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二高高三化学复习零缺陷导学稿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5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归纳与整理(共一课时)【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通过归纳小结,巩固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对原子性质的影响、各种基本微粒间的关系和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2.通过填空与交流,巩固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表知识。
3.通过讨论与交流、归纳小结,巩固判断化学键类型、化学键断裂与形成的方法。
【学习重点】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表知识。
【温馨提示】判断化学键类型、化学键断裂与形成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26-27“归纳与整理”,完成教材填空。
2.回顾梳理本章知识体系:【同步学习】一、原子结构活动一:复习原子结构知识1.回答有关35Cl-粒子的下列问题:(1)所含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 ,电子数为18,质量数为35。
(2)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电子式为。
(3)它与35Cl、37Cl2之间的关系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微粒。
(4)它与35Cl的半径关系是更大。
2.归纳小结:(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对原子性质的影响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或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数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由质量数决定,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中各种基本微粒间的关系:(3)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逐渐减小;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简单阴离子半径大于其原子半径,简单阳离子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同种元素的不同离子,电子数越多其半径越大。
对应练习:1.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可以...推断元素原子的( )A.质子数B.核电荷数C.核外电子数D.中子数【答案】 D2.在粒子NH3D+中,电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比为()A.10∶7∶11 B.11∶11∶8C.10∶11∶8 D.11∶8∶10【答案】 C【解析】在粒子NH3D+中有1个14 7N、3个11H、1个21H,故NH3D+中含有的电子数为7+3+1-1=10,质子数为7+3+1=11,中子数为7+1=8。
课题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1.定目标(1)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3)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画结构1、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判断2、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3、化学平衡常数3.给典型1、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固定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g)+ 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F G )A.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C.A、B、C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 :3 :2 。
E.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F.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G.容器中气体的总压强保持不变。
2、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固)+3B(气) 2C(气)+D(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BC)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B的物质的量浓度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3、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1、CO 2(g)+H2(g) CO(g)+H2O(g)2、C(s)+CO 2(g) 2CO(g)3、NO 2(g) N2O4(g)4、Cr 2O72-+H2O 2CrO42-+2H+4、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4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H2浓度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该反应的△H>0 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 2O 催化剂==高温CO2+H2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1/2H 2(g)+ 1/2X2(g) HX(g)的平衡常数为10。
若将1.0mol的HX(g)通入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在该温度时HX(g)的最大分解率接近于A.5% B.17% C.25% D.33%【答案】B【解析】1/2H 2(g)+ 1/2X2(g) HX(g)的平衡常数K1为10,那么HX(g) 1/2H 2(g)+ 1/2X2(g) 的平衡常数K2为1/10, 2HX(g) H2(g)+ X2(g) 的平衡常数K3为(1/10)2=0.01.设HX(g)分解xmol/L,有, 2HX(g) H 2(g)+ X2(g)1 0 0x x x1—x x xK3= x·x/(1—x) 2= 0.01 ,得到x=0.17,所以,该温度时HX(g)的最大分解率接近于B.17%【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平时要掌握方程式的变化对于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影响和数值的改变。
高三化学说课稿模板大全五篇202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模1关于甲烷,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在此基础上,本节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按照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
但考虑到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饿了解,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向学生介绍一下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以免学生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后面各节给出各种烃的代表物的分子结构模型,也是这个目的)。
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
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
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学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结构上。
教材在介绍甲烷的性质,是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能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为依据的。
在教材中将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跟甲烷与酸性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对比,说明虽然甲烷不能与酸性溶液反应,但这只能说明甲烷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的,并不能说明甲烷不与所有的氧化剂反应。
在一定的条件下,甲烷也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应当指出的是,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是不同的,下表中列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瓯海二高高三化学复习零缺陷导学稿【例3】0.1mol/L NaOH溶液滴定100mL 0.1mol/L盐酸时,如果滴定误差在±0.1%以内,反应完毕后,溶液的pH范围在()A.6.9-7.1B. 3.3-10.7C.4.3-9.7D.6-8【例4】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滴定待测的烧碱溶液,用酚酞作指示剂,以下操作中,会导致所测定的碱溶液浓度偏低的是()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来润洗B.指示剂由红色变无色时,即认为滴定终点,摇后又变红C.滴定时,有酸液外漏D.盛待测液的锥形瓶用碱液润洗【例5】下列几种情况,对中和滴定结果无影响的是:()A.向锥形瓶里的待测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将待测液稀释B.滴定管尖嘴部分在滴定前有气泡C.盛放标准酸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D.滴定前仰视刻度线读数,滴定后俯视刻度线读数【例6】用标准NaOH滴定盐酸时,若配制标准溶液称取的NaOH固体中含有下列杂质时,会引起滴定结果偏低的是 ( )A.NaCl , B.Na2O C.Na2CO3 D.NaHCO34.点提示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的关键: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已知液即标准液的体积、浓度、未知液的体积。
