胸部及肺检查第一节至第三节1.语音振颤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2.肺下界的叩诊方法及临床意义3.正常呼吸音的产生机理,听诊部位4.啰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电图篇一、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额面六轴系统2、心电图导联体系3、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胸导联V1 ~V6二、心电图测量1、等电位线2、心率的测量3、各波段振幅和时间的测量4、平均心电轴测定方法:目测法(主要)、作图法、查表法正常心电轴范围为--300~+900之间,Ⅰ、Ⅲ导联主波方向口对口向左走、尖对尖向右偏。
5、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P512-5146、心房、心室肥大7、右心房肥大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8、右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9、心肌缺血与ST—T改变10、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缺血型心电图改变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五、心肌梗死1 、心梗分期2、心梗三大心电特征3、异常Q波诊断标准4、缺血性T波特征5、损伤型ST段特征6、心绞痛心电变化特征7、前间壁、下壁心梗异常Q波导联8、诊断心梗最有价值的波形:坏死性Q波第二临床学院05级眼耳鼻喉口皮法级委学习部学习小组2 008-4-8(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诊断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诊断学(diagnostic):是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对患者提出诊断的一门学科。
2.体征:是患者患病时,医师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心脏杂音和肺部啰音等。
3.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波动小于1℃。
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病高热期。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C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6.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为体格检查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7.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8.黄疸: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使皮肤粘膜发黄称为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可出现黄疸。
9.瘀斑:皮下出血直径大于5mm者称为瘀斑。
10.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呼吸,是不同深度周期性变化,并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的呼吸方式。
常见于中枢系统疾病,某些中毒。
11.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部胸壁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
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12.奔马律:是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的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
13.Graham Stell杂音:杂音柔和,较局限,呈舒张期递减型,吹风样,于吸气末增强,常合并P2亢进,称Graham Stell杂音。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
14.腹膜刺激征:亦称腹膜炎三联征。
腹膜炎患者常伴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诊断学的定义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
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
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
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5.基本药理学知识。
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
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7.实验室检测方法。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
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诊断学重点总结
1. 诊断学的定义与目的
- 诊断学是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分析和判断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疾病的种类或性质。
- 诊断学的目的是尽快、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诊断结果,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诊断学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 主要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 诊断学的步骤一般包括:获取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分析数据、做出诊断。
3. 诊断学的重要原则
- 客观性原则: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判断,而不是主观臆断。
- 准确性原则:诊断应尽可能准确,少有误诊和漏诊。
- 综合性原则: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4. 诊断学的难点与挑战
- 诊断学的难点在于病人可能存在多种疾病、疾病的表现形式
变化多样、一些症状和体征可能相互重叠等。
- 诊断学的挑战在于新的病种和疾病难以准确诊断、医学知识
的更新迭代速度较快等。
5. 诊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 随着科技的发展,诊断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诊断和精准医疗。
-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诊断学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 多学科合作和资源共享将提升诊断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诊断学重点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二单元缺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1㈠名词解释㈡鉴别要点㈢问答题㈣选择题练习2一.名词解释1、症状:患者主观上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眩晕等。
2、体征:是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变化,如皮肤黄染、心脏杂音、肝脾肿大等。
3、主诉: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4、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5、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6、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9、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
10、 三凹征:当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中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1、 牵渋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的现象,如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12、 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
13、 意识障碍: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14、 晕厥:由于一时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3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15、 眩晕: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16、 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语言杂乱。
《诊断学》重点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 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
诊断学
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
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
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称为移动性浊音。
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
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
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
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
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
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
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
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
(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使语音震颤增强。
(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
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
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
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
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空腔,见于肺脓肿或空洞型肺结核等;3.压近性肺不张,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时,于积液区上方可听到弱而遥远的支气管呼吸音
21.库瓦济埃(Courvoisier)征:在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时,发生明显黄疸,且逐渐加深,胆囊显著
肿大,但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征,又称胆总管渐进阻塞征。
多见于胰头癌,胆管下端癌
22.杵状指:杵状指亦称鼓棰指,表现为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
其特点为末
端指(趾)节明显增宽增厚,指(趾)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使指(趾)端背面的皮肤与指(趾)甲所构成的基底角等于或大于180°
23.脑膜刺激征:是脑膜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见于脑膜炎,蛛网
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24.病理性Q波:①Q波宽度≥0.04s;②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③不该出现Q波的导联上出现了Q
波。
见于心肌梗塞
二、简答题:
简述触诊浅表淋巴结的接茬顺序,发现肿大时应注意描述哪些方面?
检查顺序:耳前、耳后、乳突、枕骨下、颈后、颈前、锁骨上、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
描述:应注明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压痛、粘连。
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简述异常肺泡呼吸音有哪几种情况?
啰音(干啰音、湿啰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语音传导(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
简述二尖瓣狭窄的体征有哪些?
视诊: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触诊:心尖区常有舒张期震颤。
叩诊:中度以上狭窄心浊音界可呈梨形。
听诊:局限于心尖区的低调、隆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左侧卧位明显;心尖区S1亢进;P2亢进和分裂;
肺动脉瓣区可有递减型高调叹气样舒张期早期Graham Steell杂音,于吸气末增强;晚期患者可出现心房颤动,心音强弱不等。
简述语音震颤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语颤↑:1.肺实变如大叶肺炎。
2.肺内浅在大空洞如肺结核、肺脓肿
3.压迫性肺不张上方胸腔积液
语颤↓:1.阻塞性肺不张
2.胸腔积液、积气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哮喘
3.胸膜增厚、粘连
4.胸壁增厚(水肿、气肿、脂肪过多)
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收缩期生理性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要点
简述脾肿大的测量法及临床分度。
Ⅰ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Ⅱ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Ⅲ线: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轻度:Ⅰ线小于3cm;
中度:3cm-脐水平线以上;
重度: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前正中线。
肝硬化综合体征有哪些?
1.腹水:是肝硬化晚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2.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
3.脾肿大:可伴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
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左心衰竭所致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左心功能不全:
生理基础为肺循环淤血
肺循环压力升高
肺泡张力增高、弹性减退
劳力性呼吸困难最早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最典型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缺血,新功能下降;小支
气管收缩,肺通气进一步减少。
卧位时肺活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
夜间呼吸中枢敏感性下降。
心原性哮喘注意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急性肺水肿最危重
心脏杂音的发生机制可归纳为几种?
♦机理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产生湍流,使心室壁、瓣膜、腱索或血管壁发生振动所致
✦血液流速增快
✦瓣膜口狭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
✦瓣膜关闭不全
✦心腔或大血管间有异常的通道
✦心腔内有漂浮物
✦血管腔扩大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1.早搏波:QRS波群,提早出现,宽大畸形
⏹时限>0.12秒
⏹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
2.P波:早搏的QRS波群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其后少有逆行的P’波
扁桃体肿大是如何分度的?
扁桃体肿大分度:I度:肿大不超过咽腭弓.
II度:超过咽腭弓。
III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甲状腺肿大是如何分度的?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临床体格检查时肌力分为几级,每一级具体表现如何?肌力分级:六级
0级: 完全瘫痪
1级: 肌肉可收缩,无运动
2级: 肢体可在床上运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动作,较正常差
5级: 正常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