2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指示剂的选择(1)、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甲基橙(2)、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酚酞、甲基橙(3)、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氨水溶液甲基橙(4)、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酚酞指示剂变色范围(pH)颜色酸色碱色甲基橙 3.1~4.4 红黄石蕊 5.0~8.0 红蓝酚酞8.2~10.0 无色红5.做拓展维生素C(水溶液呈酸性)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但易被空气氧化。
新鲜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富含维生素C。
如新鲜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500 mg/L左右。
某课外小组利用碘滴定法测某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其反应原理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上述反应为取代反应B. 滴定时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C. 滴定时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D. 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橙汁润洗。
综合应用
感光性高分子又称为“光敏性高分子”,是一种在彩电荧光屏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应用较广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其结构简式为:
试回答下列问题:
)对此高聚物的性质判断不正确的是。
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
此高聚物不能使溴水褪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
编号)。
(2)写出结构简式:B
I 。
(3)写出化学方程式:反应④
反应⑤。
醇与烷是非电解质,不是酸性化合物,C 正确;己醛与庚醛都含有氧,硅橡胶的主要组成可表示为
这是由二氯二甲基硅烷经两步反应制成的,这两步反应的
( )
A.消去、加聚
B.水解、缩聚
C.氧化、缩聚
D.水解、加聚是电器和仪表部件中常用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简式为:
合成它的单体可能有:①邻苯二甲酸;②丙烯醇;③丙烯;④乙烯;⑤邻苯二甲酸
甲酯,正确的一组是
A .仅有①②
B .仅有④⑤ .某有机物A 的分子式为4106O H
C ,1 molA 经分子内脱水可得
D ,D 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由此可推断。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模式【摘要】:高考复习方法层出不穷,百花齐放,有时多得令人无所适从,“款款”有新意的复习方法令人爱不释手,但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介绍我校近几年在高三化学复习中采用的学案导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高考检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现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三化学、专题学案、导学模式一、问题的提出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许多教师埋头于全讲全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主宰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其敝病很多,尽管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但仍有其生命力。
随着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题海战术”渐渐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这就给我们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贯彻与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会学习、会思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人。
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与时俱进”的表现吧。
我们知道:化学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
所以化学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我校化学组本着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从多种复习方法中选择了学案导学模式,并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实施,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学案导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学案导学这一复习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以前的课程则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来习得的,生吞活剥。
化学平衡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
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2)通过演示实验:改变2NO2(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观察玻璃管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认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常温下PH=1的溶液中:B、含有大量的溶液:C、加入铝粉能产生氢气的溶液:D、由水电离出的溶液:参考答案:D略2. 下列物质中,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A.F2、K、HCl B.Cl2、Al、H2C.NO2、Na、Br2 D.O2、SO2、H2O参考答案:答案:A考点: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解析:元素具有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注意F2没有最高化合价,元素具有最低化合价时只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相关知识点:有关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①、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
②、利用元素的价态判断其氧化性和还原性ⅰ、最高价态的元素只有氧化性,常见阳离子的氧化性顺序:Ag+ >Fe3+ >Cu2+ >H+。
ⅱ、最低价态的元素只有还原性,常见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H- >S2- > I-。
ⅲ、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遇到强氧化剂时呈现还原性,遇到强还原剂时呈现氧化性。
例1:氢气与钠反应体现氧化性,氢气与氧气反应体现还原性,氢气更多的时候体现还原性,化学方程式:氧化性:2Na+H2NaH2;还原性: H2 +CuO H2O+Cu ;SiCl4 +2H2 Si+ 4HCl例2:碳单质既体现氧化性,又可以体现还原性,更多时候体现还原性,化学方程式:氧化性:C + Si SiC ;还原性:C +H2O CO+H2;2C +SiO22CO ↑+Si ;C+CO2 2CO ;例3:二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更多时候体现还原性,化学方程式:氧化性:2H2S +SO2 =3S+2H2O ;还原性:SO2 +Cl2 +2H2O=H2SO4 +2HCl ;2SO2 +O2 2SO3例4:二氧化氮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更多时候体现氧化性,化学方程式:氧化性:(二氧化氮气体使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2KI +NO2=I2- +2KNO2氧化性和还原性:3NO2 +2H2O=2HNO3 +NO还原性:4NO2 +O2+2H2O=4HNO3例5:亚硫酸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通常以还原性为主,化学方程式:氧化性:2Na2S+Na2SO3+3H2SO4=3Na2SO4+3S↓+3H2O还原性:2Na2SO3+O2=2Na2SO4;Cl2+Na2SO3+H2O=Na2SO4+2HCl③、同一元素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